本帖最后由 菲比寻常1983 于 2013-12-20 13:57 编辑
她是听觉动物
女儿的耳朵很大,我一直喊她刘小备。我这人经常想当然,以为耳朵大的人听力必然好。于是,当她还是个小动物的时候,我就给她听了各种我觉得好听的东西。比如王菲诵的《金刚经》,比如《Wee Sing》的《Nursery Rhyme》,比如《故事盒》里的《渔夫和金鱼》(配乐真好听!),比如《越听越聪明》里的《圣母颂》《胡桃夹子》。
现在她已经是个很大个头的小动物了。虽然偶尔也会自己看一会书,但绝大多数时间,还是要依赖亲子阅读和音频。我发现她的听力记忆很好,不仅听得进去,而且记得长久。偶尔读一些明显超过她理解能力的内容,她也愿意听(比如《中华小名家》里的评书)。
听力好,语言好
每当我加大听力的数量和难度时,就是我外语再一次突飞猛进的时候。这个结论,在我,是编译10000次通过10000次的真理。
我有时候也会集中读原版书。但阅读的积累是缓慢的、扎实的、综合的。听力的刺激却是迅猛的、深刻的、更加新鲜的。类似于自己造血和外部输血的感觉吧。
所以,我会一直读书。却也会安排时间,集中磨耳朵。这个做法,我也会教给大耳朵妞妞。
文言文也是外语
这么说来,是不是大不敬?
但我看来,文言文和白话文之间是鸿沟。白话文和英语之间是一道墙,和日语之间是一层纸。
既然是外语,既然是比英语和日语还遥远的外语,我当然要启用我的法宝,就是听听听!
用吟诵来听古诗词
我毕竟是大人,可以阅读,可以朗读,可以听讲座。一个3岁的小动物,要怎么进入文言文的天地呢?
我做了各种尝试。仍然是从听力下手。《谷建芬古诗词音乐会》,《育心经典》的童音音频,一些国学动画片。谷建芬那个现在时不时还会听。其他两项都没有进展。
后来,我读到陈琴老师的《经典即人生》,有点醍醐灌顶的感觉。素读和吟诵。素读,无论对我还是女儿,都需要时间准备。吟诵却可以马上着手。购入全套的《我爱吟诵》,装入复读机,自己先听,先弄明白吟诵和唱歌到底有哪些不一样。然后自己也尝试着吟诵几首。从拘谨到随心,慢慢地,我也可以给古诗词把把脉了。
这几天,我开始邀请女儿和我一起听吟诵调。看她并不排斥,我就和她商量,每天听完英语儿歌(这是她喜欢的),我们一起听吟诵调,诵古诗吧!她回答得干脆“好的”。
从本周星期一开始听《我爱吟诵》初级的第一首诗,唐代诗人李峤的《风》。我尝试在阳台上吟诵,在浴室里伴着哗哗的水声吟诵,散步时,迎着秋风吟诵。我跟女儿说,吟诵古诗的时候,是我们两个的大女生时间。女儿每天都神秘兮兮地拉着我去过大女生时间,还坚持不让爸爸打断我们。
吟诵+累积法,让我们听完《我爱吟诵》这三本书吧。
妈妈的话
每次和你一起学新内容之前,妈妈都会做些功课。然后选择我们两个都享受的方式进行。既然享受,那我们就坚持。
每次和你一起学新内容之前,妈妈都会思考如何给你打下最扎实的基础。开始是缓慢的,但一旦上了快车道,稳当当的底盘会让你更安全地行驶。
好孩子,学习本身是漫长和艰苦的。但是妈妈和老师都愿意尽自己所能让你享受这个过程。但随着你慢慢长大,你还是要有这个心理准备: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学习本身需要勤勉,需要牛马般的劳动。这是我们能长久享受学习的前提。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