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wuyaneba 于 2014-1-16 09:56 编辑
原书在资源区免费共享, 英文,
http://www.ebama.net/thread-191814-1-1.html 克拉申博士的书:二语习得的原则与实践(英文)-免贝
这里是个人读书笔记, 以及对开展近一年的亲子英语活动的一些总结和反思.
我个人是很认同克老理论的, 认为他的理论不单清晰的描述出二语习得的过程, 而且非常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
儿童为什么要学第二语言? 家长的回答可以五花八门, 但对儿童, 基本只有2个原因,一是可以得到环境中权威人士的认可(家长 老师等), 二是可以满足沟通的需要(作为接触各种有趣材料的媒介,视频 故事 和其他人沟通等). 原因一, 满足儿童心理安全的需要, 原因二,满足儿童发展的需要, 但根据马斯洛心理需求的层次性, 在安全感得到满足前, 儿童是不会有发展的需要的.
虽然克老关于二语习得的5项假设中, 情感过滤放在最后, 作为家长,则必须放在最先. 也就是先为儿童构建一个无焦虑 无批判的外语学习环境, 然后再谈其他, 自问做不到这一点的,宁可不要干涉孩子的外语学习, 否则只会起反作用-------其实这应该是针对所有的学习,而不只是外语. 情感过滤起的是一个阻碍学习的堤坝作用, 在事关外语学习的事情上, 每批评孩子一次, 每降低孩子的自信自尊一次, 孩子的防卫心就会提高一分, 防卫心提高一分, 语言的理解和接受力就下降两分,直到孩子将外语学习和负面感情经历直接"焊接"在一起,本能的抗拒学习, 到那个时候, 怕是要花牛劲才能把孩子拧到桌边学外语,而且就是学了,时间也不过是浇到石板上, 不会有任何效果.
家长能够为孩子学习做的最重要的事, 就是提供无压力的学习环境, 这是所有其他活动的系数, 如果这个是零, 那所有其他努力的总计效果也是零. 如果在这种环境下, 孩子在学习上仍有进展, 那全部的功劳都归功于孩子,和家长的所有努力和花费都没有任何关系.
能够做到这一点, 其他的才有意义.
输入假说:
i+1
最常见的问题是, 如果孩子只懂i, 怎么可能自然习得(acquire) i+1? 原文是这么说的
We acquire, in other words, only when we understand language that contains structure that is "a little beyond" where we are now. How is this possible? How can we understand language that contains structures that we have not yet acquired? The answer to this apparent paradox is that we use more than our linguistic competence to help us understand. We also use context, our knowledge of the world, our extra-linguistic information to help us understand language directed at us.
简单的讲, 就是孩子在努力的将这些难度\结构程度为i+1的语言与场景结合起来, 通过猜测\联想\判断等"破解“出 i+1中那个对自己陌生的1。这个脑力过程不单纯是记忆,不单纯是明白其含义,更重要的,这种脑力过程,将孩子头脑中”破解“出来的1 ”镶嵌“在构想出来的情景中,它成为孩子理解的世界的一部分,也成为孩子交流中描述自己内心世界时的一种描述手段,这个1就是这样在孩子的头脑中扎下的根,这个过程就是习得(aquire)。
The input hypothesis runs counter to our usual pedagogical approach in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s Hatch (1978a) has pointed out, our assumption has been that we first learn structures, then practice using them in communication, and this is how fluency
develops. The input hypothesis says the opposite. It says we acquire by "going for meaning" first, and as a result, we acquire structure!
语言不是通过教授才最先被知道,通过练习达到熟练的,而是在破解了语言传递的信息之后被掌握的。
打个比方,孩子一开始的积木玩具里只含很少的几种简单形状,玩得兴致勃勃,搭出几种变化有限的建筑。后来又得到了几种复杂一点的新形状的积木,怎么用?开始不知道。但孩子有机会看讲解或其他孩子使用,通过观察,孩子懂了,就开始自己动手尝试去搭,通过不断尝试、试错,孩子终于掌握了这几种新形状,可以搭出比以前更复杂的建筑来,甚至一看到一些复杂的建筑图样,就知道自己要去找那些复杂的积木块。这可以看成是从i到i+1的一个过程。
把这个过程和课堂中的语言学习过程作一个对比,aquire和learn的区别就非常明显了。我觉得可以避免很多无谓之争。
i+1的材料,指含有大量的i+1等级的语言结构,但不是说不能含i+2, i+3, 克老认为甚至无需专门准备只含i+1的材料。
对于家长选择材料的指导意义:既然对于孩子自己来讲,学习语言的动机只是communicate(双向意义上的,即理解外界,也能够说写,让外界理解自己),那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孩子喜欢的,感兴趣的,可以不管是否结构化-----比如GK到G?的教材、某些声誉很高的作品等等。但客观的评介孩子目前的水平是必要的,找到孩子目前的i在哪里。
i的定义:
If an acquirer is at "stage 4", how can he progress to "stage 5"? More generally, how do we move from stage i, where i represents current competence, to i + 1, the next level? The input hypothesis makes the following claim: a necessary (but not sufficient) condition to move from stage i to stage i + 1 is that the acquirer understand input that contains i + 1, where "understand" means that the acquirer is focussed on the meaning and not the form of the message.
从这一段可以明确的是:习得(acquire)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是理解语言试图传达的含义,而不是语言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