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好的话请点右上角的赞一个。
转自周令瑜的博客
在院里遇到邻居,她邀我打羽毛球。不到一分钟,邻居的7岁儿子过来了,他从妈妈手里夺过拍子,要和他的小伙伴打。邻居碎碎念:拍子放到这里很久了你不打,我们一打你就要打了……除了碎碎念,没有其他了。
这一幕多么熟悉,类似的场景可以经常看到。孩子从这样的场景里学习到什么呢?他学习到:我是可以享受优待的,我的需求可以凌驾在别人的需求之上,别人要为我的需求让路。孩子不断在父母这里享受优待后,他会继续使用这种模式跟其他人互动,他认为其他人都理所当然为他开绿灯。
许多家长理论上知道孩子仅仅是家庭中的普通一员,不能特殊对待,但实践中仍然不知不觉将孩子当成了中心。一个客观原因是,在独生子女家庭,多个大人对一个孩子,潜意识里将目光聚焦于孩子,围着孩子转。尤其是那些421家庭,六个大人对一个孩子,不知不觉中就将孩子当成了焦点。原来的多子女家庭则不存在这个问题,好几个孩子需要照顾,家长即使想以孩子为中心也没有时间和精力。聚焦于孩子,导致孩子自我为中心,是独生子女家庭父母面临的最大挑战。
一个主观原因是家长们的焦虑感。现在的家长内心普遍有焦虑感,担心孩子生病,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担心孩子不如别人,担心孩子在外面吃亏,担心孩子受伤害……由于焦虑,家长们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穿着、饮食、出行,甚至买房,甚至奋斗的目标,无不是“为了孩子”。由于焦虑,孩子小时家长紧盯孩子“吃饱穿暖”,大一点时,家长们紧盯孩子的学习,盯着作业、盯着每一次考试,赶场子一般上培训班……我家楼下那个一年级小男孩告诉我,他周一学英语、周二学跆拳道、周四学围棋,周五学美术,周日上午英语,下午围棋。我身边还有不少这样课余时间几乎全部排满的孩子,家长下班后就是围着孩子团团转,没有了自己的生活。这样做的坏处是,一方面孩子很累,不能承受其重;另一方面,孩子会认为他是这个家的绝对中心,大家都要围着他转。
由于焦虑,有些家长则不能忍受孩子承担一点点痛苦,生怕孩子吃亏受伤,试图为孩子扫清一切障碍。有一次我带孩子在一个早教中心玩,那边接收2—6岁的孩子,早教中心有一个游乐场,供孩子们玩耍。一位妈妈带着2岁的孩子在里边玩,她看到我的孩子和小伙伴过去,对她们说:这里是给小宝宝玩的,你们大孩子不准在这里玩。我的孩子当时5岁。早教中心的老师告诉我,常常见到这种将自家孩子看得太“金贵”的家长,唯恐孩子吃亏受伤,有的一有风吹草动便挺身而出,有的则不等风吹草动提前清障。这样的家长带出的孩子怎么会不自私自利、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呢?
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案例,类似的场景以前在我们家也常常出现,比如我正在跳绳,孩子走过来说:妈妈,我想跳绳。我本能将绳递给她;我拿着笔在写字,孩子问我要笔,我拱手让给她;我在做饭,孩子问:妈妈,这个字怎么念?我立刻走过去告诉她……孩子自我为中心的个性逐渐显现,她似乎觉得我们应该随时随地为她服务。这是个可怕的倾向。察觉到这一点后,我做了深刻的反思。我想我必须要让我的孩子知道,她不是宇宙的中心,爸爸妈妈不是她的服务员,她必须学会关注并尊重他人。
所以,现在遇到上面的情况,我会请她等待。
“我暂时不能给你球拍,我们还需要打一会,请稍等一下。”
“我跳好了再给你哈。”
“我还需要用这支笔,等一会给你。”
“我在做饭,现在没时间教你,等一下再告诉你念。”
最初这样做的时候,孩子有些不习惯,会生气。没能如愿以偿,孩子是要生气的,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我们在拒绝孩子的同时要准备接纳孩子生气。如果父母能接纳孩子的生气,坚持自己的立场,过一会孩子会平复并接受现实,她便知道她不是焦点、不是中心,她慢慢能学会体谅别人。
自我为中心的人同理心差,说话行事不顾别人的感受,说直白点就是“自私自利”,这类人在群体中不受欢迎,人际关系较差,
自我为中心的孩子,需要被教导“照顾他人”,这并非让孩子去照顾别人的生活,而是指照顾并尊重他人的感受、需求、想法和权利。一个被父母团团包围,以他(她)为中心的孩子,长大后会认为别人应该如父母一般围着他(她)转。我们今天和孩子的相处模式就是明天孩子的人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