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来自中国青年报

对德国早期教育的广泛误传

    近来,“德国宪法禁止学前教育”或者“德国宪法禁止早期教育”在微信的朋友圈里疯狂流传,作者意在指出,似乎正是这种“先进教育理念”才导致了德国的强盛。
    但我对于作为依据的“德国宪法禁止学前教育”说法的真实性,感到非常疑惑。
  2014年有望成为名副其实的“教改年”。刚刚开年,从上到下,从中央到地方,都相继端出“教改大餐”。
  在被公开报道的改革举措中,既有宏观层面的制度性变革,也有具体的课程教学和考试改革。比如旨在均衡教育资源、治理择校难题的北京义务教育综合改革大幕开启,东城区率先公布的改革方案被评价为“要逆天”;期末考试,北京、杭州等地的一些小学低年级告别了传统试卷,代之以游戏;浙江今年将有11所高中推行“无班级管理”,试行“走班教学”。
  和以往一样,在这些教改行动中不乏“他山之石”,像浙江的“走班教学”,教育部门和学校都不讳言其中有欧美高中教育的影子。
  一直以来,西方教育都是我们对中国教育进行批判的依据,是教育改革的模板。这无可厚非,推动中国教育现代化必然要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成功的教育实践。但这种学习和借鉴首先要建立在全面真实了解的基础上,然后根据中国的现实国情、文化传统、社会心理择善而从、择时而动,否则,南橘就可能变成北枳。
  但遗憾的是,随着教育国际化程度的加深,我们发现,我们对国外教育,在很多方面存在误读。误读倒也罢了,更可怕的是,有时候误读会误导我们的行动。
  “德国宪法禁止学前教育”,这一说法最近广为流传,甚至连某权威大报的官方微博都对此进行了推送,社会舆论更是以此为据,对中国学前教育展开了又一轮批评和抨击。如今,在德国生活多年的人士经过严谨的调查考证,证明“德国宪法禁止学前教育”完全是不求甚解导致的误读。
  这种误读误解国外教育的事例着实不少。被当作励志名言被广泛传播的哈佛校训已经被证实是子虚乌有。被很多家长奉为教子指南的畅销书、号称最早于19世纪在德国出版、后人从哈佛大学的藏书馆里发掘出来的《卡尔维特的教育》,经媒体调查后发现这是一本彻头彻尾的伪书。本人不幸还跟风买了这本书,后来一位在德国生活的同学告诉我,她在德国查过,根本无此文献。但可笑的是,如今还有不少人经常引用这本书中的观点,或拿卡尔维特的成长故事来当例证,批评指责中国家长的教育观太落后。
  前不久,在一个教育论坛上,教育部下属研究机构的一位著名专家展示了两道中英两国的数学考题:英国大一学生考的是勾股定理,而我国高考的几何题则需要添加多条辅助线。这一细节经媒体报道后,被解读为英国中小学的数学太简单了,而中国太难了,并旋即被网友当成“数学滚出高考”的理由。但很快有人反驳,称英国中学的数学没那么简单,高中课程已经包括了微积分、统计等知识,远比中国学生学得要广。
  而对国外教育最大也是影响最深远的误解,莫过于认为美国的基础教育是快乐轻松、毫无压力的。这些年来,每每批判中国教育如何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总是少不了拿美国的中小学当佐证。于是,美国教育在大多数国人的印象里就像自由快乐的天堂,美国学生课业负担很小,甚至没有作业。类似的文章、报道在我们的媒体上比比皆是。
  如今,一些在美国生活时间较长的华人,以及深入到美国学校进行了长时间细致观察的教育学者开始发声,试图纠正美国学校在中国人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于是,我们才知道,美国的中小学生,在学校里也是要学各种知识的,也是要写作业的,也会有写作业写到深夜的时候;美国学生确实是下午3点就放学了,但很多孩子放学后也要上各种各样的课外班,补课到晚上八九点钟;美国学校的考试压力也不小,有的地方还把各个学校的考试分数在当地报纸上公布;在美国,确实是可以“全民上大学”,但要想上常青藤名校,竞争也是异常激烈,一些家庭从幼儿园就开始了追逐名校的脚步。
  上述情景可能都只是美国教育的一个侧面,但如果我们片面、过分强调某一点,就很容易以偏概全,造成误解误判。
  对美国教育的这种误读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笔者不好说。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如果家长只是冲着美国教育快乐轻松,抱着让孩子拥有快乐童年的想法移民美国或者把孩子送到美国读高中,最后肯定会失望。事实上,很多人已经通过亲身经历指出,不管是在哪个国家,要想成为优秀人才,跻身精英阶层,都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
  还有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这些年的“减负”改革,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在课内的学习负担,但学生的课外负担却更重了,同时加重的还有家长的经济负担,孩子享受的教育质量越来越同家庭财富挂钩。这一情况同样存在于美国,也出现在了实行“宽松学习”后的日本。在小学只上半天课的新加坡,补习文化也是相当繁荣。
  为什么会有误读?原因很多,最主要的一点是,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和其社会经济制度、结构、文化传统、民族心理密不可分,但外来者往往只站在个体的角度去观察审视,很难做到全面深入。而且,这些观察者要么是短期考察交流,只能走马观花;要么缺乏对教育基本规律的认识,形成判断主要是根据个人零碎的见闻和体验。更何况,这中间还有语言沟通的障碍,文化理解的隔阂。
  一个生活小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问题。常有人拿日本孩子冬天都穿短裤当例证,来批评中国的家长把孩子养得太娇气、过度保护,并由此上纲上线到“我们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但前不久,一位在日本生活的中国妈妈专门就这个问题写了一篇文章,称日本孩子冬天确实穿得不多,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不冷。东京冬天最冷一般也不到零摄氏度,而且日本社会环境设施完备,公共场所四季恒温,电车也是冬暖夏凉,所有座椅都带暖气,另外,日本的防寒内裤种类繁多。
  由此可见,一个小小的穿衣问题都会有误读,更何况复杂庞大的教育问题。只是,在穿衣问题上出现误读不会有什么大碍,但在教育问题上存在误读,后果可就严重了。因为教育改革是以数亿学生为对象进行的规模庞大的实验,实验的结果决定着这些学生的身心发展、前途和命运,以及国家的未来。在误读误判基础上展开的改革,很容易走向歧途,那么受影响的将是一代人的发展质量。
  著名教育学者顾明远教授曾针对如何学习和借鉴美国教育的问题说:“我们对其的学习与借鉴必须把握本质,而不是跟随表象,否则,当我们随他们的钟摆摆到一端的时候,也许它已经开始向另一端摆动了。”在本轮教改即将轰轰烈烈展开的时候,我们应谨记这一点。

教育观点
1235 查看 19 收藏帖子 (4)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wjjzw1111

    2014-2-19 09:32:53 使用道具

    在一个博客中看到过,有时真是断章取义了,只看到别人轻松的一面,却看不到别人用心的一面
  • 未滴滴

    2014-2-19 09:32:57 使用道具

    顶!赞!不跟盲目跟风!
  • bunny8

    2014-2-19 09:42:30 使用道具

    =======如果家长只是冲着美国教育快乐轻松,抱着让孩子拥有快乐童年的想法移民美国或者把孩子送到美国读高中,最后肯定会失望。事实上,很多人已经通过亲身经历指出,不管是在哪个国家,要想成为优秀人才,跻身精英阶层,都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
    ==============

    "一些在美国生活时间较长的华人"根本不了解国内各大城市基础教育之变态。

    “抱着让孩子拥有快乐童年的想法移民美国或者把孩子送到美国读高中”高中已经不是“童年”了。美国孩子从出生一直幸福到初中毕业。当然如果想混的话,后面可以接着幸福。反正人家社区大学毕业也不愁找工作买房子。人家就是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另加全球搜刮。
  • fztfzt

    2014-2-19 09:45:48 使用道具

    主要还是崇洋媚外
  • 双城记_

    楼主 2014-2-19 09:49:48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双城记_ 于 2014-2-19 09:50 编辑

    在我的朋友中,有两类比较典型的:一类是孩子先上国内名校,如果跟不上,就想转民营或者出国的,在他们心目中,民营学校或者国外的教育就是轻松和拼爹财富;另一类朋友,则是把自己的孩子或者亲见朋友的孩子出国,其中不乏跟不上美国学校的课程,重又回国复读高考。这篇文章我觉得很客观。值得推荐。
  • 双城记_

    楼主 2014-2-19 09:52:37 使用道具

    另外,春节后,美国加州新出台了一个关于教育的法规,大意是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招收多少亚裔。这个法规对将来想去美国留学的中国人来说,影响比较大。虽然现在只是在加州
  • graceryj

    2014-2-19 10:14:25 使用道具

    很有启发,我也跟风买了卡尔威特的教育的,不过我不是很认同里面的观点
  • 水泡豆豆

    2014-2-19 10:28:19 使用道具

    双城记_ 发表于 2014-2-19 09:49
    在我的朋友中,有两类比较典型的:一类是孩子先上国内名校,如果跟不上,就想转民营或者出国的,在他们心目 ...

    快乐教育其实不难,现在我们的最最普通的公立学校就是实行的快乐教育啊。
  • zhaojianxiny

    2014-2-19 10:36:34 使用道具

    赞一个,还是要自己思考。
  • tdc_001

    2014-2-19 11:31:42 使用道具

    好像在哪儿见过。说得很对
  • 广雅妈妈

    2014-2-19 11:37:12 使用道具

    想比别人生活的好,在哪儿都不容易,想不努力也能生活的,才看出国家的区别。
  • 点点小宝贝

    2014-2-19 14:19:01 使用道具

    赞,我很赞同。谢谢转帖。
  • 流星雨2006

    2014-2-22 10:31:23 使用道具

    文章中学的好,不管是在哪个国家,要想成为优秀人才,跻身精英阶层,都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


    流星雨2006于2014-2-22 10:31补充以下内容:
    文章说的好,不管是在哪个国家,要想成为优秀人才,跻身精英阶层,都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
  • 长沙琴童

    2014-4-12 10:33:25 使用道具

    收藏了,很全面的指正。
  • 宁静的大海

    2014-5-9 22:07:21 使用道具

    原来中国青年报有对德国的误读进行纠正,感谢,不过,卡尔维特,真的是伪书吗,这个系列的我都买了多本,身边有老师就推荐这个,他女儿在麻省读书,教育的非常棒,还有哈弗女孩刘亦婷的妈妈不也是以这本书中的理念做培养的吗
  • 磨灭のsoul~.

    2014-5-10 09:29:01 使用道具

    是啊,不要以偏概全
  • wja-tj

    2014-5-10 09:50:00 使用道具

    说的靠谱,但抵不过喷的垃圾大量涌入,特别是脑残的媒体,每天在重复哪些垃圾
  • janerrr

    2014-5-10 10:05:21 使用道具

    近期也在反思孩子的学习问题,曾经也有一段时间迷惑于快乐学习。看了一些中外名人的经历,得出一个结论,无论谁天赋有多高,都要有坚持和勤奋作为基石,才能在某一领域内优秀于别人,就是优秀是要大量付出的。
  • zhouhongyuhnsy

    2014-5-10 10:20:35 使用道具

    很好的贴子,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