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主要介绍认知疗法,用于家长自己的情绪行为的调节,会结合一些例子
在详细将认知疗法的理论之前,我先讲一下自己的一次体会。其中包含了认知疗法的一些理论,包括自动思维——习惯性思维,自动出现的思维,它是你发火、打骂孩子的认知基础。因为没有先讲理论,可能有些难懂。但我相信诸位的能力
常对孩子发火怎么改变 ,我先“现身说法”
我在大家眼里是个好爸爸,实际上呢...... 确实也是个好爸爸。
但这个爸爸也有不怎么样的时候 。 那天晚上就差点发飙!想知道吗?
晚上,还没吃晚饭,孩子妈妈要找一幅工作场景照,单位催着交,电脑里却怎么也找不着。
我去帮忙,孩子也过来凑热闹。结果一搜索,出来两千多幅图片,就一屏一屏地看。孩子忽然看到了一些图片很感兴趣,提议仔细看看。我着急找照片,就和她商量找完再看,她同意了。结果用什么方式搜索都找不到,就让孩子自己去看图片了
而她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刚才的图片,就着急起来。我只好再去帮忙,但不清楚孩子要找什么图片,她一着急也说不明白,再加上她有点饿了困了(此时一般容易情绪化),所以她急得要哭,还怪我当时不让她看。
不知诸位此时会怎样?看我的
我心里本来就有点小烦躁,被她这“莫名其妙”地一哭,瞬间就有些烦,差点发个小飙,有个想法、冲动:吆喝她一声,把她镇住别哭。
事后分析,这个想法在烦躁的情绪驱动(发泄了情绪会缓解、舒服)下自动出现,这就是传说中的“不合理的自动思维”。
好在我情绪自控还可以(毕竟是二级心理咨询师啊),停,先忍耐住,再马上去理解她的心理:
她这是困了饿了(生理基础),所以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容易情绪化(据我观察,这是规律
看起来好像“无理取闹”,但从她的角度看,“埋怨我”也有一定道理(宽容的基础是理解)
而且也不能要求一年级的孩子什么时候都通情达理啊(不要高标准、严要求,这大人也做不到)。
看似好长一段话,蕴含了丰富的道理,其实很快就想完了
请诸位猜一下:如果我这样想,我还会烦,会发飙吗?
我习惯于这么想,所以几秒钟就想好了。可能还在于平常的积累吧
这样想,我的烦躁也就大都消除了,不需要忍耐也不会对她吆喝了
静下心来给她找,一会儿就找到了。一场差点“发飙”的小危机安然化解。
这类思维合理吗?冷静地想自然是不合理的。但为什么没去纠正呢?
接着说:因为如果不仔细分析,你也不会意识到它的存在(因为它是习惯性地、自动地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