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feilongzaitian 于 2014-3-9 21:44 编辑
萧老师曾说,热爱催生求知欲,那么我问:
但什么才是催生热爱的源头呢?你并没给出实质性的东西!下面引用老萧原文中的两行字,大家来看是否空洞:
我们读诗的时候。第一步是就诗论诗。保持一颗赤子之心,保持一种空的心态。先把诗歌的字面障碍扫清,然后,凝神进入诗词本身,去体会诗词传达的意境,去寻找那种一见钟情的感觉。
至于什么是保持一颗赤子之心,保持一种空的心态,老肖也只是含糊带过,任人猜想!这对家长来说,是不公平且没有实质帮助的!而我看见的中文老师的博客和一个外国的留学生用中文给学生教作诗的视频,他们并没有肖老师这么多的教育评论,可是他们都一上来,就详细地把自己如何引导学生入诗境的过程和对话,娓娓道来,可见他们对这样的引导实质多么重视,也可见事实本身,才胜于雄辩!
大空话谁都会说那么几句,特别是当今各种禅啊道啊文字泛滥的年代,但是读者要小心:谁才是真正的檀香,而谁,只是那吆喝贩卖檀香的人!香贩虽然身有熏香,但再深入闻闻,就会变味,露出马脚,请看楼主接着说了所谓空灵实质性的东西:
先把诗歌的字面障碍扫清,然后,凝神进入诗词本身,去体会诗词传达的意境,去寻找那种一见钟情的感觉。
老萧正好把让人进入空灵诗境浸入钟情的教学次序,全弄反了!
从前的文学老将们,一上来首先要做的是---施展老师的文学功力,用情用景用语言,先把孩子逐渐进入一种不同于往常的心境, 脱离平常的散漫心绪,此之谓诗歌之前的[斋心]功夫,是必须巧妙做到的!
然后再逐渐用眼前景色往远处伸延,引起孩子追求自由的、富有个性的想象力,此时才有可能初步谈到---他肯跟你去凝神,他能透过老师创造的美好心境,用自己自由自在的想象力,去发觉和感触这世上居然还有一种[意境]的东西在。而且在老师的激情浪漫的智慧中,在小伙伴们群情激动的想象和追忆中,这种[心境]和[意境],被不约而同地数倍放大,他才可以神游进入诗词的境界,并且突然发现,原来自己,可以和作者的心境意境去神交!
最后才是他爱屋及乌的去扫除所谓文字的障碍哪,哈哈!一旦进入某种心境,那想象力完全可以由老师带着首先冲破文字和某种死的知识的局限,
读诗一上来,是先用文字进入钟情,还是先用点燃的想象力和美好的回忆进入对诗的钟情?大家说呢,哪个才是更先做的,哪个才是更靠谱?
而意境心境的点燃,全在于教师深厚的人格和文学素养,他必须是真正的檀香---全身上下散发无穷魅力的人,他的心灵和素养的功力---就是点燃热爱的火炬和源头,除此之外,全是似是而非的漂亮的空话和形式套路的炮制效颦!
这当然不是只有拆文解字底蕴的人,所能梦到做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