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本帖最后由 feilongzaitian 于 2014-3-9 21:44 编辑

萧老师曾说,热爱催生求知欲,那么我问:

什么才是催生热爱的源头呢?你并没给出实质性的东西!下面引用老萧原文中的两行字,大家来看是否空洞:

我们读诗的时候。第一步是就诗论诗。保持一颗赤子之心,保持一种空的心态。先把诗歌的字面障碍扫清,然后,凝神进入诗词本身,去体会诗词传达的意境,去寻找那种一见钟情的感觉。

至于什么是保持一颗赤子之心,保持一种空的心态,老肖也只是含糊带过,任人猜想!这对家长来说,是不公平且没有实质帮助的!而我看见的中文老师的博客和一个外国的留学生用中文给学生教作诗的视频,他们并没有肖老师这么多的教育评论,可是他们都一上来,就详细地把自己如何引导学生入诗境的过程和对话,娓娓道来,可见他们对这样的引导实质多么重视,也可见事实本身,才胜于雄辩!

大空话谁都会说那么几句,特别是当今各种禅啊道啊文字泛滥的年代,但是读者要小心:谁才是真正的檀香,而谁,只是那吆喝贩卖檀香的人!香贩虽然身有熏香,但再深入闻闻,就会变味,露出马脚,请看楼主接着说了所谓空灵实质性的东西:   


先把诗歌的字面障碍扫清,然后,凝神进入诗词本身,去体会诗词传达的意境,去寻找那种一见钟情的感觉。

老萧正好把让人进入空灵诗境浸入钟情的教学次序,全弄反了!

从前的文学老将们,一上来首先要做的是---施展老师的文学功力,用情用景用语言,先把孩子逐渐进入一种不同于往常的心境, 脱离平常的散漫心绪,此之谓诗歌之前的[斋心]功夫,是必须巧妙做到的!

然后再逐渐用眼前景色往远处伸延,引起孩子追求自由的、富有个性的想象力,此时才有可能初步谈到---他肯跟你去凝神,他能透过老师创造的美好心境,用自己自由自在的想象力,去发觉和感触这世上居然还有一种[意境]的东西在。而且在老师的激情浪漫的智慧中,在小伙伴们群情激动的想象和追忆中,这种[心境]和[意境],被不约而同地数倍放大,他才可以神游进入诗词的境界,并且突然发现,原来自己,可以和作者的心境意境去神交!

最后才是他爱屋及乌的去扫除所谓文字的障碍哪,哈哈!一旦进入某种心境,那想象力完全可以由老师带着首先冲破文字和某种死的知识的局限,

读诗一上来,是先用文字进入钟情,还是先用点燃的想象力和美好的回忆进入对诗的钟情?大家说呢,哪个才是更先做的,哪个才是更靠谱?

而意境心境的点燃,全在于教师深厚的人格和文学素养,他必须是真正的檀香---全身上下散发无穷魅力的人,他的心灵和素养的功力---就是点燃热爱的火炬和源头,除此之外,全是似是而非的漂亮的空话和形式套路的炮制效颦!

这当然不是只有拆文解字底蕴的人,所能梦到做到的境界!


2501 查看 20 收藏帖子 (1)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impose

    2014-3-9 13:42:51

    弱弱的问一句,肖老师是谁..............
  • myw2008

    2014-3-9 13:51:59

    呵呵,哈哈哈哈,偶是来打酱油的,木成想看到这么一个强帖。
  • haohuizeng

    2014-3-9 16:54:24

    学习了,谢谢分享
  • woshiyun

    2014-3-9 16:58:59

    什么崔生热爱了?
  • lmjcle

    2014-3-9 18:58:11

    萧老师连姓也被改了,好可怜
  • woshiyun

    2014-3-9 19:17:13

    lmjcle 发表于 2014-3-9 18:58
    萧老师连姓也被改了,好可怜

    呵呵,未必是被改,可能留个后手,万一弄出火花,大可说,是肖不是萧。
  • jane66

    2014-3-9 22:02:34

    萧老师最大的问题是批判性的问题居多,建设性意见太少,颇有点哗众取宠的感觉。
    早前看萧老师的博客觉得收获良多,但近年来在爸妈网上看到萧老师的文章大多数一看了之。
    个人感受,不一定准确!
  • agan007

    2014-4-3 14:06:21

    呵呵,看来你是和萧老师死磕上了,顺路打酱油
  • Truman_Liang

    2014-4-6 18:22:00

    萧老师总正确的,只是让人读了之后不知怎么办。
  • 春晓爸爸

    2014-4-6 19:14:30


    0
    发帖子就是对工作的支持
  • nbzhangbf

    2014-4-17 16:34:20

    准备给老师学
  • jirandiehard

    2014-4-20 06:00:24

    继续收集


  • yazxf

    2014-4-20 15:25:0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猫吃鱼的幸福310

    2014-8-12 11:18:12

    从虫虫追到这了 好奇飞龙爸爸  这篇很对啊 但是对于英文启蒙来说 我自己达不到这个启发想象的境界 怎么做呢  
  • jbgao

    2014-8-14 17:08:08

    学习了。   
  • myw2008

    2014-10-13 12:58:14

    半年之后,居然又看到这个帖子。

    现在的老西太多了,动不动就是X老西,XX老西的。OMG,老西这么好当滴吗?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再这么整下去,一定要被拍回来:你才是老西,你们全家都是老西!
  • tendmoon

    2014-12-2 08:56:19

    不好意思,一不小心也来挖坟了。
    催生热爱的源头,还是不太明了。是在于功力深厚的老师?还是在于勇于追求的自身呢?
    后者看上去更真。
    可是大家都是真实肉身,为何有人积极相求,有人消极懈怠。
    是因为积极的人在生活中总会有一个无形的老师在教导自己吗?这不,又绕回去了。
  • tendmoon

    2014-12-3 09:08:09

    船驶入大海,大海是深不可测的,可依靠科学的力量,大海相对远古时代清晰可见得多,尽管人类对大海仍然有许多未知。

    生活和学习倒不见得也是深不可测,它比大海平实得多。

    对于少数的精英教育,我明白,有它的优越性,但正是这种独占的优越性告诉我们,它不过是昙花一现,尽管它存在过,也一直会瞬间存在下去,但终究花少花常不开。所以,它的力量有限。有人会举例说一直是精英在领导社会前进。没错,那是农耕社会和私有制下的一大特点。非农耕社会并没有这样的特性。

    大众教育,虽然看起来低效浪费生命,但它才是现代教育的基础。精英教育再好,那也只是一种私道,远不是康庄大道,因为它没有普及的条件。所以对于大众来说,那不过是水月镜花。也就是说,对于大众它不现实。

    孔子门下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能登堂未入室的似乎也只有颜回一人,这倒罢了,他比他老师还先西去。而这做老师的,不是自学成才的么。当然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压根不是好老师。

    有功力深厚的老师当然好,但这是可遇不可求的。对于大众来说,自强不息不是更亟需的么,以生活为师,以现实为师,以正直真实为师。

    所以催生热爱的源头,如果寄望于功力深厚的老师,对大众是不现实的。

    现代教育,其实是在研究一种更普适的教育方式,如果能让低效无力更高效有力些,它就算是走了一大步了,它很难一时间产生巨变。但是,我们总不会因为它不能产生巨变,就拒绝接受大众教育。同时,对于每一个个人来说,个人的上下求索是最有可能突破大众教育的瓶颈的。

    可能有人会说,大众教育早就废了大众武功,作为大众的个人根本不可能还能有什么进展。这我不会同意的,我只能说那是对大众教育的偏见。
  • tendmoon

    2014-12-7 11:33:38

    我没说我懂教育啊,我只是说出自己对教育的想法,虽然在你看来不过是小儿科。

    为什么你会认为我是在着急出手,还打靶呢?

    只能说,我对你所说的东西理解有偏,不是吗?

    我真的很少见到有多么好的教育者,或者说基本上没见过:一上来就能解放大众的潜能。
    我所看到的教育是在不断进化中,虽然免不了有曲折反复。

    既然我没见过,那么我可以肯定很多人没见过。而我为什么要对这种虚无缥缈的事情翘首期盼呢?

    我没见过,并不是否定好的教育者的存在。不过是实话实说而已。

    假设存在这样好的教育者,也只可能在小范围内存在,小范围内存在根本就是杯水车薪,成就的不过是贵族精英教育,对大众有什么意义?

    非【师】不可,这话说得太含糊。以人为师,是师;以生活为师,以现实为师,也是师。

    自说自话这么多,只因一个主题,即:寄望于功力深厚的老师,对大众不现实。

    如果要说【道】,就更有问题了。当然我是说我的理解偏差,不是指你本来要讲的意思。再说我们每个人本来就是在猜测别人的意思。

    既然不能言,就说明此道不足道。
    我不介意:汝所【道】,不足与闲人道也;
    我介意:你没有把“道”说清楚。当然你也可以说,你讲得够清楚了,是别人理解能力差。

    在我的理解中,【道】并非先验的,除非有人能证明【道】是先验存在着的。

    关于【道】,有很多种说法,所谓的“不足与闲人道也”,可以说成“道不同,不相为谋”;

    但是我比较认同的断句规则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 tendmoon

    2014-12-8 09:06:04

    本帖最后由 tendmoon 于 2014-12-8 11:45 编辑

    【什么样的认知水平限定你见到什么人,这就是命】
    既然你这么信命,那我就没什么好跟你说的了。原以为你有些料,谁知到头来只会辱骂他人。

    我真怀疑你被盗号了。

    因为按你之前很多所谈到的对人的认知所作的表述,我觉得你是有结合实际做过很多思考的。

    可是现在为何劈头盖脸的辱骂他人,里外不一致。

    人首先就该是一个站立的人,而不是到处求拐杖。

    可是一个站立的人,不会去瞧不起没能站立起来的,他会希望每个人都能站立。

    你讨厌别人,是你的自由。我没必要相应地去讨厌你。我不可能因为你讨厌我,而去讨厌你。我没有这样的逻辑。

    我只能说,你有些话说得对,有些话过于强词夺理。

    对于先验的道,你认为有,我认为没有,这有什么关系。并不影响什么呀。本身中文文字就是会让人产生很多歧义的。

    小猫小狗之先验的道,是什么,你能知道?那不过是人后天总结出来的道。

    马上有人会问(不是在假想你会问):人不存在,不总结,道就不存在么?
    我的回答是:既然人不存在不总结,那个道存在与否,就跟人没什么关系了。人不存在的情况下,还能证明道存在?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说的不是这个意思吗?

    比如庄周梦蝶,到底是庄周梦见蝴蝶,还是蝴蝶梦见庄周?你得先确定自己是不是庄周。是庄周就不能是蝴蝶, 最多只能假装是蝴蝶。在面对这种问题的时候,人可以想象,但不能将想象当成现实。

    想想这种话还是少说为妙,首先对有宗教信仰的人是一种冒犯,其次又要被你说靠空洞的书本灌满脑壳。

    我不知道是哪些书能有那么空洞,会讲到由于断句规则的不同,导致对同一句话有千差万别的理解。

    先验地认为别人是夏虫,而自己是活过四季的人,这种说法我是不会认同的。
    我的看法是我活四季,别人也活四季,而每个人对四季感受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没有芥蒂地将自己的感受讲出来并没什么错,这中间根本不存在什么高低贵贱之分。

    我也知道自己很啰嗦(表达能力有限,总想把事情解释清楚,这样容易被认作强迫症),可是很少出言不逊。

    还小聪明呢,我至少到大就没聪明过。不过是摸索着走路而已。难不成摸索着走路的人也要被人耻笑。好吧,你爱笑不笑。我不笑。

    真的很奇怪,为何总是以讨论开始,以败兴结束。

    我的回帖一般都不会辱骂他人,为何会引起对方不可触碰的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