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欣然妈 于 2014-3-24 11:53 编辑
有的孩子妈妈抱怨孩子在中学时期非常逆反,总结成一句话就是,孩子总是在强调自己不去干什么,但对于自己该干什么,准备去干什么漠不关心,并且对父母激烈对抗。
受一个回帖的启发,我写一写自己的一些思索:
当一个孩子从小一开始,他的父母就是将成绩和学习作为了评判孩子在学校以及在生活中的标准,也就是说,家长在无意中跟老师建立了默契的同盟关系,即使孩子心中不服气,但已经对他产生了影响,那么在孩子到达青春期之后,一旦遇到成绩下降或者学习感到吃力,他的逆反就很容易被激发,因为这时他潜意识中的那个被树立起来的标准清晰起来了,他会感到极其强烈的挫败感,这种挫败感让他无所适从,尤其是在多次尝试按照那个标准去行事但又失败以后,他和父母的对立就建立起来了,但是他即使跟父母反抗说成绩不重要,但在内心深处他还是承认成绩和学习决定了他的价值。这种矛盾让青春期的孩子更容易逆反。
所以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从小一开始就给孩子灌输另一种自身价值观。不能将成绩与学习与自身价值完全等同。就学习而言,成绩和名次完全无关紧要,学习是为自己而学习,是不是为了得好名次而学习。只要每天能吸纳进新鲜有用的知识,那就是进步。与此同时,即使学习不好,也不能证明自己是失败的,学习只是自身价值中的一小部分,性格发育健全,与人为善,在家多做家务,爱动手,爱看书,爱思考,爱做实验,爱观察动植物和大自然……这些都是自身价值的组成部分。只要均衡发展,成绩不好又如何。
————
补充一下:
有的爸妈提出和老师的标准不一致会遭致老师的不高兴。这一点我我很早就已经预见到,因为她不是乖巧听话的女孩子,我可以想象得到,她上小学后,我是个被频繁叫过去的家长,即使老师不叫到学校,也会在电话中频繁表示对孩子的行为及状况的不满。我预备提供的对策是:竖耳恭听,但不听从。老师训诫的时候,我会表示一定如此要求孩子,但不会对孩子传递这种压力。只有那些我认为有益的告诫,或者我没有注意到的问题,我会跟孩子说,并要求孩子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