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winner 于 2014-5-15 14:50 编辑
上次课老师讲了“孔融让梨”的故事,没有得到老师想要的教育孩子礼仪谦让的效果,老师回家后想了半天,认为主要是梨子大小误导了孩子,于是编了个新故事,把大小问题避免了。下面是老师讲完这个故事后的讨论记录(本文转自互联网,观点仅供参考)
上课时候,老师说:孩子们,上次我讲了“孔融让梨”的故事,大家讨论的非常好,现在啊,我再说个孔荣分堡的故事
老师:孔荣小时候聪明好学,四岁时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很懂礼节,巧言擅答。据传某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汉堡,父亲让孔荣分给兄弟们吃,孔荣挑了个最冷 的汉堡给自己,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哥哥弟弟们,孔荣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冷汉堡,热的应给哥哥们。”父亲听后很赞许地接着问:“那弟弟比你小为什么汉堡也 比你的热呢?”孔荣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应该让着他。”对此你们怎么看?
学生:爸爸的朋友为什么要给孔荣家带汉堡?
老师:作为礼物。
学生:既然是礼物一定要是好汉堡了,为什么还明显地有热有冷,不能一般热吗?
老师:……
学生:既然汉堡有热有冷,爸爸为什么还要四岁的孔荣去分,一旦分不公平怎么办?分出去了的汉堡难道再要回来?
老师:……
学生:为什么要分给每个人吃,谁愿吃谁自己去拿,不行吗?
老师:那样或许会不公平。
学生:但孔荣这样分也不一定公平啊,所有的兄弟都得根据孔荣的喜好得到汉堡,他们的选择机会被剥夺了,分到最热汉堡的兄弟可能恰巧不喜欢吃汉堡呢。
老师:你说的对,这个故事的确基于每个人都喜欢吃汉堡的假设前提。
学生:孔荣为什么对哥哥和弟弟实行前后矛盾、绝对相反的标准呢?他难道没有固定的做事原则吗?
老师:他是在表现谦让。
学生:他只能表现自己的谦让,给自己拿一个最冷的好了,他为什么不给其他兄弟表现谦让的机会呢?
老师:那你怎么看孔荣?
学生:我不喜欢孔荣,他这么做对别人不公平,剥夺了其他兄弟选择和表现的机会。
学生:我觉得孔荣不诚实。
老师:为什么?
学生:这件事情有点自相矛盾,孔荣可能是不喜欢吃汉堡才给自己一个最冷的,但不喜欢吃就该直说,讨巧地编出一堆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很虚伪的。反过来,要是他喜欢吃汉堡的话却把热的都给了别人也是口是心非,喜欢什么该勇于承认才对。
学生:我也不喜欢孔荣的爸爸。
老师:为什么?
学生:他不负责任,让没有行为能力的四岁孔荣分汉堡,而且他也没有是非观念,孔荣分汉堡的行为很主观武断却得到了父亲的表扬。
老师: ……
学生:这个故事不好,鼓励主观武断,剥夺了民主,这种扭曲自己的欲望去赢得赞扬的做法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行为。
老师:要是你是孔荣会怎么做呢?
学生:把汉堡放到桌子上,谁吃谁拿好了。
老师语:一个现代版孔融让梨思想的故事在美国孩子这里却变成了主观武断、践踏平等和假心假意的典型,到底是哪里出错了。这个熊孩子,怎么就是引导不出我想要的谦让礼仪,老惦记主观武断、践踏平等和假心假意 的想法,真让人捉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