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孩子把作文本给我看,说老师没打等第,上面的评语是:你是你自己的解读吗?我看了下,百度了下,这首诗应该是写景,表达惜别之情。跟孩子交流后,孩子又问:既然惜别,为什么诗中看不出惜别?
       孩子的所有问题我都回答不出。他这样的解读到底可以吗?如果不可以,如何和孩子交流?我真可怜哪,什么也不懂。希望坛子里的高手们帮我。
       我把孩子的作文复制于此: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不用说,大家都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杨万里。
他的意思是:六月里西湖的风光景色到底和其他时节的不一样,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连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
    这首诗善于取材,联想丰富景象壮观,用语通畅。而写这首诗的背景却令人跌破镜框,金人南下,奸臣当道,友人当官,西湖辞行。但为何作者没写朋友去时惜别之情?老师告诉我们,作者想极力掩饰离别之情,还把他们俩比作荷花和荷叶。但我认为此诗还有一种意思,“毕竟西湖六月中”可解释为现在的朝廷奸臣当道。“风光不与四时同”可解释为风气不同,到处都是奸臣。“接天莲叶无穷碧”可解释为虽然小人遮住了圣明的皇上,“映日荷花别样红。”可解释为“你也要做一支清廉的荷花挺立在他们当中。”
    这首诗写昨高明至极,一语三观,让人不由得佩服作者高超的技艺。

782 查看 12 收藏帖子 (1)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lxy20031009

    2014-6-15 14:31:49 使用道具

    这是几年级的作文呀?我是写不出哦。不过看着孩子有个人的独到见解,还对这首诗的写作年代背景知识有了解,真心点赞
  • yztbp

    楼主 2014-6-15 14:36:13 使用道具

    lxy20031009 发表于 2014-6-15 14:31
    这是几年级的作文呀?我是写不出哦。不过看着孩子有个人的独到见解,还对这首诗的写作年代背景知识有了解 ...

    五年级,就上个星期的。
  • myw2008

    2014-6-15 14:43:36 使用道具

    孩子很棒啊,如果真是自己的解读就实话实说,没啥问题吧?
  • x0yy

    2014-6-15 14:55:36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x0yy 于 2014-6-15 15:12 编辑

    我感觉“接天莲叶无穷碧”可解释为小人遮住了圣明的皇上,这样解释比较牵强。
    莲叶挡住的是什么?难道皇上是在水底?被荷叶挡住?敢这么写皇帝还不等着文字狱啊

    另外从情绪上来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景是很正面的,并没有气愤、悲伤,不得志等等情绪在其中,可以体会下,所以我觉得解释成对小人的抨击和对君子的期望并不妥当。

    可以和孩子讨论下这首词: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这首辛弃疾的词就表达了对朝廷小人当道的失望和希望。“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长安(皇帝在的地方)望不到了呀,被挡住了呀。后面一句又提出希望。

    类似“小人当道,希望被君主看到”,或者“周围都是小人,我要做个君子洁身自好”的诗词很多,不妨一边鼓励孩子,一边找来和孩子一起赏析下,再回头看看他的感觉对不对。


    象李白的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也表达了类似意思,体会下,和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感觉还是不一样的
  • yztbp

    楼主 2014-6-15 15:12:34 使用道具

    x0yy 发表于 2014-6-15 14:55
    我感觉“接天莲叶无穷碧”可解释为小人遮住了圣明的皇上,这样解释比较牵强。
    莲叶挡住的是什么?难道皇上 ...

    ,对,让他读些这样的诗,他或许就体会到了怎么样才是表达他说的那种,但是这首诗哪里表达了惜别之情呢?
  • x0yy

    2014-6-15 15:22:33 使用道具

    这首诗以景物描写著名,但看题目: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可以看出是一篇送别时候写的诗.

    我觉得这首诗描绘了眼前的美景,这样写下来送给朋友,不就含蓄地表达了“此等美景今日与君同赏,不知何年还可再见”的意思吗?就有惜别的意思在里面。

    在古代,交通不便,和朋友共赏美景是一件分别后很难复制的事情,所以经常有诗词表达这样的情绪,也可以多读一些体会下。

    比如王维写的《崔九弟欲往南山马上口号与别》:“城隅一分手,几日还相见。山中有桂花,莫待花如霰。” 邀请好友来,不愿意与之分别,用的就是请他来同赏桂花。

    再比如,赵嘏的《江楼感旧》: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不就是想起了以前和朋友同赏明月的事情来思念朋友吗。

    可以让孩子试着想想,林子方与作者分别后一年,再见到荷花,想起作者曾经送他的诗句,会是何等心情?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30 理由 收起
    独219 + 30 很给力!
  • yztbp

    楼主 2014-6-15 15:27:10 使用道具

    x0yy,你真的太厉害了。如果我有你样的功底,我的孩子估计会优秀些。我把你的这些文字给孩子看,估计他能服了。太谢谢你了。
  • x0yy

    2014-6-15 15:35:43 使用道具

    你家小朋友善于思考,能从作者的年代等线索入手考量一首诗词,很有灵气啊,你多鼓励他,给他买些诗词鉴赏的书,让他随便看看
  • yztbp

    楼主 2014-6-15 15:45:46 使用道具

    x0yy 发表于 2014-6-15 15:35
    你家小朋友善于思考,能从作者的年代等线索入手考量一首诗词,很有灵气啊,你多鼓励他,给他买些诗词鉴赏的书,让 ...

    听你的建议。如果这孩子归你带,估计会优秀很多,可是跟着我,唉, 真是惭愧。
  • dew

    2014-6-15 16:04:51 使用道具

    yztbp 发表于 2014-6-15 15:12
    ,对,让他读些这样的诗,他或许就体会到了怎么样才是表达他说的那种,但是这首诗哪里表达了惜 ...

    你孩子的独到见解很好噢,而且历史的背景也很清晰。

    这首诗我看见的就是那一池的夏日荷景,但也许正是这样的美景才更承托了离别的心情。

    夏日里带孩子去看看那满池的荷花,心情的感悟不是说得出来的。


  • yztbp

    楼主 2014-6-15 16:21:51 使用道具

    dew 发表于 2014-6-15 16:04
    你孩子的独到见解很好噢,而且历史的背景也很清晰。

    这首诗我看见的就是那一池的夏日荷景,但也许正是 ...

    有道理。带他去看。

  • 阿蒙李

    2014-6-15 17:36:39 使用道具

    自己怎么理解可以认为是想象力,但诗、词之类的没有联系背景问题就很大,言为心声,但大多时候没人敢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