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者:melon_yp
转眼,正儿八经地教书育人也七年了。虽然自由散漫的状态让我每学期都要面对不少新的问题,延缓了惯性思维的滋生。但另一方面,虽有惊喜和意外,已成文的老思路也一直在加深。
最近,因为所处环境的原因,总是会听到一些对于公立教育的激愤言论,隐隐觉得有些吃惊。尤其是有些孩子听到公立学校四个字就已经吓得心惊肉跳,而他们本人并没有亲临现场的经验。可以想见,大人们把一些新闻编成鬼故事讲给他们听了。我虽不是体制内的人,但也没少接触公家的“产品”。要说他们的目光有多么呆滞、天性如何被扭曲,我确实没太看出来。
医生、警察、城管、中介、公务员、大学生、专家、教授、老师、球员、裁判……本着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原理,这个资讯发达的时代几乎毁了所有行当的名声。但壮着胆近前观瞧,总觉得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妖魔。人心都是肉长的,大家无非也就是普普通通的社会成员。
作为众人关注的一大焦点,公立教育身上的缺点确实是想说多少就能说出多少。正负能量之间到底是几几开暂且不论,更实际的问题是,我们躲过了它是否就能够谢天谢地了呢?
我想先罗列一下在我眼中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那些一天比一天强悍的敌人们:
1.难以解释的世界
从浅显易懂的柴锅到神奇的电磁炉;
从可以拆个七零八落的自行车到不明觉厉的汽车;
从直观的扇子、电风扇到莫名制冷的空调;
从有质感的按钮到一触摸就要有动静的屏;
……
孩子们认识世界的门槛正在大幅抬高,他们能够直接看懂的东西、他们能够问出的为什么(或者说大人们能够答上来的为什么)急剧减少。
危及:常识、观察力、逻辑分析、好奇心……
2.缺乏逻辑的生活环境
当操场从土地变成了绿假草红塑胶,当领导站在主席台上感到高端大气上档次平整养眼无风沙的时候,对孩子而言它已经失去了95%以上的意义。
想想我们小时候是怎么玩儿的,拔草、捡石头,树荫、蚂蚱、青蛙、蜻蜓、蝴蝶,这才是有营养的活动空间,它们错落有致,且全都在四季更迭、日晒雨淋的掌控之下,演绎着大自然最基本的节奏和道理。
其他的地方也大抵如此,人造痕迹与日俱增。而这些人造的东西是没有逻辑和温度的,它的布局和结构并不像大树、花草、动物、土地那样事出有因。
更严峻的是,在这些活动空间之间,他们基本上处于另一个更加人为的空间里——私家车。比起步行、骑车、乃至坐公交,目的地之间的直达接送极大地摧毁了孩子们对距离、方向、空间感的认知过程。
常识就像母语,没有环境岂能自然而然地明白?
危及:常识、逻辑、空间想象力、审美能力……
3.无微不至的商家
3.无微不至的商家
我想举例说明的是一个叫转笔刀的东西,因为它看上去好像没有什么祸害。
上课时,学生们最常见的离席原因,除了上厕所,竟然还有削铅笔。因为现在的转笔刀是一个沉甸甸的设备,置于教室一角。听说更有甚者,还有电动的。这个东西是不是好玩儿倒在其次,关键是削铅笔的过程所蕴含的感知力的培养过程被它基本带走了。
小时候,我们的转笔刀和橡皮差不多大。无论转笔还是转刀,木皮、碳芯的质地都会反馈到手上,切削的过程、笔尖的形状都在掌控之下。木屑的确需要清理,但清理的过程不也是在培养一种技能和习惯吗?
当然,更淳朴的竖刀或者折叠刀就更不用说了,铅笔可以削得很耐用、很有艺术感,几乎已经向着木雕迈进。危险么?是有一点。但住在水边的孩子几乎没有淹死的,小刀不会用,将来直接挥舞菜刀?
危及:对各种材质的触觉感知力、动手能力、审美情趣……
4.被动娱乐
还记得什么叫“做游戏”吗?
几个小朋友聚在一起,房前屋后,因地制宜。征求意见、制定规则、执行规则、发现问题、修改规则……你可曾对这个过程的成长意义有过充分的估计?
好了,看看现在他们在疯疯癫癫地玩儿着什么。老师的作用真能比得上那些商业游戏和玩具的设计和推广者吗?
危及:逻辑思维、团队合作、表达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7.坏了换新的
这条也可以算是一次性用品的延伸,但我此处想强调的是维修的价值。
在这个工业化的时代,从经济的角度,维修通常没有换新划算。生产新东西是一个机器可以批量完成的工作,而修理是一个凝聚着人类智慧的复杂过程。所以,从益智和培养动手能力的角度,我一直觉得,能把东西修好是特别长脸的事情,无论你只是钉了一个扣子、打了个补丁、还是弄好了一辆汽车。当然,这还不是最主要的。
前两天我刚给一块十年前的电子表换了电池和表带,花了34元。这钱已经够在修表师傅那儿买一块新的。几十米之外,还有一个修包修鞋的,活儿干得漂亮,来的都是回头客。我很愿意照顾这些手艺人的生意,在他们一丝不苟的工作过程中,我看到了一种美、一种精致、一种对一事一物深沉的情感。这种情感也通过一件件焕发了青春的老物件儿反馈到了我的心里。
人情味这东西,是不能分类讨论的。
危及:人情味、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8.全力以赴的隔代关怀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过去,这宝源于学识和阅历,今天,它代表不知所措的服务意识。
如果是祖孙俩一起在农家院里择菜喂鸡,老人的言谈之中一定满是哲理和智慧。但在日新月异的现代化都市中,他们的人生经验被贬得一文不值,每天疲于奔命,在各种“操作方法”和“人造知识”的轰炸下自惭形秽。
但既然活着,每个人都想证明自己的价值。而且,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服务对象数量锐减,以及生活压力太大致使中坚阶层撒手放权也给他们创造了条件。所以,他们的照料无微不至。我多次看到,孙子孙女在前面大摇大摆,老人在后面独自背着三个大包;公共交通工具上,我给老人让的座经常会被转让给并不幼小的孩子;课间的时候,这样的老人甚至还有可能冲上前来抢擦黑板。
当然,也不光是老人,若没有他们衬托,实际上很多中坚阶层的“孝子”服务已经超级到位。
危及:自理能力、感恩之心、谦逊之心、主动性……
9.事物缠身
事是事情,物是物品,溢美点说是丰富,客观评论就是缠身。
老子讲“少则得,多则惑”,精辟得很。自从听说了这句话,随时随地都用得着。
如果出门在外,包里只带了一本书,它会比你在家守着N个书架更有收获。
前10张吉他唱片,我简直熟悉里面的每一个音。后400张,都是架子上的塑料片,不知道该听什么所以不再听。
在超市、网店,更多的选择会换来更不需要的东西。
高中时代的“√形反转”,起点在于到学校上晚自习,理由是心情好。而心情好的原因,现在看来很大程度上是东西少,脑子清净。
当硬盘取代了相册,这些照片的存在真的还有意义吗?即便有朝一日有幸出头唤起回忆,拍摄整理的过程又耽误了多少当下的惬意?
当大人们也难免陷入物欲世界不能自拔的时候,当大人们又竭尽全力为孩子们创造物质条件和安排成长活动的时候,那么在紧锣密鼓和琳琅满目之中,孩子们的大脑已经没有任何锻炼空间,只能傻笑着迎来送往。
危及:思维的深度和延续性、想象力、做事态度……
10.没有价值的存活状态
这是它们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最要命的地方。
不知道该玩儿什么才能开心,没有任何用武之地的学习。孩子们在生活里没有有价值的事可做,甚至没有有意义的话可说。和老人一样,孩子也需要感受到自己活在世上的价值。这价值不能等到20年后去兑现,现在就需要。
设身处地地想想,我们最喜悦的是什么时候?不是我们被别人逗笑了,而是我们让别人笑了。
后果:表达能力差、性格古怪、情绪莫测、难以沟通……
其实一开始只想写四条,写着写着变成了十条,只得掐断遐想。最关键的是,它们的影响力都高高笼罩在课内教学体系之上。公立教育纵有这样那样的不是,也远远不能揽下这一切的罪责。而且,跟二三十年前相比,在孩子们生活的诸多方面之中,课堂之内的情形实际上是变化最小的。学校里很多饱受非议的做法,说是脱离生活,很大程度上也是在抵抗外部环境的影响。
大环境不好,但对策并不是没有。天既然冷了,难道我们不知道增衣么?
一个思路
要知道,我们的身心状况和几千年前并没有太大区别,它不是为今天的生活环境所设计的。所以,面对近二三十年的剧变,孩子出现种种的问题、种种的不适应可谓理所应当。
带着这个思路,当然还有熵增加原理的启示,对于新生事物还是要谨慎为好。虽然不能一刀切地否定,但做有罪推定要比做有益推定成功率高得多。就拿最日常的如厕问题来说,蹲着肯定比坐着健康,这不需要科学家来证明。难道上帝最初设计我们的时候,会让我们的身体结构实际上更适合坐着便便么?
淳朴游戏
越是简单的游戏,自由度越大。
一堆积木,可以搭出各式各样的东西,一旦带有磁性或者精巧的插拼结构,它首先就意味着一种限制。它让成品更容易规则、稳定,而这些效果的达成超出了最浅显的力学规律,很多也并非孩子们的直观本意。
一张棋盘、一副棋子(尤其是组成比较简单的围棋子、跳棋子),或者一副扑克牌,可以发明出无数种玩儿法。每一种都包含着创造、适应、改进等一系列完整的思维和实干过程。
所以,不要老盯着那些高级玩具,真心是费钱不讨好。更要紧的是,千万别让玩具代替人。“给孩子找个好玩儿的东西,让他别来烦我”,这思路很常见。在很多家长那里,电视都是这种功能。我想,现在他不烦你了,将来你一定会有更大的烦心事。
交流
他们的耳边不能只有命令、催促、和廉价的赞美,他们需要真正的交流。伙伴的缺失是政策问题,大人们要想办法去弥补。
虽然我不太喜欢“奥数老师”这个称谓,现在其实也很少教奥数,但我确实觉得这个玩意儿存在于现今的环境下是有意义的。不在于升学,而是它为大人小孩提供了一些可以一起探讨的话题。
我很喜欢买一些七八十年代的儿童读物,《算得快》《益智游戏》《趣味数学》啥的,其很多内容的难度其实明显超过了现如今已经大范围普及的所谓“奥数”。
当然,更日常、更重要的探讨肯定不在书本上。如果他们问不出为什么,我们就得帮他们找。有些东西并不是你觉得没用,孩子就可以不关心,他们需要这个认知过程。比如说汽车仪表盘上的某个东西到底是秒针还是指南针,这需要孩子拿出十几秒钟的注意力,才能得到答案。
一起生活
所有的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语文是理解表达的需要、英语是交流共同的需要、数学是分析判断的需要。如果没有实干,孩子就不觉得需要学,学了也不知道在哪用,甚至活着都没有意义。
的确,现在的家庭也许没有让孩子做贡献的实际需要,但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成长、亲情、开心难道不是最大的需要么?
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比如说日常采购。有车的家庭,不要去一趟超市就把一两个星期的东西置办齐。孩子如果去了,除了在琳琅满目的货架上这也想要那也想要之外,得不到什么锻炼。留点东西让他们自己去小区便利店,拿真正的货币去交易吧,就算贵一点点也是值得的。
2011年的时候,我有一次在大超市买了10个柴鸡蛋。吃完之后,剩下了一个能装10个鸡蛋的塑料盒子。这个盒子后来成了我家的“买蛋器”,每次都去最近的地方装10个散蛋,已经用了快3年。因为能够省塑料袋,老板很看重我这样的顾客;因为它有点份量,她也已经习惯于给我自动减掉4毛钱。如果我有孩子,这个买蛋的事情我一定会交给他负责。其中的意义,我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除此之外,一起做个饭、提醒父母要做的事情、监督家里的垃圾分类、安排行程(不是百依百顺,而是让他权衡各种利弊)……不都是很有价值的事情吗?此外,修修补补的事情只要有意识也并非不好找。我就刚刚把一个并不合适的木头锅把经过一些处理,安在了自家濒临丢弃的炒锅上。
在公立学校,考试的分数、排名等都是挺棘手的问题。的确,生活不是为了考试,学习也不是为了考试,考试不应该是那么的重要。但是,当我们为了孩子一味地淡化它的时候,有没有在生活里的其他方面给他们提供需要认真对待、需要负一些责任、要承担一定压力的事情呢?
我想举例说明的是一个叫转笔刀的东西,因为它看上去好像没有什么祸害。
上课时,学生们最常见的离席原因,除了上厕所,竟然还有削铅笔。因为现在的转笔刀是一个沉甸甸的设备,置于教室一角。听说更有甚者,还有电动的。这个东西是不是好玩儿倒在其次,关键是削铅笔的过程所蕴含的感知力的培养过程被它基本带走了。
小时候,我们的转笔刀和橡皮差不多大。无论转笔还是转刀,木皮、碳芯的质地都会反馈到手上,切削的过程、笔尖的形状都在掌控之下。木屑的确需要清理,但清理的过程不也是在培养一种技能和习惯吗?
当然,更淳朴的竖刀或者折叠刀就更不用说了,铅笔可以削得很耐用、很有艺术感,几乎已经向着木雕迈进。危险么?是有一点。但住在水边的孩子几乎没有淹死的,小刀不会用,将来直接挥舞菜刀?
危及:对各种材质的触觉感知力、动手能力、审美情趣……
4.被动娱乐
还记得什么叫“做游戏”吗?
几个小朋友聚在一起,房前屋后,因地制宜。征求意见、制定规则、执行规则、发现问题、修改规则……你可曾对这个过程的成长意义有过充分的估计?
好了,看看现在他们在疯疯癫癫地玩儿着什么。老师的作用真能比得上那些商业游戏和玩具的设计和推广者吗?
危及:逻辑思维、团队合作、表达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留白
前些天跟同事们聊到学校教室的装饰、布置问题,后来越想越觉得是个事儿。
现如今,随便去到个什么地方,最普遍的印象就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无论是大街还是小街、教室还是食堂。屋里已经有各式各样各种颜色的家具桌椅了,墙壁房顶什么的也已经挂上了必不可少的黑板、钟表、照明设备,其他地方,能空着就空着吧。这既有助集中注意力,又可以留出想象空间。而且,如果平常就搞得天花乱坠,到了节假日又如何烘托气氛?
墙面如何布置相对来说肯定是小事情,更应着力减少的还是他们的事和物。如今家家户户的东西,甭管是架子柜子上的还是硬盘里的,大人都已经快要放弃治疗了,你想让孩子们如何学会打理自己?如果日程表已经塞得满满的,孩子们又如何学会安排自己的时间?什么时候去遐想和消化?
其实,我认为出游的意义也在于留白。目的地不在远近,也无需太有教育意义,关键在于孩子暂时抛下了原有的日程表和自己熟悉的那一大堆东西。这几乎立刻就会让他变得像个人样儿。
课外班
经常有人问我,几岁该学这个,几岁该学哪个,真是太看得起我了。且不说我有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来回答这些问题,单是孩子、家庭、科目这三者的充分多样性,我以为这样的问题就不应该有明确的答案。
还是说说我比较熟悉的奥数吧,之所以不太愿意说它的坏话,实在是第一印象极好。我主持人生第一节奥数课之前,媒体上的负面报道就已经铺天盖地。但实情是,我见到了一帮特别特别有孩子样儿的人,眼里放着光,满满的活力、想象力和好奇心。
不可否认的是,这几年,在十大敌人的作用下,这样的孩子在眼前出现得越来越少了。课外班的普及也有一定罪责,不是因为它有多难,而是塞满了孩子的日程表。
但是,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大环境让课外班的积极意义变得明显,它创造了话题和伙伴。这至少比沉浸在过剩的物质和侍奉中要强得多。所以,个中利弊还是只能自己权衡。我觉得最显要的指标不是社会评价,而是自己是否带有比较纯粹的功利目的。
就拿学乐器来说吧,这个事情我当然是不反对的。但就这种早期的美育教育而言,什么能够比得上爸爸妈妈教孩子一起唱歌呢?我们的联欢会上不应该多一点这样的节目吗?
自办教育
自办教育的人是非常了不起的,这事儿想想就头大。同时,不走寻常路的家长同样是了不起的,毕竟熟悉的道路纵有不尽人意之处,风险也算可控。在这个氛围里,大家的热忱令人感动。
要说这中西教育,双方已经互相羡慕了很多年。到底谁应该更加虚心,这很难讨论清,但不同主要还是源自民族习惯吧。有些东西看似是政策不给力,但政策的背后也包含着很多这个民族的思维定势。就像足球,已经在这个星球上流行了一个世纪,尽管互相学来学去,但一流强队总归就那么几支。所以,看着好的不一定适合自己,那还是好的吗?看着不好的可能只是不得已而为之,说不定就是现有条件下最好的。
我们的敌人是我前面列举的那一堆,而不是公立学校的一切做法。我们的优势是利用科目和时间安排上的自由度更多地找回传统,而不是更全面地为孩子服务。面对大环境的变化,学校们、家长们其实都是一个壕里的战友,同仇敌忾才有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