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了爸妈网才知道原来有这么多人热衷国学,三四岁的小孩子都已经踏上了慢慢国学路,论语、大学、中庸,说起来头头是道,在这样一种氛围下,妈妈们想淡定都难呢!我家MAX 已经4岁3个月了,该不该学?怎么学?我也不得不认真考虑了。
我是一个60后的妈妈,在我们幼时那个年代,世界远不像今天这么丰富这么眼花缭乱,那时的父母还没有精致到给孩子买童书的程度。没有哥哥姐姐的我,小时候书几乎是我唯一的伴儿,家里仅有的《老残游记》、《镜花缘》,蔡东藩的历代史演义,没事就去翻翻,不知不觉中我认识了书中那个世界,不知不觉中,我爱上了文字并且在一生中欲罢不能。记忆中,《三言二拍》、《三侠五义》,《小五义》,《续小五义》,后来的三毛、琼瑶、金庸都是在课堂上偷偷看的。对古诗词则完全是一种由衷的热爱,"寒塘踱鹤影,冷月葬花魂“是少年时代萦绕在心中久久不去的情怀,直到今天,30年过去,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依然可以信手拈来,那是一种浸紝到骨子里,不许说不用想的熟悉。
今天国学的热门书《论语》、《大学》、《中庸》,我都没有读过,甚至《三字经》我也只会几句,但这并不影响我对古典文学的喜爱。国学的精髓是什么?不是哲学,哲学从来都是辩证的,更何况今天我们希望孩子具备的积极入世的品质根本是和老庄相悖的。有助于世界观的形成?我们真正在意的是一本好书可以触动我们的内心,不管它是用那种文字来承载。对我来说,国学的精髓是一种文字从远古潺潺而来的韵律美。如果想把中文说得流畅优美,你就必须留意它的脉络,熟悉它的传承。看龙应台的文字,你就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因为那是一个谙熟过去的人在跟你娓娓道来。我们都不是专门的文字工作者,我们做不到那样的高度,我们的孩子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更没有足够的时间浸泡在古籍中去细细揣摩。一百年前的新文化运动,其根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酒瓶已经不能盛载不了民主科学的新文化。白话文取代之乎者也的旧文字是历史的必然。今天的我们,有必要走回头路重新钻回故纸堆里吗?
Max4岁多了,从20个月开始中英文并行,每次遇到说英文的人,他都会自动转换。因为那是一种活生生的语言,他心里没有一点阻碍的走进了一个图画的世界。也曾试过三字经,他会一句句地问:”人之初是什么意思?性本善是什么意思?“ 我不认为读过百遍自然会懂,那么小的孩子,干嘛如此纠结,于是我们毫不犹豫地放下了。未来,在孩子认知能力足够理解这些文字的时候,如果他有兴趣,我也会陪着他读读楚辞离骚,我希望有一天孩子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时候,心中自然会展现出绝美的画面,而孩子真正的成长,我绝对不会寄希望于一本《论语》或《道德经》的潜移默化。
Max该认字了,最近想整理一些通俗易懂的古诗词给他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