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我其实实在没有想明白,这个题目为什么会出现在科学版,为什么呢,为什么呢?
好吧,欠债太多,还得一点是一点吧。

我的观点,可能会和一般主流的观点有些区别,这是我看了不同的书籍最后总结出来的适合自己的方法。
我功利心非常强,我就是要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多的知识,所以我才能接受这样的方法。接受这样的方法,也不表示我就缺失了阅读的宁静和闲适,而取而代之的是,我现在无论读什么书,都必定会带笔做批注。
说这个的目的,就是为了表明“每个人,都应该寻找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这是无法通过简单地复制粘贴得到的”。

所以读我这篇文章的顺序是这样的:
1、读最后总结;
2、读红字部分;
3、选择自己需要的内容进行详细的阅读。


亲子阅读很火
Q1你给你的孩子读书,是为了什么呢?
A1:读书是为了在不刻意的情况下,让孩子学到好的行为/性格/态度。
A2:据说坚持到小学后,以后孩子语文再也不用愁了。
A3:学会阅读,学会思考。顺便不知不觉地过度到识字阶段。

Q2你给你的孩子读书,是怎么确定那本书是不是好书的?
A1:看论坛和电商的读者评价。
A2:看孩子喜不喜欢读。
A3:自己先看一遍,看下内容,再进行亲子共度。

Q3父母那么喜欢买书,书是否要读很多遍才算没浪费?
A1:是的,一定要让他多读,读个XX遍才罢休,因为这一定是好书,论坛和电商都好好推荐过了的。
A2:他现在不喜欢,过段时间会喜欢的。
A3:无所谓。

问这三个问题,也希望看帖子的“你”去思考一下这三个问题。
阅读,是为了获取有效的信息,最终是致“用”。所有的书籍基本都满足这个特点。
绘本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特别要教你的东西,有些仅仅是有趣而已。
比如“母鸡萝丝去散步”(我知道的绘本太有限了),但读完这个故事,孩子可能会知道:
1、母鸡和谁是朋友
2、母鸡和谁是敌人
3、可以借助什么工具帮助自己摆脱危险
此外还有一些常识性质的知识:母鸡、青蛙、羊分别住在什么地方,在农场上面有什么样的工具等等。

阅读的第一步,是筛选信息。
孩子是天生的筛选信息家,所以书没有必要“必须”读很多遍。孩子喜欢的书就会不断地要求父母阅读,不喜欢的书可能翻一翻就丢开了,这不是浪费,世界上好书虽然多,但适合自己的“好书”才是真正的好书。
《如何阅读一本书》里对好书的定义如下:①值得看很多遍;②每一次读,都学到新的知识新的感悟。
并非每一本书,都需要你一个字一个字去阅读,许多书一目十行即可(流行小说),大部分书用块状阅读法(迅速阅读,只求每段中心句,不求展开,到重点内容才逐字逐句读),极少部分书逐字逐字读(不仅如此,还会不自觉地反复读)。
这是得通过练习习得的技能,脸红地说一句,我也就是这一年才学会这样的阅读法,长久以来,我都是逐字逐句阅读完一本书,我才认为是读完一本书。
看了今年的广东高考语文卷,现代文阅读实用文阅读都仍旧在考筛选信息,但即使是这样的题目,表妹小鱼儿都不能次次做对(她还是年级里稳居前三十名的人)。


第二步,筛选完信息以后,是阅读理解。
很多人妖魔化中国的考试制度,其实怎么说呢,看完高考卷子,我由衷地感慨题目不难,但为什么学生时代就是做不对呢?
高考被人吐槽得最多的就是主观题按点给分的奇葩规定,答案里有很多奇葩的解读,认为根本无法解读出来。
一言以蔽之,就是做不对题目。
其实,就是阅读能力不到位。
表面上看是句子和句子的比较,实则暗含了字词的比较,看着是一个句子和一个句子比较,实则是一个句子和多个句子比较。解题方式过分单一,不懂将文中的概念进行有效转换。
看过不止一位家长反映:坚持了亲子阅读很多很多年,满以为孩子上学以后语文就不用操心了,结果没想到,语文成绩非常差。
评论认为:阅读分为精读和略读,亲子阅读大多都是简单的略读,而没有进行有效的精读。
除非是按照高考题来进行训练,否则大部分家长的所谓精读,都不过就是看细一点,加上讨论文中的内容。
阅读理解,是对文章进行有效概括。

第三步,锻炼阅读能力,促进理解。
读一本书以前,请先看书名,介绍,作者介绍,序言和目录。
通过书名和介绍就可以确定这本书是什么领域的,作者介绍可以告诉你作者擅长的是什么领域,序言直接告诉你可以从这本书获得什么知识,
目录是整本书的缩影和大纲,可以看出书籍撰写的重点和你需要的知识所在。
十分可惜的是,很多人读书并不阅读目录。
拿到一本书,直接从正文第一页开始阅读,这样读是很难对整体进行把握的,阅读效果也不甚好。
目录实则是书籍最精确的概括,通过概括再去展开,逻辑性强,也符合大脑的规律,分类,分大类,大类分小类进行。
准确地进行句读和块读,可以有效地分清详略,更有助于整理结构。
对书籍整理结构非常有助于促进理解。

第四步,读一本书=读N本书,拓展阅读多多益善。
理解能力不佳,《朗读手册》里面提到“因为背景知识不足”。
拓展阅读,就是增加背景知识,促进理解。
拓展阅读包括:
1、作者的其他书籍
2、与书籍内容相同主题的其他书籍
3、书籍中就某一个内容/现象进行相关阅读
4、其他:比如地理位置,同一年本国发生什么事外国发生什么事等等
拓展阅读进行得越多,对某一个问题理解得越透彻,那么你翻来覆去地问,他都能回答得很好。
而阅读了这些书籍后,我们应该知道什么知识:
1、作者的风格怎样,有何共同点,特征点;
2、相同主题的书籍,选取的角度是否一样,表达有何不同,哪一本书你更喜欢多一点?为什么?
3、某一个内容和现象,在看书学习后有什么样的了解;
4、那个地方在地图的哪个地方,地理有没有什么特殊,是什么气候,有什么特点,几千年历史以来这个地方的作用是什么?有没有做过都城、战略要地等?

最后总结:
1、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知识,学以致用;
2、值得读的书才多读几遍,不要在普通书籍上浪费时间;
3、既要从头到尾读,又要会句读和块读;
4、通过目录来整理整本书的框架,通过阅读来在框架里填入内容;
5、读完以后进行适当的拓展阅读;
6、多思考,多讨论,多问自己问题,才能获得更多知识。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2 贝壳 +60 理由 收起
chjunxia + 30 婷子应该当语文老师!!哈哈。
yanzi.wang + 30 写的好死啦。这才是科学的阅读方法!
2131 查看 18 收藏帖子 (33)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shameleeqi

    2014-7-17 22:30:55 使用道具

    喜欢楼主的总结…………
  • a91005689

    2014-7-18 05:17:05 使用道具

    好文章,收藏,感谢楼主
  • fztfzt

    2014-7-18 11:04:49 使用道具

    传说中的科学的阅读方法
  • netspirit1977

    2014-7-18 14:57:10 使用道具

    版版,你标题中那美丽的花是怎么打出来的??
  • 椰子婷

    楼主 2014-7-18 14:59:51 使用道具

    netspirit1977 发表于 2014-7-18 14:57
    版版,你标题中那美丽的花是怎么打出来的??

    搜狗输入法,输入“hua”,第五个就是❀了
  • annaguo

    2014-7-18 15:48:41 使用道具

    真是好文章,谢谢分享
  • 茗016

    2014-7-18 16:31:34 使用道具

    谢谢,努力学习着!
  • Zada

    2014-7-18 23:02:18 使用道具

    拜读了,谢谢
  • 椰子婷

    楼主 2014-7-19 13:04:51 使用道具

    任何方法学也好,学习捷径也好,如果不去实践,是很难获得成效的。
    学,所以致用。
    不用的话,再好的方法学和捷径,都是枉然。
  • qchwu

    2014-7-23 20:04:36 使用道具

    好文章,收藏,感谢楼主
  • 小小柯

    2014-7-24 10:46:24 使用道具

    认真仔细 的读了二边,有收获
  • jane325

    2014-10-3 00:18:29 使用道具

    总结到位,感谢分享!
  • 扬扬学英语

    2014-10-6 07:08:14 使用道具

    学习了,谢谢版版
  • sunnyrise

    2014-10-17 16:53:15 使用道具

    一直在困惑不知道给孩子选什么样的书,如何阅读,而且是高效阅读也是我一直苦苦思索的事情,谢谢版版
  • 旺半仙

    2014-10-20 23:14:39 使用道具

    总结得挺好的,谢谢
  • 用心重复做00

    2014-11-22 16:49:23 使用道具

    读书和学习一样,都有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但是,在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方法前,借鉴他人有价值的经验尤为重要,提高借鉴后的思考与转化能力,加油,O(∩_∩)O~,顶顶顶
  • 椰子婷

    楼主 2014-11-22 22:18:08 使用道具

    用心重复做00 发表于 2014-11-22 16:49
    读书和学习一样,都有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但是,在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方法前,借鉴他人有价值的经验尤为重要 ...

    嗯,您总结得很对,就是这样的。在未知方法以前,可以参考一些领域内的权威书籍,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内容。
    最后在实践中进行转换,转为自己的知识。
  • 灵宝妈

    2020-2-14 20:12:44 使用道具

    真是好文章,谢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