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宠爱自己 溺爱的心理真相   作者:武志红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兰州28岁女子林娟(化名)因痴迷刘德华而成为全国瞩目的一个新闻焦点。

  据报道,林娟对刘德华的痴迷从16岁开始。1994年2月的一个晚上,她梦见自己房间里有一张刘德华的照片,照片左边写着“你这样走近我”,右边写着“你与我真情相遇”。从这个梦开始,“刘德华的影子几乎出现在她的每一个梦中”。

  做这个梦之前,林娟只知学习从不追星,不仅成绩出众,还是优秀班干部。但做这个梦之后,她“昼思夜想,失眠、吃不下饭,甚至把自己关进房子里,不与任何人说话”。并且只关注与刘德华有关的事情,“每天除了欣赏刘德华的电视演唱会外,就是从各种娱乐杂志上剪贴刘德华的相片”。

  只做这些并不算什么,林娟受人关注的地方在于,她梦想见刘德华一面,并得到他的签名。为了帮女儿圆这个梦,她父母一次筹借1万元,一次筹借5000元,最后又卖掉不足40平方米的住房,让林娟去北京和香港观看刘德华个人演唱会。这些倾家荡产的举动并没有让林娟达成愿望。最后,林娟的父亲表示,为了让女儿圆梦,他愿意卖掉他的一个肾。

  这则新闻于2006年3月26日收尾。当日,刘德华对媒体表示,如果歌迷利用不正确、不正常、不健康的方法与他见面,他决不理会。刘德华更强调,他“最憎恶”不孝的歌迷,歌迷的家长也不应纵容孩子的过火行为,呼吁停止此行为。

  虽然媒体对林娟一事的报道甚多,但并没有披露林娟足够多的个人成长经历,很难确切分析她狂热追星背后的心理机制。不过,通过林家倾家荡产以及林父不惜卖肾帮女儿圆一个荒唐梦的举动来推测,林娟应该是一直生活在溺爱的环境中。

  溺爱是毁灭性的教育方式,它会压制而不是助长孩子的成长。对这一点的共识应该不成问题,只怕天下多数父母都知道溺爱不好,真正的问题是:

  明明知道溺爱不好,但为什么,那么多的父母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溺爱行为呢?

  看起来,溺爱仿佛有那么一点伟大的味道,因为从现象上看,溺爱的父母是通过牺牲自己来满足孩子的需要的。但实际上,溺爱源自父母的自恋,溺爱的父母无视孩子真实的成长需要,而是将孩子当成自己的另一个“我”,给予过度满足。可以说,无限制地给予孩子,其实是无限制地在给予自己。

  “每个人内心中都藏着两个‘我’。一个是‘内在的父母’,其内容是我们对自己的现实父母和自己理想父母的内化,当我们做父母时,这个‘内在的父母’就是我们自己。另一个是‘内在的小孩’,其内容是我们对自己童年体验的记忆和自己理想童年的内化。”广州白云心理医院的咨询师荣伟玲说。

  她断言说:“溺爱有很多种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父母‘内在的小孩’向外的投射。溺爱的父母将自己‘内在的小孩’投射到现实中的孩子身上,他们无节制地给予孩子,其实是在无节制地满足自己。”

.........................................................
☆  gaga5858   回复:



心理医生的蛋糕究竟为谁而买?

  荣伟玲说,因为刚发生的两件事情,让她醒悟到,如果她做了妈妈,只怕也会是一个溺爱的妈妈。

  她是在一家咖啡店接受采访的,在等待记者时,她买了一个比较昂贵的小糕点。但买了之后,她觉得这个糕点不是买给自己的,而是买给另一个人,但另一个人是谁呢?她略微思考了一下,找到了一个解答:单位同事9岁的儿子。

  没有孩子的荣伟玲很喜欢这个小家伙,她在白云心理医院的家里有一个礼盒,里面总放着一些诱人的糕点,但她从来不吃,总是留给这个小家伙或其他孩子。最近几个星期,因为工作太辛苦,一天晚上下班后,她想纵容自己一下,于是打开了这个礼盒,但一刹那间,她的脑海中突然出现了一句话:“我吃这么好的糕点,太浪费了吧。”最后,她去了医院的小吃店随便买了点糕点犒劳了一下自己。

  “那些糕点为他而留,咖啡店的这个糕点也为他而买。”她说,“但我突然间问自己,那个小家伙喜欢吃咖啡店的这个糕点吗?解答是,不知道。但我知道,这个糕点的口味是我最喜欢的一种。就在这一瞬间,我明白,它其实是为我‘内在的小孩’而买。”

  领悟到这一点后,荣伟玲知道该纵容自己一下了,于是她消灭了这个小糕点,但心中仍然有一点隐隐的负罪感。

  “这个负罪感是我‘内在的父母’在说话,他说,你这么大人了,不该这样惯自己。”荣伟玲说,“那些溺爱的父母也一样,他们‘内在的父母’也告诉他们,爱自己不对。既然如此,他们就只好去拼命爱孩子。”

  这听起来很好,但问题就在于,当父母溺爱孩子的时候,他们很容易会忽视孩子自身的需要,尤其是成长需要。溺爱的父母恨不得自己的孩子永远都不要长大,一辈子都做他们“内在小孩”的被投射对象,否则就会感觉到失落,就像是丢掉了什么似的。

  荣伟玲说,之前她无数次憧憬过,要是她有个女儿,一定会经常带她去糖果店、糕点店……让她吃遍自己喜欢吃的所有糕点,而自己看着她吃就非常满意了,“这其实是我‘内在的小孩’在满意。”

  “虽然我自认是优秀的心理咨询师,虽然我理智上知道溺爱不好,我也一次次地给别人做过咨询。”荣伟玲感慨说,“但如果没有这些领悟,我一样会成为一个控制不住溺爱行为的妈妈。”

.........................................................
☆  tyouzzy   回复:



包办型溺爱让子女为父母而活

  广州晴朗天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师袁荣亲认为,溺爱是一种懒惰的、不负责任的爱。与溺爱相对应的是真爱,真爱是尊重孩子独立的爱,真爱的父母懂得在孩子不同成长阶段满足他不同的成长需要。真爱的父母懂得放手,接受并乐于看到孩子的自我独立和自我成长。

  “这是一个挑战,这首先要父母承认一个事实: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不是‘我’的附属品。”袁荣亲说,“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所以很多父母选择了偷懒的溺爱。”

  袁荣亲总结说,溺爱有两种:包办型的溺爱和纵容型的溺爱。包办型溺爱的父母把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好了,孩子不动手就可以得到一切,他们不鼓励甚至不喜欢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纵容型溺爱的父母,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不管多么小、多么不合理的要求,他们都会拿出全部力气去满足。

  18岁之前,我们一直在致力于探索一个问题:我是谁?这个探索过程从刚出生不久就开始,但到了2~4岁会达到第一个高峰期。在这一阶段,如果父母鼓励孩子自我探索,那么他就会形成他自己的感觉,他自己的能力,他自己的思想……而这一切最终融合到一起让他知道“我是谁”。

  美国心理学家帕萃斯·埃文斯在她的著作《不要控制我》写到,她一个朋友早在2岁时就第一次“看清楚了自己”。当时,他妈妈把他和姐姐单独留下来几个小时,就在那个时候,他“感到一种安全感,并看清了自己……从那时开始,大多数时候他都能感觉到自我的存在”。

  他能有这种感觉,那一定是他父母中的至少一人或两人都尊重他的独立性,尊重他的自我感觉,而不是把他们“内在的小孩”强加到他头上。

  这样的人是幸运的,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有了明确的自我意识,而长大后,他们会发现自己拥有鲜明的个性、强烈的好奇心和高度的创造力,像爱因斯坦、牛顿、尼采等所谓的天才莫不如此。

  我们只有通过自主的探索,才能形成自己的自我,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在这个社会上最适合的位置。由此,我们还会有强烈的责任心,因为这一切是我们自己选择的。

  但是,如果碰上包办型溺爱的父母,他们就会剥夺孩子自我探索的机会,他们太重视塑造,刻意按照他们的意图来塑造孩子,而不懂得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那么,无论他们的安排多么完美,他们的孩子都会有一种感觉,他们好像不是为自己而活。

  譬如,一名28岁的女钢琴家,她在从事钢琴演奏23年,拿了多个大奖之后,有一天突然醒悟,她从来都是为别人演奏,从来没有为自己而演奏。这让她产生了要崩溃的感觉,因为她觉得自己的前28年好像都白活了。

  这种例子比比皆是,部分包办型溺爱下的孩子成功了,但和这位女钢琴师一样觉得没有为自己活过,大量包办型的孩子失败了,他们一生中都无法离开父母而独立生活。

  “妈妈对我这么好,我怎么能生妈妈的气呢!”

  在中国,包办型的高度溺爱一般都伴随着一个高要求:好成绩。也就是说,包办型溺爱是交换性的,父母替孩子安排好一切,但孩子要回报一个好的学习成绩。

  25岁的广州女孩文文就是这样长大的,她虽然工作成绩出色,领导赏识她,公司企业文化也很宽松,但她总是担心自己做不好,并因此来看心理医生。
http://www.psybook.com/

  文文有两个哥哥,她是家中的老幺,从小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她的所有要求只要一提出来,会立即得到父母的满足。不仅如此,身为知识分子的父母为她安排了从幼儿园到找工作的所有人生历程,对她只有一个要求:学习要拔尖。

  文文很争气,从最好的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中学,一直到名牌大学的最吃香的金融专业,她一直是成绩最优秀的乖学生。她大学毕业后,在父母的要求下,她又回到广州进入一家外资企业。她的工作也很出色,3年里已多次被提拔。

.........................................................
☆  fox   回复:



在前几次的咨询中,她对袁荣亲说,她的唯一问题就是紧张,至于父母,“我没有一点怨言,他们可是完美的父母”。

  只有在谈到恋爱时,她才开始对妈妈出现了一丝埋怨。因为毕业后的3年来,妈妈一直在张罗她的婚姻大事,给她介绍了不少男朋友,“他们条件都很好,但我一个都不喜欢……我知道,他们都挺棒的,但我就是讨厌他们,或许是我讨厌父母的安排吧。”妈妈怎么劝文文都没用,现在一说起文文的婚姻大事来就唉声叹气,甚至几次当着亲戚的面哭了起来。

  文文说,妈妈第一次哭的时候,她有点恼火,但立即想到,“妈妈对我这么好,我怎么能生妈妈的气呢!”

  袁荣亲知道,“我怎么能生妈妈的气呢”,这是一种自动思维,它会扭曲一个人的真实体验。于是,他试着让文文学习放下这种自动思维,重新体验一下她的真实感受。妈妈第一次哭的时候比较久远了,就重新在咨询室里重演一下妈妈最近一次哭的情境吧!

  袁荣亲在咨询室中摆了两张椅子,椅子A代表妈妈,椅子B代表她自己。文文先坐在椅子A上,想象自己是妈妈,对着椅子B哭诉,说她是多么担心女儿嫁不出去。然后,文文坐在椅子B上,以自己真实的角色,对着椅子A说话。并且,要去掉脑子里那句自动思维“我怎么能生妈妈的气呢”。

  结果,文文对妈妈的愤怒情绪爆发了。她大声哭喊着对“妈妈”说:“我讨厌你和爸爸的安排!我要自己做主,我就是要自己做主!你们什么时候才能在乎我的感受,你们让我窒息!你让我窒息!”

  这次情绪爆发让文文久久不能平静,她哭了好久,最后说:“父母过度的爱,是窒息的感觉。我现在才明白,我一直是为父母而活着,我从来没有为自己而活。”

  每个人只有为自己而活的时候,才是最有力量的。文文的父母为女儿“完美”地安排好了一切,但这不是文文自己想要的,所以是僵化的。其实,文文内心深处一开始就不喜欢为父母而活,她无数次产生过叛逆的冲动。但是,既然父母那么爱她,他们那么富有牺牲精神,她怎么能够反抗呢?

  所以,她只好把这种自主的冲动压抑下去了。但是,这种冲动不可能永远被压抑。她在工作中紧张,其实是因为公司“以人为本”的管理风格唤起了她内心深处的“为自己做主”的冲动,但她发展出的种种不良自动思维,如“怎么能生妈妈的气”“怎么能不听父母的话”等等,令她无法接受这种冲动。

  咨询到最后,文文明白,她现在要做的,就是释放自己的自主冲动,从现在起为自己而活。

.........................................................
☆  czjbz   回复:



溺爱:一个非常温柔的陷阱

  文文是幸运的,她没有被包办型溺爱摧毁。袁荣亲说,这是因为她一直学习很好,所以在父母的高溺爱和高要求之间一直保持着平衡,但很多孩子就没有这么幸运,他们最终成了包办型溺爱的牺牲品。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在他的著作《父母手记:教育好孩子的101种方法》中提到了这样一个例子:

  一位母亲为她的孩子伤透了心,她不得不去找心理专家。

  专家问,孩子第一次系鞋带的时候,打了个死结,从此以后,你是不是不再给他买有鞋带的鞋子了?

  夫人点了点头。专家又问,孩子第一次洗碗的时候,打碎了一只碗,从此以后,你是不是不再让他走近洗碗池了?夫人称是。专家接着说,孩子第一次整理自己的床铺,整整用了2个小时的时间,你嫌他笨手笨脚了,对吗?这位母亲惊愕地看了专家一眼。专家又说道,孩子大学毕业去找工作,你又动用了自己的关系和权力,为他谋得了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位。这位母亲更惊愕了,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凑近专家问:您怎么知道的?

  专家说,从那根鞋带知道的。

  夫人问,以后我该怎么办?专家说,当他生病的时候,你最好带他去医院;他要结婚的时候,你最好给他准备好房子;他没有钱时,你最好给他送钱去。这是你今后最好的选择,别的,我也无能为力。

  追星:幻想更“全知全能”的新“父母”

  本文一开始提到的追星的林娟,很可能就是包办型溺爱的牺牲品。她可能在学校或生活中遇到了一些挫折,自己不能解决,而父母也不能再像以往那样帮她解决。于是,她就躲在幻想和白日梦中,以逃避探索世界的乐趣、责任与挫折。

  袁荣亲说,0~2岁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培育安全感,2~4岁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培育他们的自主能力。但可惜的是,许多包办型溺爱的父母,他们习惯了0~2岁时为孩子解决一切问题的习惯,现在也为孩子包办一切。譬如,孩子要去拿一个10米外的玩具,他们不忍看着孩子蹒跚、缓慢而笨拙地行走,于是自己大步流星走过去,把玩具拿来递给孩子。看起来,他们做了件爱孩子的好事,但实际上,他们剥夺了孩子自主探索的机会。

  华莱士将溺爱称为是在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个非常温柔的陷阱”。他描绘说:

  “这是那些过分庇护孩子的父母辛辛苦苦亲手挖掘的。掉进陷阱里的孩子,由于被剥夺了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权利,从而也失去了长大成人的机会。”

  2~4岁期间,对孩子来讲,父母仿佛是全知全能的,孩子有什么需要,他们仿佛都可以轻松满足。但是,对于16岁的女孩,她的需要,父母就很难再满足了。父母不能替她学习,不能替她处理班级的人际关系,也不能替她发展创新能力……这个时候,受惯溺爱的女孩就会惊恐地发现,原来有太多的问题她不能处理。于是,她陷入无法面对的自卑。这个时候,她可能就会幻想一个更“全知全能”的新“父母”,期望他能溺爱自己,并化解她现在的所有生活难题,就像原来的父母在2~4岁时帮她化解一切难题一样。

  这,可能是林娟迷恋刘德华12年的心理机制。

.........................................................
☆  溲翻嵩平急   回复:



以爱的名义摧毁孩子的感受

  包办型溺爱的父母不止剥夺了孩子自我探索的机会,实际上,他们对孩子的真实感受也常视而不见。他们习惯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孩子的身上,却以为那就是孩子自己的真实感受。他们这样做,会导致孩子严重不信任自己的感觉,令他们不从自己的身上寻找认识自己,而是从别人对自己的定义中寻找解答。结果就是,他们迷失了自己。

  “背叛自我就是背叛天性。”帕萃斯·埃文斯在《不要控制我》一书中写道,“如果我们总‘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定义,就会相信他们的评价更真实。通过别人的观点来认识自我,这种从外在因素认识自我的逆向方式,只能使对自我的认识更加模糊。”

  埃文斯在书中提到了这样一个例子:

  有一天,我和朋友正在一家咖啡馆喝咖啡。一位女士贝蒂和她的女儿苏茜,一起走了进来。女儿7岁左右。

  他们看着玻璃柜台下的各种冰淇淋。“你要哪种冰淇淋?”贝蒂问女儿。

  “我想要香草的。”苏茜说。

  “有巧克力的。”妈妈说。

  “不,我要香草的。”

  “我觉得巧克力的更好一点。”

  “不,我就要香草的。”

  “你不应该要香草的。我知道你喜欢巧克力的东西。”

  “我现在就想吃香草的。”

  “你怎么这么倔,真够怪的。”贝蒂说。

  在这段对话过程中,妈妈一直试图否认女儿的感受、女儿的判断,而试图将她自己的判断强加在女儿头上。她这样做,无疑是在告诉女儿,你内心的想法、你自己的选择、你自己的判断,是错的。她所谓“倔”的意思是:你不知道你的感受,我才知道,但你居然不承认。

  妈妈这样做,其实是在将她自己的“内在的小孩”投射到女儿头上。看起来,她是在溺爱女儿——让她吃冰淇淋,实际上,她对女儿的真实存在视而不见。

  有谁能比我们更清楚自己的感受呢?

  荣伟玲说,她也是这样对待同事的儿子的,她虽然问过他喜欢吃什么,但每次买糕点的时候,她还是倾向于买了自己喜欢吃的。至于带女儿逛糖果店、糕点店的那种憧憬,更是典型的投射心理——看着虚构的女儿吃妈妈喜欢的糕点和糖果,妈妈满足了,实际这个虚构的女儿就是荣伟玲的“内在的小孩” ,也就是她自己。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实施溺爱行为的父母,其实并没有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他们不懂得孩子真正需要什么,也并不真正关注孩子的成长需要,甚至都没有兴趣去了解孩子自己的真实感觉、真实想法,他们只想把孩子塑造成他们心目中的小孩的形象,而这会让真实的孩子丧失自我。对于这样的孩子而言,爱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枷锁,文文的案例证实了这一点。

  在冰淇淋的例子中,女儿一直在坚持自己,她之所以能这样做,很可能是她身边有一个人,可能是爸爸,也可能是其他重要的亲人,能看到并接受她自己的真实感受,而且鼓励她坚持自己的判断。否则,她早早就放弃了真实的自我,接受妈妈给她的安排了,也就是,放弃香草冰淇淋,而选择妈妈想要的巧克力冰淇淋。

  不是自己的真实感受却要被别人说成是自己的感受,这不是很荒唐吗?有谁能比我们自己更清楚自己的感受呢?

  然而,在习惯了包办型溺爱的父母看来,他们才知道孩子的感受是什么,而孩子自己却不知道。譬如,妈妈坚持让女儿学了10年钢琴。但是,上高中后女儿放弃了,不再弹钢琴了,而且告诉妈妈,她不喜欢弹钢琴,也不喜欢她的老师。

  但这个妈妈却认为,女儿肯定喜欢弹钢琴,要不怎么能弹10年呢。而且,她也一定喜欢老师,要不老师凭什么喜欢她。

  这是很多家庭一个习惯性的悖论:好像除了孩子自己,别人都知道你是谁,而你自己却不知道你是谁。

  真爱与溺爱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他成为他自己的过程,爱是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我们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爱,孩子就以适应这种爱的方式成长。

  真爱以孩子的成长需要为核心,在孩子不同的发展阶段给予他不同方式的爱,0~2岁期间,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2~4岁期间,尊重孩子自主的探索,但又在孩子需要帮助时出现在他面前……这种以孩子的成长需要为中心的真爱会让孩子成为自爱、爱别人、有鲜明的自我意识、健康的自主人格和高度创造力的人。

  与真爱对应的是溺爱。这看似是自我牺牲的爱,其实是懒惰的爱。0~2岁期间,父母以孩子为中心,他们怎么爱都几乎不会犯错。但到了2~4岁,他们仍然这样做,甚至直到孩子成人了,他们也仍然一成不变地以这种方式去爱他。最终,这会导致毁灭性的结果。要么,溺爱下长大的孩子缺乏自我,他们只是包办式父母的简陋复制品;要么,他们的自我无限膨胀,他们的内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并最终成为别人的噩梦。

  溺爱是陷阱,实际上,溺爱的父母是在满足自己需要,但它却披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外衣,而变得仿佛不可指责。

.........................................................
☆  新木名片gh   回复:



放纵型溺爱:最懒惰的爱

  你的儿女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自身渴望所产生的儿女。

  他们经由你出生,但不是从你而来,虽然在你身边,却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他们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蔽护他们的身体,而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住在你梦中也无法企及的明天。

  你要向他们学习,而不是使他们像你。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会在昨日流连。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发射而出活生生的箭。

  弓箭手望着永恒之路上的箭靶,他会施全力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欣喜地在弓箭手中屈曲吧!因为他爱飞翔的箭,也爱稳定的弓。

  ——摘自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著作《先知》

  在上一篇文章《宠爱自己——溺爱的心理真相》中,我们讲到溺爱分两种——包办型溺爱和放纵型溺爱。包办型溺爱已够糟糕了,但与包办型溺爱相比,放纵型溺爱的危害更为严重。

  这是因为,一般来讲,包办型溺爱培养出来的孩子,尊重父母,尊重别人,也遵守法律和伦理道德,他们只是丧失了自我。但相反,放纵型溺爱会培养出“他人的地狱”和“社会的敌人”,在放纵型溺爱中长大的孩子,他们的心中只有自己,他们不尊重父母,轻视别人,也无视法律和伦理道德,他们只想肆意而为。

  可以这样讲,包办型溺爱中,父母将孩子当成了“自我的延伸”,孩子成了父母僵化的复制品,而在放纵型溺爱中,父母自愿做孩子的“自我的延伸”,他们是孩子的手和脚,心甘情愿地去接受孩子的指挥。在放纵型溺爱的家庭中,孩子是一家之主,而父母却要惟命是从。

  这是一种颠倒的爱,是一种最为懒惰的爱,也是最不利于孩子自我成长的爱。

.........................................................
☆  aluo   回复:



家里是“小霸王”,校园里是“小恶魔”

  放纵型溺爱会导致孩子成为“他人的地狱”,这一点早在幼儿园就已开始体现。

  一位妈妈写信说,她女儿上幼儿园中班,老被班里的一个小女孩欺负。“那个小女孩特别爱指挥人,她命令我女儿和她一起玩,我女儿不同意,她生气了就过来打我女儿。”这位妈妈焦灼地问道,“我该怎么办?她不光打我女儿,也经常打其他孩子,幼儿园的老师怎么教育都不行。”

  “基本可以断言,这样的孩子,在家里肯定是小霸王,他们指挥父母指挥惯了,到了幼儿园自然会指挥其他孩子。”广州晴朗天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师袁荣亲分析说,“因为父母放纵型的溺爱,他们从小就习惯了让其他人围绕着自己转。”

  一些家长可能乐于看到孩子喜欢指挥别人,他们会认为这是孩子天生的领导才能。但是,这种早早就惯出来的“领导才能”因为缺乏对别人的理解,不仅会成为“别人的地狱”,也会成为自己的地狱。

  11岁的男孩阿辉,因为老在学校惹麻烦,被父母送来做心理咨询。在咨询中,袁荣亲了解到,他的爸爸妈妈以前是下乡知青,吃过很多苦。有了阿辉后,他们发誓不让儿子重复自己的苦难,不管儿子有什么要求他们都尽力满足,结果阿辉成了家里的小霸王。

  譬如,吃饭时,要是他喜欢一个菜,就会把菜霸住,不让父母吃,除非等他吃够了或吃厌了,父母才能下筷子。看电视,他要看哪个台,父母不能和他争,哪怕他去卫生间时父母临时换一下台,他都会暴跳如雷。出门时,他累了,爸爸得把他背在肩上,阿辉大了后,做爸爸的不想再这样做了,做妈妈的会立即站在孩子这一边,对他说“你就背一下吧”。

  最典型的是,阿辉喜欢蜡笔小新,他家里有上百个蜡笔小新的公仔,并且有一个同样的造型阿辉一口气买了30多个。

  爸爸问他:“你不都有了吗?还买它做什么?”

  阿辉会气鼓鼓地回答说:“你管我呢,我就是想要。”

  上幼儿园时,阿辉和前面提到的那个小女孩一样,爱指挥同学,虽然幼儿园老师提醒他爸爸妈妈要改变一下教育儿子的方式,然而他们总是无动于衷,觉得这不是问题。但上了小学后,阿辉遇到了麻烦——他的学习成绩在班里总是倒数。

  这并不奇怪,因为阿辉习惯了别人替他解决问题,但学习是一个人的事情,别人怎么努力都不能替他掌握知识。不仅如此,因为学习成绩糟糕,老师和同学都不再关注他,为了重新成为大家的关注中心,阿辉发展出了一系列的恶劣行为,譬如在课堂上骚扰其他同学,给同学老师起绰号,故意找老师麻烦……这些做法的目的都是为了赢取别人的关注。

  “凡事占上风,太想成为关注点,这是很多问题孩子制造麻烦的原因。”袁荣亲说,“他们多数人难以通过取得好成绩而成为大家的关注点,就只好去制造麻烦。”

.........................................................
☆  szshfx   回复:



放纵型溺爱的父母在培育自己的敌人

  放纵型溺爱发展到最后,还会培养出“父母的敌人”。17岁的高二男生阿升,他与爸爸的关系已水火不容,因为和爸爸吵了一架,阿升威胁妈妈说:“你要你老公,还是要我。要他,我就离开这个家。要我,你就得和这个家伙离婚。”

  阿升的爸爸是大学教师,妈妈是大公司会计,他们两人经别人介绍而恋爱结婚,感情一直较平淡,等有了阿升后,妈妈就把全部感情投入到儿子身上,对丈夫很忽略。

  譬如,在吃饭时,妈妈会纵容阿升在饭桌上跳舞,就算儿子把饭菜踩翻了她也只是很开心地笑。吃鱼和鸡的时候,她会把骨头先剔掉,阿升小时候如此,现在仍然如此。她自己对袁荣亲说,她这样做是为了节省儿子的时间,防止他上学迟到。午餐是从家里带去的盒饭,妈妈也会先把盒饭里的鸡蛋壳剥掉。有一次她忘了剥鸡蛋壳,阿升居然饿着肚子回来了,把没剥壳的鸡蛋原封不动地带了回来。

  从出生到初中毕业,阿升一直和妈妈睡一张床。上高一时,妈妈因工作调动去外地上班,结果阿升出现严重的焦虑情绪,他给妈妈打电话,威胁说她不回来,他就自杀。妈妈回来后,他又和妈妈睡在一张床上。在妈妈出差期间,阿升让爸爸做他喜欢吃的饭,爸爸以工作忙拒绝了,给他钱让他自己去外面吃。结果惹得阿升大发脾气,妈妈回来后,他就发出了让妈妈和爸爸离婚的威胁。

  “放纵型溺爱会导致孩子心中根本没有其他人。”袁荣亲说,“如果父母不早点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最终也会发现,他们的孩子也是他们的地狱。”

  并且,放纵型溺爱中长大的孩子,经常伪装得很强大,但实际上他们难逃放纵型溺爱带来的三个常见的恶果:

  依赖。即对亲密关系的严重依赖,他们不能接受独立,必须和其他人黏到一起,他们必须通过其他人对自己的在乎,才能觉得自己有价值。他们先是依赖父母,最终是依赖配偶或自己的孩子。他是配偶和孩子的地狱,因为他只知道提要求,让亲人关注自己,但他们却对亲人的感受视而不见。

  自卑。他们会发现,一旦离开亲人自己什么都不是,所以会出现严重的自卑心理。但他们自大惯了,不能接受这种自卑,所以会把自卑转嫁到别人身上,并变本加厉地伤害别人。

  任性。父母的溺爱让他们养成了自私自利的自我中心主义,这导致他们严重缺乏同情心。他们习惯了愿望立即得到满足,他们没有学会,愿望的满足需要时间,而且得靠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我要,我立即要”,成了他们的习惯,这也导致他们容易沉溺于电子游戏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只有在电子游戏的世界里,他们的愿望才能立即得到满足。
教育观点
1310 查看 7 收藏帖子 (3)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刘宝宝亲亲

    2014-7-21 17:35:02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刘宝宝亲亲 于 2014-7-21 17:38 编辑

    看了这篇文章,还是有些感触的:
    心理医生的蛋糕,说的就是我的心理。我一直觉得我是一个“供大于求”的妈妈。我喜欢乐高,孩子也挺喜欢的,所以买了一收纳架;他喜欢变形金刚,我就买了一个大的,他变不了型,就接着买了8个小的给他玩。他想画画,绘儿乐的铅笔彩笔蜡笔手指画颜料固体颜料我基本买全。。我自己很少买衣服,衣柜里的衣服少的可怜,我孩子一套一套的我好不吝啬。
    我一直觉得我这样不太好,所以也会克制,比如陀螺有两个就不能买了,上超市只能买一件玩具啊(这一件玩具往往是我给选的),现在看看,其实也是在宠爱自己吧。大概是小时候的事情,我妹妹从满月就被抱到大姑家养着,直到4岁才回来。回来后,妈妈给她买了一堆的玩具,包括我特别特别想要却一直要不到的洋娃娃。我以前、现在、以后也从没一下子拥有过那么多玩具,而妹妹拥有了。我当时非常的愤怒和敌视妹妹。这件事情深刻的烙在我的心理,我甚至现在都能模糊的想起我当时怎么哭着跟妈妈说洋娃娃的事情。这个对当时认为是爸爸妈妈最宝贝的我一个沉重的打击,我对于不能走在爸爸妈妈中间,只能由爸爸一边牵着手走,而妹妹能走在中间感到深刻的不平。。这些以为自己不在乎的记忆和感受,原来都一直清晰的刻在心里。
    这是虽然和妹妹关系特好,一直相扶相持,但我还是抗拒第二胎,认为有第二个孩子会对不起第一个孩子(本来一个孩子有100的爱,有了两个孩子,第一个孩子只能有50的爱)的原因吗?这就是我“供大于求”的原因吗?在看了这篇文章后,更加清晰的认识到了这一点,我还会继续好好想想,反思自己,不能因为自己的缺失去对待宝贝,这是对孩子的不公平。
  • dell78

    2014-7-21 20:21:14 使用道具

    身边有真实的放纵型溺爱的实例,真得是整个家庭都被拖进地狱。
  • 旺半仙

    2014-7-21 23:48:10 使用道具

    时刻提醒自己啊
  • 湛蓝233498

    2014-7-23 16:38:40 使用道具

    宠爱自己、对自己好,也是一种对孩子的好啊。我要继续努力。
  • 兔子娘

    2014-7-24 17:36:32 使用道具

    中国这两种溺爱的父母应该很多吧!值得每个父母自省。
  • 千金早早2006

    2015-5-28 16:18:34 使用道具

    dell78 发表于 2014-7-21 20:21
    身边有真实的放纵型溺爱的实例,真得是整个家庭都被拖进地狱。

    的确如此啊,现在的孩子在家里是霸王的多啊。
  • 千金早早2006

    2015-5-28 16:25:37 使用道具

    刘宝宝亲亲 发表于 2014-7-21 17:35
    看了这篇文章,还是有些感触的:
    心理医生的蛋糕,说的就是我的心理。我一直觉得我是一个“供大于求”的妈 ...

    我觉得小时候,有一次和妹妹打架(妹妹比我小一岁),失手推妹妹,结果,妹妹额头撞了一下,妈妈对我说以后只准妹妹打你,不准你打妹妹。那大概是我四五岁时发生的吧。从此我再也不敢打妹妹。养成怯懦的性格。这么多年,虽然我知道妈妈很爱我,她不是偏心,只是觉得大孩子应该让着小孩子。可是我还是不喜欢有第二个孩子。觉得对老大不公平。除非是双胞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