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本帖最后由 椰子婷 于 2014-11-30 16:04 编辑

这本书很好,可惜的是,大陆还没有引进。
留一点读书笔记,以窥其状吧。
今日恰巧讲到了这本书的一些内容,也讲到了一些关于思辨的内容。

❀读标题❀

秦始皇——一场历史的思辨之旅

①主角:秦始皇

②朝代:秦国灭六国前后

③智慧:学思辨


❀读作者❀

吕世浩

①台湾大学历史学博士,北京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博士;

②本门课在台湾大学开课后,被称为“四年修不到,成终身遗憾”;

③在Coursera开设《中国历史与人物——秦始皇》和《史记》两门课程,附上链接:

http://mooc.guokr.com/course/518/%E4%B8%AD%E5%9C%8B%E5%8F%A4%E4%BB%A3%E6%AD%B7%E5%8F%B2%E8%88%87%E4%BA%BA%E7%89%A9%EF%BC%8D%EF%BC%8D%E7%A7%A6%E5%A7%8B%E7%9A%87/

http://mooc.guokr.com/course/812/%E5%8F%B2%E8%AE%B0/

婷子在6月份-8月份上了coursera上的秦始皇课,深深为吕世浩老师的见识、博闻和思考深度所折服。

现在有网络根本就不用怕修不到成终身遗憾了!有兴趣的书友们可以关注,待再开课的时候参与学习,你会学到很多东西。

这本书是课的精简版,课程上实际讲述了更多知识和内容。


❀读序言❀

读序言的目的是快速了解本书讲什么内容。

如今的书喜欢找有名的人写序言,不可否认有些人确实读书以后写出了自己的感想,但也有很多甚至连书都有读就好意思写推荐序的。

序言读吕世浩老师的即可。其余两篇,有对内容做一定的阐述,但多是溢美之辞,不提。

①过往的历史教育:重识记,轻思辨

②学历史的本质:研究“时”和“变”

③学历史的目的:打破“标准答案制”,通过思辨得出更好的答案

④简单介绍本书切入点:给非文史专业的同学的入门书,引导大家对历史的兴趣。


❀读目录❀

前言 我们为什么要学历史?

第一章 我们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第二章 从张良的故事谈起

第三章 历史胜利组的条件

第四章 秦始皇的为人

第五章 嬴政的选择

第六章 人为什么会被骗

第七章 骄傲与灭亡

第八章 天乎!吾无罪!

第九章 诈与力

后记 学历史的三个功用

附录 秦始皇年表

本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①如何从史书记载看到后面要表达的本质:1~2

②秦始皇之所以胜利的原因:3~5

③秦国之所以灭亡的原因:6~9


❀如何读❀

上课的时候老师布置了三次作业,分别是做一份当时的报纸、写一个你喜欢人物的履历表和你喜欢人物的传记。

从中,就明白人物的发家史、性格特征及工作履历、人物成功的原因和失败的原因。

历史的真相,就是在不带个人感情色彩的情况下阅读史料,强调“孤本不立”,多看,多思,多想,多证。方为读史之正道。

从中提取智慧为己所用,讲究时和变,则是历史能带给现代人的功用了。

读历史,不是为了记住历史事件,也不是为了显摆自己涉猎很广,而是为了为我所用。



2898 查看 27 收藏帖子 (18)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椰子婷

    楼主 2014-11-30 15:58:40 使用道具

    2014.08.07 第一章
    这是一本台版书,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才买到书。我上完了coursera的《中国历史与人物——秦始皇》的课程,太有收获,所以决定斩获这本书籍。
    今年读了2本在我阅读历史上很有帮助的书籍,一本是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一本则是这本书的课程。让我在阅读历史的路上,往深处走了不少。

    第一章 学历史是为了什么?
    这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
    1、学历史要学会思辨
    书中举了《木兰辞》这个例子。“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唧唧是什么意思?
    我当时马上脱口而出:织布机的声音。
    却其实不然。

    古代的织布机的声音是“扎扎”,也有诗人写“扎扎弄机杼”。
    唧唧,看后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白居易的琵琶行也有依据“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不可能是听琵琶演奏后叹息了一下,又去弄织布机吧。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阅读历史,要学会思辨。

    如何思辨?
    思考和分辨。思考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不要理所当然地认为,要有依据,找到依据后再来分辨,确定正确的意思。

    2、学历史是为了书中的智慧
    读书不是为了背书,而是为了学习书中的智慧!看历史不是为了让人依葫芦画瓢绘声绘色地说故事,而是要思考古人的智慧,为我所用。
    会背书,不过是容器而已。古今不同,讲究“时”和“变”,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背景,古代的故事是不可能照搬到现在的。但智慧则不然,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3、历史上的三次巨变
    何为巨变?是社会制度、文化等从根本变革了,人们处于茫然之中。
    ①仰韶-龙山文化:这是新石器时代后期,公元前2000年附近。这个时代的特征是人的数量增长,结束了平等的关系,农业发展,村子成聚落,产生了分工和阶级的不同,以血缘关系决定个人地位,贫富差距出现,由贵族掌权。
    ②战国时代-秦汉时代:结束周朝的封建制,进入了全国大一统的时代,建立郡县制。士族兴起!
    ③鸦片战争-现在: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进入社会主义社会。Dang掌权。
  • 椰子婷

    楼主 2014-11-30 15:58:57 使用道具

    2014.08.12 第二章 张良——圯上纳履

    ❀读原文❀史记*留侯世家❀

    良尝从容步游于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 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读背景❀
    这个故事发生不久前,张良做了一件惊天地泣鬼神的事情——刺杀秦始皇,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博浪沙事件。他散尽家财找来一个大力士在秦始皇坐马车经过的时候用大锤子去丢始皇帝坐的马车,可惜失算了,丢中了副车,秦始皇安然无恙。

    张良,家里祖上两辈,做了六代韩国的宰相,如果韩国没有被秦国灭国,张良也会循着这条路走下去,成为韩国宰相,用家中堆积如山的财富过一生。

    但是,韩国灭国了。他觉得自己有责任为韩国报仇,所以他散尽家财以求一大力士,为杀秦始皇。

    ❀读张良❀
    这一年,张良也就是二十岁出头的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在做了这件惊天地泣鬼神的事情后,居然还能“良尝从容步游于下邳圯上”,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很有胆识。据书中描述,张良之所以那么有恃无恐,和他的长相有关。传闻司马迁看过张良的画像,言“妇人好女”,就是美女的意思,一个男人长得像美女,任秦始皇怎么通缉,估计都抓不到他头上。

    ❀读本书❀
    良尝从容步游于下邳圯上
    有一老父,衣褐:古代人什么样的地位穿什么颜色和材质的衣服,褐色衣服说明老夫地位等级低下。
    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老父“故意”掉鞋子,还让张良捡,张良可是个宰相世家之后,绝对的上流社会贵族人士啊!
    良愕然,欲殴之:血气方刚的张良非常生气,觉得简直岂有此理,故意掉鞋子还让他来捡,想冲上去打老父了。
    为其老,强忍,下取履:但并没有打,因为老父太老了,张良强“忍”,下去捡了鞋子。
    父曰:“履我!”:这简直就是得寸进尺的典范!张良会忍不住打老父吗?
    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张良想反正鞋子都取了,就再忍一下,给他穿上吧,穿还不算,还长跪着给老父穿。
    父以足受,笑而去。
    良殊大惊,随目之。
    父去里所,复还:张良仍然在原地等着,才有此段佳话
    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良因怪之,跪曰:“诺。”
    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 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
    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读书三个层次:①诵:背诵;②读:分析;③念:放在心上时时复习。

    ❀读深意❀
    这段话讲了什么道理?并非要尊重老人家要听老人家话这么浅显。既然是写在史记里,必然有它的智慧在里面。

    第一个道理:要么不忍,要忍就忍到底。
    第二个道理:先和后,要抢占先机,并且是绝对的先。

    和儒家不同,儒家讲究逐字逐句教育,到现在我们仍然是在用着这种方式。而道家不同,道家讲究“点化”,你没有悟性,那就不点化你了~只有高手和高手之间,才能根据寥寥数语,彼此明白对方的意图。
    兵法讲究先和后。话虽如此,但兵法又不是秘密,你知道我也知道,你要占先我也要占先呀~
    所以要占绝对的先。

    怎么占绝对的先呢?
    首先要麻痹对手,让对手误以为他自己可以占绝对的先。
    则如《孙子兵法》云:”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所以第一个道理教张良要忍,忍耐是为了让对方松懈和麻痹,自己等待机会,等到敌人一旦中计,就快如兔子般抢占先机,敌人已经来不及防备了。

    这,就是老父要告诉张良的忍和先的道理。
    这,就是司马迁,要告诉我们古人的智慧。
  • 椰子婷

    楼主 2014-11-30 15:59:14 使用道具

    2014.08.14
    第三章 历史胜利组的条件
    ❀读态度❀
    司马迁写史书,是带有个人的态度的。
    ①个人的感情色彩
    ②只谈倾向,不谈对错,多种说法详录,读者取其真

    多少年来,我们一直认为嬴政的名字为“秦始皇”,包括本纪的题目也叫做“秦始皇本纪”。但其实这个人,叫秦始皇帝。
    《史记》里,有且仅有一次,在正文的开头提及了“秦始皇帝”,此后,再无提及。
    司马迁对秦始皇的态度,首先是不认可他的这个“帝”。自古以来,皇帝二字,是有轻重之分的。容易被省略的通常是不重要的,如汉武帝,汉文帝,皇字被省略,说明皇不如帝重要。司马迁故意省略秦始皇帝这个帝,只叫他秦始皇,说明他对秦始皇本人的“帝位”是不认可的。

    ❀读巨变❀
    吕老师总结的“巨变”特征非常有意思。
    姓、氏、字、号、名,你傻傻分得清楚吗?
    ①姓象征血缘关系
    ②氏代表同一血缘关系下的不同分支,可以以官名、封地等为氏
    ③字,平辈之间呼字(女子未嫁时,没有字,待嫁人才会有字,所以没嫁人的时候称为“待字闺中”;字一般是对名的解释,比如诸葛亮,字孔明)
    ④号,晚辈对长辈只能称呼号,号比较随意,爱起什么起什么
    ⑤名,只有长辈对晚辈才能直呼其名
    第二次巨变:战国时代到秦汉时代,“氏”取代了“姓”,血统高贵不再是被尊重的理由,而实力才有唯一话语权。
    第三次巨变:鸦片战争至今,“名”取代了“字”,旧的风俗礼仪全部没有要了,大家都直呼其名了。

    ❀读智慧❀
    秦始皇刚登基时,年仅十三。其时,吕不韦把握朝廷政权,又有太后和太后的情夫嫪毐擅权,秦始皇不得亲政,直到22岁才行冠礼。嫪毐兴兵造反,秦始皇早有防备,不仅将其一网打尽,还顺便将吕不韦“坐免”,把太后放逐到偏远的宫殿。

    ①成功的第一个条件:你是用理智战胜情感,还是用情感战胜理智。
    茅焦谏言:迁太后这件事传出去,诸侯将倍秦。
    秦始皇是意图吞并天下之人,当然愿意“事半功倍”,而不是“事倍功半”。所以此刻,理智战胜情感,他把太后接回来住了。对于一个情感如此强烈爱憎如此分明的人,这该有多难忍耐,多难克制,但,这个年仅22岁的王,做到了。

    举一个情感在理智之上的例子。太子丹,遇到秦始皇无理对待以后,要报仇,最后就有了荆轲刺秦的故事。他没有想过万一失败,对他的国家,他的子民而言则是浩劫,他只因为一己之身的荣辱,而决定这件事情。

    ②成功的第二个条件,供和求,供求的关系,其实就是“有用”和“需要”的关系。
    因为郑国这个间谍的出现,所以被本土势力抓住上位的机会,大索逐客。
    李斯上了《谏逐客书》,从而止了这场闹剧。
    李斯有用,而秦始皇需要。所以他们彼此扶持走了一生。

    为什么秦始皇会重用李斯呢?
    ①李斯所学的是“帝王之术”,李斯以前只是一个楚国的很小很小的官吏,他想功成名就不想一辈子呆在小地方,于是他拜荀子为师,学习帝王之术,后来做了吕不韦的门客。在上书之时,只是一个舍人,站在皇帝门口侍奉的人而已。

    ②李斯明白秦始皇想要吞并天下,而他有“帝王之术”,知其所要,予之,能不被重用吗?李斯看透的,就是秦始皇为了吞并天下,能够不顾情感,而把理智放在第一位。但说白了,他们也不过是利益之间的交换,你有用我需要而已。

    但人生最可悲的就是,自己本身没有用,还不断地抱怨不被人重用。
    自己本身没有用,就好好学习,让自己变得有用,只要有用,自然会有人用。
  • 椰子婷

    楼主 2014-11-30 15:59:29 使用道具

    2014.08.15 第四章 秦始皇的为人
    ❀读心术❀
    秦国来了一位影响了秦国轨迹的人物。
    他的名字是尉缭。
    尉缭献上了一条将诸侯国推向悬崖的计策,至此,诸侯国已经再无翻身苟延残喘之可能。
    尉缭的计策复杂吗?不复杂。

    一言以蔽之:用钱贿赂各国权臣。所以为什么反贪要被提到那么重要的议程来,多少年来,多少例子告诉我们,用钱就可以收买人心,而这些人可以导致国家灭亡啊。

    秦国强大的时候,应该说诸侯国都在衰微,历史的年轮往前进,秦国遇到了能够克制情感而把理智放在第一位的君主,而其余国家不但没有遇到这样的君主,还由臣子捣乱,国家乱得不得了。所以最终秦国灭掉六国的时间不过是短短几年而已,几百年的国家就都被灭了,而秦国,统一了六国。

    尉缭是个很聪明的人,但秦始皇比他更聪明。
    尉缭看出秦始皇是个豺狼心之人,不得志时把自己放的很谦卑,而在得志之时,天下都是他的俘虏。
    尉缭想逃跑,秦始皇发现了,不断地阻止,最后用高官把尉缭供起来,但毫无实权。

    再回过头来看忍和先的问题。尉缭无疑是个很有才的人,善于分析天下大势,懂看相,
    献策之时,无疑是想一展所长的,然而看到秦始皇的面相和举止,就打消了念头,想逃走。
    尉缭之所以逃不掉,其一,秦始皇从尉缭的行为举止和言谈里,察觉了尉缭的心意;其二,尉缭不够小心,心思打算被旁人所知,事情不密所致。说到底,就是没“忍”住。

    忍耐真的是非常高难度的技能,你忍耐忍得全世界都知道,那忍耐是毫无意义的。隐忍而表面上让对方认为你没有二心,才能伺机而逃,才能占得先机。
    秦始皇不让尉缭走,还有一个原因,有才的人即使自己不用,也不能给别的国家用,增加吞并天下的难度。
    尉缭虽然留在了秦国,但此后,史书再无出现他的一字半语。
    这正是尉缭的高风亮节所在。
    而司马迁的史记,不表现出,却恰恰是最大的表现处。

    ❀读人术❀
    看一个人,不仅要看他在失意的时候如何处事,更要看他得志意满之时想要什么!
    秦始皇吞并六国后,并没有马上想要如何安定遭受了连年战乱的百姓,也没有想到怎么去治理一个亘古未有的偌大一个国家,他想到的第一件事,是对自己的封号的确定。
    对自己的名看的比天下任何都重要,这是一个多么有欲望多么自傲的人啊。
    大臣们翻遍史书,找出了一个“泰皇”。

    秦始皇说去泰,着皇,自己为秦始皇帝,子孙则二世三世乃至千秋万世,无穷尽也。
    皇帝这一号被沿用直到清朝,可见这个封号的被认可程度。也足见秦始皇确实是十分聪明的一个人,正态分布里小于2.5%的那一类人里面的。
    他的决定还有一个就是去掉谥号,他认为自己是最伟大的皇帝,没有任何人比他伟大,所以没有资格来议论他,不允许别人给他上谥号。

    这里谈到了一位曾经说过“寡人生于深宫之内,长于妇人之手,未尝知忧,未尝知惧”的诸侯,看后人对他的谥号就知道他的一生是如何的,他的谥号是“哀”,他就是鲁哀公。一个人如果一生都不知道忧愁,不知道恐惧,没有经受过磨练,很可能会乐极生悲。
    最后谈到了秦始皇的统治原则:“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

    一个冷酷无情的君主形象,一个皆决于法,把杀人发挥到极致的君主,让人深深地吸了口冷气。
  • 椰子婷

    楼主 2014-11-30 15:59:41 使用道具

    2014.08.13(补更)第五章 嬴政的选择
    用回一条我一直认为是普遍真理的话来讲:需求决定目的。
    秦始皇的需求是什么?
    ❀性格决定需求❀
    要立体地看待一个人,看他自评显然是有失偏颇的,所以我们不仅要看自评,还要看他评(差评!O(∩_∩)O哈哈~咳咳)。

    【自评】
    ①议封号:五帝为人类认为最高成就,而当时秦始皇认可“五帝所不及”,自己是中国大一统第一人,世上绝无仅有一等一的聪明人士,别人都不如他,不得议论他。
    群臣上言:“今陛下兴义兵,……,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秦始皇:“去泰,着皇,称始皇帝。并去谥号,不得子议父,臣议君”

    ②封禅:作为人家的CEO向上天报告,总是到哪里都刻石头,刻的内容无非就是乏味至极的“黔首是富,诸产得宜”

    【他评】
    尉缭:“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

    司马迁则在《史记》里淡淡地不谈,只在秦始皇到处刻石头后,讲了一次秦始皇微服出巡的故事,在咸阳,只待了4个侍卫遇到盗贼而见窘的故事,最后靠侍卫击杀盗贼,盗贼逃散而告终。秦始皇大索而不得。这是首都咸阳,可见当时治安已经差到什么地步了。而后,司马迁淡淡地提了一句“米石千六百钱。”

    事出必然有因,米一石一千六百钱是什么水平呢?

    时代         米价(钱/石)
    春秋中期         62.5
    战国早期         30
    西汉文帝         10
    秦始皇期         1600
    通货膨胀是纸币的固有特征,那个时代的人是用“贵金属”来进行买卖的。

    如是,请问,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买得起米吗?
    买不起的话,只能去抢了。秦始皇所说的“诸产得宜,黔首是富”,不是假的吗?

    秦始皇自认为自己是天下最聪明的人,那么,他的需求是什么呢?
    ①要天下人认可他是最英明的君王——他的意见是最正确的,不允许出现和他意见不一致的意见。
    ②要上天认可他是最英明的君王——到处刻石头以告上天“诸产得宜,黔首是富”。
    ③要一直英明下去,所以怕死——求长生不老药。

    ❀秦始皇的选择❀
    从需求再来看选择,就明白了。
    选择一:自欺
    不喜欢听的,就听不到;不喜欢看的,就看不到。
    所以他看不见民不聊生,看不见人民连年征战苦和为了拿浩大的工程而吃都吃不饱。他还认为天下太平。

    ①谄媚的周青臣则悦,看清楚社会动荡的淳于越则怒,李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李斯多会揣摩秦始皇的想法啊!李斯讲:三代以前的统治不足法,读书人敢于用这样的言语来惑乱黔首,来议论现在秦始皇统治的社会,如果他们读不了这些书,就不会有人敢讲了。诗书百家皆烧之,如果有人再敢非议今世,则灭族。这就是著名的“焚书之祸”

    ②亡秦者胡也:这是一个彗星石头掉落后,上面现出的字(不管是人为还是非认为,还是后世硬加上去的),秦始皇的表现是,去和胡人打了一仗,还筑了万里长城以绝胡人之害。

    选择二:欺人
    秦始皇自欺也就算了,他还打算欺人。

    ①焚书:不让读书人有别的看法。

    ②天下无异议,则安宁之术也:
    以下开启吐槽模式:又是你李斯,你是上天派来的逗比吗?你好意思说自己是荀子的学生吗?荀子说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你怎么就没有学到呢?天行都有常,不为人意志而改变,人心呢?人的思想能因为你禁止了没有思想吗?说你是法家的一员,商鞅的“量刑、严格执法、鼓励农耕”,你怎么一点都没有继承和发扬呢?你就是为了个人私欲,个人的荣华富贵的小人,和商鞅般胸怀整个秦国的君子完全不同。

    选择三:找长生不老药
    所以才有了然后的坑儒事件啊~
  • 椰子婷

    楼主 2014-11-30 15:59:56 使用道具

    2014.08.17 第六章 人为什么会被骗
    ❀坑儒——忍和先❀
    坑儒的原因是两个方士,这两个方士认为:“【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於上。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谩欺以取容。】秦法,不得兼方不验,辄死。然候星气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讳谀,不敢端言其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於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贪於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

    司马迁是不是那么厉害,连方士说的话,都可以收录得一清二楚呢?显然不是的。
    史书的史法是司马迁借两个方士之口,来表达史家对秦始皇的看法。

    秦始皇对方士特别好,尤其是这两位牵头的,因为他喜欢这两个人吗?不是的,因为他要靠这两个人给他“找长生不老药”,需求和有用。
    所以他万万想不到这两个人会逃走。
    这就是我们前面讲的“忍”和“先”,而这两点,尉缭没有做到,但两个方士做到了,所以他们逃走了,出秦始皇不意,所以成功了。

    至于坑儒,无非就是秦始皇“乐以刑杀为威”的表现,于是让方士们,学问家们检举和逃跑的方士有关的人,最后居然有460多个,其实说白了就是也是被逼得没办法,就开始乱检举。秦始皇把这些人全杀了,目的就是杀一儆百,让天下屈服在他的淫威之下。

    ❀人为什么会被骗❀
    【摘抄】本来我写读书笔记是不摘抄的,我觉得那是没有经过思考处理过的原始数据。然而这几段实在是写得太好,不抄不行啊。
    一个人会被骗,绝对不是因为他笨,而是因为他贪。
    因为每个人心里,都必然有一样他真正想要的东西。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你不为财死,不为食亡,那不过是因为财和食你已经有了,别人引诱你,而你不为所动,那是因为那不是你真心想要的东西,可是你是人,有一天当你真心想要的东西,就出现在你目前,有几个人能够忍住,能够抵挡这样的诱惑?

    你如果不是贪心,不是想着一劳永逸,你会被花言巧语所骗?
    你如果不贪心,为什么会被超市的销售人员哄得你买了一大堆”好优惠“,实际直到过期你都没有用完的东西。
    你如果不贪心,为什么会上电信/法院传票/赌球的当?

    无非就是你自认是一个聪明人,你自认你别人骗不了你,即使骗你,你也能全身而退。
    是不是?

    你需要,而他有用,他骗你,你就信了。
    这个世界就是那么简单的残酷。
  • 椰子婷

    楼主 2014-11-30 16:00:09 使用道具

    2014.08.19 第七章 骄傲与灭亡
    阅读完一章,我只有一个想法,秦始皇啊,不作就不会死,也许秦国还能维持下去。
    这一切,都和秦始皇本人的性格和所作所为密切相关。

    ❀神秘事件❀
    祖龙今年死。
    据说是一个抱着玉璧的人突然挡住士兵的路,说了这样一句话,然后就消失了,唯有玉璧落下了。
    秦始皇听说这件事以后,良久沉默。
    祖为始,龙为皇帝,即始皇帝今年死。
    他想了半天,才说了一个借口来推脱:山鬼固不过知一岁事。
    这件事发生在秋天,秦国以十月为一年的第一个月,离下一年已经没有多久了,他认为只要过了今年没事,就说明这是假的,不足信。
    后来找人占卜,说徙游吉。于是秦始皇就出游了。
    随行带了“亡秦三人组”。
    赵高,李斯,胡亥。

    ❀亡秦三人组❀
    秦始皇随着方士去海上,还射杀了一头大鱼。
    但没有等到长生不老药,秦始皇就生了大病,病得快死了。
    直到这个时候,他终于知道不能再拖,要立太子了。
    他想立扶苏,他的长子,于是遗诏都写好了。
    赵高盖了印,却直到秦始皇死也没有发出去。
    因为,他要改变秦国的历史。
    立那位“亡秦者胡也”的胡亥为皇帝。
    他抓住了李斯贪图荣华富贵的心态,成了同伙。

    ❀伪装❀
    秦始皇死了以后,他们把他的尸体放在车子里,还到处游行了三四千米,才回咸阳。
    尸体发臭怎么办?不怕,用鲍鱼放在车子上。
    别人不怀疑吗?不敢怀疑。
    如何处理公务?中人收集后交给秦始皇,批示完再发回去,外人从来不得见秦始皇。
    ……
    李斯伪装了一份遗诏,并赐死了扶苏和蒙恬。
    历史的年轮转动,亡秦的齿轮开始转动。。。
  • 椰子婷

    楼主 2014-11-30 16:00:22 使用道具

    2014.08.20 第八章 天乎!吾无罪!
    ❀秦始皇的治国方式❀
    在还没有一统天下前,秦始皇是个让人不得不称赞的贤明君主。
    他既能听群臣意见,又能忍,又勤于政事。
    在一统天下后,骄傲浮现于水面益甚。
    他想要长身不老,于是养了许多方士。
    方士骗他说啊,不能让鬼神知道他的所在,所以他在的地方不得给别人知道。
    从此他就不上朝了。
    公事怎么办?
    很简单,让人收上来,交到皇宫里他批示,批好后再发回去,一点也不耽误。
    他倒是有一点,还算不错,勤政,因为不放心别人,所以一直都是自己处理政事,每天批阅完一个石头那么重的竹简才睡觉。
    话又说回来,你老板那么能干,你底下的公务员干什么呢?
    又不用动脑,又不用动手,每天学习讨皇帝欢心就好了。
    所以为什么秦始皇最后死的时候,还可以被赵高和李斯瞒大家那么久。
    不就是自己种的因,自己吃果子呗。
    没有人见证,知道的只有那少数几个人,秦始皇一死,赵高们爱怎么说怎么说,手下们不会做不会想不会讲,江山就这么易主了。

    ❀秦二世的治国方式❀
    作为秦始皇的好儿子,二世应了他的名字,又二又凶残。
    教育可见是言传身教的。
    在往后的治国中,二世学得最好的,就是秦始皇的那套无聊绝招——杀人。
    学得第二好的,就是和他老爸一样——贪图享受。
    学得最差的,就是没有像他爸一样——勤政。
    于是总结一下,二世就是贪图荣华富贵和享受,但不想用哪怕一点力气去治国,一出问题就杀人。
    赵高轻易地看出了二世的心思,他告诉二世,二世即位时还年轻没有经验,如果在外面讲错话会被群臣笑话,所以建议二世不上朝,由赵高将国家事情带入深宫和二世讨论即可。
    二世太高兴了。
    于是,历史又重演到了秦始皇那一出了。
    这样的后果,离死不远了。
    而赵高,手握巨大的权力。

    ❀杀人和剥削❀
    二世觉得陵墓建得差不多了,就把人抽调出来,去建阿房宫。
    这时发生了几件大事。
    一件就是陈涉起义
    一件就是丞相们谏言停止阿房宫的建造,让人民修养身息。
    结果这次好了,第一件事,派了一个将军抽调农民工去打起义军,结果是大败起义军。
    但第二件事,就耐人寻味得多了。有人进谏,一点也不关事实是怎样,反而认为是大臣们欺负他刚即位不久。于是把大臣都抓起来了。这些大臣,不愿意受辱,都自杀了。
    除了一个人——李斯。

    ❀李斯之为人❀
    李斯,最开始是楚国一个小地方的公务员。他不甘心如此,所以去拜师学艺。
    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一定是从学习开始。
    荀子是一位战国时代的大思想家,提出了“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此等唯物主义思想,多不容易啊!但荀子显然和当时的其他老师一样,并不善于观察学生的秉性。否则,学习之外,更该育人。没有正确的价值观,这样的人终究是该走向毁灭的。
    李斯学习帝王之术,后来去了秦国,成为吕不韦的食客,吕不韦推荐他做舍人,后来因为《谏逐客书》一举成名,成为秦始皇的左膀右臂。
    期间,他还害死了他的同门韩非子。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当年庞涓害得孙膑没了双腿,而孙膑则让庞涓彻底败北,并死无葬身之地。
    什么同门情谊,什么同门为朋同道为友,都像是个笑话。
    出来混,始终都是要还的。
    李斯一辈子贪图荣华富贵,舍不得权力,舍不得财富,所以最终迎来了他人生中的最黑暗的时刻。
    他还想熬,想着熬过去,就可以再荣华富贵了,所以他不自杀。
    但最后赵高设计让他供了假的口供,他最后悲惨地死去了。
    君子为人,坦坦荡荡,行大道,但求无愧于心。
    你李斯,除了当初谏逐客,此后,焚书、坑儒、改遗诏、欺瞒天下人,哪样不是有份参与?
    不是不报,时候不到而已。

    ❀嬴政之断子绝孙❀
    二世担心别人不听自己的,赵高就建议他及早谋划,杀掉其他人。
    于是公子们公主们,没有一个能幸免。
    有一个实在找不到罪名的,只好给他安一个“不臣”。
    他质问使者,他不臣在哪里?
    使者只回答不知道,我只是来杀你的。
    于是他朝天大呼三声:天乎吾无罪!
    吕老师认为他并非没罪,因他在享受荣华富贵的时候,却并没有相应地去为人民、国家做出贡献。
    作为一个皇室子弟,被国家的税所养着,整天只想富贵而不想付出,哪有那么好的事情。
    于是,公子们公主们,都死了,这些,都是二世的亲兄妹啊!
    不过不用担心,二世也不会远了。
    亡秦三人组,现在只剩下赵高,和,胡亥。
  • 椰子婷

    楼主 2014-11-30 16:00:36 使用道具

    2014.08.23 第九章 诈与力
    ❀赵高❀
    天下已经乱得不像话,而此时此刻的赵高,仍然想着争权夺利。
    于是就有了著名的“指鹿为马”的故事。
    这个故事实际上非常阴险。
    赵高就用这么简单的招数,估计我们三岁小孩子都会笑赵高无知。
    但这个方法真的很好用。
    赵高给胡亥送了一头鹿,然后说:这是马。
    胡亥笑:丞相误耶,此乃鹿也。
    赵高认为:可以问问周围左右啊。
    于是左右有说是马的,有说是鹿的,有不出声的。
    只是简单地一问,赵高就知道谁是自己这边的,把说实话的人,找机会杀掉了。这是第一诈。
    在前线和起义军战斗的将军,连战连败,派人回去请求胡亥派兵支援。
    却只得到了胡亥的责备。使臣惊恐之下回去报告将军:赵高用事,将军有功亦诛,无功亦诛。好了,两人倒戈了,投降了起义军。
    这个时候,没有了军事力量的秦国,不过就是风雨飘摇中的烂房子。

    ❀胡亥❀
    胡亥对一切发生的事情,都只有一个态度:责备。
    不断地责备,最终人心向背,还有一点良知的大臣进言被杀,还有一点能力的大臣惜命,持禄不敢言,还有一些怕死而倒戈,最终胡亥成了一个光杆司令。
    他所信任的赵高,担心被他责备,联合他的女婿兴兵杀进皇宫,杀了胡亥。
    就是赵高的女婿,赵高还扣押了女婿的妈妈做人质,二诈。
    女婿进攻皇宫,一路往里杀杀到胡亥面前。
    女婿:足下骄恣,诛杀无道,天下共叛足下,足下其自为计。
    胡亥:丞相可得见否。
    女婿:不可。
    胡亥:吾愿得一郡为王。
    弗许。
    胡亥:愿为万户侯。
    弗许。
    胡亥:愿与妻子为黔首,比诸公子。
    女婿:臣受命于丞相,为天下诛足下,足下虽多言,臣不敢报。
    二世遂自杀。
    二世在女婿攻进来的时候,左右皆逃走了,只有一个还留下来。
    二世问:公何不早教我,以致于此。
    宫人说:如果我早说了,早就死了,又怎么活到现在?

    ❀子婴❀
    天下已经乱成一团,而赵高则赶紧找子婴来即位。
    子婴知道赵高一贯是个骗子,就称病不肯去太庙。
    赵高来府上请子婴,子婴派人杀之。三诈。
    而子婴本人,最终被项羽杀了。
    秦国就这样灭亡了。

    学历史的第二个作用,便是审时度势。
    在适时地时候做适宜的事,倒行逆施,是不会长久的。
    全书完。
  • hopeybw

    2014-11-30 16:16:54 使用道具

    其实,我们仍然活在秦朝。
  • 椰子婷

    楼主 2014-11-30 16:17:55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椰子婷 于 2014-11-30 16:20 编辑
    hopeybw 发表于 2014-11-30 16:16
    其实,我们仍然活在秦朝。

    请详细说说,咱来讨论讨论~
  • tyyqity

    2014-11-30 17:24:47 使用道具

    不错的 回头找来读读
  • 用心重复做00

    2014-11-30 21:51:40 使用道具

    版主头像换了,美!仔细读读,收获颇多,感谢楼主的分享!
  • xinyi1020

    2014-12-5 19:11:36 使用道具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若熙爸爸

    2014-12-6 12:37:02 使用道具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椰子婷

    楼主 2014-12-6 14:41:01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椰子婷 于 2014-12-6 15:15 编辑
    若熙爸爸 发表于 2014-12-6 12:37
    近来在看《商君书》,很是感慨。

    看书是各有看法的,欢迎讨论。

    燕太子丹。
    燕太子丹的个人荣誉,可以忍,忍了以后应该以发展国力,强大自我为目的,真正地和秦国对抗,做这些还得暗地里做,明里要“装”才能得先,暗地里继续合众。但他不忍耐,师傅劝他他不听,一意孤行。燕太子丹最后的下场是国人把他的首级献给秦国,显然他的民众只为安稳生活,只想不被灭国,而不为虚妄的荣誉而活。
    战国时代丢弃姓而用氏,就是因看中实力,用实力说话。而卫国甚至因为自己的弱小,不断自贬自己的封号,从公到侯到君,为的也是不被灭国而已。

    合纵难以成功,六国各自有有自己的小九九,说到底,还是以自己国家的利益为目的。按说,单个国家的实力,秦国最强,但很难强过2-3个其他国家联合起来攻打。硬碰硬也不明智,所以有张仪这位纵横家游说诸侯。合纵一旦出现利益缺口,一旦有一个国家背叛,就没得往下玩了。

    太子丹的事迹史记有。
    本言论仅提供一个角度的参考。


  • 凤舞九天

    2014-12-17 10:54:14 使用道具

    读历史,不是为了记住历史事件,也不是为了显摆自己涉猎很广,而是为了为我所用。
    谢谢分享 受教 !
  • starlet1206

    2015-1-2 23:03:33 使用道具

    {:1_1:}{:1_1:}
  • zyf350

    2016-9-4 22:26:16 使用道具

    好书啊!{:1_1:}
  • shine2012

    2016-9-6 11:39:35 使用道具

    谢谢推荐这本好书,一定要好好看看。
    另外,这本书已经有引进版了。
  • jc_wife

    2017-1-9 10:51:55 使用道具

    谢谢分享,受教。               
  • egomoo

    2017-1-10 18:45:17 使用道具

    好书啊,感谢分享
  • feilongzaitian

    2017-2-8 19:10:26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feilongzaitian 于 2017-2-8 19:18 编辑
    椰子婷 发表于 2014-11-30 15:58
    2014.08.12 第二章 张良——圯上纳履

    ❀读原文❀史记*留侯世家❀

    吕先生说——【这段话讲了什么道理?第一个道理:要么不忍,要忍就忍到底。第二个道理:先和后,要抢占先机,并且是绝对的先。】

    请问吕先生在得出这段结论前,他本人精读过太公兵法篇么?

    如果你是这位老翁,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兵法精髓深藏于心,设身处地想一想——你会最看重什么样的品质,才能将这部一生心血的兵法书,托付给一个合适的人?

    吕先生这段的点评,大概是把张良,直接给看成靠忍来瞒天过海换取点先机的——越王勾践了吧!

    靠忍来换取先机的事,自从勾践玩过后,后人没多少重玩的空间!

  • feilongzaitian

    2017-2-9 11:17:43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feilongzaitian 于 2017-2-9 15:52 编辑

    在这个故事里,忍是最外层的表皮现象!

    如果老翁想找个忍者并且靠忍来突发袭击,那找个豹子或者智商高点的奴隶,都能符合这个要求!因为豹子的猎物,和勾践的对手,都是很容易被迷惑和放松的蠢货。完全不听身边洞察一切的幕僚的警告

    必须精通太公兵法的心髓,才能逐渐领悟这位太翁识人用人的标准

    忍不是用来对付敌人的,而是用来对付自己的——君子不器,才能暗合于道,心怀天下而天下随之!

    人必先能战胜自己,虚怀若谷,内圣外王——才能让宇宙星辰心甘情愿地跟随臣服,建立千秋万代的基业,而非勾践的一时辉煌!
    虚怀若谷,必然带来——先机后机无不是机,时时都有莫测的神机的奇迹!但这只是副产品。
    因为靠神机莫测取天下容易,而保持天下就不能只靠莫测的神机!它需要人心和道义,获取的诚信来完成。


    所以一开始建立功业,就应该以符合道义的方式来谋求!

    那么,太翁如此考察张良,也无非是说明了他的用心:

    先找到一个懂得如何去正确做人——的人,再把应该如何去做正确的事——的道理和道术,交给他。

    如此而已。




  • mai008

    2017-2-26 17:23:06 使用道具

    谢谢楼主的分享
  • lhp1980tx

    2017-2-27 21:38:23 使用道具

    这种书可以作为社会学的一部分来学习,开放性阅读和问题!
  • byegood

    2020-6-25 11:41:04 使用道具

    感谢分享好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