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21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发表回复
2015-1-21 19:47:59 使用道具
2015-1-21 20:41:01 使用道具
2015-1-21 21:23:57 使用道具
楼主 2015-1-22 10:40:50 使用道具
楼主 2015-1-22 10:41:27 使用道具
2015-1-22 10:56:56 使用道具
2015-1-22 13:12:20 使用道具
2015-1-23 09:48:54 使用道具
2015-1-26 12:39:12 使用道具
2015-1-27 11:45:44 使用道具
韫宁 发表于 2015-1-23 09:48 我最近在TB淘了一本呢 28元 还没有寄到 寄到了如果确实是这本的话 再来告知楼主啊 这本书在这家店没有上架 ...
2015-1-28 12:04:08 使用道具
2015-1-29 10:23:58 使用道具
2015-1-29 11:28:31 使用道具
2015-1-30 11:15:47 使用道具
2015-2-2 14:36:52 使用道具
2015-2-3 08:44:12 使用道具
2015-2-5 11:47:25 使用道具
2015-2-20 00:03:10 使用道具
2015-2-20 10:14:31 使用道具
2015-2-20 17:13:44 使用道具
2015-2-20 22:45:40 使用道具
2015-2-22 15:20:19 使用道具
2015-2-25 15:24:29 使用道具
2015-2-26 11:33:53 使用道具
2015-2-27 08:33:52 使用道具
2015-2-27 12:14:49 使用道具
2015-3-3 12:43:05 使用道具
楼主 2015-3-3 16:46:25 使用道具
2015-3-5 10:29:26 使用道具
200贝壳
帖子 60157
关于本书的风格,作者如是说——
讲解和讨论,尽量停留在平常的、情境的、动态的层次,不去上升(或者说下降)到深奥的、理论的、封闭的体系——不然的话,女儿听不懂,孔子也不同意。
平常的:孔子的特点,就是平常。常是日常,平是平等。围绕日常的道理,孔子从不作惊人之语,也从不高高在上显得高深莫测。我们也尽量这样,就如《论语》所呈现的,平白如水,如见其人。
情景的:孔子的风格,是喜欢聊天。《论语》不是孔子一个人在家里写的格言集,其中每一句话都针对具体的人和具体的情景。我们也尽量这样,给出一个情景,避免把孔子塑造成一位孤独的思想者。
动态的:孔子的心态,是开放。《论语》不是一个封闭体系,而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过程;孔子讲的道理,都是与特定对象的一种互动,在互动提供一个领悟的平台,没有固定结论。我们也尽量这样,重过程的互动,不重结论。
团结出版社出版陈小云著
学而第一(1)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 这三句不需要解释了,都懂。
● 先别忙着说都懂。我问你,孔子这三句话,一会儿讲学习,一会儿讲远方来客,一会儿讲人知人不知的……是不是有点乱啊?
○ 这个……
● 我再问你,这三句很平常的话,孔子为什么要用反问句?通常我们使用反问句,一定是发生了什么问题……
○ 嗯,他为什么不正面讲这三句话呢?比如:学而时习之,很悦;有朋自远方来,很乐;人不知而不愠,很君子……
● 是啊。我想,眼前这本《论语》,不是孔子在家里独自一个人写的,里面的孔子语录,大多是回答学生或者其他人的提问,还有就是,针对某些具体事情有感而发……
○ 你是说,孔子这三句话,是针对某个同学讲的?
● 是的,一定是孔子对班上的一位同学有意见,那天下课后特意留下他,关照了几句……这位同学呢,平时功课很好,但最大的问题是不太合群,有点孤僻──对了,你们班有没有这样的同学?
○ 嗯,有一个,就是刘雨辰,功课也很好,老师都很喜欢她,可她总是一个人,不怎么和我们一起玩,我们玩的时候也不大叫她。
● 孔子的这位学生,和刘雨辰一样,平时也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同学们在一起演习礼乐,他却一个人关门读书;同学们为远道而来的朋友举行party,他也没兴趣参与;同学之间有什么误会,他总是耿耿于怀……
○ 哦,是因为他不太合群,所以孔子才留下他,对他说……
● 孔子对他说:“学了之后,经常和大家一起练习,不也是很开心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拜望大家,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你,你却不抱怨,不也是很君子吗?”
○ 这三句话,讲的就是一个合群的道理……
● 是啊,孔子最重视合群了,整部《论语》,讲的也就是人与人怎么好好地相处。
○ 那这里说的学习,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吧……
● 学习的习字,我们通常解释为复习、温习,其实孔子这里讲的习,是大家一起练习、演习。孔子教的不是数学、语文、外语,他教的是礼仪、音乐、舞蹈、诗歌、射猎、驾车等,是需要大家一起互动、一起演习的……
○ 很有趣啊,他专门教一些副课……
● 他觉得这才是主课,他教这些课程,就为了让大家在一起,学习人与人相处的道理和规矩,培养合群的快乐感觉。
○ 君子,就是一些合群的人吗?
● 是啊。通常越聪明的人,越不容易合群,他们一般比较自以为是,也比较敏感──比如说,有同学误解了你,或老师不赏识你,你心里会有抱怨、会思前想后吗?
○ 这个,没那么严重吧,郁闷会有一点。
● 所以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即使人家误解你不赏识你,你都看得开,不胸闷也不抱怨,这就象个合群的君子了。
○ 所以,这一段应该是孔子关照那个优秀学生,除了人聪明、功课好,还要学会与人相处──这道理,其实也蛮简单。
● 简单的道理,要做到也不容易。孔子喜欢的,是大家相处,都有一种心胸很开阔的君子之乐,一种单纯的、合群的快乐。
○ 这很重要吗?要放在《论语》的开头……
● 要知道,那时的社会很混乱的,不要说抱怨和胸闷了,争名夺利、尔虞我诈的事天天发生,到处是诱惑和竞争,人与人的关系非常紧张──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有一班优秀的子弟,在老师带领下,远离名利的争夺,保持着单纯的学习之乐、朋友之乐,是不是很难得啊?
○ 是,是有点“不亦乐乎”──这后来成了一句成语。
● 这个成语的原意是“不也很快乐的吗”,后来含义有点变化,多用来表示极度、非常的意思。
—————————————————————————————
[造句]
○ 不亦乐乎──要开学了,同学们在新教室里,有的打扫卫生,有的出黑板报,有的排练小品,大家忙得不亦乐乎
学而第一(2)
—————————————————————————————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欤)?
—————————————————————————————
[同学录.有子] 姓名:有若,字子有。鲁国人。孔子晚年所收学生,比孔子小33岁。据说长得很象孔子,孔子死后,曾受到同学们的推崇。在《论语》中出场4次。
● 孔子去世后,他的一些学生继承老师的遗志,也当起了老师;有子就是其中之一。
○ 这段话,是学生变成老师以后对学生讲的?
● 听口气蛮象。他这段话,主要讲孝悌。
○ 孝悌是什么?
● 孝敬父母是孝,敬爱兄长是悌。
○ 仁呢?
● 仁是孔子对一个人的最高要求,解释起来有点复杂,我们把《论语》一点点读下去,大致能明白。这里只要记得,仁有很多表现,但基础就这两个字:孝悌。
○ 孝悌了,就不会犯上作乱……
● 是的。冒犯上司,就是犯上;捣乱***,就是作乱。后来用这句成语,多指对抗朝廷。
○ 听上去,“作乱”比“犯上”要严重……
● 那当然。有子说:“为人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冒犯上级的人,很少见;不喜欢冒犯上级,却喜欢***的人,从未有过……”鲜:少的意思。
○ 听他这口气,好象是为了不犯上作乱,才需要孝悌的……
● 说得有意思。我想,孝悌是做人的基本道理,不应该为了别的什么目的。有子这个话也许是对国君讲的──对一国之君来说,总希望大家懂规矩、守秩序,所以他会提倡孝悌,多少有点功利主义。
○ 对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呢?
● 有子接着说:“……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建立了,人与人的相处之道就自然产生了。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就是仁的根本吧!”
○ 哦,孝敬父母、敬爱兄长,是做人的根本,他讲的也是人与人相处的道理……
● 是的。从孝悌开始,培养自己懂规矩、守秩序的习惯,然后引申到朋友关系,师生关系,再到君臣关系,都是同样道理──所以说“孝悌”是根本。
○ 可是我曾听说,一些对父母很孝顺的人,也会造.反……
● 看你,又扯远了,我们暂时不讲。既然是成语,就根据你的理解造句吧。
—————————————————————————————
[造句]
○ 犯上作乱──《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大闹天宫,还自称齐天大圣,在玉皇大帝眼里,这简直就是犯上作乱。
学而第一(3)
—————————————————————————————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
● 孔子很会看相的……
○ 真的吗?
● 他说:“花言巧语、堆满笑脸的人,很少是仁人。”令色:讨好的表情。
○ 从一个人的表情,就能看出他是不是仁,为什么?
● 一个字:假。
○ 反过来说,“仁”就是“真”?
● 差不多,“仁”就是真,有时候真的有点傻,象小孩一样──对了,你们班有没有巧言令色的同学?
○ 没有吧,不过,有几个同学见到老师或大人,嘴巴比较甜……这算不算?
● 那要看他有没有别的目的,比如想叫妈妈买个玩具,想当小干部,有的就花言巧语……
○ 但我发现大人都喜欢嘴巴甜的小孩。
● 不单单小孩,大人之间也一样。比如,当领导的一般都喜欢嘴巴甜的下属,喜欢奉承,喜欢听好话啊。有领导喜欢,下属才会这样;有长辈喜欢,小孩才会这样──真叫人没办法,你看孔子那口气,“鲜-矣-仁”,用了一个倒装句,很感慨的感觉。
○ 你是说,在当时,也是巧言令色比较吃香,所以孔子才这样感慨?
● 是啊,因为他吃亏就吃在这里呢!
○ 孔子也会吃亏?
● 吃了一辈子亏了,有时还是哑巴亏。所以我想,你将来是做巧言令色之人呢,还是做个真实一点的“仁人”?
○ 当然做“仁人”啦──不过也是哦,巧言令色比较容易讨人喜欢。
学而第一(4)
—————————————————————————————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同学录-曾子] 姓名:曾参,字子舆。鲁国人。孔子晚年所收的优秀学生之一。性格鲁钝,为人孝顺,注重修身。比孔子小46岁。在《论语》中出场15次,名列同学第7。
○ 曾子很年轻啊,孔子如果70岁,他才24岁……
● 曾子不属于才思聪颖的学生,也就是说,反应比较慢。但他可贵的地方,就是认真──认真这两个字,我们经常用,但什么样才是认真,看看曾子就知道了:老师并没有布置他功课,他还是自觉地每天反省自己……
○ 是不是这样──每天对着墙壁,闭上眼睛,嘴里叽里咕噜:上帝,原谅我的过错吧……
● 不知道他反省的样子,但一定不象你这样不诚。
○ 我开玩笑──他反省什么呢?
● 他反省的内容,也就是人与人相处的道理。他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他人出主意办事情,是不是不够尽心?与朋友交往,是不是不够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没和大家一起演习?”三:多次之意。传:传授。
○ 曾子用的也是反问句……
● 这很重要,说明他对自己很苛刻──比如,同样一句话,如果说成“为人谋而忠乎?”感觉就没那么苛刻,名为反省,结果也可能是为自己评功摆好……
○ 这样做人是不是很累?
● 这是修身啊。
○ 修身,就是自己修理自己?
● 差不多,就是自己找自己的碴。在孔门弟子中,曾子是很讲究自我修养的一位。当然要做到他那样苛刻,而且当作每天的必修课,不要说你,大人也很难做到。
○ 那还要做吗?
● 这样吧,我们从小事做起,比如,经常反省自己:借同学的东西,是不是还了?答应朋友的事情,是不是尽心尽力完成了?每天读一段《论语》,是不是坚持了?
○ 这应该能做到吧!
学而第一(5)
———————————————————————————————————————
子曰:道(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小知识∙千乘之国]千乘,即千辆兵车。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代的战争,主要使用兵车,国家强弱常以拥有兵车的多少来计算。春秋初期,千乘之国为大国;春秋晚期,万乘之国为大国,千乘之国为小国。
● 孔子这几句话,是讲给做国君的听的──你要领导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
○ 这和我们有关系吗?
● 也不能说完全没关系。孔子对上级领导、对普通人的要求是一致的,都是从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来讲……
○ 那就不妨听听。
● 孔子说:“领导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对待政事要严肃认真,说到就要做到;既要节省财用,又要体恤大家;使用百姓的人力,要安排在农闲时候。”道:即导,领导、治理。时:农闲之时。
○ 嗯,他还挺照顾人……
● 不单单是照顾人。孔子的时代,已是春秋晚期,千乘之国属于小国了,生存不容易,所以孔子要提醒那个国君:不要以为自己是个国君了,就可以忘乎所以,而应该时时刻刻小心翼翼,勤政爱民……
○ 嗯,就象现在的发展中国家……
● 对啊,发展中国家可不比那些超级强国,有积累有本钱,稍微乱来一下还不至于伤筋动骨,发展中国家一不小心就会完蛋。
学而第一(6)
———————————————————————————————————————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 这可能是讲给刚入学的新生听的──孔子说:各位弟子,你们来做我的学生,主要学些什么呢…
○ 他在宣布他的教学内容?
● 对。孔子说:“当学生的──在内要孝敬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言语谨慎,但说到就要做到;博爱大众,但要特别亲近其中的仁者。这样修行之后,还有剩余精力,就用来读书学习。”
○ 这些,就是孔子的上课内容?
● 是啊。你仔细听他的每一句话,是不是都在讲人与人的相处之道啊?
○ 孝,悌,信,爱,亲……果然都是,而且,讲的也都是一些合群的道理。怎么他都教这些,读书学习的主课,反而都放在剩余时间?
● 孔子的学校有两个特点:第一,它不象现在的小学、中学、大学,以读书为主课,它更象一所礼仪学校,同学们在一起,读书,练习,交流,娱乐……
○ 顶多是个中专、大专吧,档次不高。
● 你以为现在的大学档次高啊?第二,孔子不单单“教书”,而且还“育人”。
○ 教书,是教知识;育人,是教做人……
● 对,孔子觉得,先要学会做人,有余力再去学什么语文呀、数学呀、外语呀……
○ 哦,他的主次,和我们正好倒一倒。
学而第一(7)
———————————————————————————————————————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
[同学录∙子夏] 姓名:卜商,字子夏。孔子晚年所收的优秀学生之一。出身贫贱,学问扎实,文学专业的成绩比较突出。曾在鲁国的莒父担任长官,后收徒讲学。比孔子小44岁。《论语》中出场20次,名列同学第4。
○ 子夏的出场次数比曾子多,又比曾子大2岁,他和曾子谁厉害?
● 差不多吧。孔子死后,他俩都当了老师,招了很多门徒,而且都教出了很厉害的学生──这个我们后面再说。
○ 子夏这个话,就是对他学生讲的?
● 可能吧。子夏说:“重视品德才学而轻视美色,事奉父母能竭尽全力,事奉国君能奉献生命,与朋友交往,言而有信。这样的人,即使没有学习过,我也认为他学习过了。”贤贤:前一个“贤”作动词,看重和尊敬之意;后一个“贤”,指品德才学。易:怠慢,不重视。
○ 和上一回孔子讲的差不多,好象还要绝对一点──照子夏的说法,如果你能做到那几点,即使没上过学,也很不错了。
● 是啊。打个比方说,你们班有两位同学:一位同学功课很好,但说话不算话,答应办的事敷衍了事;另一位功课没他好,甚至是班级倒数几名,但为人爽快,答应的事就全以赴地去做,而且一定做到──这两位同学,你更愿意和谁交朋友呢?
○ 当然是讲信用的那个啦。
● 讲信用,说明他学会了做人;不讲信用,说明他还没学会做人──子夏和孔子一样,他们所说的学习,可不光是读书,学知识……
[相关词语]
● 竭力──用尽全力。语出“事父母能竭其力”。
学而第一(8)
———————————————————————————————————————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
● 孔子教人做一个君子……
○ 什么样的人才是君子,上次并没有说清。
● 据统计,《论语》中一共出现了107次君子,我们一个个学,等学得差不多了,自然会清楚。
○ 这里是第2次出现。
● 孔子说了五点:“作为君子──不自重,就不会有威仪;注重学习,就不会孤陋寡闻;待人,以尽忠和诚信为主;交友,不结交不如自己的人;有了过错,不要怕改正。”固:固陋,见识浅薄。
○ 主要也是一些人与人的相处之道。
● 我想,这是在社交场合中,君子应该注意的五个要点──我们一条条对照一下,看你能打几分?
○ 这个,压力蛮大嘛,可以试试看……
● 第一条,在那些社交场合是不是不够自重,经常嘻嘻哈哈,旁若无人的大声喧哗?
○ 这个我还挺注意,只是达不到孔子要求的那样庄重──3.5或4分吧。
● 第二条,平时不读书不学习,以至与人交流时显得孤陋寡闻,缺乏见识,说,做得如何?
○ 这我还行,我为自己打4分。
● 第三条,待人接物夸夸其谈,答应朋友的事敷衍了事,不讲信用,你是不是这样?
○ 当然不是这样。这方面,不敢打自己满分,4.5分总还是有的。
● 第四条,是不是整天和成绩比自己差的同学混在一起,不求上进,还降低自己身份?
○ 这很难说,玩得好的朋友,我平时也没特意去分别,打3.5或4分吧。
● 第五,有了错误不承认,还要硬撑……
○ 错了就说错了,然后订正,没什么可撑的,打4.5分。
● 呵,蛮自信嘛。不过话说回来,在这方面,我们大人要向你们孩子学习。
○ 为什么?是你们大人比我们要面子吗?
● 是啊。“过则勿惮改”是很难的,要有勇气和自信。大多数人怕丢面子,所以硬撑──其实想穿了,人人都会犯错,承认也没啥,就象孩子,订正了就是──你呆着干嘛?
○ 我在想,这五条里面,有一条我不太同意。
● 哪一条啊?
○ 就是“无友不如己者”……
● 这有什么不对?古话说“结交须胜己,似我不如无”,那可以帮助你长进呀……
○ 我想,朋友不如自己,帮他提高就是了,何必不和人家交朋友呢?再说了,人家成绩不如你好,人品也未必不好呀……
● 这说的也是哦──可惜孔子去世那么久了,不然倒是可以问问他。
学而第一(9)
———————————————————————————————————————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
● 《论语》这书,很多时候要倒过来读……
○ 这话怎么讲?
● 比方讲,书里说什么什么是好的,就说明,发生了什么什么不好的事了。
○ 能不能说具体一点,比如曾子这句话……
● 曾子说:“慎重地为父母送终,虔诚地追思先祖遗风──这样,民间的道德风俗就会归于厚道。” 终:为父母举行丧礼。远:为祖先举行祭祀。
○ 倒过来读的话,就是当时的民风已经不厚道了?
● 是啊,我们中国人多聪明啊,什么事都看得穿,什么事都可以随随便便,满不在乎,都会说:何必这么认真呢!曾子觉得这样问题很大,所以他才说,至少在这两件事上,你还能体会什么是认真吧……
○ 哦,他是想通过“慎终追远”,让大家体会什么是认真。
● 而且他希望由此开始,培养一种崇尚厚道的风气。你知道,曾子是一位孝子,个性也很忠厚,这话由他来说,倒也恰如其分。因为忠厚的人,一般都比较心诚,比较没有功利的思想。
○ 慎终追远,就是要求心诚……
● 是的,亲人已故,祖先已远,他们和你还有什么关系呢?你仍能怀着虔诚之心,就是排除了现实的功利想法,而有了忠厚的美德了。
○ 就象我们现在清明节总要去扫墓。
● 对,扫墓就是为了“慎终追远”──平时家族里也许会有这样那样的矛盾,但在那种场合,大家都会追思亲人和祖先的恩德,有了一份虔诚和感恩的心情,家族的精神也因此而有了凝聚力。
○ 可是,现在老师一说清明节去扫墓,我们都觉得是去春游,开心得不得了。
● 这不怪你们,要怪也怪大人。你看现在很多祭祀活动,变成了招商引资的手段和大型游艺活动,大家吃吃喝喝,谈生意点钞票,已经很少有那份虔诚的心情了。
○ 哦,连“慎终追远”都不认真,那就没药救了……
学而第一(10)
———————————————————————————————————————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欤)?抑与之与(欤)?”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欤)?”
———————————————————————————————————————
[同学录∙子贡] 姓名:端木赐,字子贡。卫国人。孔子最优秀的学生之一,比孔子小31岁。商人出身。为人聪明,擅长辞令,后在经济、政治、外交等领域都很有建树。在《论语》中出场36次,名列同学第2。
○ 哦,子贡比子夏、曾子他们要大十多岁,资格老多了。
● 有一天,子禽问子贡……
○ 子禽是什么人?
● 子禽名叫陈亢,具体身份不不太清楚,反正,他很崇拜子贡,也喜欢打听有关孔子的一些情况。
○ 这一次他打听什么?
● 子禽问子贡:“先生他每到一个国家,一定会知道这个国家的政治状况,他是自己去打听到的?还是人家主动告诉他的?”
○ 这很重要吗?
● 你想,孔子这样一个有身份的知识分子,老是东打听西打听别国的政治,总不是什么体面的事吧;可是对有志于改革政治、实现人生抱负的孔子来说,又不得不去关心这些。
○ 这样看来,子禽这问题问得蛮尖锐──子贡他怎么说呢?
● 子贡说:“先生通过温和、善良、庄重、节制、谦让的方式得知的。先生他求得的方式,大概不同于别人求得的方式吧!”
○ 哦,子贡承认孔子是主动打听到的,可他没有正面回答……
● 对。子贡是从他老师的品德修养角度,回答了这个棘手问题──这“温、良、恭、俭、让”五个字,体现了子贡对老师很深的了解,后人说,这五个字真正体现了孔子的“圣德光辉”……
○ 可是,这五个字与子禽的问题有什么关系呢?
● 怎么没关系。比如说,有的人为了实现政治理想,会通过贿赂、买通、威胁、美人计、讨好献媚领导的家人等等手段,会更加有效呢。
○ 这种手段,孔子不擅长吧?
● 是啊,这也是他吃亏的地方。政治很复杂──比如说,你想要到鲁国或卫国当个官什么的,是“温、良、恭、俭、让”有效呢,还是贿赂之类有效?
○ 这要看国君是什么样的人,他是个正人君子,就是“温良恭俭让”有效,他如果是个昏君,就是贿赂有效……
● 这“温良恭俭让”后来就成了一句成语,泛指态度谦和,举止文雅。
———————————————————————————————————————
[造句]
○ 温良恭俭让──看姚明在NBA打球,总觉得他太温良恭俭让了,有时候难免吃亏。
学而第一(11)
———————————————————————————————————————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 这是在评价一个儿子?
● 是的。孔子说:“父亲在世时,要看这个儿子的志向;父亲故世后,要看这个儿子的行为;如果三年不改变先父生前所行之道,就可称得上孝了。”
○ 哦,关键看父亲去世后这儿子的表现。
● 因为当时的贵族家庭,爵位官职都是世袭的,儿子要到父亲去世后才能掌权,也才能从行为上看出他对父亲的真正态度。
○ 总觉得这话说得太绝对了……
● 孔子对孝的要求,就是这样的。可能在那个时代,人与人的关系太混乱了,为了权力财富,贵族家庭里父子明争暗斗、自相残杀的现象时有发生,他才这样说的。
○ 可不管怎样,是非总是要分的。
学而第一(12)
——————————————————————————————————————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
○ 又是有子──那个长得很象孔子的有子。
● 这个你倒记住了。
○ 他说的先王之道是什么?
● 就是古代圣明君王的治国之道呀……
○ 这和我们没什么关系吧?
● 你又来了──治国处事之道,和待人接物之道差不多,有子在这里讲的,重点是“礼”的作用。
○ 就是“和为贵”嘛,看到有人吵架,出来劝架的都说这个……
● 是啊,国与国、人与人都一样,都有矛盾,怎么解决呢?有子说:“礼的作用,可贵之处在于调和。古代圣明君王的治国之道这一点最令人赞美;大事小事都照这个原则去做……”
○ 和,就是和谐……
● 嗯,和谐之美。因为有“礼”的调节,社会才呈现了安定和谐的景象。有子接着说:“但是,如有难以解决的问题,为了调和而调和,不用礼来节制,也很难行得通啊。”
○ 这是说,虽然“和为贵”,但还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 是的。如果没有“礼”,光是“和”也解决不了问题──比如讲,你们同学闹矛盾了,怎么解决呀?
○ 有时候糊里糊涂就过去了,有时候会吵架,先讲道理,讲不清楚,劝了也没人听,男同学火气大了,就会打架……
● 这就是“有所不行”,你叫他们“和为贵和为贵”,一味的求和,谁听你啊,最后……
○ 最后老师出面,大家都没声音了。
● 老师也不会光讲“算了算了,能和就和”吧……
○ 那不是和稀泥么。我们丁老师有时候还挺凶的,她会讲道理,比如说──林震宇,你是男同学,要让让女同学;泰森,不管你有没有理,先动手总是不对的,去向陈清怡道歉……
● 这就是“以礼节之”,用一些规矩来调节──男同学让女同学、大不欺小、尊重长辈等等,都是“礼”,所以,虽然“和”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但也要用“礼”来调节。一味求和,会乱套的哦。
○ 哦,礼就是规矩……
———————————————————————————————————————
[造句]
○ 和为贵──武侠书中常有这样的话:冤冤相报何时了,大家都在江湖上混,犯不着你死我活的,还是和为贵罢。
学而第一(13)
———————————————————————————————————————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
● 当你托人家办事或者签订协议时,要注意什么?
○ 守信用,这应该最重要了。
● 有子大概在这方面吃过几次亏,所以他很有感触地说:“相互的信用如果接近于‘义’,承诺的话才会兑现;恭敬的态度如果接近于‘礼’,才能避免被人羞辱;有所委托,如果选择亲近的人,才是可靠的。”复:实践诺言之意。因:依靠,凭藉。宗:指可靠。
○ 什么是“义”?
● 义,就是正当合理。有子在这里总结了三条教训:第一,你和人家签协议,这个协议的内容如果正当合理,实现的可能就大一些。
○ 就是说,如果协议内容不符合“义”,即使双方口口声声决不反悔,也不容易实现?
● 是的。第二,尊敬人是不错的品德,但脱离了“礼”──就是不看对象、不分场合,见人就点头哈腰,称兄道弟,虽然也是表示恭敬……
○ 这样很容易被人瞧不起,是吗?
● 是的。第三,你所委托的人,如果比较亲近一点,了解一点,那事情多半可以办成──也许发生过几次所托非人的事,所以他才这样说。
学而第一(14)
———————————————————————————————————————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 孔子讲解什么叫“好学”……
○ 好学,就是热爱学习嘛。
● 对孔子来说,那更是一种追求。他对同学们讲:“作为君子,吃饭不追求太饱,居住不追求太安逸,做事敏捷,但讲话要谨慎,经常接近有道之人,求得他们的帮助指正,这就称得上好学了。”就:靠近。
○ 有道之人是什么样的?
● 有道之人,就是高人,品德才学都很高的人。
○ 古人很重视向高人请教的,我看武侠小说,学武者就常常四处寻访高人。上次在博物馆,看到很多书法上面,也写着“某某雅正”、“某某指正”,就是孔子说的这个“正”吧?
● 是啊,有了这种追求,你才会提高嘛。
○ 一定是当时有几个同学在热烈讨论,某某人买了一幢别墅,漂亮得不得了,某某人的鞋子上镶了钻石,某某人昨天上高级饭店吃了一顿鲍鱼什么的……
● 这就是一种不同的追求了。
———————————————————————————————————————
[相关词语]
● 就正──源出“就有道而正焉”。后一般用作谦辞,请求指正之意。如:我把这篇作文发表在校刊上,以就正于老师同学。
学而第一(15)
———————————————————————————————————————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
● 子贡大概发了一笔财……
○ 你说过子贡很聪明,也很会做生意。
● 可是,他也记得老师经常说,君子要安贫乐道……所以,看着那一大堆白花花的银子,心里就有点疑虑……
○ 他是怕孔子看不起生意人?
● 是啊,所以他想到孔子这里来求证一下,你看他的口气,小心翼翼的,问道:“贫穷却不献媚,富有却不骄横,怎么样?”
○ 我觉得很不错呀。想必那子贡很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
● 可孔子毕竟是孔子,他承认子贡说的不错,但还是发现了一点问题。
○ 什么问题?
● 你看子贡说的两句话,用了两个否定词,孔子就从这里看出问题的:当他受穷时,一直在提醒自己“不要谄媚、不要谄媚……”当他富有了,又一直在提醒自己“不要骄横、不要骄横……”他越是否定,说明他谄媚和骄横的念头越是强烈……
○ 那孔子觉得应该怎样?
● 孔子说:“你说的不错,但不如贫穷却乐于追求道,富有还喜欢讲究礼。”
○ 孔子没用否定词,从正面说了。
● 你用否定词,说明你还是执著于贫富的差异,当然,孔子也没有用“致富光荣”之类的正面话来打消子贡的疑虑,而是提出了一个新境界。
○ 这要求是否有点高了?
● 也不算高,相信你们课本里就有这样的故事,比如很多穷孩子,虽然穷,但还是发愤读书,有所追求……
○ 有的有的,什么“凿壁借光”,“映雪读书”,都算吧;只是“富而好礼”的例子好象没有。
● 唉,是啊,我们的课本写给穷人看的,不说了这个了,回到正题吧……
○ 听了孔子的引申,子贡该满意了吧?
● 不仅仅是满意,子贡是何等聪明的人,从这场师生对话中,他又体会出了新的意思,你听他对孔子说:“《诗经》里讲:‘不断的切磋,不断的琢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 切磋、琢磨是什么意思?
● 原来是指玉石骨角的加工工艺,和精雕细刻的意思差不多。经子贡这么一引用,成了我们现在经常使用的常用语,表示道德学问的相互探讨和勉励。
○ 哦,子贡的意思是:我与老师探讨学问,就象雕刻玉石一样,切磋啊,琢磨啊,道理就这样一点点明白了……
● 是啊,所以孔子听了大加赞赏,说,赐啊……
○ 赐啊?
● 就是子贡啊,他不是叫端木赐么!忘啦?──孔子说:“赐啊,现在可以和你讨论《诗经》啦,告诉你过去,你可以知道未来。”
○ 就是举一反三的意思吧?
● 是的,所以我说子贡聪明吧──他有点跳跃性思维的特点,本来讨论的题目是贫与富的问题,子贡由此获得启发,发现了做学问的方法。
学而第一(16)
———————————————————————————————————————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 不知道你们班的同学怎么样,反正孔子班上有些学生,心气和才学都很高,所以平时也免不了抱怨:我有匡扶天下之才,可惜怀才不遇;我有一身本领,怎么没人了解……
○ 我们同学,还不到这时候吧。
● 孔子觉得,这样抱怨有什么用呢?他对这些同学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 这和“人不知而不愠”差不多意思吧?
● 感觉上比那句话深了一层,讲到了“不愠”的方法,也就是“知人”……
○ 知人,就可以“不愠”吗?
● 嗯──比方说,你画了一幅画,自己很满意,拿给大家看,结果,这个摇摇头说不好,那个摇摇头说没感觉,这时候,你会不会抱怨说,你们怎么一点都不了解我?我画得这么好,花了很多心思呢,怎么一点都看不出来呢……会不会这样想?
○ 如果真有这样的事,应该会吧。
● 也许,当你“知人”以后,就不会抱怨了──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他们都是画家,眼光很厉害,见识比你高多了,了解这一点,你还会有怨气吗?
○ 嗯,既然碰到了专家,那也没话可讲,“就有道而正”吧。第二种情况呢?
● 第二种情况是,这些人根本就不懂画……
○ 哦,他们的评价对我来说一点也不重要,所以也用不着抱怨人家不了解我了。
● 是啊──不过,你想想,孔子这句话,究竟是针对哪一种情况说的呢?
○ 你说呢?
● 我也没想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