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我就是那只放风筝的小鼠
用剪纸艺术表现民谣、民间故事,就好比山丹丹开在黄土坡,红高粱燃在黑土地。其间浓郁的中国味,醇厚有如陈酒,其间畅流的生命感,活泼有如清泉——这是《老鼠老鼠》令看云爱不释手的原因。
《在那遥远的地方》一唱就成经典,人们竟以为这是一首流传已久的草原民歌,对于王洛宾来说,这种“误解”,乃是最高评价。在看云眼里,《老鼠老鼠》正是同类经典——它的大俗大雅,自然而然,一样会让读者忽略了“作者”的存在。仿佛这些画面是无数巧手七大姑集体智慧的结晶,仿佛这些“段子”已被率性随意地吟唱了许多个世代。
教学《姥姥的剪纸》的中间,把《老鼠老鼠》带进教室。于是,孩子们看到一出名叫《老鼠嫁女》的好戏:
大红囍字墙上挂,老鼠女儿要出嫁,女儿不知嫁给谁,只得去问爸和妈。爸妈都是老糊涂,争来争去定不下,只得这样来回答,谁最神气就嫁它。
…………
婚期定在初七夜,老鼠嫁女忙不迭,大红花轿抬新娘,群鼠送亲喜洋洋。新娘刚到猫咪家,猫咪一口就吞下,猫说新娘怕人欺,为保安全吞肚里。
“哈哈哈,真爽,好痛快!”听的时候,教室里笑声不断;听完之后,有孩子脱口而出。教师知道,这种畅快,来自画面、情节,更来自文字。
“太阳、乌云和大风,围墙、老鼠和猫咪——你们说,老鼠应该嫁给谁?”
“老鼠就该嫁老鼠!”
“老鼠为什么嫁给了猫咪?”
“老鼠爸妈昏了头了,一心向把女儿嫁给天下最神气的!”
“呵呵,这就是缺乏自尊,一味攀高的结果啊!缺乏自尊,一味高的结果,只能是从高枝上重重摔下。”
讨论就此结束。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过多的讨论,反而会冲淡孩子对于剪纸的视觉之美、民谣的音韵之美的感受。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后者才是重要的——这是花朵对树根的皈依,这是树根对地泉的汲取。
小老鼠,掀斗盖,偷小瓢,挖白面;擀面饼,吃大蒜,辣得老鼠一身汗。
天清气朗的上午,小安给妞妞读《鼠的童谣》。“哈哈哈哈!”妞妞爆笑了。小手点着画面,听一段乐一回,仿佛有沉睡于细胞的“原始快乐”被唤醒、点燃。因这笑声的感染,几位同事放下活计围了上来。待小安念到最后一段,所有人——包括路过被吸引来的数学教师,和小安母女一起喜滋滋地“放声高唱”: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叫妈妈,妈不来,叽里咕噜滚下来。
“又来了一只蓝老鼠,三只老鼠敲大鼓。”妞妞指着书上的字大声读,那意思很明显:她希望妈妈把《老鼠老鼠》一气读完。
老鼠老鼠一月一,打着灯笼去看戏,台上锣鼓敲得急,台下老鼠心欢喜。
老鼠老鼠二月二,支起大锅炒豆粒,龙抬头日吃豆子,嘎嘣嘎嘣真带劲。
老鼠老鼠三月三,大鼠小鼠齐上山,手拿风筝满山跑,风筝风筝飞上天。
老鼠老鼠四月四,众鼠出门采柳枝,清明时节马上到,插柳戴柳别忘了。
因为太喜欢,严老师将《十月歌》又读了一遍。众人边笑边议:“看把老鼠忙的!这哪里是老鼠,分明就是人嘛。”“‘龙抬头日吃豆子,嘎嘣嘎嘣真带劲。’现在的小孩都不吃豆子了,他们的牙口远不如我们了!”“看哦,老鼠也过清明,还知道插柳呢!”“鼓声咚咚,振奋人心。人一兴奋,就不容易生病。敲鼓驱毒绝不是迷信!”“好大的葫芦!干脆,两只老鼠钻进去谈恋爱算了!“我家过中秋也要拜月的,那种感觉真好!”
“‘最后来了绿老鼠,四只老鼠齐喝酒,一下又到年二九。’噢——过年咯!”妞妞欢呼起来。《老鼠过年》是数学王老师读的:
小老鼠,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拉拉二十三。
二十三,是小年,做好糖瓜祭灶神;灶神骑马上了天,嘴里直喊糖瓜黏。
二十四,扫房子,扫完房子擦桌子;擦完桌子擦凳子,擦完凳子擦瓶子。
末一页,大家又一次齐读:
三十夜里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贴对联,放鞭炮,乐得老鼠哈哈笑。
“哎——真舒服!”教信息的李浪说,“有首歌怎么唱的?‘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中国人读中国故事,就是亲切,就是有感觉。”
这种“亲切”“有感觉”,就是所谓的接地气!亲切、舒服——是因为个体生命的根须通到了民族集体记忆的深黑土壤。我们喜欢,是因为我们对书中的生活有体验,有记忆——表面看起来是这样。四岁的妞妞,小安夸口“已经看过不知多少图画书了”的妞妞,为什么她也这么喜欢?因为纯净的童趣,因为泥土的气息,还因为无意识的集体记忆!清明插柳,端午驱毒;中秋拜月,重阳登高;过了腊八过小年,祭完灶神剪窗花;放鞭炮、贴对联,欢欢喜喜又一年!春种夏耘,秋收冬藏;世世代代,祖祖辈辈——这些体验和记忆,早已融入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不是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轻易可以彻底隔绝的。即便曾遭阻隔,一旦接触,极易唤醒、点燃。这种超越个体经历的深层记忆、深层情感,就是所谓的民族根性,就是所谓的“流在心底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
中国——也许不止中国——民间传说、民间工艺、成语、谚语、歇后语……特爱拿老鼠说事。中国人甚至将小小老鼠恭恭敬敬地供奉在十二生肖第一位。为什么会这样?也许,这是因为:在潜意识深处,人们从老鼠身上认出了——其实是投射——充满矛盾的自己:目光短浅、爱慕虚荣;贪婪狭隘、自以为是;怯懦而又勇敢、冷酷而又重情;永远忙忙碌碌,永远欢欢喜喜;永远热爱生活,永远没有记性;卑微续成个绵绵不断,顽强演绎着生生不息!所有这些,不正是中国人集体性格的写照吗?从梦幻、个别的层面看,中国人也许是“龙的传人”;从事实、大众的层面看,中国人——其实就是卑微而又顽强的一窝鼠。
这里绝无贬低的意思。我想我就是封面那只放风筝的小鼠。要不,我怎么会对《老鼠老鼠》这么喜欢?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10 理由 收起
独219 + 10 我很喜欢!
3647 查看 4 收藏帖子 (0)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