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美朱

    2015-4-3 11:09:10 使用道具

    有些矛盾的思想,做家长值得深思。什么对孩子才是最好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若熙爸爸

    2015-4-3 21:02:41 使用道具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1347941926

    2015-4-9 10:30:00 使用道具

    你以为学过弟子规就会照着弟子规去做?
  • cocosun1123

    2015-4-9 15:46:37 使用道具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水云起

    2015-4-14 00:22:48 使用道具

    作者说得很有道理
  • wenzi318

    2015-4-17 11:02:39 使用道具

    什么都一样的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因为时代在发展 价值观在不断的变化 最重要的是要与时俱进
  • fupaul

    2015-4-18 07:54:01 使用道具

    之前还真没仔细思考过这个问题,需要考虑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今天看了此文,感觉虽然古人的思想主要还是受当时的大环境左右,虽说弟子规里边的有些不太符合现代社会的观点,但有些还是为人处世的精髓的,试问一下,一个连父母都不尊重的人,你指望他尊重谁?有些还做人的根本,必须得让孩子知道。就像对大自然没有敬畏之心的人,会对环境做出肆无忌惮的行为。不能一棍子打死,得辩证的看问题。视弟子规未洪水猛兽,也没太大必要。
  • xiaoxiaob9

    2015-4-18 08:20:19 使用道具

    有一部分是可以学的,但是要有筛选,古人早就告诉我们,尽信书不如无书
  • 木亚人山

    2015-4-18 09:12:48 使用道具

      支持文章观点。很讶异那么多反对者,不过也难怪,自己做了父母都会有私心:希望自己孩子服从自己意志,好控制,自己老了孩子能照顾自己甚至继续维持自己在家庭里在子女事务上指手画脚的权利。鼓励孩子独立自由多可怕呀:父母不是强者了,有可能老了孩子们就只顾自己生活了,怎么办啊我不具备独立面对晚年生活的心理和身体条件啊。ZF更是宣扬啊,恨不得把养老的义务都给子女家庭消化了才好。
      这种观点从头到脚都是自顾自的自私,为了维持这种简单粗暴的自私,他们已经走进狭隘的胡同,看不到其实除了道德绑架和洗脑控制之外,家庭成员彼此的独立自由更能换来爱,尊重和帮助以及个体的愉悦。
  • 黄瓜鱼

    2015-4-18 10:42:44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黄瓜鱼 于 2015-4-18 10:50 编辑


    弟子规
      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鄢烈山

      近日几位文友在一个“大家”出没的频道里,热烈地讨论《弟子规》。当然是因为它在一些地方所谓的“国学”热中很热门。我对这个话题兴趣不大,所以只扫了一下他们文章的标题。

      本无意说什么,读了3月25日晚,杨早、叶倾城、冉云飞、邵建四位朋友,在线微访谈专题“《弟子规》是经典还是大毒草?”的观点综述,忍不住要来掺和两句。

      话题的答案其实是明确的:《弟子规》既不是什么经典(本来就只是清朝的小秀才编的《训蒙文》嘛),也不是什么“大毒草”。

      为四位嘉宾预设的三个方面的讨论题,“该不该强制推广《弟子规》”、“学好《弟子规》就是好公民”以及“取精去糟很容易吗”,结论显然也是否定的:“旧社会”它就不是官方强制学习的启蒙教材;编这个《弟子规》的人和时代,根本就没有“公民”概念呢!臣民时代编的东西,政治伦理与社会人伦混在一起,对于正由臣民时代走向公民时代这个过渡阶段的中国人,要分清其中的精华与糟粕,谈何容易?   

      一、

      我觉得在讨论《弟子规》之前,很有必要先廓清它是一本什么样的教材,即教学对象是谁?教学任务与目的是什么?

      “弟”是对于“兄”而言,其道叫“悌”;“子”对“父母”而言,其道叫“孝”。孔夫子认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因此,这本教材主要是教人如何做弟做子,没有打算全面地去讲四维八德,这有什么不妥呢?教材不止一本,可以有一套嘛。叶倾城老师怪它没有“教做兄做父做长官”的规范,这未免可笑。

      教人如何做“弟”做“子”,并不是像叶老师所批评,只是“要求底层人民”的。孝呀悌呀这套伦理,在王朝时代,任你做多大的官,任你是皇亲国戚,甚至是当了皇帝的光绪,都要遵守。

      它有些内容,甚至根本就不是要求底层人民的,不是要求孩子的!

      叶倾城老师说:我最不感冒的是关于“孝”的部分,比如“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还要不要过正常生活了?再悲痛的人,父母去世之后,连哭三年也不可能,眼睛也会瞎的。伤痛埋在心里,但日子还要继续。为什么要酒肉绝?这仿佛就是说:“父母去世了,我就不应该幸福快乐了。”但父母最大的心愿不是孩子的幸福快乐吗?——她说得很对,却是今天人们的逻辑,今人的感受。

      在王朝时代,这只是对士大夫和达官显贵们的要求。底层的工人和农民,不可能居丧三年不干活,本来也没有酒肉要吃。朝廷会要求官员守制居丧——官至太师、贵为“相父”的张居正,父死“夺情”也被言官们围攻;但是,朝廷却不会批准服劳役的民工和戍边的士兵奔丧回家。

      《弟子规》本不是我们今天意义的启蒙读物。冉云飞老师说:“它作为启蒙读物有很大的局限,基本不注重儿童视角,不符合儿童心理学规律”。那也只是对于今天的儿童和启蒙讲的。在当时,它就是一个初阶读物。只为让诵习者“知书达礼”,懂一点礼教规范,知道怎样做才是有教养的“人上人”。如果要进阶,那就要直接读“三礼”,《礼记》才是经典,也是科举考试的必修课。

      二、

      以上说了《弟子规》是符合当时主流观念的,但在今天确有许多地方已不合时宜。如果要今天的人还来读它,有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问题。这个其实不难,组织有能力的人重新编辑,加分析就可。

      请看这个华语网上《礼记全文、注释、翻译与解读》(查看http://www.thn21.com/wen/famous/28927_2.html#2)对于“〖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生命与孝道之间的选择”,解读者说:“太子申生在父王欲杀自己时,既不愿对父王表露心迹,又不愿逃走,最后自尽以成孝道。这事在古代儒生看来可歌可泣,值得赞美,但在今天看来,自尽并非最好的选择……”

      作者的解读是否都正确权威我不好说,这种形式如果用于《弟子规》总可以吧?哪些是今天仍然适用的,哪些是只能取其精神原则而应该变换方式的,哪些是荒谬不可行的,加上“解读”就可以了。

      进而按照当今的价值观,编一本行为礼仪规范也不是什么难事。你看《礼记》厚厚一大本行为规范,曲礼上下、王制、月令、礼器、内则、玉藻、明堂位、丧服小记、学记、乐记、杂记上下、祭法、投壶、儒行、冠义、婚义、乡饮酒义、射义等等,细致入微。两千多年前的人编得出来,现在我们只要拿出国家社科研究基金的万分之一,就可以实现竞标和政府购买!编个新《弟子规》更是小菜一碟,正如广东省委宣传部就组织编写过新《三字经》。

      真正的问题,不在文本,而在于我们的成人社会道德失范。

      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曾沉痛地辨析亡国与亡天下。他说:“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徐才厚、周永康这些大贪官,就是当今“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的样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爱国爱党,他们曾经比谁都喊得更响亮。而民间“互相喂毒”,搞得吃喝服药都不放心,算不算“人将相食”呢?

      只说最日常的吧。

      不要提什么现代心理学与教育学,中国人早就知道“三岁看到老”的道理。我们严厉批评一个人的行为不检点,会说TA“没家教”;更严厉点则说“有娘养,没娘教”!可见中国人早就认识到,一个人的品行养成,最重要的在于读书之前的家庭教育。

      所以成人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是最重要的;《弟子规》之类文本,不过是把成人的道德规范,具体明确地教给未成年人诵习而已。

      好的文明规范,万变不离其宗,一个中心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致说来,不外乎以善良、诚信、谦让、自律为基础。

      父母不讲公德,对人冷眼相向,不想排队而插队,随地扔垃圾,地铁里大巴上等公共场所高声讲话,却想孩子们待人友善、谦逊有礼,有规矩而不任性,怎么可能?

      中国当下的社会,有三大明显的问题:

      一是普遍的有法不依。比如,以“小事”论,禁烟有法规却并不实施;城区禁止汽车按喇叭,按了也没有事;闯红灯,只要没被抓住也就没事……总之是老实守法的人往往吃亏。

      二是互相猜忌防范,时刻防止上当被坑,视“他人为地狱”。如此互不信任,怎么可能友好相处?心想,“皮笑肉不笑”的讲礼貌就免了吧!连孔子也说:“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我孔)丘亦耻之”呢。

      三是话语粗暴。官方的话语,充满武断和自以为是,不容批驳。民间的话语,则以粗鄙为荣。骂人就是SB之类,自夸就是“逼格高”之类,还有层出无穷的“你妹”“特么”之类时髦词语在诞生。这种世道,“真小人”吃香,别说要培养谦谦君子,就是培养“伪君子”都难!

      这才是令人痛心嫉首的真问题呢!

      2015/3/27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黄瓜鱼于2015-4-18 10:45补充以下内容:
    臣民时代的思想放在公民时代。
  • 苍琰

    2015-4-20 16:37:23 使用道具

    现在的社会,道德绑架非常严重。
  • marianama

    2015-4-27 16:11:54 使用道具

    想多了,读书不是为了尽信书,尽信书不如无书。学会批判性阅读也是一门重要的技能。
  • Tiger1004

    2016-2-25 16:14:36 使用道具

    我觉得楼主的观点有点偏激,事物都有利弊双面,如何理解,如何吸收,因人而异,过左过右都不好;《弟子规》我觉得可以结合当下的社会发展,作为孩子的三观启蒙,很不错的!
  • duocai

    2016-2-29 12:37:48 使用道具

    三字经百家姓之类都是很无聊低级的东西,为什么不知道现在能去推崇,要看还是看论语吧
  • 骑鲸人

    2016-3-7 20:25:38 使用道具

    哪些要孩子读弟子规的,有几个自己看过呢?弟子规里很多生僻字,我也不认识。
  • jiankan

    2016-3-25 10:28:39 使用道具

    “每句话都是恶狠狠的规训,不由分说,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我到是觉得这作者通篇都是“恶狠狠”的。既然是“规”,行文当然是应该怎样不能怎样,你去查查各项法规,哪个不是禁止这样禁止那样否则如何?至于语气是否恶狠狠,其实在你自己如何读,体现的是你自己的心胸。
    “事虽小,勿擅为”,不是不让你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而是强调不要不打招呼不商量,我不知道这有什么不对。有事跟家里人商量,不仅是对父母,对其它亲人也是应该的。假如说你老公没跟你商量就把房子卖了,你什么感觉?
    ”亲所好,力为具““亲有过,谏使更”,说这个矛盾的,简直是扯淡,“好”是指爱好,如果是不好的那不叫爱好,叫恶习!父母喜欢的东西尽量去满足他们,有什么错吗?作者写这段,深深的恶意真是明显到刻意了。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这是在教孩子做人的技巧。你的目的是谏,而你的对象是你不想伤害或不能伤害的人,那么这四句是金玉良言!你刻意把它用在父母身上,用在上级身上,用在朋友身上,甚至用在孩子身上!现在很少教你如何对老人的书了,但是对孩子的书很多,试想想是否根本就是一回事?“谏不入,悦复谏”,教育孩子是否要讲究时机?“号泣随”,孩子哭的时候你应该怎么做,有点育儿知识的都知道,你应该对孩子说“我知道你现在很难过。。。”,要能够体会孩子的心情,这个不是“号泣随”是什么?“挞无怨”,不想说什么,如果你真爱一个人,那么这句话都不用说,问题是你对父母的爱还在不在。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这个是古时的礼法,拿这个说事更是无语。这毕竟是古书,规矩当然跟现在不一样,你现在结婚坐婚车了,你就去臭人家以前坐轿子的?礼法不流行了,但是可以作为知识,念给孩子听就告诉他,古人是这样的就完了,这也当糟粕吗?
    《弟子规》我认为是古人极少有的好书,很多东西拿到今天都不过时,问题是你如何去解读。书中的“亲”,我觉得未必要说成父母,其实完全可以说成亲人,甚至很多地方“父母”也可以换成亲人,但是因为书的对象是孩子,所以你讲时自然更多的解释成父母。至于兄弟,现在完全可以转换成朋友,当然二孩家庭也多了。
    我是个很反对孝道的人,但亲情一样是需要维系的,而孩子的行为也是需要规范的,而《弟子规》中不但具备了基本的行为规范,甚或有很多为人处世的智慧,被作者喷成这样真心无语。
    另外,道德的教育是贯穿在孩子整个成长过程中的,你的一言一行都是对其教育。所谓的“追求自由、崇尚独立”,是不是一种宣贯?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德标准,都是被父母、师友和各种各样的环境熏陶出来的,只不过你选择给孩子灌输这种还是灌输那种。你可以不教知识,但是你无法不教道德。
    你追求自由,却把别人的道德标准贬得一钱不值甚至比作毒瘤,这是真正的自由观吗?我只能说你的心获得的是伪自由,骨子里还是我高你低的教条主义,是贴着自由主义的叶公好龙。真正的自由,包容天下,海纳百川,可惜这作者离这一步,还差了孙悟空的一个跟斗。

  • lgy69

    2016-3-28 15:48:46 使用道具

    保留自己的观点
  • 精灵鬼

    2016-3-29 08:47:18 使用道具

    我认为这篇文章好,我反感教育顺民的东西,孝顺要出自自己的感情自然流露。
  • 心心水

    2019-4-12 16:04:05 使用道具

    小二,学校要求学弟子规。
  • bmcc

    2019-4-15 13:49:54 使用道具

    关键是老师只带领读了,其实很多读音不对,意思也不讲解,二年级的时候一个年级没有几个能背完整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