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xuanxuanie 于 2015-4-21 07:21 编辑
儿子上小一,开学时是零基础。第一学期用我自创的一套识字儿歌,效果相当不错。期末考试前的三次认读字标拼音测试,儿子得了两次100分,一次98分,班里每次大约十七八个得满分的,我对儿子的成绩很满意。
但在辅导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短文阅读速度比较慢,理解出现偏差,还有就是若干词语组合成一个句子,词语的逻辑顺序总是不对。我总结,主要还是由于没有自主阅读,阅读不熟练,语感不强。这个学期有了大量的组词训练,更让我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所谓组词训练,都是由老师在学期开始时先组好词,家长再打印出来,供孩子记忆。课上测试时,给出拼音,由学生默写。不过里面的很多词语,字虽然认识,但词语的含义却不了解,默写时极容易写错,比如合同、太岁、去火、秀才、扫听等等。这种死记硬背的方法对掌握词语含义实在效率太低。
我觉得,识字并不就代表会阅读,不仅短文读得费劲,连句子、词语的意思甚至也不一定明了,所以识字之外必须开辟自主阅读的战线。只有不断地自主阅读,才能在语境里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弄懂文章的思想。因此从寒假开始,我让儿子每天读一个小时的注音书,现在读了五六本,拼音已经较为流利了。按我的设想,今后是要引导孩子往纯文字书上过渡。计划用一些较简单的绘本,以及从网上找一些资料,进行改编,或个别注音的方式,打印出来让孩子反复阅读,我想有几十篇应该能初步达到目的。
识字方面,一直在用我自创的识字儿歌,但因为本学期增加了自主阅读,再加上户外时间增多,识字由放学后两次减少到一次,所以效果不如上学期好,尤其是在学完两三天的测验中成绩不太理想。但我感觉尚可接受,毕竟时间分配不多。如果时间放长些,到学期后期会好一些。现在识字和阅读两手都要抓,因此分散了精力,但也没有太好的方法了。
我所质疑的,是教材和学校的教学方法和要求。学校的那一套教学方法,还是应试教育的,缺乏分级阅读材料,靠熟记生字、讲解课本、训练做题,以达到识字的目的,当然也还有其他一些技能的培养,比如组词、仿写等等,但对于阅读,还是仅有皮毛。再加上三天两头测试巩固的效果,在后面紧追不舍,这种“现开花现结果”的方式对那些零基础的孩子是一种折磨。之所以这样干,我想一个原因是应试教育的观念在很多人心里还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把死记硬背、照本宣科当成克敌制胜的唯一法宝。另一个原因也有可能在于教师将个人发展与学生学习成绩挂钩,不断追求优秀再优秀的结果。
其实只要学生不是智力上的原因,识字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这已为一代代学子们所证实。但并不是人人都能阅读,都有阅读的习惯,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不是人人都能阅读,我想是因为没有形成阅读的习惯,而有了阅读的习惯,就会在阅读中经常思考,就能了解和把握书中的思想。而机械地识字,更多地是靠记忆,而且信息量极为有限,也就难以促使人去思考。所以,识字到阅读,并非是水到渠成的,识字是容易做到的,但阅读则需要比识字多得多的训练和培养才行。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要将识字和阅读两手都要抓的缘故。在这一意义上,识字和阅读才是真正相互促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