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孩子的国学老师发给我的,孩子的国学老师很博学,但因为我们离得远确不能一起学习。但还是尊称他为孩子的国学老师。这是老师讲给他们学生的,孩子受益匪浅。国学,以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周公诫子
【作品简介】 周公诫子,中国著名的古训。选自《韩诗外传》。说的是周公告诫儿子立国的道理。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
【周公】 姓姬,名旦,亦称叔旦,周代第一位周公。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儒学先驱。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武王死后又平定“三监”叛乱,大行封建,营建东都,制礼作乐,还政成王,在巩固和发展周王朝的统治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影响。周公在当时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个多才多艺的诗人、学者。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结商纣子武庚和徐、奄等东方夷族反叛。他奉命出师,三年后平叛,并将势力扩展至海。后建成周洛邑,作为东都。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其言论见于《尚书》诸篇,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孔子最崇敬的古代圣人,《论语》中“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文王奠基、武王定鼎、周公主政,“文武周公”是孔子最为推崇的人物。正是由于文王武王作为君主,而周公为周朝制定了礼乐等级典章制度,使得儒家学派奉周公、孔子为宗,之后历代文庙也以周公为主祀,孔子等先贤为陪祀。但是在唐开元时期,掌控欲极度强烈的唐玄宗李隆基作为皇帝不能容忍周公在武王逝世、成王年幼时期主政以及西周末期周厉王出奔后的“周召共和”,于是下令取消周公文庙供奉的资格,改以孔子为主。成语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又称“握发吐哺”) 比喻为在位者礼贤下士,殷切求才。此典故现引申为“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作者】 韩婴,约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30年,西汉今文诗学“韩《诗》学”的开创者。燕(治今北京)人。西汉文、景、武三帝时为官,文帝时任博士,景帝时官至常山太傅,后人又称他韩太傅。韩婴是当时著名的儒学学者,他讲学授徒写成很多著作,其中有《韩故》、《韩诗内传》、《韩诗外传》、《韩说》等。韩婴讲授、注释《诗经》有许多独到之处,世称"韩诗",与辕固生的"齐诗"、申培的"鲁诗"并称"三家诗"。
【原文】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注释】
诫:告诫,警告劝诫。(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 。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号。
相(xiàng):1.辅助。如:吉人天相。2.宰相。如:丞相。
哺(bǔ):1.喂(不会取食的幼儿)。如:哺育。2.咀嚼着的食物。如:吐哺。
德行:道德品行。宽裕:宽大,宽容。 守:保持。恭:肃敬,谦逊有礼。荣:荣华显贵。
俭:行为约束而有节制,不放纵。尊盛:位高势盛。卑:低下。贵:地位显要。
畏:畏惧,敬畏,慎重。聪明:指明察事理。睿智:聪慧,明智。愚:愚拙,不巧伪。哲:明智,聪明。
博闻强记:见闻广博,记忆力强。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由:奉行,遵从。慎:谨慎,慎重。
桀(jié):夏朝末代君主,相传是个暴君。他的暴政导致了夏的灭亡。
纣(zhòu):商(殷)朝末代君主,相传是个暴君。他的暴政导致了商朝的灭亡。
欤(yú):古汉语助词,表示疑问或感叹的语气词,用法跟"乎"大致相同。
【译文】
周成王将鲁国土地封给周公姬旦的儿子伯禽。周公姬旦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算轻的了。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接待宾客,(即使这样)还怕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用恭敬保持道德品行宽容的人,就可以荣华富贵;封地辽阔,并凭借行为节制来保有它的人,他的封地必定安定;官职位高势盛,并用谦卑来保有它的人,地位显要;人口众多、军队强大,并用敬畏慎重来统御它的人,必定会胜利;用愚拙来保有明察事理的聪慧、明智的,就是明智,聪明;见闻广博,记忆力强,并用浅陋浅显来保有它的人,必定智慧。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尊贵如天子,富裕得拥有天下,便是因为奉行尊崇这些品德。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身亡的人,桀、纣就是这样。(你)能不慎重吗?”
【六种谦德】
德行 宽裕,→守之以 恭 者,→荣;
土地 广大,→守之以 俭 者,→安;
禄位 尊盛,→守之以 卑 者,→贵;
人众 兵强,→守之以 畏 者,→胜;
聪明 睿智,→守之以 愚 者,→哲;
博闻 强记,→守之以 浅 者,→智。
【相关问题】
1.读了全文,你认为文中哪句话是周公劝诫儿子最关键的内容?并用现代汉语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答:子勿以鲁国骄士译: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轻视人才
2.文中,周公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来形容自己的勤奋辅君,以此来教育儿子要以谦恭态度来治国安邦。
答: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
3.文中周公告诫儿子立国的道理,你从中看出周公具有怎样的品德?
答:谦虚谨慎,善于汲取人才。
4.周公所说的“夫此六者,皆谦德也”,你认为是不是一定要做到这“六者”才算是谦虚谨慎呢?谈谈你的看法。
答:我认为必须要做到这六点,因为只有用恭敬的态度,节俭,卑谦,警备之心,明智,渊博才能算是涵盖了谦虚谨慎的品德。真正做到这六点,可称为真正的谦虚谨慎。
5.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
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贵为君王者,更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乃至精神内敛,重才不露,大智大愚。
6.本文的论证方法:
正反论证的方法,增强说服力。
7.本文论点:
往矣,子勿以鲁国骄士。即告诫儿子不要怠慢,轻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