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本帖最后由 feilongzaitian 于 2015-5-17 13:16 编辑

通过我多年的亲身实践体会----记忆力强弱的秘密,告诉大家:

当一个人的注意力在被高度调动起来,而且在理解中能发生高度共鸣,则追寻与密切关注、理解与享受、脑海中的【印刻】,三者同时发生!因而出现彼此趋同于一致的----可以以假乱真的模仿和再现,不论年龄大小,都能做到---【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无法忘记你的容颜,想你时你在脑海的】---传奇,这个根本不是背诵,而是大脑自然而然地【浮现】。在浮现的前提下,人的输出,也是三者同时到位的,如有神助!

优质地浮现,是对当初场景全息的再现,甚至不会放过当时场景下的任何细节,优质的浮现,同时会举一反三对原创出现新的创新、变形和超越,比如说自动生成新的造句!

这不是---神庙主张的那种----就是在大段大段的再现时,除一两个点,是孩子自然呈现外,更多是有赖于调动孩子意志力后刻意去记的---那种!二者区别,前者是人做主,后者是人做奴。前者有语言的第一要素---交际产生,是一致的情感、透彻的理解、彼此的融入和交流---做主,后者无语言的交际产生,或只有很弱、很模糊很勉为其难的【交际】产生,是情感、理解与融入的--被动服从----这种服从,人一走,茶就凉!是短期行为。

背诵的呈现,和想到就出现的----自然【浮现】----完全不同,是天地悬殊的区别!

这个实际上---是共鸣以后--彼此呼唤,彼此互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交流融入后】的--靠近、模仿和释放!这时候的特点不是---记忆带来的背诵,而是你呼我应的联想并带入当时境遇---的一一重现,这是本质不同的,这个虽然求之不得,来的珍贵,但和长期保持此种【境界】而能不丢失,相比来说也是不难的-------


若这种【重现或浮现】,在不需要刻意复习的前提下,看它---能自然而然保持多久,能自然而然维持多清晰和精确,那时才是检测喜爱深度、理解力和记忆力强度的---可靠指标!

作为爸妈,当你的孩子出现大段大段的呈现时,你能不能搞清他是在---被动地背诵地呈现呢?还是在主动自然地浮现呢?还是各有一些的掺杂呢?

几种学习效果截然不同!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3 贝壳 +120 理由 收起
tarbaby + 30 感谢你!
小虫子 + 30 感谢你!
high5 + 60 感谢分享你的经验和深度思考:)
3291 查看 40 收藏帖子 (19)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feilongzaitian

    楼主 2015-5-17 12:00:07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feilongzaitian 于 2015-5-17 12:01 编辑

    这种关注、理解、印刻、融入与使用语言的境界高低-----正是造成了【母语】、【第二语】、【外语】差异的关键!

    融入的越多,共鸣的越深,语言的交流就越到位,越容易成为人的母语----而这往往来自于----天然使用这种语言的那个民族和地域环境中!

    以此类推,第二语和外语,则恰恰在此诸多方面,-----一个比一个弱了下去!

  • 家在西山

    2015-5-17 12:08:06 使用道具

    有点感受。。。
  • 方程小宝

    2015-5-17 12:24:30 使用道具

    我也很困惑,说实话分不太清
  • high5

    2015-5-17 12:27:04 使用道具

    三个条件: 飞龙能否再详细举例说明一下呢:) 比如:

    1, 注意力在被高度调动起来,
            -----孩子本身就对某样东西很感兴趣, 很喜欢
                  孩子听了别人的介绍, 对某样东西特别的期待
                  某样事情引起孩子高度的好奇

    2, 理解中能发生高度共鸣,是指?
                  
    3, 脑海中的【印刻】---是不是说, 孩子对此印象深刻, 大脑中神经的链接. 而这种印象深刻, 是全方位的,全景式的印刻入大脑.
  • 小虫子

    2015-5-17 12:46:46 使用道具

    这通俗地讲 大概就是情景学习比枯燥的说理更容易让孩子理解深刻的道理吧。(比如车祸现场血淋淋地学习和老师枯燥的课堂安全教育学习。)

    看了飞龙在天的贴子,有所启发。突然回想近阶段孩子英语进步的速度减慢与单词易忘的原因,大概就是缺少了她喜欢的画面环节。回想所学内容时没有可启发的点。

    以前学电影,在说句子和讲故事时很投入也有激情,有些一句话,或者一个单词,一遍就记住了,脑海里一定会有丰富的画面和故事情节做支撑。最近大半年转成阅读为主,一直在学章节书和教材,全是书面文字,很不容易记住单词和句子,感觉孩子不容易投入进去。。偶尔还会有些小情绪。。大概就是缺了画面和情景再现。也没有脑海中的重现与浮现状态。
    --------------------------------------------------------------------------------------------------------------------------
    若这种【重现或浮现】,在不需要刻意复习的前提下,能自然而然保持多久,能自然而然维持多精确,那时才是检测喜爱深度、理解力和记忆力强度的---可靠指标!

    谢谢飞龙的提醒。
  • feilongzaitian

    楼主 2015-5-17 13:04:03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feilongzaitian 于 2015-5-17 16:15 编辑
    high5 发表于 2015-5-17 12:27
    三个条件: 飞龙能否再详细举例说明一下呢:) 比如:

    1, 注意力在被高度调动起来,

    哈哈哈high5,精彩!不是资深的老师,来自于深度的实践,还真列不出你这三点,先试着回答您的一

    1, 注意力在被高度调动起来,
            -----孩子本身就对某样东西很感兴趣, 很喜欢
                  孩子听了别人的介绍, 对某样东西特别的期待
                  某样事情引起孩子高度的好奇
    ----------------------------------------------------------------------------------------
    对!完全正确,

    a.孩子本身就对某样东西很感兴趣, 很喜欢

    这首先来自于对各种年龄段、性别、性格特点的孩子----透彻地观察、了解和把脉,做到【知彼】而不是仅知【教材】【教法】和【教理】,争取做到---他喜欢的某样东西,你要比他玩的、懂得、用的更多样到位,让他眼花缭乱,胃口大开佩服你!

    b.孩子听了别人的介绍, 对某样东西特别的期待

    能及时发现和抓住这样的期待,最好,但这种常常是可遇不可求,一纵即逝,更多是来自爸妈老师的巧妙创造---这个期待,制造悬疑,诱敌深入,激活孩子兴趣和思维的拓宽----这个有赖于爸妈教师的思维宽度、心理学深度和时时创新的灵活艺术,不能让孩子识破呢,识破以后他不上当了,后面的期待动力就打了折扣

    C。某样事情引起孩子高度的好奇

    对!这个就叫投石问路,验证自己对这个孩子的判断,上钩了,说明判断基本正确,没上钩或没达到自己预想,则要从方方面面再去观察和检查

    总之一个东西,拿到孩子的眼前,基本上要和早已排练好且训练有素的---正是演出差不多,第一次惊艳的亮相,是最为至关重要,能够保证成功地激起强烈的情绪和兴趣,才有在大脑中自然打上鲜明烙印,留待来日深入追跟、轻松浮现的可能---而最忌讳的就是别让孩子在第一次---就是别在你的第一亮相中,就让孩子发现你是拙劣的表演!错过了第一次他对你的认可,想再吸引他,就不容易了!其实这里的爸妈也是一样。

    但还有一件事很有趣,就是我们在和孩子对某个主题的高度好奇的过程中,一些计划之外,意外进入孩子视野的旁枝末节,也突然激发了孩子强烈的兴趣和关注,要把这种意外的兴趣,收纳进来,当场发挥或留待后日做跟踪,绝不能够听之任之,自生自灭!

    事实上,这ABC三方面,都是从正面激起孩子高度的关注力,对资质中上下等、年龄偏小的小孩子,是屡屡成功的胜算

    但对付那些牛娃、大娃和孩子中的奇葩,还要考虑从反面、侧面、甚至以无反应,来激起其的好奇关注!这个留待日后再详谈

    另外注意力的【高度】关注,不等于注意力的【过度】关注,因为那时,人反而过度地投入于---深度地内在感受中,记忆力反而变得笨拙起来,无法很快----由内向外顺利地浮现,得需要很多沉淀的日子,再碰到同样的外界刺激,才有对当时发生的情形,产生清晰再放的可能。故古人有云-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说的就是这种记忆力和觉察力----曾被当时的某个层面的过度关注力----忽视或者压制住了的情况啊。

    还有一种更致命的【过度】关注,就是在应试压力---以及神庙提倡下---的必须成功的执行力下的【过度关注】--- 它对事物的专注兴趣、对该事物的多向理解力、和导致内化形成能力,所需要的---长期记忆力,所给与的破坏更是持久深远的!




  • yourname321

    2015-5-17 13:18:34 使用道具

    我是来学习滴。。。。。。。。。。。。。。
  • feilongzaitian

    楼主 2015-5-17 13:23:42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feilongzaitian 于 2015-5-17 13:34 编辑
    high5 发表于 2015-5-17 12:27
    三个条件: 飞龙能否再详细举例说明一下呢:) 比如:

    1, 注意力在被高度调动起来,

    2, 理解中能发生高度共鸣,是指?

    心灵被意外地【捕捉】到、震撼到!发生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效应!而不单指和别人的观点意见的一致共鸣,那样就太狭窄了

    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一个人、一个生活场境的所具能量,远远高于另一个人、另一种场景时,让人愿意驻足而津津有味地长久回味、追踪、挖掘甚至是愤懑和不平,有句歌词说的好----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这不是小小的技巧一时的新奇,所能达到和相比!





  • feilongzaitian

    楼主 2015-5-17 13:34:11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feilongzaitian 于 2015-5-17 14:48 编辑
    high5 发表于 2015-5-17 12:27
    三个条件: 飞龙能否再详细举例说明一下呢:) 比如:

    1, 注意力在被高度调动起来,

    3, 脑海中的【印刻】---是不是说, 孩子对此印象深刻, 大脑中神经的链接. 而这种印象深刻, 是全方位的,全景式的印刻入大脑.

    回:就是这种回应和回声!  我们对山谷呼唤一句---周总理你在哪里啊,千山万壑也跟着回响和回音

    但人有的时候除了简单地回应,还常会意外地激发起的新的联想、意念、憧憬和图像,以及会意外地唤醒对昔日的回忆,这些新起的想象、意念或回忆,叠印在一起,常会对简单的【回声】发生各种不同的正增强以及负干扰。影响到日后---对这【印刻】在脑中的【回声】,长久、精准地再现。

    一石激起千层浪啊
  • 端木竹

    2015-5-17 15:30:01 使用道具

    谢谢楼主,长见识了。
  • feilongzaitian

    楼主 2015-5-17 16:49:04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feilongzaitian 于 2015-5-17 16:52 编辑

    任何事情都不能走极端。我会相机行事,让我的小孩背诵一些东西,但是在他背诵前

    我会做很多提起他兴趣、转化该内容的枯燥模糊和不适感、通过我的再创,将所有孩子本性不喜的、无感的东西,借着各种手边的资源,通过新的思路,表演、模仿和到位地讲解,让他发生感同身受、和对所背内容---另眼相看,另有所悟的期待!然后我会冲锋在前,把我的过目成诵,甚至倒背如流,变着把式地玩给他看---彻底将他对背诵的妖魔化感知和恐怖,转化到变腐朽为神奇的---的想象力中去!

    接地气一点底说---当你斗智斗勇,怎么劝你的孩子,把他讨厌的西红柿,能一口一口地笑嘻嘻地吃下去,你也就能把孩子的背诵,搞定搞活。

    但是你必须对所背的内容,高度地控制,精致地选材,对背诵地量与质,要进行总控!限定在合理的比例内!否则不管你的人为怂恿诱惑,多么炫彩,孩子照样不吃你那一套!所以对背诵要谨慎,要技巧,要灵活,这可考验成人的能力和耐性。

    另外必须知道,不同的素材和主题,有不同的背诵技巧和动手动脑的辅助手段,唤起回忆,就更需要不同巧妙的检验方法,绝非面目表情呆板可憎的一问一答或听写答题。


    而那种把一堆东西枯燥地推给孩子去背,定期去考、反复去磨的----破坏大人孩子情商智商的东西,在我们家是绝缘的,但背诵我们是精选活讲,反复直观具体想象和形象化后,孩子才会一气呵成。其实刻意地去背的成分,已经很少很少了!大多在脑海中早被转化成了可理解、可交流的场景和画面。直到有一天他自己会在玩味和欣赏中主动想背出---他喜欢的东西,那时的背诵,已经是口角噙香的陶醉了

    总之背诵,切忌强迫、量大和生背!最宜水到渠成,呼之欲出!
  • high5

    2015-5-18 04:46:54 使用道具

    给我的总体感觉就是, 你教孩子, 其实就是和孩子混在一起, 你就是那个孩子头. 你能带着孩子玩的尽兴, 而在这个过程中, 你已经将你要教的东西, 要传授的东西给了孩子. 孩子被你吸引, 听你的调度. 这已经是当老师的最高境界了.

    是不是就像魔术师在变魔术, 孩子看的目不转睛, 瞪大了眼睛, 捕捉每一个细节. 看完之后, 还不甘心, 要研究魔术师魔术的背后是怎么回事, 绞尽脑汁去琢磨的那种感觉和过程?
  • high5

    2015-5-18 04:48:58 使用道具

    如果有可能, 很想请飞龙分享一个实际案例的操作和分析, 这样可以更好的帮助大家理解的更到位. 感谢.
  • marianama

    2015-5-18 08:30:22 使用道具

    赞,润物细无声的斗智斗勇~
  • 晓月雨田

    2015-5-18 08:43:49 使用道具

    已收藏,慢慢看
  • 瑞希妈

    2015-5-18 08:45:29 使用道具

    孩子有时自己看书能自己背诵出来,我知道她是不认字的,
    尤其是polar bear只听了几遍音频就全部都会了,让我很惊讶
  • shenqingzuo

    2015-5-18 09:14:46 使用道具

    对大部分家来说,做就好,比研究理论实际的多。我也是分不清,但是这没什么关系,也不是最重要的。
  • feilongzaitian

    楼主 2015-5-18 09:57:05 使用道具

    shenqingzuo 发表于 2015-5-18 09:14
    对大部分家来说,做就好,比研究理论实际的多。我也是分不清,但是这没什么关系,也不是最重要的。

    我可以帮您分清楚一下-----如果你干过了,体验过了,那么说出来的东西,就是秘密,是给大众免费分享的秘密,也是给高高在上或远远落后的理论家----一个窃取你心血劳动标榜自己的---一个可乘之机。

    不管是谁,只要他将此经验和秘密,在实干当中利益到儿童,就是此贴的价值了

    欢迎层主把自己家的【做】和【干】,在这里分享。
  • feilongzaitian

    楼主 2015-5-18 11:43:54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feilongzaitian 于 2015-5-18 12:21 编辑
    high5 发表于 2015-5-18 04:46
    给我的总体感觉就是, 你教孩子, 其实就是和孩子混在一起, 你就是那个孩子头. 你能带着孩子玩的尽兴, 而在这 ...

    对的!全都让您说中!

    但是有一点:就是扶上马去再送一程,让孩子们自己带领自己、带领同伴,以大带小,自己教自己,自己组合团队,合作设计和解决所有吃喝玩乐、学习考试、人际纠纷的问题,我逐渐淡出一切由我提议、裁判及最后拍板拿主意的----作用与位置。

    而这一切,无法离开一群志向理念思维和实践能力相通的爸妈,对于---同期同步的学习行为与实效,透明验收后,所给与的---信赖支持!



  • jieky

    2015-5-30 01:00:06 使用道具

    我不知道我的孩子记忆力是不是好,不过我最近跟孩子讨论Control Yourself的时候偶然提起Charlotte's Web,她毫不迟疑的背出原文中关于Control Yourself的整段文字,事后我查阅原文,发现出入并不是很大,但这本书是去年看的....我坚信如果孩子喜欢,她是可以记得住最震撼她心灵的文字,在需要的时候重现它!这让我意识到在阅读过程中欣赏比单纯阅读更高效。
  • feilongzaitian

    楼主 2015-5-30 01:31:32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feilongzaitian 于 2015-5-30 09:55 编辑
    jieky 发表于 2015-5-30 01:00
    我不知道我的孩子记忆力是不是好,不过我最近跟孩子讨论Control Yourself的时候偶然提起Charlotte's Web,她 ...

    您说【她是可以记得住最震撼她心灵的文字,在需要的时候重现它!】----这就是我说的记忆的秘密!

    这还只是,孩子和一本好书和好文字之间发生的震撼和互动,如果是孩子和一个很美妙很迷人的真人偶像和老师之间发生了震撼,他甚至能惟妙惟肖、神气活现、毫无遗漏地将此人当时所有无意识地小动作,比如推眼镜、皱鼻子、摸下巴等,当做自己最欣赏、当做世间最美、最帅气最牛的特点,再现出来------典型的爱屋及乌啊!

    人们的记忆,本来就是首先由客观对象强烈的特点和个性,给予心灵的吸引、撞击、震撼引发的,越强烈,孩子把自己代入其人、其情其景中,不分彼此共沉醉的再现,就越精准清晰和深入,完全可以以假乱真!他们自己也深深满足,乐此不疲!


    此时已不仅是浮现和再现了,而是人格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被同化了!这才是记忆的最高境界!而这种境界常常是刻意寻求反不至,无心遭遇却感铭肺腑,刻骨铭心。
  • lmjcle

    2015-5-31 09:28:51 使用道具

    如果学习内容很难吸引孩子的兴趣,但又是很重要的值得学习的知识,那怎么办呢?
  • 私家鼠麻麻

    2015-5-31 09:53:17 使用道具

    我来膜拜学习的。
  • feilongzaitian

    楼主 2015-5-31 11:37:23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feilongzaitian 于 2015-5-31 11:40 编辑
    lmjcle 发表于 2015-5-31 09:28
    如果学习内容很难吸引孩子的兴趣,但又是很重要的值得学习的知识,那怎么办呢?

    您种过花么?四季交替,花开花落,各有其时,只要兴趣的根子不被挖断、伤掉,植物的生机就没有被断送。冬眠过后,春天到来,它总会有重新开花的机会!从前它不曾需要和吸收到的,现在都可能水到渠成,顺利地吸收。

    这就是比所谓重要的知识----更有价值、更重要的知识!

  • feilongzaitian

    楼主 2015-5-31 12:01:20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feilongzaitian 于 2015-5-31 13:02 编辑
    lmjcle 发表于 2015-5-31 09:28
    如果学习内容很难吸引孩子的兴趣,但又是很重要的值得学习的知识,那怎么办呢?

    反过来,怎么才能让一个孩子本有的兴趣,彻底断绝呢?估计都听说过这样的真事:

    一个六岁的小男孩,就喜欢父母不在家时一个人在家玩火柴,无论怎样利诱威逼,所有的手段都用尽了,孩子这种喜爱都戒不掉,而且玩火的危险,越来越升级,父母不胜困扰,最后当妈的买了满满两大皮包的火柴回来,逼着孩子一下午点完,不点完就不许吃饭玩耍,不管孩子怎样流泪求饶,孩子父母都不答应,大家跪在地上陪着他一起把火柴点完,小孩也哭累到当场睡着-----这才算----一痛而绝地戒掉了!而且是一辈子都戒掉了---这个就叫连根拔起,寸草不留!

    中国的教育,也是这样,除了满满两大皮包的火柴,逼着孩子不点完就不能吃饭睡觉,别的什么也没有了,戒掉的只能是人对知识本能的乐趣和向往。屈服的只能是---人的自我价值感知的----内驱意志力!梦想,却变成了绝缘品。

    而一旦戒掉了人的这种内驱力,人日后主动生存的意志和技能,都变得依赖和孱弱这就是毁到了根子上。

    知识要真想变得重要,首先请给与人----享受和享用它的实用或审美的价值,充实人良好的自我感知!然后人才会奋起直追,一门深入!如果不能,也要做到底线----不要用书本那点狭隘的知识,亲手斩断人今后赖以为生的----对自我的信赖与认可,和亲自奔赴知识源头的----那种旺盛的求知意志、勇气和梦想----懂得放手为孩子留白,这个就是为教育留根!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60 理由 收起
    high5 + 60 说的太好了
  • persim

    2015-5-31 12:15:12 使用道具

    说的很有道理。只是这个领路人对家长的要求太高了。我得好好琢磨琢磨如何当好这个领头人。
  • feilongzaitian

    楼主 2015-5-31 13:20:05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feilongzaitian 于 2015-5-31 13:47 编辑
    lmjcle 发表于 2015-5-31 09:28
    如果学习内容很难吸引孩子的兴趣,但又是很重要的值得学习的知识,那怎么办呢?

    摸清了什么是孩子生长的命根子,也就是摸清了什么是教育之道

    才能够做到在战略上藐视知识,在战术上重视知识的----因才施教!

    也就是动用你的各种才智,看准时机,看出孩子潜在的需要,走在他的前面,把千篇一律、冷冰冰朦胧的课本知识,

    演化成一段-----耳目一新、别开生面的直观体验和感知!

    那条鱼儿就上钩了!
  • feilongzaitian

    楼主 2015-5-31 13:45:34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feilongzaitian 于 2015-5-31 13:55 编辑
    lmjcle 发表于 2015-5-31 09:28
    如果学习内容很难吸引孩子的兴趣,但又是很重要的值得学习的知识,那怎么办呢?

    如果学习内容很难吸引孩子的兴趣,但又是很重要的值得学习的知识,那怎么办呢?

    回:靠直观体验----靠发散性思维-----常常能出其不意地扭转孩子的僵局,但国人教育最不懂---让孩子亲身体验、也最不容什么----给予孩子摸索过程,和创新空间的----发散性思维!更不给于这种内在成长必须要保证的---思维和体验的起码时间。都是一人在上,万人陪读---结局就是----一二人升天,而白骨累累。

    这种数十年来,就只想靠一种千篇一律----牙干口臭的陈腐教学模式,去打动所有材质、所有时期和所有兴趣、动机不同的孩子的教学模式-----注定从一开始就是高耗低效短寿的。

    而没有发散性思维,没有亲身直观体验,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兴趣,也没有后来的逻辑和理性的评判能力。

  • lmjcle

    2015-5-31 14:10:57 使用道具

    谢谢楼主的热心回复,不过我只能弱弱地说一句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