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本帖最后由 hmily_pine 于 2015-5-24 23:19 编辑

盖老师新书读后感


      盖老师的书买到了,这几天翻了翻。学习上的观点,基本赞同。盖老师积极倡导习得的理念和方法,对中国家庭培养孩子学好英语非常有指导意义。大多数观点,我都是亲有体会、深以为然的。
      到目前为止,只发现有两个地方,我有些不同意见。这里提出来,主要是探讨用,开阔一下思路。其实只要孩子能学好英语,这里的不同意见是完全可以忽略的、是不值一提的。


一、P37。"我们知道,学语言的一条金科玉律就是“可理解性输入”i+1和“循序渐进”。没人能够挑战这一点。"
1、先看百度词条“克拉申”提到的输入假说理论
http://baike.baidu.com/view/1781260.htm
      1985年在其著作《输入假说:理论与启示》中正视归纳为习得与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等五个系列假说,总称为输入假说理论。这一理论被认为是跌入演习的研究中论述最全面、影响力最大的理论,但同时也是引起很多争议的理论。
      事实上,早在1970 年代初克拉申就提出了“监控模式”(The Monitor Model) ,该模式以“监控假说 (The Monitor Hypothesis)”为核心;80 年代中叶,克拉申对之进一步扩充修订[1] ,转为以“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 为中心,形成了输入假说理论。


      这个理论只是二语习得理论中的一个,它处于怎样的地位呢?看一个导图。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274480
二语习得思维导图1.jpg
      这个导图就是在说,输入假说理论只是一个理论分支。把一个理论分支的一个假设称为“没人能够挑战”,应该是夸张了。


2、输入假说理论的争议。
      国内引进东西,容易走极端。比如引进了phonics,大家就会一哄而上,整体法就基本上没有市场了。输入假说理论也有这个倾向,一旦被引入,其争议的地方就被忽略了。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274480


      看到这里,我们是不是又想起了Krashen的输入理论,没错,Krashen的输入理论就是刚刚的第一个观点,强调输入的作用,强调不同语境下的可理解性输入,为人类大脑提取规则创造最好的条件。可是,问题是,你怎么知道你创造的条件就好呢?你怎么知道你的输入就是可理解性的呢?所以,从输入理论的缺陷来看,虽然我把它划到了认知派,但是其实它更像是先天派,所以那里划了一条橙色的线和普遍语法连在了一起。因为Krashen的意思似乎是只要输入了,有了输入刺激,语言习得就自然而然发生了。可语言习得并不是这么简单,Krashen一下子跳过了好多步骤。
      有知友在评论里说,Krahsen的理论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解决输入可以变得“可理解”这个问题,可是,他解决了吗?他没有解决。仅仅建立在输入的基础上就想达到“可理解”,这个基础就是有欠缺的。


3、盖老师说他孩子学习英语是按照99%+1%来的。这个我不会怀疑。论坛中许多不是这样的,我也是相信的。


1)浩浩妈在21楼的留言,谈《Horrid Henry》
http://www.ebama.net/thread-244995-1-1.html


      按照正确的方法应该多看多学低幼材料,低空盘旋,但是我家浩浩对低幼材料没兴趣,所以搞得我们一度英语学习的过程很痛苦(所以反对低幼孩子学英语的调调害死人了),天天逼着学。勉强提到能看Horrid Henry,Horrid Henry对他来说太难了,但是他喜欢,只好硬上。我们是先看动画片,听动画片音频,再听书的音频,再读书,这么一折腾,就Horrid Henry都折腾了一两年了,因为一直保证正确的输入方式,阅读提高的同时也收获了口语。


2)sylphjane楼主主贴谈《Avatar》
      顺便说一下sylphjane的分析非常精彩。
http://www.ebama.net/thread-174496-1-1.html
      现在在看Avatar。Avatar略有不同。因为难度大,其实超越了孩子的程度。可是已经开始看了,而且情节非常吸引人,所以囫囵吞枣也坚持了下来,现在看完40集,正要看后续20集。
      最近我有发现,在孩子筑基坚实的基础上,适当地超前学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每一个儿童在学习母语的时候,都是从零基础开始的。初期累积单词,所以进度缓慢。中期语言的突飞猛进出现在懂一半猜一半的时候。后期的学习进入成人模式,往往是阅读一本书,已经掌握了80%以上的单词,去学习另外20%。
      我们精读Avatar的过程中正巧契合了中期学习的儿童模式。Helen连听带看基本上理解了一半,这足以吸引她继续看下去。反复重听音频的过程中,大约又猜出来15%,这种解谜puzzle的心态使她心痒难当,欲罢不能。此时我拿出完全文字版本的剧本给她阅读,其实心情是忐忑的。就是我读这样的文本都觉得有些太长而枯燥,何况是一直读绘本还没有进入文本阅读的她。事实令我惊喜,她很顺利地阅读了起来,甚至需要我提醒不必朗读,默读就好。因为一集剧本太长,我只要求每读完一个ACT就可以换取10分钟动画,自由支取。


3)乐言妈yaer2002cn谈<马达加斯加的企鹅>
没有明确说<马达加斯加的企鹅>相对乐言的难度,但从记载的小故事判断,开始看时语言理解应该在50%以下。
http://www.anniekid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40&extra=&authorid=958&page=5


4)sunny谈<马达加斯加2>
      亲子英语一年多,接触到<马达加斯加2>。我认为开始看时语言理解绝对在50%以下。
http://www.ebama.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11437&highlight=%B4%F8%C0%B4
      先介绍一下TONY,按理说这样一个不喜欢看小说书,不喜欢看动画片的孩子学习英语是一件让人很头疼的事。基本从兴趣来讲,英语学习就得靠听说读唱了。也认识很多人朋友,他们的方法,有用唱的,有用玩游戏的,有用外教的,但没一样合适我们,我们只能老老实实从苦读开始(我们起步时已经二年级了,那种又唱又跳的亲子方式也是不合适的),为了在苦读中增加一点乐趣,就是我这当妈的做陪读了,这么着,是否也能跟亲子沾上一点点边呢?苦读了一年多吧,一直在发愁自己的路是否走错,因为孩子不爱开口说,也就在这时,孩子遇见了这么一部电影:马达加斯加第二部,第一次看就爱上了它,于是在看了N遍后(我是个正常的家长,不会每天不分时间的让孩子连续不断的收看)将音频转了出来,放在了复读机里,那阵子,孩子奶奶病重住院,我忙得顾不上他,于是这个复读机就跟着孩子天天医院家里两头跑,音频也被他听了无数遍。说到这里,应该还不算学,如果加上文本就应该算得上了吧。我打印了文本,让他没事跟着读读,没想到在前期的大量听看的基础上,读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在医院闲着时,我还帮他屡了屡单词,直到很多大段的对白都能脱口而出。所以以我们目前的表现,应该是用电影来学英语了。
      值得庆幸的事,我们没有近视,对英语还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喜爱。我也庆幸当初没有将电影视为洪水猛兽,我很感恩这部电影,让我们从输入过渡到了输出。更感恩的是这部电影居然还出了好多部(还有一部动画片马达加斯加的企鹅)。能让我们的学习有所延伸~


5)逃离神庙谈卡通
      逃离神庙的问题,就是从自家孩子身上发现了i+1其实是不全面的,但是他死读书迷信权威,居然得出“高度迷恋的i+1最好”的结论,实在荒唐。以此为错误基础,后来越错越多。
      其实越是迷恋越是反复看听的,越不是i+1的。这个已经被大量亲子事实所证明。sylphjane也谈到一些这方面的见解,可以参考。
http://www.ebama.net/thread-200784-1-1.html
     如何给孩子确定卡通片呢,我觉得首先是迷恋原则,如果迷恋,则可以不考虑难度,i+5都可以。
     如果只是一般的兴趣,则尽量选择适合教学的i+1
     当然能找到高度迷恋的i+1最好。


6)hmily_pine谈《the croods》
      我觉得来爸妈网,好像注定就是要跟这个“输入假说理论”较劲的。之前写了很多,就不再详细写了。
http://www.ebama.net/thread-172355-1-1.html
http://www.ebama.net/thread-195185-1-1.html


二、P40关于“磨耳朵”的论述,基本不同意。注意到盖老师曾经在博客上详细回答了。已经明白她的意思。所以不打算继续讨论,只是表明个态度。
      “首先,我对这种故事的真实性有所怀疑。”看了这句话,在这个问题上,基本上和盖老师就失去了共同语言,无法继续讨论了。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2 贝壳 +130 理由 收起
tarbaby + 30 感谢你!
high5 + 100 比我写的好:)
17118 查看 97 收藏帖子 (46)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TLang

    2015-5-24 22:44:27 使用道具

    楼主是认真的人,赞
  • anita_xu

    2015-5-24 22:53:51 使用道具

    赞同楼主观点
  • Lisabelly

    2015-5-24 23:07:52 使用道具

    受益匪浅。      
  • xiaoao

    2015-5-24 23:16:09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xiaoao 于 2015-5-24 23:18 编辑

    楼主的
    “其实越是迷恋越是反复看听的,越不是i+1的。”
    很有同感,教孩子的时候,即使一句话很难(i+5),但是把这句话反复多听几遍,也就会了。
    这个反复很关键。
  • gaizhaoquan

    2015-5-25 02:17:23 使用道具

    回复楼主:

    谢谢你的提出的观点,我解释一下我的结论的产生和逻辑。我是编教材的,教材领域非常讲究体系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是教材编者死守的金规定律。可能我在这个领域久了,就把它绝对化了。

    我不否认反复“i+5”能有朝一日听懂掌握,但我认为这是“低效”的。如果家长或者老师搭好台阶,学生能更快地到达“5”这个目的地。如果材料少,可以蹦到i+5。但如果材料多,我还是建议i+1。

    反复听的情况,如果是发生在可理解输入的基础上,学生会收获更多。学生因为已经理解了语言,反复听的时候在欣赏故事的同时,也在欣赏遣词造句。语言会像口语和写作技能转化。

  • gaizhaoquan

    2015-5-25 02:27:33 使用道具

    什么时候可以i+5呢?进行一些跳跃性的学习呢?我认为是在学习到中级章节书的阶段,如果上有老师的精读课,可以,也最好,学一些比较有深度的书。

    在精读课上,老师会要求预习单词,会在课堂上讲解语法、句型、讲阅读理解,帮助学生进行背景分析、人物分析、故事的前因后果分析。由于有老师的引导,学生学比自己水平高比较多一些的材料会有大的提升。另外,精读课会有作业和练习,学生学得明白、扎实。

    但是自学材料,我就不建议跳跃了。因为连蒙带猜的学是不扎实的,学生对词义的理解是模糊的,基础不牢,会为后续学习造成困难。

  • gaizhaoquan

    2015-5-25 02:34:37 使用道具

    关于phonics和整体语言法,我不认为是“一哄而上,整体法就没有市场了”。

    现在教phonics的老师,也都是要教sight words的。而sight words就是整体语言法——即整体认读单词。也就是说,现在的教学法都是结合了两种方法的。

    另外,由于中文是象形文字,整体法对中国人来说,根本就无需强调,都是无师自通的。看一个单词的“长相”,记住它的拼写和意思,这是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会自觉运用的学习策略。

  • gaizhaoquan

    2015-5-25 02:48:40 使用道具

    至于如果50%都听不懂,那就不是i+5了,是i+50, 甚至i+100了。我认为反复看i+50的材料,是十分低效的。在同等时间内,如果秉承循序渐进的原则,小孩的吸收会多得多,而且会更扎实。

    这当然只是我的个人观点,欢迎大家拍砖。
  • tigie

    2015-5-25 06:25:12 使用道具

    很好的帖子。
  • gaizhaoquan

    2015-5-25 08:47:46 使用道具

    我认为完全做到了可理解性输入 VS “囫囵吞枣”地到了一个阶段或同听一本书,其区别就是一个基础牢,一个充满漏洞。

    我们知道,语言讲究流利性和准确性,囫囵吞枣,在准确性上有差距。而考试考的多是准确性,那么,能否“兑换”成真正的考试能力,就是检验水平真实性的手段。

    我认为有网友说的读哈利波特看美剧但语法很差,初中考试还不如别的学生,就说明孩子的语言水平是有漏洞的、有水分的。

    真正的水平高,是不怕考试的,我见过很多孩子去“裸考”。


  • shenqingzuo

    2015-5-25 09:12:03 使用道具

    认真的家长呀
  • xuyuanmm

    2015-5-25 11:08:00 使用道具

    普通爸妈都被培养成教育专家了。。。。不生二胎真浪费呀。
  • high5

    2015-5-25 11:17:32 使用道具

    gaizhaoquan 发表于 2015-5-25 02:17
    回复楼主:

    谢谢你的提出的观点,我解释一下我的结论的产生和逻辑。我是编教材的,教材领域非常讲究体系 ...

    认同盖老师的说法。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肯定是给孩子搭好台阶一步一步走上去的。教师是不会贸然i+5...i+10...i+N ...这么做的。 因为这样做,根本无法保证孩子能掌握。
    其实克拉申的i+1, 也是基于教学的角度来说的。

    楼主提出来的,是从孩子的角度,来看英语的习得。 这里有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孩子特别的喜欢,达到入迷的程度。 只有在这个前提下,难度较高的资料才会吸引孩子不断的去听/读。 不然的话,孩子是不会听/读进去,并反复不断的重复的。

    对于动画来说, 因为有画面帮助,只要孩子特别喜欢这部动画的话,难度的跳跃可以高的比较多。
    对于阅读,大家都知道有五指原则。 当初我就提过,如果孩子特别的入迷这本书,可以不遵循这个五指原则。 因为孩子入迷,他们会反复来回一遍一遍的读。 第一次可能读懂70%, 第二次读,第三次读。。。。第十次读。。。随着读的遍数越来越多,理解的也会越来越多。


    从教学者的角度出发,一堂课,或是教材中的某部分资料,在进行时是不能指望能让每个学生感兴趣的, 也不能指望学生能反复不断的重复的。 所以,每次在已有的基础上,加上一点新内容,教学上容易掌控。

    泛读中提出的五指原则,也是知道孩子们是泛读,读一遍就过,不会反复去读。 所以给出一个五指原则,帮助孩子来选书。

    而如果是沉迷的话,境况则大不相同。 一般家庭实施比较容易找到孩子的沉迷点,利用这种情况打通听力, 或是让孩子的阅读上到一个新台阶。
  • gaizhaoquan

    2015-5-25 11:23:25 使用道具

    克拉申的理论受到了一些批评,但主要集中在两点:1)无法准确定义和量化i+1的1;2)可理解输入是很重要,但可理解输出也很重要。

    还没有学者挑战他提出的“可理解输入”和“i+1”从根上就是不对。

    可理解输入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是被广大教育者恪守的原则。跟这些名词非常相近的还有很多理论,举两例:

    1)scaffolding  意思是老师在教学上,要弄清学生现有的程度,和需要学习的目标之间的差距,用各种教学手段,为学生达到目标提供帮助。即:搭阶梯。

    2)最近发展区理论  意思是教学者在教学时,弄清学生现有的水平,和“最近的“学生可能发展到的水平,在这个范围内提供教学。一步一步地扩大学生的发展区。

    这两种理论都是被广为承认和实施的,其实和克拉申所说的i+1是差不多的意思。


  • xiaoao

    2015-5-25 11:33:10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xiaoao 于 2015-5-25 21:55 编辑
    high5 发表于 2015-5-25 11:17
    认同盖老师的说法。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肯定是给孩子搭好台阶一步一步走上去的。教师是不会贸然i+5...i ...

    学动画片也是这样的,遇到难一些的句子,把这句话多听几遍就会了。
    某一句话,第一次听的难度是 i+5,
    重复听一遍可能就变成 i+4,
    重复二遍就变成 i+3,
    再重复就 i+2,
    ...
    最后i+0 就掌握了。


  • gaizhaoquan

    2015-5-25 12:28:25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gaizhaoquan 于 2015-5-25 12:29 编辑

    我个人认为,做到了可理解性输入,孩子更容易做到“入迷习得”。因为听不懂也会造成孩子失去兴趣。

    扫除了语言障碍,孩子更容易关注内容,从而入迷。

    适当的1%-5%不会的词,在语境中习得,而且理解得比较准确。


  • feilongzaitian

    2015-5-25 13:14:40 使用道具

    我对楼主和盖老师的观点,均各有赞同和异议!
  • tempax

    2015-5-25 13:35:09 使用道具

    不管是看动画片,听音频或者读书的难度选择,我个人是这么看的:
    只要孩子有持续的兴趣,可以不考虑难度的高低。
    所谓持续的兴趣,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白看不厌、百听不厌、百读不厌。。。。
    不管是否理解,不管理解多少,只要孩子感兴趣,让他/她看、听、读好了。
    也许动画片有画面,音频有音效,书有插图等可以帮助孩子理解,
    但是,如果难度真的太大了,大到完全不能理解,或者只能懂点儿皮毛的话,我想至少大部分孩子不会对其感兴趣,至少这种兴趣不能持久。
    因此,我认为:持续的兴趣就是判断所看/听/读的资源的难度标准,至少是标准之一。


    另外,从学习的角度教,输入资源的难度一定要大于孩子已有的认知度。
    不仅仅是孩子,任何人的学习都是在已知的基础上学习未知的东西。
    这才叫学习!

    难度到底是i+1好呢还是i+2,i+3.....更好?
    这个取决于每个人的客观条件,比如说准备花多长时间?能够花多少时间?有没有额外的辅导?等等。
    我个人觉得不能简单说哪个效果更好,效率更高。i+1不一定比i+5更好,i+5的效率就一定比i+1差。
    我个人觉得大孩子适当按部就班,逐步提高,小孩子适当随意,自我修正。
    另外,家长(或老师)能力较高,有时间精力辅导孩子的可以适当提高难度,否则,应只当放慢步子。

  • gaizhaoquan

    2015-5-25 13:49:07 使用道具

    楼上的家长说得很好,我补充一下我的看法:

    我认为家长和老师存在的意义,就是为孩子的学习“搭台阶”,帮助孩子往上爬。

    能不能了解孩子的最近发展区,激活已有知识,帮助孩子学习新知识,是衡量老师的“专业素质”的一个标杆。

    如果任由孩子只靠自己反复“摸索”而不管,肯定就会拉长学习时间。

    我主张走 “最短路线”,高效学习。

    家长参与孩子的英语学习,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了解孩子的水平在哪里,下一步的目标是什么,用什么材料最好。了解得越清楚,到达这个目标的速度就越快。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30 理由 收起
    qinbaoba + 30 感谢你!
  • tempax

    2015-5-25 14:43:06 使用道具

    gaizhaoquan 发表于 2015-5-25 11:23
    克拉申的理论受到了一些批评,但主要集中在两点:1)无法准确定义和量化i+1的1;2)可理解输入是很重要,但 ...

    “可理解输入”这个概念太模糊。
    理解了多少?理解是否准确?都不好说。

    我个人是这么看这个概念的:
    1. 人之初,都是以“不理解”输入开始的,因此,输出也是从"不理解“开始的。
    1)没有人一出生就会喊爸爸妈妈,婴儿也不知道谁是自己的爸爸妈妈,但是父母反复教孩子喊“爸爸妈妈”,孩子就会了。
    孩子最初肯定不理解什么是爸爸妈妈,但是慢慢就明白面前的人就是自己的爸爸妈妈,也会喊了。但不一定真正明白为什么面前的人就是自己的爸爸妈妈。
    2)假设某对夫妻收养了一个弃儿,夫妻反复教孩子喊爸爸妈妈,时间久了,孩子照样会喊爸爸妈妈。虽然夫妻并非孩子的真正的父母,但他们给孩子灌输的音是正确的“爸爸妈妈”,因此孩子学会的输出“爸爸妈妈”发音也是正确的。但对于爸爸妈妈的理解并不完全正确。如果有一天,孩子的亲生父母出现了。孩子脑子里原有的爸爸妈妈的理解就会发生改变。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输出是由输入导致的,但输入输出并不一定真正理解。



    2. 年龄越大,越依赖于已有的认知。
    换句话说,已知的东西越多,越难接受未知的事物。
    这话有点儿绕,还是打个比方吧:上面的例子中,如果孩子3岁时被亲生父母领回去,孩子可能很容易接受”新“的爸爸妈妈,但是等13岁了再领回去,孩子就很难接受新的爸爸妈妈了。
    一般孩子的发音也是一样的,小时候容易改,大了就难改了,不管发音正确与否。

    也就是说大孩子对输入的可理解性比小孩子更挑剔。小孩子不管输入正确与否可能会全盘接受,但是大孩子会将输入与自己的已知做对比,选择性地接受。

  • snipeer

    2015-5-25 16:40:43 使用道具

    很好很理性的思考,有启发。
  • hmily_pine

    楼主 2015-5-25 18:53:36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hmily_pine 于 2015-5-25 20:20 编辑
    gaizhaoquan 发表于 2015-5-25 11:23
    克拉申的理论受到了一些批评,但主要集中在两点:1)无法准确定义和量化i+1的1;2)可理解输入是很重要,但 ...

    盖老师回复了多条。我这里仅就主题内容相关的,再补充一下。

    1、输入假设是一个假设。假设的意思,就是相信这,就继续看他的理论;不相信这,就不能保证能准确理解后面的理论。
          对于作为理论前提的假设,目的是建立并继续探讨理论模型的。这个在科学研究上,很常见。不认可一个理论的假设,一般就可以得到新的模型和理论。
          克拉申说这个是假设,与其说是很谦虚的表达,不如说是一种科学思维的体现。因此我认可:克拉申的理论是科学理论。但是,即使是科学理论,依然不要去迷信他。
          作为一个普通的四眼理工男,见到的科学理论被挑战和被突破的都见麻木了。书中有“没人能够挑战这一点”这句,自然就憋不住了。
          再打个比方,非欧几何对欧氏几何的突破,就是把第五平行公设给否定了。这个比喻在下面的论述时,依然可以参考,下面就不多说了。

    2、我说的是这个假设是可以挑战的。但不是说要否定它。
          我特别提出的这条:“越是迷恋越是反复看听的,越不是i+1的。”
          和盖老师的“可理解输入i+1,猜出1%,轻松一遍听懂。”
          其实只是讲了一个问题的两面。承认这个假设,就是一个结论,不承认又是另一个结论。
    不管承认不承认,他们都存在着。无法互相否定。

    3、

          盖老师说“还没有学者挑战他提出的“可理解输入”和“i+1”从根上就是不对。”
          我没有说这个是“从根上就是不对”。也没有类似的意思。
          我认为:只承认“可理解输入i+1”,否定“一定难度的反复多遍”  是不对的。读盖老师的书,我觉得是盖老师在认为,后者“从根上就是不对”。
          我认为,这两者是共存的。再打个比喻,犹如学得与习得的关系。盖老师对这两者的理解,非常深刻。
          语言学习的过程,有螺旋上升的一面,也有爆发式上升的一面。有不断+1的一面,也有为积聚能量看似停滞的一面。

    4、说到高效。有比较才好判断低和高。如果盖老师不相信“反复听”故事的真实性,又怎么会去比较得出高低来呢?
          我在文中列举了一些事例。我一点也不觉得他们是低效的。反而我认为,经过这样的阶段,产生了质变,提升了英语学习的境界和层次。孩子在英语学习上的进步和变化,作为父母是能强烈感受到的。这种强烈感受也不是盖老师一个“低效”所能否定的。

    5、反复听同一个材料,不是父母强加的。是孩子的选择,是他要听,是他听了还想再听。这个是我在本楼所有论述的前提。

          对于喜爱的材料,听一遍就明白了就换新的;听一遍后有很多没理解的,就再听听;听了多遍,还是有不理解的,懒得再追究,厌烦了,换新的;哪天想念了,再听听,又有新的收获。很正常嘛。






  • lmjcle

    2015-5-25 19:46:50 使用道具

    我觉得有点鸡同鸭讲的感觉讨论之前首先要有相同的概念定义

    弱弱地说,我看了很多层才明白i+1是啥东东……

    其实,这个1代表的是多大的难度,这个很难量化啊

    我估计大家应该是说,心理学上的最近发展区吧。用那谁的话说就是,孩子跳起来就能够得到的苹果。

    问题是,每个孩子跳起来的高度都不同的,这个孩子的i+1可能已经是另一个孩子的i+10了

    所以,加多少都不是问题,关键是因材施教,

    对于同一个孩子来说,达到最近发展区的难度,是对学习能力提高最快的,超出和低于,都会影响学习效率。

    心理学上已经定论的东西,讨论意义不大啊
  • anniesunshine_7

    2015-5-25 20:43:16 使用道具

          看过上面的楼层,LZ跟盖老师都很认真,且中肯。在我看来,LZ跟盖老师对英文学习的切入点,还是稍有不同:盖老师是侧重听读方面,特别是阅读,她的建议很好,听读是将文,音转化成场景,情节,高出理解范围太多,就很难转化,即使听很多遍;LZ则是侧重视听方面,特别是动画片跟电影,在情节跟画面上,可能是会吸引孩子去理解比他现有认知能力高出很多的东西,而且在掌握单词,句式方面,也是偏重整体输入,文本跟画面,情节对应起来掌握。
       
  • 四季宝

    2015-5-25 21:03:10 使用道具

    专家!敬仰!
  • 四季宝

    2015-5-25 21:04:04 使用道具

    专家!敬仰!
  • hmily_pine

    楼主 2015-5-25 21:18:41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hmily_pine 于 2015-5-25 21:30 编辑
    high5 发表于 2015-5-25 11:17
    认同盖老师的说法。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肯定是给孩子搭好台阶一步一步走上去的。教师是不会贸然i+5...i ...

    如果认为克拉申的研究是指导教学的,99%外的1%是要新教的。而盖老师家99%后1%是孩子听的过程中猜着学会的。两者就不一样了。用克拉申的教学理论指导猜学,从理论上思考似乎不大通。
  • xiaoao

    2015-5-25 21:42:52 使用道具

     
    i+1 包括两部分,本身就有反复的意思,本质上就是温故而知新。

      i 部分,就是温故,是对旧知识的反复、复习、巩固。

    +1 部分,就是知新,不断进步。

    好像一讲到i+1,就强调知新了,但温故是非常重要的,不对学过的进行反复,是会忘掉的。

    强调学习的趣味,但不能把温故给丢掉了,适度的反复,才是有效的。

    所以 i+1 就是不断重复旧知新学的过程。

  • gaizhaoquan

    2015-5-26 00:45:59 使用道具

    我总结一下:

    1)楼主所引用的我在书里写的话,都是有语境的。“可理解输入i+1",我是用来评论李岑的做法的。既然李岑是个老师,他就应该遵循老师们普遍承认的定律,而不应反对定律,逆主流而行。“否认反复听的真实性”是指我看到的一个案例。这个案例里的妈妈说,孩子一开始听不懂,但让孩子反复听,听了很多很多遍,终于听懂了。我怀疑这个案例的真实性,是因为这个妈妈并没有提供什么帮助,就让孩子反复听一开始听不懂的故事。然后我说,即使这个案例是真实的,这种学习也是低效的。

    2)我的主张有完美主义的成分。因为我追求最短路线和高效率。我认为囫囵吞枣反复听、慢慢悟是 “粗放”式的学习,在效果上,无论是速度还是质量,是不如 “精耕细作”式的学习的。但我明白,精耕细作对家长要求很高。摆在面前的第一件事,就是了解孩子的水平。

    assessment, 评价,或评估,或翻译成“诊断”,本身就是专业的外语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环。

    诊断完了,需要做什么、学什么,怎样因材施教,也是比较专业的教师才能擅长的事。

    但我认为,家长了解这些理念,是有好处的。起码,在衡量老师的时候,心里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