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研究语法和写作的关系,以及语法是否重要这个问题的时候,读过一篇文章To Teach or Not to Teach (Grammar)—No Longer the Question,来自Mc-Graw Hill的网站,里面有这样一句话:With the widespread institution of standards and high-stakes tests, 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recognize and use correct grammar. Educators can no longer afford to assume that students acquire an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formal language structures through reading, writing, and speaking.
楼主不过是把我早在2015-3-24日,我给楼主的第10楼回帖宗旨,又重复和呼应了一遍
请见此链接---http://www.ebama.net/thread-240475-1-7.html,因为极其有代表性,我在此再重新粘贴一遍
这个根子不在语言上,而在于层次铺展与精简提炼----的思维训练上!楼主无法深入孩子的口语中,与其互动和对话,所以对她口语中、头脑中的思维模式的训练,就无法触及。写文章前,还是要用英语先多做口头表达,自己用录音感受并修正 ---就像画画要先对同一个东西,同样涂鸦上几版后,先会对自己的作品,通过比较,分出好赖高低来,才能逐渐对老师和别人的样板,发生敏感,找到感觉。
有时猛一下子看到老师的,反而不容易知其所以然---这就是被老师给【盖住了】给【砸晕了】!要从自己的修正一步步来,再看老师的,悟性反而更容易【嗅】出来
另外写东西不要一上来就高大上,可以先随性涂鸦简短的!
如果孩子感兴趣的恰恰是这个高大上,那必须按她对此文的兴趣点,顺着她的思路安排先后,先尽情放开,然后小心翼翼慢慢挑选慢慢收---允许其先把所有感兴趣的,全都记录倾倒出来,然后逐步挑出最感兴趣最重要的,一步步过程清晰的缩小包围圈---对文字和句子的压缩精简,必须一点一点来,不能过快,整个过程,要和孩子商量,提供给他不同力度和色彩的词汇和短语,让他自己像挑玩具小模块那样,挑选换回,重新拼图和玩味。同时要不断地用口语问答和启发,帮孩子在头脑中厘清主次,最后才再她的同意和欣赏下,共同完成一个作品---这跟带孩子搭积木、做拼图是一个道理!
这比教师上来就做大删大改,一步到位,而孩子这一方,反而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下子生出畏难和丧失文字我做主的---兴味,强得多!假以时日,孩子慢慢会感悟出---原来写东西要同时照顾大与小--既大局与细部的关系----而照顾大局细部的关系,哪怕是在表现一个科普故事,其实也很需要【像编人文故事那般,敢于拓展、留出生动的悬念和想象回顾的空间】,对这种感觉适应后,就会生出一手画方一手画圆的协调性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