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13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发表回复
2015-6-13 06:34:48 使用道具
2015-6-13 06:50:55 使用道具
2015-6-13 07:31:45 使用道具
2015-6-13 07:42:14 使用道具
2015-6-13 08:23:21 使用道具
2015-6-13 08:50:56 使用道具
2015-6-13 10:01:50 使用道具
2015-6-13 10:33:12 使用道具
2015-6-13 10:48:36 使用道具
2015-6-13 10:59:50 使用道具
2015-6-13 15:22:33 使用道具
2015-6-13 16:49:46 使用道具
2015-6-14 07:32:18 使用道具
2015-6-14 13:45:05 使用道具
2015-6-14 14:06:51 使用道具
2015-6-14 17:04:02 使用道具
2015-6-14 22:12:48 使用道具
2015-6-15 09:35:56 使用道具
2015-6-15 10:26:13 使用道具
2015-6-15 16:01:55 使用道具
2015-10-29 15:25:59 使用道具
2015-10-29 17:21:00 使用道具
2015-10-30 15:54:19 使用道具
2015-10-30 16:11:41 使用道具
帖子 371650
灿祥爸的这篇长篇大作带给我很多启发和思考,下面就说说我个人对可理解输入和I+1的理解。
可理解输入,在亲子英语,或是老师对孩子的英语教学中,应该从2个角度来看到。
第一个角度: 施教者的角度 (家长/老师的角度):提供可供孩子理解的语言和资料。也就是:
1,在跟孩子说的时候,或是唱儿歌,读绘本,做游戏的时候,尽量使说的语言变得更容易理解和明白。 除了语音,尽量提供场景,实物,图片,动作,夸张的表情等等来帮助孩子明白你想说什么。
2,让孩子自己进行的内容,尽量提供自带的可理解的功能,比如 动画,带有场景,画面,孩子比较容易理解。
即使是动画,也有容易理解的动画,比如 Max & Ruby 画面和语言结合的非常完美。动画中的兔子姐姐 Ruby 在说话时,基本都有配合的场景和画面。而且兔子姐姐做的事情,做的动作,都在反复的用语言说给弟弟Max 听。看这类动画,孩子很容易理解人物在做什么,从而理解人物在说什么。
比较难理解的动画,比如 Avatar 这部动画。大量人物说话的画面,配的是人物的头像。仅仅是看到这个人在不停的说,却没有将相关的场景画面配上。对于这样的动画,一上来看就非常难于理解。
第二个角度: 语言的学习者(孩子/学生)。从他们的角度,他们有与生俱来的在环境观察语言使用者的行为,在环境中猜测语言的意思的能力。所以,当施教者尽可能的提供可理解的语言时,学习者就容易明白,容易吸收。
i+1: 对i 的理解,基本大家都能达成共识。 而对1 的理解,则差别比较大。我的理解是,1 仅仅是一个大致的量,并不能具体数字化。
1,这个量,孩子之间,也有差别。 有的孩子吃的多,消化能力强,那么这个1 就可能多一些; 而另外有些孩子,胃口下,吸收有限,则这个1相对就少一些。
2,实施的方式,尤其是在亲子英语中,可以因材施教的1对1 的方式
a, 有的采用吃一顿,消化一顿的方式进行。 这顿能消化多少就吃多少。
b, 还有的采用牛吃草的方式,一次吃的比较多,然后不断的进行反刍。一次吃的不一定全部消化,而是通过不断的反刍,反复消化,最终达到尽量多的吸收的效果
语言这个东西,家长老师尽量提供可理解的语言和资源,这是第一步,使孩子尽可能多的理解。但孩子能理解了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不断的反复,减少遗忘,最终达到能够使用之后,这部分语言才算是掌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