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接触亲子英语属于后知后觉者。虽然早教的初期,也有懵懵懂懂的想启蒙英语的想法,无奈自我感觉没有很好的方法,并且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一直处在有心但是无为的状态。直到孩子一年前小班的双语教程,孩子表现出对英文的极高的兴致,才迫使我被动的介入亲子英语。所以,我的亲子英语不是主动出击,是被动牵引。
当时,看到好孩子网站专门介绍英文启蒙读物的帖子,罗列了很多系列。我每个系列都简单遴选了一遍。除了论坛的经验分享,主要是上当当、卓越网去看看书评、了解内容和特点。凭感觉选中了体验英语这套,并且一收就是一整套,最初的AB以及后来补充的C的一部分。C暂时未收集完整,D还未出。
凭着中文早教的一点肤浅的认识,外加不断变化的孩子的情况,结合起来,把握孩子的现有特点,也算是有点感悟,随机运用到亲子英语中。收获还是不错。当然,这种收获,只是我觉得还是出乎我的意料,或许是我比较容易满足吧。
孩子表现出对英语这个陌生语种的兴趣,也许源于好玩。好玩的发音,好玩的课,好玩的老师。诱发了我加强她的词汇量的想法。最初的英语单词的积累,多数是生活中来源,这些单词很容易记住,因为生活中重复的频率过高。而词组,双语课程主要就是涉及这块。但是这块的广度很大,深度很深,学无止境,生活中也附带添加了一些。至此,有点黔驴技穷之感,只好求助于分级读物。这是购买分级读物当时唯一的想法。
为什么是分级读物呢,因为里面单纯,重复性很强,从单词的排比、词组的排比、内容的排比,结构的排比,都具有这个特点。而绘本,类似的也有,比如brown bear,what do you see这类型。但是,寻找绘本绝对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从超级低幼-低幼-排比类-情节类,没花大量的冤枉钱和付出巨大的精力,都是不可能系统下来的。没有系统,就谈不上遴选和个体化。但是分级读物,基本涵盖了这整个过程。预备或者是初级,然后慢慢逐级加深。所以,分级读物,对于我这样的人来说,是捷径,应该首选。而不是从绘本起步,更不是从视频、音频起步。
当然,绘本和分级读物的性质还是有不同的,绘本熏的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一种意境。分级读物显得比较课本化、学习化一些。还有一点不同的地方,分级读物,时态比较理想,而绘本的时态过于丰富多变,不利于孩子的巩固和强化。这也是我虽然也购买了一些绘本,但是没有作为亲子英语主要的工具的理由之一。感觉时候未到(词汇量、词组、表达),容易出现混乱。
除了幼儿园的律动教材,还给孩子买了一些适合她的动感教材。比如巧虎泡泡。这属于同一系列,同一作用,同一受力点和知识点。而分级,又是这类教材的升级版。目前,体验英语是我唯一使用的一套分级教材。还购买了一些拼读法教材,属于备用性质。我对体验的情节到目前为止,还是比较认可的。
孩子最初学习体验,是在11年的春节期间,在幼儿园已经学习了一个学期的双语课程之后。体验学习的顺序,是从A1-2开始,回到A预备1-2,再到B预备1,再回到A预备3,B预备2。半年过去了,现在在A预备3和B预备2的后半程,后续准备接入A3和B预备3。感觉C1也不错,目前没有难度,也可能适时介入。
这个进度老实说,是有点慢。但是,请看看我花的时间,就知道不慢了。以我个人而言,每周的亲子英语的时间,最初的不过1-2个小时,即便到今天有所增加,每周仍然不会超过3个小时。以我自己的统计,大概是2-3个小时之间,是每周,不是每天,上学期间取底限,假期取高限。时间的安排有家庭的客观条件的因素,是难以增加的了。这样来说,速度还是可以。关键的还在于,保护了孩子的英语兴趣和学习效率。如果有条件介入的是绘本,就算是也依级进行,效率不见得有这么好。
有几个问题,第一,孩子英语起步迟,有优势语种的干扰。第二,孩子早教早,中文绘本阅历无数,(夸张点或者实在懒得去数)。第三,已经有一定的学习的观念,能初步感受英语是学的这个意境。中文她绝对没这个印象。比如她会自己说,爸爸我们学英语好不好嘛,但是不会说,爸爸我们学图画书吧。第四,需要一定的学习效果,比如在学校的表现,老师的表扬,各类表演的参与。具有一定的短期功利行为和需求。第五,体验虽然不是绘本,而且,学习的内容比较强。但是,看你怎么运用,也能运用成情景游戏。即便是相对枯燥的各预备分级。第六,相对绘本来说,音频可以指导大人,也可以给孩子磨耳朵。
当然,因为没有购买及运用其他的成套的分级读物,比如机灵狗等,不敢和其他系列进行对比。在我看来,有一套,运用恰当,足矣。关键是,就这一套,到底够不够用,我觉得够。等不够了,那就继续再买,买同级别的不同读物进行强化巩固。所以,也不排斥其他读物的。估计很快,就会再去购买别的分级读物。因为体验后续的难度,不是一般大,是极大。一条道走到底,我家的没这个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