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比较关注幼儿的数学启蒙,究竟怎么做才能既不“拔苗助长”又能把这个年龄段需要或是可以体会到的数学概念传授给他呢?看了一些国外的文章,主张通过游戏的方式帮助孩子建立并逐渐强化数字与数量对应的概念,正好小雨禾也做了一些《奇迹数学》中的练习,这本书设计比较科学,体现的是同一种教学理念,循序渐进,不会以孩子能数到多少作为学习数学的起步。慢慢地我才了解到数学启蒙阶段重要的是要建立数与量对应的概念,如果只是机械式地背诵数字表没有任何意义(好在我也没有要求小雨禾背过,主要是生活中没这个需要,只是在最近讲日期时他慢慢会背到二十以上,再往后就没耐心了,呵呵),同时我也了解到了目前很时兴的珠心算实际上对于提高孩子的数学能力基本没有作用,只是以某种特殊的方法机械式地计算,刚开始时家长看着成效显著,但等到高年级乃至中学以后就会发现这些练习与真正的数学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有了这些基本理念的学习,我也开始在生活中留意可以用到数学概念的地方,任何知识只有在生活中渗透才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以前为了某种目的曾经尝试设计一些游戏带小雨禾一起玩,但是我发现刻意设计的东西总是得不到很好的配合,只有在孩子表现出某种兴趣时因地制宜地引导他开展相关的活动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而这种机会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呵呵。
比如说,前两天我买回来一些塑料的一次性杯子,我们家不用这种杯子,买来是为了做一个科学小实验的,但是我还没把杯子放好的时候就被小雨禾看到了,于是他兴致勃勃地把包装拆了,把一个一个杯子全部拿了出来,摆了一桌子。这时我灵机一动,立马建议,“小雨禾你是要请客吗?请爸爸妈妈和所有的好朋友一起来吧,有好多好喝的东西呢!”这一提议得到了小朋友的响应。于是,我又建议他在每个杯子里放一块积木,这样杯子不容易倒而且可以互相区别,然后我也很积极地帮助他把抽屉里的小猪小兔子小猴子小海豚拿出来,在地上摆了开来。“来吧,小朋友们和爸爸妈妈都等不及了,快请我们喝果汁吧!”小雨禾非常兴奋地开始张罗起来。“每个人喝多少呢?这样吧,妈妈在地上写数字告诉你我们要喝多少,好不好?我写几你就拿几杯!”说着,我在地上写了一个“3”,小雨禾立马心领神会地去拿了三杯过来,我还建议他像《奇迹数学》里那样一边把杯子放在“3”旁边一边嘴里数出来,就是放第一杯的时候要说“1”,第二杯的时候要说“2”,以此类推。这样很快妈妈要的果汁拿来了,那爸爸要几杯呢?小猴子要几杯呢?我们一个一个地进行着,期间我还不时地变换一下,“小兔子说,‘我只有三杯太少了,不够,再给我加一杯好吗?哦,谢谢你!那现在是几杯了呢?’”“这几个小朋友谁喝得最多,谁喝得最少呢?”“哪两个人喝得一样多呢?”“小猪要喝五杯,现在已经有四杯了,还要给他几杯啊?”这样一来二去,时间过得很快,小雨禾玩得不亦乐乎。不过再好玩的游戏也不能一直进行下去,等慢慢看他似乎兴致不是那么高的时候我就提议“小朋友们要回家睡觉了,我们以后再来请客吧!”
不知道这个算不算是合适的数学游戏呢?以后还要多多学习多多实践才行啊
非常好的方法,数学和生活相结合更容易理解。你这个游戏我们会试一试。
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要融入生活,我们也买了奇迹数学,平时会注意让宝宝多接触数字,颜色和形状的概念。例如她要求吃东西时,问问要几个,一个个数出来,再问要不要加一个,现在是几个了?给爸爸妈妈每人分一个,一共有几个?比比长短,大小,多少。给玩具娃娃排个队,围个圆圈,围个方形,搭积木时让宝宝递一个或几个某种颜色某种形状的积木,她会非常乐意帮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