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本帖最后由 charlenedavid 于 2015-7-10 23:06 编辑

温哥华的学生在“爬藤”


初到温哥华时,对本地的教育尚缺少足够的认识,从直觉上判断学生压力会减轻许多,周边的亲朋好友也都是这么说,仿佛到温哥华来读书,如同是到海滨度假一般,除了放松,还是放松。

温哥华中学里的生活可以说是多姿多彩,女儿每个学期有8-9门功课,除了English、Math、Science、Socials、PE和外语等几门主课,其余课程可以根据个人爱好任选,音乐、戏剧、绘画、电脑技术,甚至厨艺、缝纫、木工、钣金、修车等等,五花八门,学起来不仅轻松愉快,而且十分有趣。回想在北京读书的日子,早晨顶着星星走,晚上顶着月亮归,每天6-7堂课下来头晕眼花,晚上还要面对做不完的功课,成天提心吊胆记挂着自己在班上的排名,那种昏暗无关的日子,仿佛是一去不复返了。


转眼半年过去,朋友的孩子Mark正在为报考大学做准备,依照他的平时成绩,上加拿大任何一所大学都没有问题,寒假时闲来无事,他到佛罗里达去见自己在北京时的“发小”,回来后性情大变,把报考加拿大学校的事情扔到一边,转过头来准备报考美国名校,又是准备参加SAT考试,又是忙活找老师写推荐信,仿佛变成另外一个人。Mark是个聪明的孩子,尽管从北京刚来时英语有些不适应,但毕竟是北京名校出身,基础不错,几年下来成绩优秀,而且读书根本不费劲儿。他喜爱打冰球,时间多花在这项运动上,课程是精选到极致,多一门都不选。


Mark这种突发奇想式的安排,没有换来任何奇迹,临阵磨枪式地准备SAT考试,成绩自然不理想,待提交申请资料时,才发现有许许多多东西比如各种参与各种学校、社会活动等,需要几年前就要有所准备,而且自己以往轻松的选课方式,也不利于凸显自己的学术能力。Mark最终没能进入美国名校,而是去了加拿大著名的滑铁卢大学(Waterloo University),不过,他却使我们有机会一睹温哥华优秀学生之间的激烈竞争。


由于加拿大与美国之间的紧密关系,每年两国之间跨过读书的学生很多,两国人员往来没有任何限制,以往陆路跨越边境只需要出示驾照一类的身份证件即可,近年由于反恐需要,通关时必须出示护照,但仍然无须办理签证,加拿大学生进入美国大学读书,占据美国招生名额,享受美国外州学生的待遇。即使是没有入籍,但具有加拿大永久居民身份的学生,仍然可以按照同等标准入学,这无疑为国内新移民子女中成绩优秀者,敞开了一扇大门,原本在国内有希望考入北大、清华的学生,开始易地再战哈佛、耶鲁。


我曾经在温哥华听过一次介绍考取美国名校的讲座,周末一大早,房间里黑压压坐满了近百人,来晚的人只能插空站着,各位家长、孩子如饥似渴的表情,颇像七十年代末国内刚刚恢复高考时的情景。中国人有一种崇尚学历的情意结,普通学生相互比的是能否考上大学,好学生则比能否升入名牌大学,即使移民到了加拿大,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仍然被带了过来,又在这里落地开花。


考取美国“常春藤”名校绝非易事,首先要过学习关,除了从九年级以上的各门成绩都要优秀,还要参加美国的SAT考试,SAT I怎么也不能低于2200分,SAT II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最好能考个800分,此外,如果有AP或IB成绩当然更有竞争性。而AP课程都是十二年级的课程,报考大学的时间是十一年级的第二学期,为了能够挤出学习AP课程的时间,那么你必须要比正常学生提前跳一级或两级,也就是说,你最晚要在十年级就能开始读十一、甚至十二年级的课程。跳级的安排只能放在暑假的Summer School,每期最多只能选两门课程,一个月读完一年的正常课程,而且还要达到至少90分以上的成绩,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


打算报考“常春藤”的孩子们没有十一点以前睡觉的,一方面要准备SAT各科考试,一方面要保证在读课程都能达到一流成绩,同时还要争取抢时间跳级,加拿大本身没有高考制度,SAT考试是美国人的高考,温哥华公校根本不可能提供辅导课程,要想准备这类考试,自己利用课余时间去读课外班。温哥华这些年此类辅导班一派兴旺景象,大有北京新东方、环球雅思的气势,学生们刚做完学校的功课,就要抄起各种课外班的资料埋头苦读,挑灯夜战,这种高强度的学习压力,几乎就是国内学生生活的翻版。


当然,如果只论学习成绩,这对中国优秀学生来说不算什么,考试么,我们毕竟有千把年的传统了,中国人别的可能不行,但最拿手的恐怕就是考试。可是,美国的“常春藤”名校并非只论考试,他们不需要那些只知道学习的“书呆子”,更看重的是你的综合能力,你是否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你是否有一个健全的人格?你是否有相当的领导能力(Leadership)?你是否能够成为社会的栋梁人才?这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恐怕比学习压力更可怕。在学校学生会里当个差肯定是必不可少的,最好能是个主席什么的,校外做义工也是必要的,打工挣钱也是需要的,这些都能反映出你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和责任感。


除此之外还需要准备什么?噢,对了,那就是你其它专业技能,如果会一、两件乐器当然好,不过一定要考过十级,温哥华有各种音乐考级,比国内还要全面;体育如果能有专长更好,比如拿过奖牌或名次的,至少也要拿手一些运动吧?比如球类、游泳、田径之类的,参加过比较长期的俱乐部训练,西方人都挺崇尚运动的,不像中国人认为凡运动员都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觉得不爱运动的人,脑子反倒容易坏掉。


再剩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找老师写推荐信了,一般是找一个理科的老师、一个文科的老师,再加上自己的辅导员(Councilor),要保证推荐信能为你说好话,那可要看你平时给老师的印象了,临时抱佛脚恐怕是不行的,这些年据说温哥华一些华人学生为主的“名校”,老师对写推荐信不胜其烦,实在推不过去,就用一个一样的模板去应付差事,所以没有和老师平时建立起来的过硬关系,要想拿到一封好的推荐信都不容易。


你想想看,温哥华这些“爬藤”的孩子们该有多么辛苦?在国内挑战北大、清华,只要依靠学习、考试即可,挑战哈佛、耶鲁,则要靠你的全部能力。尽管如此辛苦,尽管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但温哥华的好学生仍然喜欢迎接这种挑战,成功者不仅可以进入世界顶尖名校,接受最好的教育,而且还可以享受减、免学费的待遇,即使是失败了,在“爬藤”的过程中挑战了自我,锻炼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留在加拿大读书也一定会是优秀的学生。


于是,温哥华一批最优秀的学生,就是这么在不断折磨自己,在悬崖绝壁上不畏艰难地在“爬藤”!


1789 查看 16 收藏帖子 (6)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high5

    2015-7-10 23:59:49 使用道具

    David 妈妈最近在研究爬藤了?
  • charlenedavid

    楼主 2015-7-11 00:05:55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charlenedavid 于 2015-7-11 00:10 编辑
    high5 发表于 2015-7-10 23:59
    David 妈妈最近在研究爬藤了?

    想研究来着呢,但没有行动。

    爬藤不是一般的活,得投入很多,精力、金钱。。。

    我朋友的孩子,跟我儿子一样大,已经开始找机构设计爬藤路线了。

    我基本的思想还是让孩子立足加拿大,美国的话,以后靠他自己去闯,我们做父母的,给他开创出加拿大的天地,已经很不容易了。

    我现在越来越觉得,培养孩子也是一条适可而止的道路,不见得非往顶级了去拼命,孩子自有他们自己的命运。

    我倒是更注重自己力所能及、身边的事,比如,鼓励孩子多社交,交有益的朋友;多阅读,丰富自己;多运动;多动手。。。。成为一个全面又丰富的男人,懂得快乐与知足,懂得照顾家人。。。。其他学习方面的就适可而止吧。


  • high5

    2015-7-11 00:14:22 使用道具

    charlenedavid 发表于 2015-7-11 00:05
    想研究来着呢,但没有行动。

    爬藤不是一般的活,得投入很多,精力、金钱。。。

    很认同你的观点啊:)
    是否爬藤主要还是要看孩子自己是否乐意了。
  • charlenedavid

    楼主 2015-7-11 00:17:27 使用道具

    国内家长在孩子教育、培养上的投入是不遗余力的,这也是环境造就的吧?

    也许是加拿大的环境,也或许是自己的心境到了,我已经不再那么“满腔热情”了。

    青春期的孩子,与其说需要家长更多投入,不如说需要家长放宽心,允许孩子这个叛逆时期,允许孩子喜欢独处,允许孩子跟家长说话少。。。。

  • charlenedavid

    楼主 2015-7-11 00:23:49 使用道具

    我们国内在成功上的价值观,男人一生只追求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以此为自己存在的价值高低。

    我不想延续这种思想,在孩子身上。

    奋斗和努力,是因为自己需要,自己觉得满足。

    不以顶级的地位而为自己人生的唯一追求,应该以自己是否懂得满足快乐,为价值观。

    捧一本书,和拿一个篮球出去玩,这些快乐,不见得就比“人上人”更低级。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30 理由 收起
    cl2039996 + 30 我很喜欢!
  • charlenedavid

    楼主 2015-7-11 08:07:06 使用道具

    cl2039996,谢谢你的贝壳。

    儿子现在九年级(今年九月份开学后十年级),高中生了,社交活动明显比初中时多多了,主要是初中时,我们是从八年级读起的,儿子属于插班进来的,同学们都已经各有小圈子,新来的就比较难融入进这些小圈子,而高中以后,大家重新组合,来自不同初中学校,新朋友,新起点,就比较容易交朋友,组合自己的小圈子。

    儿子的这个小圈子有十来个同学(有男有女),主要是华人孩子为主(这些华人孩子来加拿大都比较早,中文不太会说,用英语交流,还有几个是韩国人),因为儿子九年级时上了数学荣誉班,所以他的这些朋友大多数是读荣誉班的,相对来说,可能学习习惯还可以,不是那种逃学不求上进的孩子。

    有了这个圈子,儿子的活动就多了,几乎放学后都要晚回家,一般打篮球为多,也会出去逛街,看电影什么的,十几个朋友,光生日聚会就很多了,反正,儿子的这些活动,我是基本鼓励和支持的,只是有时候太频繁,我会提醒下儿子。

    青春期孩子,需要有社交活动的内容,需要学习提高与同伴之间相处的技巧,需要有更多的信息和友谊,这些非常需要,更为重要的是,儿子很喜欢呀,从自然角度上讲,父母顺应孩子的喜好,其实就是教育的方向,尤其是青春期孩子,得顺着来。

    相比于过去,儿子和我之间就交流少了,一回家就关在自己房间里,也许是在看手机,也许是在看IPAD,不过高中作业也挺多的,还要阅读课外书,他自己的事情,我已经无力去干涉了。

    目前来说,我已经不参与孩子的学习,也很少过问他学习的事情,儿子对学校的任务,还是很上心的,时间安排的能力也比较强,就是学校之外的额外要求,他不是特别投入。

    比如,我希望孩子看看报纸,看看电视新闻,看看杂志(类似《国家地理杂志》之类的),多上网看看信息。。。。。这些泛泛的要求,儿子不是特别上心,我也只能时不时敲敲边鼓,能听最好,不听也不强求了(也没法强求啊)。
  • charlenedavid

    楼主 2015-7-11 08:14:15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charlenedavid 于 2015-7-11 08:15 编辑

    如果儿子的朋友里有爬藤的孩子,估计儿子就比较容易受影响,但目前来说,好象没有。

    寡是我督促他爬藤,这也是件很费力的事情,所以,爬藤只是想想,并无行动。

    我们家是技术移民,普通阶层,孩子能这么快乐地融入加拿大的学习和生活,学校的课九年级时,有两门是B(一门是烹饪课,一门是健康,都是副科),其他都是A,考上了学校十年级的三门荣誉班(他们学校只开设三门荣誉班:数学、科学和英语),我觉得也该知足了。

    也许是自己懒惰的因素,也许是出于经济考虑,确实没有像一些华人家长那样热衷于爬藤,也私下里觉得青春期孩子,正是一个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能有自己的好朋友,有自己的爱好,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和美好,加拿大上个好大学,也行了。
  • tigie

    2015-7-11 09:24:43 使用道具

    心态真平和。
  • seawind

    2015-7-11 09:26:49 使用道具

    爬藤,对美国亚裔来说都很难
  • 阿春1008

    2015-7-11 19:39:08 使用道具

    移民的孩子和出国留学的孩子将来的出路是不一样的吧,所以你确实可以放松心态,而国际生就没那么放松了。
  • 作业还没批

    2015-7-12 10:40:50 使用道具

    楼主心态很好,赞一个!

  • 晴天蓝蓝

    2015-7-13 10:23:48 使用道具

    很难说是ABC爬藤难,还是国内高中生考国内名牌大学难。国内只要高考成绩过了分数线就可以,而在美国,除了SAT高分外,藤校还有很多“谜一般的标准”,把很多优秀的亚裔孩子挡在门外。

    如果是男孩学EE, CS这些学科,大可不必去挤藤校,所谓大藤HYP,在这方面也没优势。如果立志学法律学医,反正是要考法学院医学院的,即使本科没爬上藤,后面有的是机会,还省了那么高昂的学费。
  • 猴亮妈

    2015-10-20 11:43:55 使用道具

    charlenedavid 发表于 2015-7-11 08:07
    cl2039996,谢谢你的贝壳。

    儿子现在九年级(今年九月份开学后十年级),高中生了,社交活动明显比初中 ...

    谢谢分享这些信息。 我也相信放宽心态加上正确引导 (虽然不容易做到),孩子一般都会在正道上稳步前进。
  • zhijun128

    2015-10-20 12:24:23 使用道具

    一直关注的话题。马克。

    希望楼主有空时多分享身边的信息和感想:)
  • 流浪混混

    2015-10-20 13:45:27 使用道具

    谢谢楼主的分享,学习中。
  • shuiyun2001

    2015-10-20 19:32:39 使用道具

    以前以为国外上学对孩子是天堂,现在真的要反思教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