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charlenedavid 于 2015-7-10 23:06 编辑
温哥华的学生在“爬藤”
初到温哥华时,对本地的教育尚缺少足够的认识,从直觉上判断学生压力会减轻许多,周边的亲朋好友也都是这么说,仿佛到温哥华来读书,如同是到海滨度假一般,除了放松,还是放松。
温哥华中学里的生活可以说是多姿多彩,女儿每个学期有8-9门功课,除了English、Math、Science、Socials、PE和外语等几门主课,其余课程可以根据个人爱好任选,音乐、戏剧、绘画、电脑技术,甚至厨艺、缝纫、木工、钣金、修车等等,五花八门,学起来不仅轻松愉快,而且十分有趣。回想在北京读书的日子,早晨顶着星星走,晚上顶着月亮归,每天6-7堂课下来头晕眼花,晚上还要面对做不完的功课,成天提心吊胆记挂着自己在班上的排名,那种昏暗无关的日子,仿佛是一去不复返了。
转眼半年过去,朋友的孩子Mark正在为报考大学做准备,依照他的平时成绩,上加拿大任何一所大学都没有问题,寒假时闲来无事,他到佛罗里达去见自己在北京时的“发小”,回来后性情大变,把报考加拿大学校的事情扔到一边,转过头来准备报考美国名校,又是准备参加SAT考试,又是忙活找老师写推荐信,仿佛变成另外一个人。Mark是个聪明的孩子,尽管从北京刚来时英语有些不适应,但毕竟是北京名校出身,基础不错,几年下来成绩优秀,而且读书根本不费劲儿。他喜爱打冰球,时间多花在这项运动上,课程是精选到极致,多一门都不选。
Mark这种突发奇想式的安排,没有换来任何奇迹,临阵磨枪式地准备SAT考试,成绩自然不理想,待提交申请资料时,才发现有许许多多东西比如各种参与各种学校、社会活动等,需要几年前就要有所准备,而且自己以往轻松的选课方式,也不利于凸显自己的学术能力。Mark最终没能进入美国名校,而是去了加拿大著名的滑铁卢大学(Waterloo University),不过,他却使我们有机会一睹温哥华优秀学生之间的激烈竞争。
由于加拿大与美国之间的紧密关系,每年两国之间跨过读书的学生很多,两国人员往来没有任何限制,以往陆路跨越边境只需要出示驾照一类的身份证件即可,近年由于反恐需要,通关时必须出示护照,但仍然无须办理签证,加拿大学生进入美国大学读书,占据美国招生名额,享受美国外州学生的待遇。即使是没有入籍,但具有加拿大永久居民身份的学生,仍然可以按照同等标准入学,这无疑为国内新移民子女中成绩优秀者,敞开了一扇大门,原本在国内有希望考入北大、清华的学生,开始易地再战哈佛、耶鲁。
我曾经在温哥华听过一次介绍考取美国名校的讲座,周末一大早,房间里黑压压坐满了近百人,来晚的人只能插空站着,各位家长、孩子如饥似渴的表情,颇像七十年代末国内刚刚恢复高考时的情景。中国人有一种崇尚学历的情意结,普通学生相互比的是能否考上大学,好学生则比能否升入名牌大学,即使移民到了加拿大,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仍然被带了过来,又在这里落地开花。
考取美国“常春藤”名校绝非易事,首先要过学习关,除了从九年级以上的各门成绩都要优秀,还要参加美国的SAT考试,SAT I怎么也不能低于2200分,SAT II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最好能考个800分,此外,如果有AP或IB成绩当然更有竞争性。而AP课程都是十二年级的课程,报考大学的时间是十一年级的第二学期,为了能够挤出学习AP课程的时间,那么你必须要比正常学生提前跳一级或两级,也就是说,你最晚要在十年级就能开始读十一、甚至十二年级的课程。跳级的安排只能放在暑假的Summer School,每期最多只能选两门课程,一个月读完一年的正常课程,而且还要达到至少90分以上的成绩,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
打算报考“常春藤”的孩子们没有十一点以前睡觉的,一方面要准备SAT各科考试,一方面要保证在读课程都能达到一流成绩,同时还要争取抢时间跳级,加拿大本身没有高考制度,SAT考试是美国人的高考,温哥华公校根本不可能提供辅导课程,要想准备这类考试,自己利用课余时间去读课外班。温哥华这些年此类辅导班一派兴旺景象,大有北京新东方、环球雅思的气势,学生们刚做完学校的功课,就要抄起各种课外班的资料埋头苦读,挑灯夜战,这种高强度的学习压力,几乎就是国内学生生活的翻版。
当然,如果只论学习成绩,这对中国优秀学生来说不算什么,考试么,我们毕竟有千把年的传统了,中国人别的可能不行,但最拿手的恐怕就是考试。可是,美国的“常春藤”名校并非只论考试,他们不需要那些只知道学习的“书呆子”,更看重的是你的综合能力,你是否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你是否有一个健全的人格?你是否有相当的领导能力(Leadership)?你是否能够成为社会的栋梁人才?这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恐怕比学习压力更可怕。在学校学生会里当个差肯定是必不可少的,最好能是个主席什么的,校外做义工也是必要的,打工挣钱也是需要的,这些都能反映出你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和责任感。
除此之外还需要准备什么?噢,对了,那就是你其它专业技能,如果会一、两件乐器当然好,不过一定要考过十级,温哥华有各种音乐考级,比国内还要全面;体育如果能有专长更好,比如拿过奖牌或名次的,至少也要拿手一些运动吧?比如球类、游泳、田径之类的,参加过比较长期的俱乐部训练,西方人都挺崇尚运动的,不像中国人认为凡运动员都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觉得不爱运动的人,脑子反倒容易坏掉。
再剩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找老师写推荐信了,一般是找一个理科的老师、一个文科的老师,再加上自己的辅导员(Councilor),要保证推荐信能为你说好话,那可要看你平时给老师的印象了,临时抱佛脚恐怕是不行的,这些年据说温哥华一些华人学生为主的“名校”,老师对写推荐信不胜其烦,实在推不过去,就用一个一样的模板去应付差事,所以没有和老师平时建立起来的过硬关系,要想拿到一封好的推荐信都不容易。
你想想看,温哥华这些“爬藤”的孩子们该有多么辛苦?在国内挑战北大、清华,只要依靠学习、考试即可,挑战哈佛、耶鲁,则要靠你的全部能力。尽管如此辛苦,尽管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但温哥华的好学生仍然喜欢迎接这种挑战,成功者不仅可以进入世界顶尖名校,接受最好的教育,而且还可以享受减、免学费的待遇,即使是失败了,在“爬藤”的过程中挑战了自我,锻炼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留在加拿大读书也一定会是优秀的学生。
于是,温哥华一批最优秀的学生,就是这么在不断折磨自己,在悬崖绝壁上不畏艰难地在“爬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