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xuanxuanie 于 2015-7-16 12:13 编辑
孩子上学后的最初日子里,很多家长为识字苦恼过,我也如此。为了让孩子更有效率地识字,我曾做过很多探索,包括编出一套涵盖一年级所有生字的儿歌。但是,究竟什么才是识字的最好方法呢?在卢梭的《爱弥儿》中,我读到下面一段话,感觉豁然开朗了:
“人们在煞费苦心地寻找教读书识字的最好办法,有些人发明了单字拼读片和字卡,有些人把一个孩子的房间变成了印刷厂。洛克(英国哲学家——引者)则主张用字骰教孩子们学习识字。这岂不是找到了一个最好的办法吗?真是可怜!其实有一个办法倒是比以上的办法都更为可靠的,但这个办法一直被人们所遗忘了:这个办法就是促使孩子们有学习的欲望。你使孩子们先有这个欲望,然后把你那些字卡和字骰都通通拿开,这时候,随你用什么方法去教都可以把他们教得很好的。”
的确,学习的欲望,或者说学习的兴趣、好奇心,才是一个人识字的最大动力,要让孩子做好一件事情,就必须让他有高度的兴趣和热情。当然,这种兴趣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由于任何外在的目的。学生在学校里努力识字,为的是取得好成绩,赢得老师、家长和他人的夸赞,他只把识字当成攫取名利的工具,他对识字的兴趣哪里是来自真心呢?一旦这些外在的条件失去了,他还能保持这么高的学习热情吗?对于他的学习而言,除去识字有老师和家长的督促,在那些没有他们督促的领域,孩子能不能做得一样好呢?
有的孩子,因为某种无法说清的偶然机缘,对汉字表现出极度的敏感,他们甚至可以在街边牌匾、电视字幕中认识大量的字。当然,大部分孩子未能如他们一样对汉字本身怀有巨大兴趣,不过我们也可以通过另一种学习——或者说读书的乐趣间接地去引导他识字。想起当年我认读繁体字的过程,课堂上老师从未教授过繁体字,我学繁体字完全是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古书读得多了,自然而然就熟识了。因此,我现在辅导孩子识字,每天放学复习二三十分钟生字,接下来就是让孩子自主阅读。我自创的识字儿歌也完全放弃了,不是说它没有效果,而是说识字需要背诵,但又不能单靠背诵,识字儿歌固然形式活泼,但不能止步于此,要想巩固成果,还要借助故事、文章,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理解汉字,也才能更加牢固地记住它们。这种效果虽然见效慢一些,难以短期在成绩上体现出来,但它更注重学习的目的和效果,更好地培养阅读能力,从潜力上说未来完全可以超过那些死记硬背的孩子。如果你能让孩子一直保有这份兴趣和热情,你就为孩子未来的成功铺平了道路。木村久一在《早期教育与天才》中说:“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强烈的热情。”那些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尤其是历尽千难万苦的事业,有哪一项不是源自人们的兴趣与热情呢?
今天学校教育的问题就在于为了知识而知识,灌输尽可能多的知识,形式枯燥呆板,学生没有时间进行消化和理解,更谈不上学习的兴趣。其实这种大而全的做法是有害无益的,学校教育的关键不在传授什么知识,而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学会学习的方法和如何独立思考。让我再引卢梭的一段话吧:“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毫无疑问,这是所有一切良好的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我们应永远铭记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