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DAVY同学有看动画片《秦时明月》,讲墨家的故事。先时我也对墨家的钜子令很感兴趣,搜索了一番,今天倒不说这个,还是先讲讲墨子的教育思想吧。
旧文一个,我姑且贴之,你们姑且看之。
==================华丽的分割线=================
说到墨子,我们已经知道的很多他的“兼爱、非攻”的思想了,而说到教育,似乎孔子永远被摆在第一位,孔子的因材施教,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也”。其实,墨子也是一位影响世界发展的伟大教育家之一,其教育思想在历史上有一定意义。
墨子有一套比较完备的教育体系。根据社会分工的不同,分为农学、纺织学、手工学、机械学、建筑学、商业学、军学,涉及面非常广泛。同时根据弟子接受能力的不同,又分为优等生、中等生、末等生。有的弟子感到不平,质疑墨子:“先生每次教我的都非常简单,而教给别人的却非常详细,这样做不是太偏心了。”墨子听了,语重心长的说:“假如你一天完成十个项目,而别人能完成一百项,这就说明你的接受能力比别人差一些,所以你必须由浅及深,循序渐进,最终能精通此门技术。假如和别人一样,教给你的太多,你就承受不了,日久天长你就会感到乏味,最终就会放弃,一技无成。你看我说的对吗?”这个弟子听了,顿时如拨云见日,想不到老师有这样周密的安排,令人佩服。
墨子认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强制性教育。墨子曾问一位学成的弟子:“你已经精通了这门手艺,我看你头脑灵活、口齿伶俐,不如再学一下口才和礼法。”这位弟子有些不愿意,答道:“我学会了这门手艺,就有了谋生的本领,至于你说的口才和礼仪,我看别人也没学,也就没学了。”墨子听了非常不满,严厉的教导了这位弟子:“你的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假如别人不想发财,你也不想着发财吗?你的意志不能以他人为标准。将来假如你要讲学收徒,没有雄辩的口才怎么能行啊,一定会有人和你辩解,你说不过他,还怎么宣扬你的学说啊!”这位弟子听了感觉很有道理,就接受了墨子的观点。
墨子认为要用动机去判别一个人的行为,即行为与动机的统一。鲁国国君曾问墨子:“我有两个儿子,一个热爱学习,一个轻财好施,让谁做继承人呢?我很为难”。墨子答道:“看一个人行为,不能只看表面,而要看其动机如何,假如一个人把钱送给了无助的穷人,那么可以说,他是在同情这个穷人,假如他把钱送给了有实权的官员,就能说他在爱护这个官员,而是别有所图。所以要细查、深思,才不会被一些人的行为所迷惑。”
下面准备从几个方面来谈谈墨子的教育思想:
一、墨子教育的类别
第一类 社会教育
墨子从社会政治方面着眼,认识到社会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是因为「王公大人」掌握着统治大权,他们的领导作风和个人的好恶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所以要对他们进行「上说」说服教育他们「尊天、事鬼、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命、非乐、节用、节葬。」其次是「农与工肆之人」,这部份人是社会的创造者,占人类的绝大多数,因而要对他们进行教育,唤醒他们共同创造一个「兼相爱、交相利」的理想社会。墨子要唤起广大人民的觉悟,提高全社会人的素质,如此才能实现崇高的社会政治理想。
墨子对社会教育的进行有三条宝贵经验:
(1) 上说下教,全面教育
墨子在鲁国听说楚国要攻打宋国,除组织弟子帮助宋国防御,还亲自步行十天十夜,赶到楚国,「上说」楚王,说服楚王放弃攻宋的计划。再如墨子教育鲁阳文君,不要攻打郑国,鲁阳文君听从墨子的劝告终止了攻宋的计划。对于平民百姓,墨子进行「下教。」如《公孟》篇记载,有一个身体健壮、思路敏捷的人来到墨子门下,墨子劝他跟自己学习,学成之后告诉他:我教你学是行义,你学习也是行义,你不学习,人家就会笑话你,所以我才劝你学习。
(2) 强聒而不舍,遍从人而说之的「扣则鸣、不扣必鸣」
墨子一贯坚持积极主动教育,主动去解决问题,永远起主导作用。他说:「不强说人,人莫之知也。」(《公孟》)他从撞钟及至国家的政事为例,说明主动教育的重要道理。坚决反对教师「待问而后对」、「弗问不言」的被动施教。他在《公孟》和《非儒》篇里都驳斥了儒家「击之则鸣、弗击不鸣」的施教原则。墨子还把不积极主动施教看作是施教者的过失,认为是危害社会的祸乱之源,所以一再强调要「强说强教」、「扣则鸣、不扣必鸣。」
(3) 择务而从事「因材施教」
墨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其弟子魏越问道,见到各地诸侯,您将说什么呢?墨子说,到了一个国家,要选择重要的事情进行劝导说教,假如一个国家昏乱,就告诉他们尚贤尚同的道理;假如一个国家贫穷,就告诉他们要节用节葬;假如一个国家喜好声乐、沉迷于酒,就告诉他们非乐非命的好处;假如一个国家荒淫不讲究礼节,就告诉他们尊天事鬼;假如一个国家以欺侮、掠夺、侵略、凌辱别国为事,就告诉他们兼爱、非攻的益处;所以说要「择务而从事。」这段话充分表明了墨子「因材施教」,根据各国实际情况进行游说的做法。
墨子社会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形成庞大的教育网络。墨子知道,任何事情要想成功,只靠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要培养更多的人才共同去做,才有希望成功。因此,他除自己到各国游说之外,还派出许多弟子到各地分头讲学,宣传墨家主张,形成遍布社会各地的教育体系。
【第二类 学校教育】
墨子非常重视学校教育,以作为培育人才的摇篮,培养出来一批又一批的墨者,为传播墨学,兴利除害而「摩顶放踵」、「上说下教。」墨子学校教育的课程设置比较全面。公共必修课有古代文献,如《诗》、《书》、《春秋》以及墨子所编的讲义《墨经》。获得基础知识后,再分为三科:「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根据学生的能力、爱好、特长编班,或入文科,或入理科,或入军工科。所教学科大体包括哲学、宗教、伦理、教育、天文、数学、物理、应用科学、军工科学、政治、经济、外交等。
墨子办学宗旨是培养博学多能、文武兼备、能强力办事并富有「有道教人、有财分人、有力助人」精神的「兼士。」墨子对其弟子施以严格的组织纪律教育,培养高尚的情操和优秀的道德品质,授于各种专门的知识和各种生产劳动的技能技巧,使他们在分工合作的原则下,各从事其所能,把他们培养成真正履行墨家道义,实现「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政治目的而行义的「兼士。」 墨子的教育对象主要是「农与工肆之人」,面向天下,在民间广泛招生。招生办法灵活多样,主要是有人推荐入学,如在《鲁问》篇记载鲁人推荐儿子上学就是一例。再就是上门动员入学,如《公孟》篇里有一人以「吾族人无学者」为理由而不学习,墨子听了力劝他改变错误想法,要他去学习义。这是墨子亲自动员入学行义的事例。
墨子的教育理想是使广大民众皆知为义,都有奋发向上以身殉义、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为他人利益而奋斗的侠义精神。学校教育力求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言行一致、义利并重、述作并重、损己利人、积极进取、艰苦奋斗的兼士,具有赴刃蹈火、死不旋踵的无私奉献精神。
【第三类 终身教育】
学校教育仅仅是短期教育,墨子将教育延伸到学生的终身,这就是终身教育。《鲁问》篇记载:
子墨子使胜绰事项子牛。项子牛三侵鲁地,而胜绰三从。子墨子闻之,使高孙子请而退之。曰:「我使绰也,将以济骄而正嬖也。今绰也禄厚而谲夫子,夫子三侵鲁,而绰三从,是鼓鞭于马靳也。翟闻之:言义而弗行,是犯明也。绰非弗之知也,禄胜义也。」
墨子让弟子胜绰去项子牛处做官。项子牛三次侵犯鲁国领土,胜绰三次都跟从了。墨子听说后,派弟子高孙子请求项子牛辞退胜绰,并且说:我让胜绰去,是为了制止骄横、匡正邪僻。现在胜绰俸禄丰厚了,却欺诈你夫子,你三次侵犯鲁国,胜绰三次都跟从了,这就像扬鞭打马车的中马一样。我翟听说过,出语讲仁义却不实行,是违背了明白的道理。胜绰并不是不知道,而是将俸禄看得比义还重啊!可见,墨子因弟子胜绰助项子牛伐鲁,违背了义,而派弟子高孙子去项子牛处辞退胜绰。胜绰是在墨子处学成后去事项子牛的,但墨子还要关心并继续教育胜绰。这是一种正规教育的延伸,是一种终身教育。这也是墨子的一种为义之举。墨家子弟「赴火蹈刃、死不旋踵」的侠义精神实乃墨子教化之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