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期,0-3周岁(不含3岁);幼儿期,3-6周岁。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强帖,里面的强人强娃,开始进行第二语言(不包括方言,以下单指英语)的开发,效果出奇的好。虽然具体执行的时间虽然千差万别,但是,基本逃不离这两个年龄段。
我估计超出这个年龄段比如在小学阶段开始介入培养英语的,也有不少牛人牛蛙,但是这些大人们已经是孩子教育的老人了,已经不会那么在意一城一地的得失,所以,不屑于纠缠于某方面的炫耀或者所谓的经验分享。他们在看到孩子得到的同时,对失去已经有了很深刻很适时的理解。所以我们大家,如果兼顾婴幼儿论坛,小学论坛,初中论坛的话,就会发现里面有一个现象,牛孩牛爸妈都出在第一论坛,后续几个论坛,他们都沉寂了。这很值得我们深思。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头重脚轻的英语牛蛙现象?前期的牛蛙到后期都怎么蜕变了的?如果能从后面往前推,进行回顾性分析,出大量的回顾性分析的帖,或者我们就能明白其中的关节所在。
我个人臆断:前期功利性不强,容易满足。后期要比较的已经不是一个英语,单英语水平再高,但是综合起来无优势,也已经无法让这种孩子的父母能提起去夸耀的乐趣。
由此,我就在思考,孩子的综合能力这点,是不是更主要一些呢?
婴幼儿时间能比较的东西少,英语这个有点难度的概念就彰显;小学初中高中能比较的东西多,但是也只是立足于应试方面的,所以,综合成绩是唯一的硬道理;大学比什么?孩子飞了,控制不了,不比了。成人后呢,孩子成败父母已经认命,也不能比,再比比不清楚了。
我们再来看看现在的状况。小学的应试需要比拼的东西,逐步向幼儿期过渡,提前介入。数学、语文、英语,当然,我们都能找到美名其曰的说辞,美化我们的早教行为。
这三方面,语言我们姑且说它是语文,是我们大家基本都在参与的,也是最容易的。方法也是有很多很多。但是因为大家认识到了,知道了一些客观规律,学习并实践着这种规律,所以,也获得了属于自己的经验和教训。母语,它隶属于生活,生活本身就是环境,所以也具有最强大的可持续性。回头看这种早教,我们也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很多语言早教比较好的,比较早的,过了婴幼儿阶段后,在应试竞争中,孩子显现不出优势。而我们的目光,也同样会被社会牵引,由早期的远视,到后来的近视。孩子应试成绩没有上来,还是会对我们的自信心造成打击,虽然托词还可以继续放远,但是已经不再那么自信。确实是,如果应试阶段就面临淘汰,那谈何后辈子的优势,抑或者为第三代人的传承去储备基石?
这三方面里面的数学,相对较冷。因为这更加贴近应试教育,早教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就算你想急功近利,但是它绝对是慢功出细活,而且近远期效果都非常混乱的一个方面。不容易谈出一个所以然。
这三个方面的第三个方面,绝对是最热的。看看各大论坛,看看社会培训,如火如荼,多少人前仆后继。何止一个壮观可以言表。但是这个也是最复杂的。复杂之处,在于大人本身较弱,环境本身欠缺,认识本身匮乏。
我也想不明白,我有时候也迷惑。今天正好看到一贴有同学回复说是要尊重孩子的生长特点,突然有感而发。发到此处,一吐以图自快。
孩子到底都有些什么生长特点和规律呢?
我们自己带孩子,多少都是有这方面的经验的,我们在孩子从襁褓中一直成长的过程,说几点常识性的东西。
第一,运动方面,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这就是客观规律。几个月长牙,几个月体重身高,也是客观规律。(规律的要点在育儿书都有)。有谁在孩子2个月的时候,逼着教孩子走路的吗?有谁在孩子长牙前狂补,希望一张就是满嘴牙的吗?大家都默认了这种客观规律,就不焦急,忧郁了。也许特例出现了,你也照样是泰然处之。因为我们在这方面,还是能达成共识,尊重客观规律。
第二,智力方面,早教不求功利。多早多晚没人纠结。但是早的是不是就赢在了起跑线上?估计我们都不会这么认为的。孩子,差几个月,就差上了一大截。多早多用功,这几个月,可能都是不可逾越的。智力不到,教会的东西,也只是被形象成一种短期记忆力。比如,9个月会背唐诗的,等大家普遍都会的3岁时再去比,也比不出什么高劣来。2岁会数学的,即便玩中学,精力和时间也不能少到哪里去,但是等真正开智期后的比如7岁去对比,也不见得有啥优势了。开智后的,加速度快的,甚至还能超越成为强者。
第三,情商方面的,孩子的内心、情感,也是有规律的。年龄不大,理解、感受和自刍能力都不到。强加给他一些成人的情感感受和体验,也是没必要的。不断强化的,也不见得后期就真的成为内心的强者。
回想起以前听到看到的印记。日本幼儿园啥都不教,是真正的啥都不教(不像我们这儿因为孩子什么都没学回家就说啥都没教,其实,我们中国幼儿园是全世界教东西最多的),教礼仪礼貌,教运动游玩。美国幼儿园甚至没有三年级,多只是一年学前班,学前班教的多是阅读能力。英国幼儿园最近看到的樱桃的博客,感觉还教多些,但是和我们国内那也是没法比。再看成人后成才的比例,中国是全世界最低的。呜呼。
教的越多越弱智?不该啊。这只能说明,我们没有按照客观规律去教,我们还是逃脱不了填鸭,只不过把小学以后的阶段的填鸭,提前了,打了超级大的提前量,到了婴幼儿阶段去了,然后换个说词而已。是不是这样?我个人是有这么一个印象的。去掉那些大量的说词,用填鸭教学去看待,就能够明白为什么牛孩牛蛙这么多,但是最后的成材率那么低了。当然,如果成才用成绩去看待的话,那我们绝对是世界第一。谁考得过我们?我们是世界上最能考的民族。
所以,时不时反问自己,如果我们放弃掉终身益处这个立足点,我们所有的早教,是不是不够尊重客观规律。如果我们尊重客观规律,完全立足终身益处这点,我们还有什么纠结的?学得慢?学得迟?学得少?玩太多?都非常正常啊,甚至应该窃喜,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