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谢谢了!
徐悲鸿眼中的泰戈尔 (转)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5eedf10100xye3.html 
一个多世纪以来,没有哪位文学大师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堪与泰戈尔相比。他的诗名直到今天,不仅为我们所难忘,他的许多诗文,就是在文学很低迷的岁月,也为中国人所钟爱。如今,在诗歌繁兴的当下,他的诗仍让我们高山仰止,以他不为世俗所染的纯净,平抑我们可能有的浮躁,以朝露般的清新,滋润我们爱诗的心。
一般来说,任何审美,都存在见仁见智,就像人人心中都有一个哈姆莱特。
但是,泰戈尔是个例外。
《泰戈尔像》是徐悲鸿很有影响的作品。相信每一位爱泰戈尔的中国人,看到这幅作品就会心领神会:这就是我心中的泰戈尔。
泰戈尔为什么会例外?
因为《泰戈尔像》不是别人眼中的泰戈尔,是徐悲鸿眼中的泰戈尔。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泰戈尔像》满足了绝大多数知道泰戈尔的人,特别是中国人对泰戈尔的想象。回望人类艺术史,这样的影响,仍然独属于徐悲鸿。
《泰戈尔像》作于1940年。这位对中国现代和当代艺术发生过巨大影响的画家,当时正是中国画坛的领军人物,也是在世界画坛为数不多的名望的中国画家之一。正值壮年的画家,作为将西方古典精神引入中国传统艺术的先行者,应誉满天下的泰戈尔的邀请,到印度讲学。在泰戈尔写下许多诗文的庭院,徐悲鸿与泰戈尔并肩或相对而坐,在最近的距离怀着与我们相同的敬仰,感受已届老年的大师丰沛的生命与精神。
《泰戈尔像》也是由徐悲鸿倡导,仍为中国当代艺术弘扬的“传统为本”、“中为体、西为用”理念的代表作,是立足中国艺术的写意精神,融会西方艺术写实精神的典范。
画家一定满怀对自己面对的泰戈尔的敬意,调动他正担当的探索中国艺术走向世界之路的全部理想与才华,将中国艺术的写意精神,与西方艺术的写实理念相融会,再现了泰戈尔的典型形象与内在情怀。
那是一个圣者的形象。他白发白须,但给我们的感觉不是老迈,与他黑而深邃的目光相映衬,成为我们心中泰戈尔式智慧的特征。泰戈尔坐在藤椅上,双臂自然地搭在椅子的扶手上,一手拿笔,一手半翻开一个有着天蓝色封面的笔记本。这是泰戈尔写作进行中的状态,是凝神沉思最具思想光辉的瞬间,邈远而悠长的眼神,似看着很近的前方又似看着无限的远方,仿佛正穿越时空,凝神捕捉生命最深处的灵光……而我们在泰戈尔的诗中常能意会却难以言传的意蕴,徐悲鸿以我们最熟悉的方式精微地表现出来。
泰戈尔置身的芒果树下的背景,为中国式的艺术语言所置换。遒劲的老藤,繁茂的浓阴,自然的枝条上成双成对昵喃的小鸟……中国画特有的淋漓墨色,渲染出万物的平等与祥和,一如我们感知的丰富而清新的泰戈尔的心。
真的谢谢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