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我是在YOUTUBE上看的,很精彩,实在太好看了,也有很多思考。

讲述的是五个中国老师去英国一所中学任教一个月,以中国教育方式,一个月后,让这一个班的学生与其他班级的学生进行考试比赛,看哪个教育方式的分数高。

这五个中国老师,其中一个是南外的女老师,是五个老师里英语最好的那个。

这五个老师面对一个班50个学生(按中国的模式,在英国,一个班最多也不会超过30个),一切按中国模式,填鸭式,包括体育,也有考核,1000米(男生)800米(女生),都要考核通过,还要做广播体操。

老师们在50个英国学生面前,实在是气哭了。。。。

这是一部真人秀的节目,宗旨也是为了节目的可看性,但轰动效果是肯定的。

相比之下,我想老师们会有感慨:中国学生实在是太好了。。。。哪怕是最不爱学习的学生。

数学老师教三角函数,有学生问:我们为什么要学这个?还不如教我们怎样报税呢?

英国学生有拿电炉到教室,说他必须随时能喝到热茶,被老师没收后喊家长来学校,家长说:喝茶是他的权利。
八版
1584 查看 33 收藏帖子 (2)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charlenedavid

    楼主 2015-9-1 11:39:07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charlenedavid 于 2015-9-1 11:44 编辑

    这部记录片多少证明了一点,离开文化习俗的背景,教育模式是不能生搬硬套的,国内的搬过去,国外的搬过来,都不行。

    尽管最后中国式教育模式在考试中,成绩胜出了,但过程中的种种矛盾和冲突,还是很反应出社会问题的。

    值得一看。

    国内电视台已经播放了这部记录片啊,大家没看过么?
  • tjwxh

    2015-9-1 11:44:27 使用道具

    英国有钱人、有地位的人中,印度人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同理,法国等欧洲国家,辖属的殖民地外来人口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本土人士高不成低不就。换成身边的例子,部分大城市土著人士虽然拆迁款多点,但由于文化程度,只能从事低端行业。这也是英国政府看到本土教育的问题,请中国老师来交流。
  • swe_xwe

    2015-9-1 11:56:51 使用道具

    这个片子上个月就出了,现在出到3了吧。
    国内和英国都讨论的相当热烈啊。
  • swe_xwe

    2015-9-1 12:00:48 使用道具

    就BBC的这部纪录片,有一篇讨论文章,我摘抄几段:

    坦率来说,在西方社会,孩子们的确可以有一个开心、幸福的中小学,但“更少的学习、更多的游戏、更宽松的管理”,实际上意味着如果想要跻身社会精英,你需要更自律、更多的课外辅导与公立教育之外更多的社会资源。与中国教育以显性的应试来划分学生群体不同,西方教育实际上通过一个宽松的过程,偷偷完成了社会分层。大多数老百姓的孩子在这个温水煮青蛙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被沉淀了下来。

    说到底,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的不同,绝不仅是方法上的不同,而是教育功能定位上的不同。中国的教育是底层向上攀登的阶梯,平民子弟要想成为精英,就必须吃苦受累。而西方的教育则是一个分层机制,它的大众教育只提供基本、有限的教育,要想成为精英,就必须从市场上另行购买教育,买不起的人则自然而然地被淘汰了。

    虽然都被冠以公立的称呼,但西方的公立教育是大众教育,中国的重点公立中学是精英教育。两者比较其实是拿我们的上马比英国的下马。以此来判断谁的基础教育更好,其实完全偏离了真相。与自由散漫、福利过度的公立教育不同,西方私立精英学校的风纪严格、学业压力巨大,要想跟上其教学进度绝非易事,在许多地方甚至比中国的重点中学还要残酷。坦率而言,如果中国老师遇上这样的学生,可能展现的将会是另一个效果。

    在近十年来,中国的教育无论是在大学还是在中小学,都经过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既出于中国教育对中国社会快速变动的回应,也在很大部分出于向西方学习的目的。一些人常拿英美公立学校来做素质教育的模板,强调快乐学习,强调减负,结果造成了公立教育在内容上的缩水,质量上的下降。这实际上逼迫着家长们在课外时间投入更多的资源,而无力购买教育资源的孩子则越来越难以通过自己的勤奋在课堂上弥补这种资本上的差距。


    swe_xwe于2015-9-1 12:02补充以下内容:
    上面这篇文章的题目是:

    “BBC纪录片中没敢讲的故事  西方宽松的教育在偷偷地完成社会分层”
  • 云知道爱图图

    2015-9-1 12:56:53 使用道具

    分析得好。BBC录制,片名为《Are our children tough enough?》
  • charlenedavid

    楼主 2015-9-1 12:57:21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charlenedavid 于 2015-9-1 13:03 编辑

    我儿子说,他们同学里像这样乱的课堂纪律是没有的。

    后来看网上有讨论说,也是有作秀夸张成本的。

    看了这个记录片,如果是完全真实的,我觉得这个英国学校好象不值得去上。

    另外我觉得这五个中国老师很优秀,很有勇气,面对50个英国青春期的孩子,用英语教学,得多大勇气啊。


  • candygirl

    2015-9-1 13:13:50 使用道具

    还没看过这个片子,感谢LZ的介绍
  • saramevan

    2015-9-1 13:17:40 使用道具

    这个片子很火,前段时间朋友圈里讨论很激烈。出国留学必须认真择校,如果出去上这样的中学,真不如留在国内。
  • Genie_黄果树

    2015-9-1 13:22:22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Genie_黄果树 于 2015-9-1 13:23 编辑

    那个数学老师是杭外的吧,超厉害。
    不过这些老师在国内所带的学生都是万里挑一的,所以对于课堂纪律管理方面有点欠缺~~
  • charlenedavid

    楼主 2015-9-1 13:25:56 使用道具

    前面冲突部分很多,后面的转变实在太戏剧了,这么乱的课堂纪律,这么不愿意学的学生,怎么一下子成绩就上来了?

    我以前教这里的孩子学中文,四五个学生,如果里面有一个西人孩子,基本上课堂效果就会很受影响,很佩服这五个老师,能接受50个人的班级,面对这些天不怕,地不怕的学生。。。。

    我儿子暑假上夏校,居然广播里友情提示说:想要抽烟的学生,请到室外抽。。。。

    这里的孩子被自由宠坏了。。。。
  • charlenedavid

    楼主 2015-9-1 13:29:44 使用道具

    Genie_黄果树 发表于 2015-9-1 13:22
    那个数学老师是杭外的吧,超厉害。
    不过这些老师在国内所带的学生都是万里挑一的,所以对于课堂纪律管理方 ...

    这个数学老师确实应该是杭外的,很棒。

    不能说这五位老师课堂管理纪律能力不够,毕竟才一个月时间,一下子接收50个青春期孩子,毫无经历的事情,换谁都不行的。

    国外的这些青春期孩子,连警察拿他们都没办法的。
  • charlenedavid

    楼主 2015-9-1 13:34:28 使用道具

    五位老师里,最喜欢的还是南外的那个英语老师,杭外的数学老师也很好。

    不太喜欢那个教中文的老师,还有科学老师。

    前者总是强调是英国福利制度导致这些孩子不在乎学习,这个太片面了,太中国思维了,这是有很深的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单单是福利制度的问题,中国人从来都是追求做官,做人上人,而且是唯一的出路,这是很劣根性的问题。

    还有科学老师,心态不够平稳,思想教育痕迹太重,非常传统,她以为国内的爱国主意思想教育很可圈可点?殊不知,这种爱国主意思想教育已经非常洗脑了,看看有几个孩子被教育成爱国了?
  • 我是小卷

    2015-9-1 13:48:52 使用道具

    这五位老师课堂管理能力不足,不是因为时间的问题,而是他们所在的学校就是国内的重点中学,不存在多大的课堂管理问题,因为上这种学校的孩子通常父母很上心,不需要过分管理课堂就能很愉快的上课,发挥自己教学的能力和拓展学生的能力
    而那些英国学生(我只看了第一集),他们在课堂上的捣乱,估计咱们这里妈妈很多受不了,可是他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不少,差学校,还有就是各种职校,这种学生就是普遍存在的,教师上课的第一件事不是传授知识,而且管理课堂,否则没有办法继续上课,知识都不是那么主要的,因为绝大部分就不学,主要就是课堂管理,所以真正很厉害的老师真的是那种在烂学校管理烂班,把烂班管理好,还要出成绩!当然我不是诋毁片中的老师,他们的专业能力很强,但是如果真的放在国内的极品学校,未必那么优秀
  • peach00812

    2015-9-1 13:58:18 使用道具

    我觉得bbc拍的还是有点过于注重节目效果了!是有些不爱学习的孩子可能重要的是突然换了新的环境新的老师新的教育方式,大家都知道只是一个月也不会那么上新,之前也说了都是挑的成绩中等以及上等的学生,里面那个牙套妹看着平时就很刻苦努力啊!
  • 我是小卷

    2015-9-1 13:59:32 使用道具

    再多八一句:按科学老师那种上法,不想做实验,节约时间多传授知识,很传统的教学法,现在学校,至少绝大部分根本就不允许这样授课,绝对被批的体无完肤
  • charlenedavid

    楼主 2015-9-1 20:18:48 使用道具

    无论是什么中国老师,一下子接手50个国外学生的班,都不可能管理好课堂纪律的。

    就是老外,50个人的班,他们也没经验。
  • charlenedavid

    楼主 2015-9-1 21:21:24 使用道具

    我儿子看了这个记录片,说那个南外老师英语说得最好。
  • charlenedavid

    楼主 2015-9-2 06:44:39 使用道具

    那三个国外的中国老师,细想之下有点作秀了,她们如果是这样子在国外教学的话,饭碗就没了,是故意想象国内的方式满足节目的需要。
  • 木鱼

    2015-9-2 07:05:31 使用道具

    swe_xwe 发表于 2015-9-1 12:00
    就BBC的这部纪录片,有一篇讨论文章,我摘抄几段:

    坦率来说,在西方社会,孩子们的确可以有一个开心、幸 ...

    中国是你出生的时候就完成了社会分层。
  • 木鱼

    2015-9-2 07:07:45 使用道具

    charlenedavid 发表于 2015-9-1 13:34
    五位老师里,最喜欢的还是南外的那个英语老师,杭外的数学老师也很好。

    不太喜欢那个教中文的老师,还有 ...

    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就是人人喊着爱国,却没人爱国。看看从上到下的官员们就明白了。他们口号喊得最响,他们其实一个都不信。
    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就是把人教育成两面派。说一套,做一套。

  • charlenedavid

    楼主 2015-9-2 07:27:07 使用道具

    木鱼 发表于 2015-9-2 07:07
    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就是人人喊着爱国,却没人爱国。看看从上到下的官员们就明白了。他们口号喊得最响,他 ...

    所以,那个社会老师,在面对镜头赞赏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时,我都浑身起鸡皮疙瘩,她是故意的吧?我觉得她就是故意的。
  • qiuqiudear

    2015-9-2 07:59:40 使用道具

    charlenedavid 发表于 2015-9-2 07:27
    所以,那个社会老师,在面对镜头赞赏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时,我都浑身起鸡皮疙瘩,她是故意的吧?我觉得她 ...

    赞同,我觉得她在黑中国的教育。正常的老师,遇到这种情形是会调整教学方法的吧,她还一条道走到黑,国内有这样的老师应该很少吧,正常的老师不调整自己,天天对着这样的班级学生,怕是心理要崩溃。
  • charlenedavid

    楼主 2015-9-2 08:05:00 使用道具

    qiuqiudear 发表于 2015-9-2 07:59
    赞同,我觉得她在黑中国的教育。正常的老师,遇到这种情形是会调整教学方法的吧,她还一条道走到黑,国内 ...

    只有两位本土老师最自然,也最真实。
  • zhm99

    2015-9-2 08:06:54 使用道具

    现在看美剧英剧动不动就损两句中国,多数白种人大概觉得还是由他们掌管地球比较爽啊!
  • charlenedavid

    楼主 2015-9-2 08:19:56 使用道具

    福利制度确实滋生了一些懒人,但这个福利也是建立在家庭收入很微薄的基础上的,就拿加拿大来说,随便FULL-TIME的劳动力工作,就享受不到很多福利了,还有,有些福利,没有孩子也享受不到的。

    我意思是说,福利只是提供基本生存,稍微有点想过点好日子的人,也不会一辈子靠在福利上的,更何况年轻人,与其一无所有地等福利,为什么不稍微上点班,过好一点的生活呢?

    福利造成学生上学不努力,这个说法是可笑的,那个老师很固执,而且也有点无知。

    真正造成国外学生没有中国学生那么要学习的原因,有中国国情的一方面,也有国外的原因。

    中国方面:人口太多了,生存严峻,加上我们传统观念里要做人上人,要做官,要做富人,要有特权。。。。。知识是改变命运的硬道路之一。

    国外方面:国外的等级观念没有我们那么严重,有的人就喜欢做做室外体力工作,有的人就不喜欢办公室的工作,国外高中生最后申请大学的比例一半都没有,那不上大学的一半学生,难道以后是靠福利生存的?不是。
  • xuanjiangsara

    2015-9-2 08:26:45 使用道具

    我觉得老师就不该管学生,让社会自然分层沉淀。那个国家都不要管。

    如果觉得坏学生干课堂,想学的去跟老师申请好班,或者更自由些自己找老师学。上课时间也自由,让学生可以自己安排项目。

    反正就是跟国外大学一样运营中学就好了。

    爱打架的去参加黑帮,火拼的时候挂掉也算自理门户了。还有那些吸毒抽烟的,早早把肺抽坏也是解脱省的烦人(但坚决反对公众场合抽)。

    都管的话,老师根本没精力放到爱学习的孩子身上。为一个平均凑合过,老师累死,学生不领情,也实际什么都么学到,催着学的转脸都忘了不说,最重要的学会学习方法(不光是学业上还有社交)。中国这么搞给老百姓棒棒糖吃个心理安慰。
  • charlenedavid

    楼主 2015-9-2 09:45:50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charlenedavid 于 2015-9-2 09:51 编辑
    xuanjiangsara 发表于 2015-9-2 08:26
    我觉得老师就不该管学生,让社会自然分层沉淀。那个国家都不要管。

    如果觉得坏学生干课堂,想学的去跟老 ...

    说起来容易,但这是人哎,人不是货物,不是那么简单能分清楚的,再说了,人的分层也不一定发生在学校阶段,人生很长,慢慢才。。。人以类聚,是吧?

    加拿大的学校有公立和私立,所谓的公立,就是你说的那种让孩子爱学就学,爱抽烟吸毒就抽烟吸毒那种。。。。。不是人人都上得起私校,也不见得人人都向往私校,有的人还就喜欢公校的宽松和自由发展。

    公校里有荣誉班,类似于国内的提高班,还有AP班,但申请大学时,只看分数,不看你是哪个班,所以,提高班或AP课,也不像国内那样非要挤破头去上的。。。。。总之,整个体制就是遵从自由发展,不强迫,不推。。。。(其实我认为适当推一下还是很必要的),每个人看起来都有机会,除非你不要。

    公校的主要功能就是市民素质教育,不是专门来培养未来大学生的,公校设置的课程,宗旨是让学生以后有基本的劳动技能,生活技能(比如园艺、烹饪、裁缝、木工、机械等),至于大学,有的大学毕业找工作还不如技校生呢,不少大学生毕业后又会转去技校读个证书。

    这个社会就是有大众普通人+少数顶级高端人群组成,分不分层,其实大多数都在普通大众层里,有什么好多计较的?

    再说下公校,有中国家长选学校,喜欢远离中国学生的环境,其实中国学生多的学校,往往学习气氛来浓类。



  • xuanjiangsara

    2015-9-2 15:03:10 使用道具

    charlenedavid 发表于 2015-9-2 09:45
    说起来容易,但这是人哎,人不是货物,不是那么简单能分清楚的,再说了,人的分层也不一定发生在学校阶段 ...

    我说的分层不是指蓝领白领分层,我当时没说明白,是很容易理解为更看重学业。
    实际上对于我来说,如果可以无数次重生,我要做个个工种,光挣大钱没用,工作是为了让自己觉得快乐的。

    而我说的分层,是主动分层。就好比中学怀孕,有的女生会带娃回来上课,那是真想学,有的会因为福利照顾生育,就不停的生,人生自己就给自己设定死了。bbc还有个新闻纪录片是讲电子游戏的,那个女记者(也是青少年,十几岁离家漂泊)去军事化戒瘾中心,跟那里的小孩生活几天,然后去采访游戏竞技比赛的孩子,然后在采访首富**思聪。

    军事基地里,女记者和一个女孩相处很好。那个女孩跟男生混抽烟喝酒很能打架。当然在基地里没那个环境了,记者只看到一个想玩的能把厕所打扫的干干净净的普通女孩,记者祝福她早日被家里接回。那个女孩跟记者呆得几天也积极学英语,甚至用英语写日记(但是英语实在很差,所以只是几句话)。但是我觉得那个女孩看不到的是,如果她的英语很好她就能跟记者会有更深的交谈,跟她畅谈自己的想法。(当然也许从此以后这孩子出来为此就特别喜欢英语了)。那些游戏竞技的,表面上歌星一样被追捧,但商业化了之后,已经不再是为了自己对游戏的热爱打游戏了,吃饭都跟旁边的桌子吃,几乎不出别墅的门。每个人身后有各种工作人员负责监督打游戏,跟产奶的奶牛没什么分别了。当然王思聪那种早早受了国外教育,看的就比军事基地里那个女孩要远得多了。

    我的意思是说,很多小孩意识不到学是为什么。如果这个英语不能学了让你打开视野看世界,那么其实为了工作学都没意义。数学是为了让思维学会逻辑推理,会思辨,语文学会是让自己能更好的表达自己同时理解别人的话更准确,学会沟通。至于怎么学,个人有个人的倾向,但要是傻瓜了,自己就不想要这些,那也不必强往上拉。

    就像每个人不是最后都成为职业运动员,高抬腿,引体向上也很无聊折磨,但是最终都是为了让身体强健。就算是休闲爬山,好身体的不是玩得更快乐享受么。道理谁都懂,但就是有人选择躲开不做。





  • charlenedavid

    楼主 2015-9-3 06:58:33 使用道具

    转一个别人的回帖,关于分层的说法:

    英国的情况不清楚,看看加拿大情况。

    http://www.statcan.gc.ca/pub/11f0019m/11f0019m2015367-eng.htm

    重点看下面的数据:
    http://www.statcan.gc.ca/pub/11f0019m/2015367/tbl/tbl05-eng.htm

    中学以下,加拿大 6%的学生读私立, 94%的学生读公立。私立学校的学生获得大学文凭的比例 35%,公立学校是 21%。私立中学获得大专以上毕业证书的 66%,公立中学 50% 。 私立确实比公立高,但是由于私立学校学生的总量只有 6%,也就是说 100 个中学生,最终有2.1 个私立获得大学学位,20 个公立学生获得大学学位。从总量上私立学校影响不大。私立学校的学生家庭环境普遍都比较好,有条件有精力读更多的书,而公立学校的学生则包含了全部中下层,智力同等的情况下,越是下层越可能及早中断学业(观念和财力双重影响)。
    从教育这个指标看,在加拿大家庭地位导致受教育程度分层的效果有,但是很小。入读私立中学的学生普遍经济条件好,但是最终获得大学学位的也只有35%。

    相比较看中国的情况。看下面的文章。

    http://edu.qq.com/a/20130612/003151_all.htm
    http://dajia.qq.com/blog/377105026318812

    从上面的数据看,中国的名牌大学与家庭环境的关系也相当大。

    看转帖的结论:与中国教育以显性的应试来划分学生群体不同,西方教育实际上通过一个宽松的过程,偷偷完成了社会分层。
    显然中国的数据和加拿大的数据都不支持这个结论。

    应该说:无论中国的应试教育还是西方宽松教育,家庭环境都对下一代的社会分层产生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只是这个影响到底有多大很难说。


    阶层相对固化,无论是在欧美,还是中国都是客观存在。阶层固化原因之一是财产和社会关系的继承,原因之二是家庭环境在子女教育中所起的作用。学校教育不可能单独改变这种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