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xuanxuanie 于 2015-9-1 17:59 编辑
和朋友探讨孩子教育问题时,朋友告诫式地说了一句:“不要在孩子面前批评老师。”无独有偶,有一天孩子回家告诉我,老师说了:“别在背后说老师的坏话。”对于这样的说法,我颇不以为然。
这些话的初衷,无非是想让教师在孩子面前保持威严,便于日常的教学管理。诸位可以想象一下,教师的形象在孩子心中无比高大,教师的话语在孩子听来犹如金科玉律,孩子怎不畏惧、崇拜和服从呢?如果说父母是孩子崇拜的第一个偶像,那么教师则是孩子崇拜的第二个偶像。父母每天和孩子生活在一起,无论好的坏的都展示在孩子面前,再加上宠爱娇惯,久而久之,父母的话孩子不愿听了。而教师呢,管理者的身份,还有距离感,都让孩子产生敬畏心理,对老师言听计从,不敢有丝毫违抗。
最近很火的BBC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中有句解说词:“中国文化及其学术成就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服从。”服从,是千百年来中国政治、伦理、教育的“一贯之道”。荀子说:“少事长,贱事贵,不肖事贤,是天下之通义也。”如果人人都尊贵,或人人都卑贱,大家一律平等,岂不彼此相争,社会乱了套?因此说传统的礼仪制度与近代民主平等的精神不相容,被取而代之是自然而合理的事。政治上实行民主平等需要一场革命,不过,要真正巩固和发展民主平等,还需要教育领域的变革。
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虽然是挑战教师的权威,但并未从根本上否定古代的教育观念。今天西方的教育观念已经被彻底颠覆,从教师中心转为学生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可以提出和讨论问题、质疑教师、反抗权威,师生关系更加平等。西方世界通过自我反省,把威权主义从最后的避难所中驱逐了出去。
“别在背后说老师的坏话。”这种依靠教师权威禁止学生质疑,反过来又通过禁止质疑来维护教师权威的做法,正是中国封建政治观念在教育领域的折射,怎么看都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微缩版。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政治、经济都有了很大改观,但传统教育的影响还根深蒂固。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个性和主动意识,重视师生间的平等交流和互动,很多教师还无法完全做到。在传统课堂中,学生的自尊心、进取心,以及求知欲、好奇心,往往就在教师的威严之下丧失殆尽了。
举个例子:
“我原来在小学是个爱提问的人,可每次提问都给否定了。记得有一次,一位语文老师在教古诗《春晓》时,我觉得有疑义,就问老师:‘老师说诗人春天好睡觉,连天亮都不晓得,那他夜里怎么能听见风雨声呢?’这位老师很不以为然地说:‘这有什么奇怪的!早上起床到外面看一看不就知道了?’当我还要再问时,老师挥挥手让我坐下,环视一下全班同学,多少带着点嘲笑的口吻说道:‘大家说说看,是他对还是老师对?’同学们毫不犹豫地齐声答道:‘老师对!’当时我感到很尴尬,竟然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怀疑。所以到了中学以后,我很少提问……不像以前那样‘炸刺’了。”(转引自《怎样做一名好教师》)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因为教师是学生父母的代理人,所以教师的职务是神圣的。因为要教育儿童尊敬伟大而神圣的事业,学生首先要尊敬教师。”(《德国教师培养指南》)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事这样一个崇高职业的人,理应受到人们的尊敬。但具体到每个教师而言,要想获得学生的真正尊敬,还要靠自身的威信,而不是单纯的威严。威严是在严格的等级关系和纪律基础上形成的,它会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威逼的力量,而威信则是由教师的品德、人格、能力、学识激发起学生对教师的一种信服和尊敬的心理,威信是由教师自身魅力自然而然形成的。教师的威信越高,就越能赢得学生的敬重和爱戴,教学工作也就越能顺利地展开。教师威信的树立,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因此,很多老师都迫切希望能在学生中树立起自己的威信。有的教师主张采用管教、训斥、惩罚的方式,但这些方式的威慑作用只能带来学生表面的服从,而不能让他们心悦诚服,更别提对教师的衷心爱戴了。
教师绝不能把学生当成被动的受教育者,因为学生心中的理性观念在慢慢觉醒,他们对教师的认识也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的过程,他们对教师的评价也由盲目崇拜、畏惧到日渐理性。据国外的调查研究,刚入学的孩子认为教师都有很高的智慧,是学校里至高无上的人物,把教师看成绝对的权威。到八、九岁才开始对教师持批判态度,有选择地对待教师,但选择的标准随着年龄与教育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低年级学生欢迎慈祥、温柔而热心的教师;中、高年级的学生则喜欢教学态度端正、教学效果良好、是非分明、严格要求,并在其他方面皆有优良品质的教师;对大学生来说,他们期待于教师的,是于所授的功课方面有胜任的能力,在专门学术领域内有深邃的研究与独特的贡献。(参见张承芬、程学超《教师心理》)
教育离不开对教师的尊重,师道尊严更多的是靠教师的自身魅力,而不是一味地靠强势地位,要求学生绝对服从,对学生发号施令,监视控制,动不动就进行惩罚。采取威逼的手段,只能维持一时,维持不了长久。等学生厌倦了,抵触了,试图摆脱教师的控制,这样的师生关系就要面临解体。
教师的群体素质虽然比普通人高一些,但他们也是人,也有缺点,也会犯错误。对那些做得不够好的教师,家长自然会抱怨,学生也会有自己的切身感受。如果教师不反省自身的不足,而去关心别人是否说自己的“坏话”,这是舍本逐末。他以为堵住别人的嘴,问题就自动消失了吗?其实如果教师做好自己的工作,真诚地对待学生,善于与学生和家长沟通,即使有点错误,也算不了什么,在学生的心中,他仍然是好老师,仍然会受到学生们的爱戴。
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经讲过一个例子。有一次,一批中年级女学生,跑到校长那里告一位女教师的状,原因是这位女教师总把他们喊作“小姑娘”,她们认为这是一种侮辱。校长感到很奇怪,因为她有时候也这样称呼女学生们。女学生们说:“您可以称呼我们,我们对您绝不生气,可是她,她没有这种权利。”女校长追问是不是自己担任学校领导,就可以这样称呼呢。女孩子们说:“不,问题并不在于您是校长,而在于您……可以……像母亲那样……您就是再凶一些骂我们,我们也不会生气。可是她,根本不像母亲。所以我们不高兴这样称呼我们。”(参见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
上面这个例子,说明如果教师和学生真正建立起密切的关系,也就是像父母和孩子那样的关系,即使彼此身上存在某些缺点、问题,也能获得对方的谅解。关键还是在教师,因为教师身处师生关系的主导地位,教师自然应该承担起建构和谐师生关系的责任。教师不应怨天尤人,讳疾忌医,而要反求诸己,躬身自省,对于背后的“坏话”,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才能做一个学生和家长都信赖的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