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xuanxuanie 于 2015-10-13 22:06 编辑
儿子上二年级了。前面一年,没少为他的学习操心,现在心态已经渐渐平和下来。我想,孩子的成绩大可不必太当回事,关键是家长自己要掂量好教育的得与失。
儿子的语文成绩不算太好,原因是我和他的追求都不高。按照老师的要求,回家就应该念啊、背啊、写啊,直到滚瓜烂熟,随堂测验达到满分,老师发短信表扬。我对这种传统教育方式颇不以为然,因为它纯以背诵、记忆、训练为手段,而不以激发学习兴趣为前提,甚至可能会导致扼杀孩子学习兴趣的严重后果。比如学生字“欠”,要求按拼音写出词组,如“欠条”、“哈欠”、“欠安”等等。这些都在学期初就发下来,每天按照进度在家里默写,练习两三天后,在课堂上默写,检测学习成果。我觉得,字、词、句都不应该脱离具体的文章和语境孤立地学习、背诵,因为这样不能实现学生的真正理解和掌握,对增进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作用不大。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介绍过特级教师斯霞随课文识字的经验“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他评价说:“我认为这三个‘不离’,都着眼在语言的实际使用上,并不是单纯地解决识字问题,主要的好处是使学生在整句整段中理解每一个字和词,这样的理解是活的,切合实际的,跟光让学生去思索某个字可以构成哪些词显然不一样。”(叶圣陶《<全国特级教师经验选>序言》)多读书才能识好字,除了课本、教材以外,还要有大量的课外阅读,在不断的阅读中慢慢积累,不仅能掌握读音和字形,还能深入理解字词的含义和用法。传统的识字教学只用生字组词、造句,而不管这些词语是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死记硬背,根本没有实现真正的理解。考试也仅仅是看谁的记忆力好,能不能再现出来,可一旦考完试,灌输的知识大部分被忘掉。比如前面举的“欠安”(还看到一个奇葩的“川贝”——楼主是中医黑),日常生活很难运用到,如果不给学生文章、段落以供揣摩,就很难被理解消化,相信过不了多久就会被忘得一干二净。
传统教育惯于使用背诵作为教学手段,因为在很多人眼里,它的“效率”比较高,教师教起来、学生学起来,都很省事,因之就成为中国人对付应试教育屡试不爽的“法宝”了。翻开小学语文,要求背诵的地方不在少数。一年级有《乌鸦喝水》、《司马光砸缸》,这两篇均是小故事,按说学生能够复述梗概(其实对学生来说,这也没有任何必要!)即可,却要求彻头彻尾一字不差地背诵,道理何在?现在儿子学的二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北京》,课后也写着:“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真是无语了,这篇课文有什么出彩的地方?有什么名言警句?说实话,一个初中毕业生都可以写出这样的东西,甚至写得更好,那背诵这篇东西还有何意义?背诵能让孩子出口成章、文如泉涌吗?背诵能让孩子独立思考、激发创造力吗?我看只会让孩子丧失思考能力、审美能力,变成鹦鹉学舌、生搬硬套、面目可憎的木头人。不要以为靠训练、背诵认识了字、学了课文,就能流利地阅读,就能流畅地写作了。那还差得远。
学好语文的关键是什么?我认为是课外阅读。读得多了,自然字会念、会写了,随便拿来一篇文章,都能理解了。心中有了思想,有了辞藻,再练练笔,写点文章不在话下。这语文不就自然而然学好了吗?就算达到一般的语文水平,也用不着给小学生们那么大压力吧?今天我们做父母的,有几个不识字的?有几个不能读书的?有几个是文盲的?当年我们可都是一路玩着长大的,到了初中、高中再回头补习都不算晚,都能跟得上。通过阅读来提高语文水平,轻松有趣,在阅读中学,在快乐中学,比天天在课上朗读、训练,放学默写、背诵好多了。儿子写错一个字要罚10遍,一个数学小测试错一道题就要整篇重写,这种教育方式不是在一次次扼杀着孩子的学习兴趣吗?不是在培养孩子对学校教育的厌恶心理吗?
我这里所说的课外阅读是广义的,不单指为了提高语文成绩而进行的文学性的阅读。孩子还可以阅读科普书籍,以及陶冶情操、开阔眼界的书籍。课外阅读,不仅拓展了孩子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的审美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你的孩子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的时候,你还怕他在应试教育的小河沟里淹着吗?
不过,今天的应试教育并没有给孩子太多课外阅读的时间和自由。学前的时光还算充裕,上小学后就如同戴上了枷锁。儿子上二年级以后,曾经的小伙伴大多不出来玩了,据说都窝在家里写作业。试想,小学如果都没有自主的时间,那初中呢,高中呢?作业更多,要求更高,就更没有时间去阅读。你要问,那上大学后,就可以尽情地阅读了吧?非也!大学要补偿曾经失去的东西,终于有时间好好玩了!在小学、初中、高中的应试体制之下,孩子拼命地学习、被填鸭般地灌输,早已经丧失了学习的乐趣和真正的主动性,成为“高考工厂”中可怜的牺牲品。经过了“最后一次用脑”的高考,进入大学以后,还有什么心思去学习?更何况以前也没有好好培养自学的能力、独立思考的习惯,现在该从何做起呢?面对自由散漫的生活,只有放纵自己。
所以,怎么教育孩子,家长一定要掂量好。有得必有失,但要看哪一个更重要,是在乎眼前利益,还是长远利益。而我在不断反省中,渐渐地不那么看重分数了。如果让儿子跟别的孩子一样背啊、练啊,严格按照老师的指挥棒转,也能得到一个面儿上好看的分数,但我相信孩子会失去很多更加重要的东西。还是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走吧。杜威说:“教育即生长。”孩子的每个生长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不要为了所谓的遥远目标,就让孩子失去当下的生活,失去他本该珍惜的童年,以及那更多更美的人生“财富”。
现在每天放学,我们要在下面玩一个小时,没有别的小伙伴,我就和儿子踢球什么的。晚上写完作业,再阅读一个小时,前半个小时他读给我听,后半个小时我读给他听。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还有什么比这更快乐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