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本帖最后由 王青博士 于 2015-10-21 11:08 编辑

    按:陆续有好心人来提意见,说那篇所谓的“读后感”里罗列了许多断章取义的文字,还要凑成多少条罪名,跟贴大字报似的,实在是对原书的一种不实歪曲,希望我能撰文予以澄清。说实话,我个人一直觉得严重不实的东西没有必要去解释,清者自清。这不,《别说你懂英语启蒙》面世半年了,口碑越来越扎实,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那篇在大多数人还没有机会看到书时就出来的“大字报”,干扰不了人们的判断。考虑到近期工作室的QQ群在邀请书中的特约专稿作者做交流讲座,而那篇东西里也有涉及这些作者的不客观评论,所以还是下决心借此机会写一篇澄清文字,针对那里罗列的问题,逐条解释一遍,但不做任何展开,实在不值得花那精力。希望能替刚刚接触的读者节约一点甄别判断的时间。


    那篇“读后感”的第一部分,是希望去定义“别说你懂英语启蒙”中的“你”是谁。是这样开头的:“有读者让王青博士定义书名中的‘你’是指哪些人,王博士不答。我个人的读后感是那些‘拼命’的人。下面罗列一些王博士的话”。罗列了一些什么话呢,是大约十几句带有“拼命”一词的话,从书里抽出来的。
看一本书,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过程,只能说什么人眼里看到什么东西吧。即便就是孤立来看那些在“读后感”里罗列出来的涉及“拼命”的言语,本身就可以是支持本书的评论。请看截图,在京东就直接变成了五星评论的内容:

拼命-书评.jpg


     《别说你懂英语启蒙》书名中的“你”,本身就是一个虚指的代词,没有实际的指代,类似于“这孩子让你喜欢得不得了”这样的用法。这样的虚指用法,大家都熟悉,稍微有点语言功底的人,也不会想到去往自己身上帖的。


该贴已经同步到 王青博士的微博
3158 查看 36 收藏帖子 (4)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王青博士

    楼主 2015-10-21 11:04:13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王青博士 于 2015-10-21 11:09 编辑

        “读后感”的第二部分,叫做“路线图里的不解之处”,针对的是书的第一章里描述的一个中国孩子学习英语的“七年之痒”的线路图。提出了两个问题


        问题一是说,因为在美国学校的英语表现跟在中国学习英语之间没有关系,所以书中用小学中高年级年龄段插班到美国的中国小留学生,能在一年半后跟上英语进度为例子,去说明“孩子可以很快达到阅读英语适龄原版书的程度”,是个问题。


           学外语学习过程很漫长,对于学习的进步过程和量,需要有一个参照系。大量小留学生插班到美国,他们的英语在一个什么样的状态、需要多长时间能够赶上母语孩子,就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参照系。小学高年级过来,一年半能够赶上,就是在诠释这个年龄段面临的英语学习量有多少。其实这时的是在指明这时专注原版阅读,需要走多长的路。这个参照系在书中数次出现,一方面在表明,这个年龄段的阅读差距,还不是特别大,还是孩子切入原版阅读的好时机。另一方面还在证明,无论在国内怎么投入的孩子,到了美国英语上都还是要有一个适应过程的。这里能够被列为“问题”,只是因为书中的两处话被断章取义抽出来、然后又被扭曲在一起了而已。

        问题二呢,也是切割了一些书中的原话过来,不过因为切割过碎,我已经没法解读想表达的问题是什么了。大致还是针对书中所提到的小学中高年级开始外语学习这个全世界发达国家的通识做法的。“读后感”在这里,引用了国内小升初需要的英语单词量之类的数据,还提到了国外对于英语母语阅读要求的词汇量之类的,看来是没有弄懂第二语言阅读是怎么一个过程。排除国内目前出现的过于低龄的情况先排除不算,第二语言学习者,已经建立了母语的阅读能力,已经具备了认知水平和知识面,但是缺乏的却是母语的口头语系统。所以第二语言的阅读过程不同于母语,不是说我认识了多少个字,就可以阅读什么水平的书了。那些字或单词,不像母语,是“活”在口语里的。二语学习,从字母“a”开始,就同时涉及听说读写,词汇量的积累也是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完成的。去规定到了什么时候应该有多少词汇量、应该有几级,只在编写大纲和教材的层面有意义,对于英语学习本身,是没有多大价值的。
  • liqiuying68

    2015-10-21 11:08:15 使用道具

    好好学习!
  • 王青博士

    楼主 2015-10-21 11:12:22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王青博士 于 2015-10-21 11:17 编辑

        “读后感”第三部分说书里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让读者感到无所适从,一共列了8条。逐条澄清一下:

        1,是说我自己的英语水平是“接近母语”水平,但是建议国内父母放弃让孩子把英语学到接近母语水平的不现实目标,所以矛盾了。 “接近母语”水平,是一个术语,叫做“near native”,基本上是学习第二语言的最高境界,要通过长期在英语国家学习、工作甚至结婚生子才有可能达到的。如果把这样一个国内轻易做不到的目标,加到孩子身上去,是有害的。这也正是全书一个旗帜鲜明的观点。

        2,是说我举例说,各个年龄段去到英语国家留学小留学生们,几乎无一例外地要另外补修英语,因此就建议国内孩子不要学。这个“矛盾”,采用的是把几处的话拆开、拼到一起、再塞进我嘴里的做法,硬安给我的,我不太明白目的是什么。我的书、我的专业,讨论的就是第二语言习得的效率。举了小留学生要补英语的例子,是在反证国内轰轰烈烈地学习,可能还是存在效率不高的地方,是以提醒大家保持清醒,注意英语学习的投入产出比。

        3,说我一方面“毫无保留地主张加强孩子的母语和母语文化学习”,一方面放弃自己的孩子的汉语学习。我在书里多处花费篇幅,区分母语和二语的不同,就是因为中国文化是传统的单一语言文化,对于多语言共存的社会现象不敏感。书里反复提到,低龄出国,会面临第一语言的转换,刚去时英语是二语,慢慢地开始发生转换,英语变成了强势语言。这时涉及的英语汉语以及文化问题,会是一个非常难处理的事情,我个人都是采用“如临大敌的态度和如履薄冰的严谨。”。我自己低龄出国的孩子,不在国外过于追求汉语,和提倡国内孩子不要过于追求英语,是同一个道理。


        4,说书中反对了效率不高的“语法翻译法”,又引入了李岑老师的特约专稿,称其很有真知灼见,矛盾了。我们读书看文章,是为了汲取人家好的营养,不是为了去“打倒”人家的。书中所引用的李老师的若干博文,没有人云亦云,是有自己明确观点的。英语学习的方法,有效率高低之别,却没有绝对的最好最坏,是要因人、因时而定的。李岑老师本周五在我工作室的QQ群做讲座,介绍他的原版阅读操作,欢迎关注。
  • 王青博士

    楼主 2015-10-21 11:23:16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王青博士 于 2015-10-21 11:27 编辑

        5,罗列了书中不同之处提到的两处文字,一是说我判断不让儿子在中国消耗时间和精力去学脱离语境的英语,是个非常明智的二是说在我的七年之痒的英语线路图中建议“如果真的很在意这时学校的考试以及小升初,不妨选择这样的校外机构去学习,姑且把它们看作体制内教学的延伸和补充”。罗列之后,没有点明矛盾在哪里,这一下我还不好妄加揣测。因为在我看来,即便是这样抽出来扭在一起的文字,都清晰地说明了两个不同层面的英语学习问题。我自己孩子有明确的出国目的,所以不在国内低效率地学习不能交际的英语;国内学习就要面对考试,如果考试是首要考虑因素,紧跟学校和校外应试的补课机构就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这样最能考出成绩。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英语学习就会变成无底洞,学了忘忘了学,这是书一开头就明确的主题。
         6认为书中不认可英语拼读法(phonics),尤其质疑了技术派人士提倡的“音素意识”,却又录用了专门教拼读法、大力提倡先听音辨音的樱桃老师的专稿,是矛盾。“音素意识”(phonemic awareness)是一个非常专业的词汇,本来就不应该拿来折腾中国的孩子爸妈和老师。至于为什么拼读法不适合中国、现在中国遍地的拼读法教学又在干什么,《别说你懂英语启蒙》用了专门的一章在讨论。凡事取其精华,这是进步之本,非要用自己黑白对错的框框去框别人,我不太理解益处是什么。樱桃老师的教学哪里有优势,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我不但录用了她的专稿,还为她的书写过序,也请她来做过讲座。讲座文稿,现在都还分享在群文件里,这哪里有什么矛盾呢

        7,只是列举了书中不同位置的文字,没有点出矛盾是什么。这些文字,在原书正常的上下文里,都是点明了目前中国英语阅读、甚至于汉语阅读的误区,很值得读者特别关注。这里姑且就把“读后感”原文转贴
        王青博士对于阅读,先是说:“不要一下子就把读和写理解为最高深水平的阅读和写作,会认字母a,会写字母a,也是读和写的一部分。”后面又说:“死啃死背教科书那不叫阅读,我们好多孩子在做的点读、跟读更不叫阅读。”“完完全全看过一本像金庸小说那么厚的英文原版书的,有多少呢?这还能谈得上什么阅读能力!”
    如同前文提到的,“读后感”引用的那些“拼命”文字一样,这些断章取义拿出来的话,其实还是在直接支持原书的观点

         8,是说书里认为阅读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英文交际语境,而反对家庭去“战天斗地”地去折腾那些非真实的“小环境”,而那些折腾的小环境里就包括阅读,矛盾了。书里在讨论“小环境”的部分,专注在讨论播放背景音频、家中放弃汉语只说英语这些口语层面的做法;在讨论阅读的部分,强调了阅读的交际功能,要去理解意思、获取知识,这样文字材料的上下文就成了交际语境。书里是在讨论不同的话题,所谓矛盾是抽出来硬扭到一起之后硬造出来的解读
  • 王青博士

    楼主 2015-10-21 11:29:35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王青博士 于 2015-10-21 11:37 编辑

        第四个部分,是找出了书中8个“问题结论”。全书是一种科普百科的风格,详细梳理了各种理论和方法,展现出的结论,基本上都是开放式的,读者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经历,会获得不同的营养。要能针对开放式的结论,组织和罗列出“错误”,唯有事先带着自己的黑白对错的有色眼镜来套书中的观点,没有其他可能性了“读后感”中罗列的八条“问题结论”被勾成了红色字体。正好,这些都是《别说你懂英语启蒙》书中响当当的论点,红色在此就保留了。
        1“听说读写”同时展开的做法在零起点的“外语教学”里占了绝对主导;“听说领先”的操作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随着“听说法”一起退出核心舞台的。
        这是外语教学法的发展历史,考虑到会有许多系统学习过相关内容的英语教学专业的同行会看到,所以我在书中简洁但是极其严谨地梳理了一遍。“读后感”采用的质疑论据,是中外“少儿英语启蒙教材”都遵循“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定律”。国外严谨一点的教材,不是在证明这个不存在的“定律”,只是考虑到了儿童成长的规律。如果孩子还不具备读写能力,不是就只能听说了吗?这不过是在教材编写中考虑到了适龄儿童的特点而已。只要看到具备阅读能力年龄段的教材,听说读写并举的特点就非常明确了
        2Phonics这个方法不是第二语言的教学法。论据是美国、加拿大小学里英语第二语言学生也在学phonics。对于这个问题,先从拼读法自身来说,它的原理是让学生把书写的字母符号念出声,由声音联系到词义,这样就能读懂文字了。这里的阅读理解的前提,是具备母语的口头语能力,所以它就是母语的阅读教学方法,而不是第二语言教学法。从美国小学的实践来看,非母语插班生入学以后,学习英语的主要原则是“内容交际法”,就是在学习实际课程内容的过程里,提高英语水平。如果孩子过来的年级还在学拼读法,那么自然就是他们“语文”课学习的一部分。如果到了6-7年级或是更高,美国学生的英语课里没有拼读法的内容了,也不会回头再学,说明拼读法不是插班生们一定要经历的英语学习过程
        3中国孩子,你并不靠英语吃国际饭这是本书第一章的标题,目的是提醒爸妈们,美国不缺美国人,一个中国孩子把英语学得再好,到了美国,人人都说英语,不就是一个最普通的人了嘛。百年树人才是大计,不要就了英语学习的小、失了孩子全面成长的大。从第二语言习得学科的角度来说,这是在明确界定学习英语的目的、进而决定方法和投入的分量。这是一个个人观点,而且只是一个大方向的观点,可以见仁见智,却谈不上问题与否。
        4有些成年才开始学习第二语言学习者也能达到很高水平“读后感”把这一句话列成问题,接着说我没有指出达到很高水平的比例有多少,进而替我指出了,有5%。好吧,如果这5%的数据可靠,就是支持我这一论点的绝好论据了。因为第二语言习得有个关键规律,就是大家都落在中介语里,一生都可能达不到母语水平这个5%,很可观了。
  • 王青博士

    楼主 2015-10-21 11:41:52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王青博士 于 2015-10-21 11:47 编辑

        5过早开始学外语,学习的年头会被拉长,最终达到的水平是否更高一些,在科研方面也没有明确的结论“读后感”使用了一个观点,想来证明这个结论的“问题”,就是“younger = better in the long run”(长远来看开始的年龄小,最终的二语水平高)。这里,注意我的所谓“问题结论”里的措辞,叫做“在科研方面也没有明确的结论”。道理很简单,从长远来看,就意味着要跟踪被研究者很多年,而这么多年里,其他因素无法控制,所以是其他因素带来的外语水平高低不同还是年龄因素带来的,基本上没法分开来做考量了。就是因为相关研究比较复杂和困难,出于对科学研究的敬畏,书中采用了比较模糊的措辞。想轻易针对因为科研背景复杂而带有模糊表达的字句,下“有问题”的结论,困难
        6把孩子送进犹如文化孤岛一样脱离社会大环境的所谓国际学校去,可能会造成孩子在语言和社会价值取向方面的分裂和困惑“读后感”说自己的孩子就上的国际学校,没有看出来分裂和困惑。不过呢,原文里所描述的景象如下
        “从我们在北京读国际学校的亲身经历来看,这种担忧是没必要的。国际学校,尤其是双语学校,都教中文。中文是必修,甚至用人教社教材,与国内进度同步。而且,回到家里,是汉语环境。”
    看到嘛,又是中文又是英文的,又是学校语境家庭语境的,又是跟美国同步又是跟国内同步的,这些不正是“在语言和社会价值取向方面的分裂和困惑”的表现吗? 人类之所以存在外语,是千百万年进化的结果,一个人只具备一种强势语言(母语),剩下的外语不但学着费力、而且最终是基本上达不到母语水平的非要两头都占着,中文英文同样使劲,社会学校家庭还有自然的规律都不顾了,这至少不该向全社会提倡吧?
        7在中国的语言环境里,一个孩子要把英文学到跟一个同龄的美国孩子一样或接近的水平,不说是水中捞月吧,这个概率绝对不会比彩票中大奖大多少 所引用的论据,有国内孩子参加美国考试的、有国内孩子考成人考试的、还有“考”美国那并不需要考的私立高中的,等等,曾经有点混乱,但都不是能够证明国内孩子可以达到美国同龄孩子英语水平的有效证据。国内孩子出来,先要忙英语,这是必然的。如果在国内都学得跟在美国一样好了,还干嘛要出国呢
        8小学中高年级再学英语,建立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滩头阵地这里能成为“问题”,又是把书中不在一处的两句话,硬扭到一起来,然后“造”成的“问题”。小学中高年级开始学习外语,是国际上最广泛的做法。而书中提到的滩头阵地,指的是孩子在中国整个英语学习过程的目标,就是要学到一个能够站得住脚的位置就可以了,如果需要出国深造,继续前进,如果不需要,没有必要一辈子去折腾
        花时间精力逐条回复这样没有营养的东西,而且因为是逐条在跟,条理也就自然跟得很混乱,那个心情之痛苦呀!(全文完)
  • goodest111

    2015-10-21 12:04:06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goodest111 于 2015-10-21 12:39 编辑

    顶一下,遵重常识,抛弃疯狂。
    作者批驳了目前热门的英语启蒙中的做法。这是目前疯狂的实践者们绕不过的坎。
  • 王青博士

    楼主 2015-10-21 12:31:19 使用道具

    goodest111 发表于 2015-10-21 12:04
    顶一下,遵重常识,抛弃疯狂。

    真不错!这里风气也变了。
  • edithhu01

    2015-10-21 13:36:37 使用道具

    说的挺有理,但我和孩子老爸学英文学的很烂,语言能力都很差,所以才害怕如果不早点学,会变成难过去的坎。

    我们家小孩一点都对动画片不感冒,可有可无,给他看才想着看,看不排斥,所以没加动画片。电子游戏兴趣也不大,1,2次还可以,之后要他玩都不想玩。

    现在目前早点学已经稍见成效。用的是歌曲和绘本。前面坚持的可以,到3岁半,只坚持了半年,后来因为小儿子出生,有两年没有坚持下去,输入非常少。刚捡回一个月效果很好。

    作者提出来的问题,是我一直迷惘的问题,孩子时间有限,花这么长时间,现在,每天半小时以上的英文学习。(唱歌和分级读物),还有早晚加起来近一个小时的音频。这么长时间学英语的效率问题。因为大儿子最喜欢的是拼插和手工以及逻辑方面桌游,因为还要他大量体育活动(身体差),所以加上英语后时间非常紧,喜欢的东西都没时间玩。看英文牛蛙的日志,大量时间都花在英文上的。阅读和学习。感觉一旦开始,就不能随便停,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特别是晚上的音频,我觉得晚上睡在床上是一个最好的时间。我的很多好的想法,很多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都是用这个时间思考的。有的时候还会因为想多了,失眠整晚。大儿子也是在这段时间有很多好的思考。他的数学负数,三维概念,原子概念,还有背三字经什么的,都是通过躺床上想出来理解的。这么好的时间用在英语上。像是塞进去的,长期下去可不可行?

    可是关键是我们家的老大英文输入已经有点成效。一般一首简单的歌和简单的绘本,简单的分级读物。通过听,一个星期,看书复述,几乎还没教就能完成80%,错的只有一点点语法和稍微几个单词,而且应该是理解的,看书能指着图片讲,还能回答问。。我们家的完全没有语言能力的,这点语文上面,和学方言上面能看出来。

    楼主的书一定找机会拜读,能不能请问一下楼主,我应该怎么做?是不是还是坚持现在大量输入(半小时学习和1小时音频),还是减少输入,应该怎么减少?还是效率问题,毕竟孩子时间有限,什么都得知道。而且觉得最重要的是想象力和身体。
  • feilongzaitian

    2015-10-21 13:59:07 使用道具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 王青博士

    楼主 2015-10-21 14:44:59 使用道具

    唉,这张口就骂人的还在,这风气怎么改得了呀。有道是,国有国法、坛有坛规。就这么任由这样的人,分分钟破口大骂,也太难看了点吧。。。?

  • liangsdy

    2015-10-21 16:01:49 使用道具

    感谢王青博士的这本《别说你懂“英语启蒙”》,在我最焦虑的时候让我更加清醒认识到孩子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适时作出调整。

    尤其是在进入小学阶段以后,孩子时间非常有限,我从担心孩子中文逐渐强势不肯看英文到理性地加大中文阅读量提升孩子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这个改变是非常明显的。观察下来,母语为孩子打开的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的同时也提高了她英文学习的效率。

    从这本书所得到的启发远不止一点两点,谢谢!
  • goodest111

    2015-10-21 17:13:03 使用道具

    王青博士 发表于 2015-10-21 14:44
    唉,这张口就骂人的还在,这风气怎么改得了呀。有道是,国有国法、坛有坛规。就这么任由这样的人,分分钟破 ...

    我点举报了,楼主也可以举报的。
  • lavalise

    2015-10-21 18:01:12 使用道具

    赞一下王博士.
  • dtxxm

    2015-10-21 20:43:15 使用道具

    liangsdy 发表于 2015-10-21 16:01
    感谢王青博士的这本《别说你懂“英语启蒙”》,在我最焦虑的时候让我更加清醒认识到孩子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 ...

    赞一下王博士
  • 淡水清溪

    2015-10-21 21:33:46 使用道具

    专业,值得尊重。
  • xiaoxiaodemama

    2015-10-22 06:19:39 使用道具

    好文,希望更多家长看到。
  • 王青博士

    楼主 2015-10-22 08:26:43 使用道具

    xiaoxiaodemama 发表于 2015-10-22 06:19
    好文,希望更多家长看到。

    多谢夸奖!不过,真的不是一篇好文。成稿后特别请朋友看过,完全没有平时行文时的逻辑和气场。没办法,就是追求吧话说清楚,就好了。

  • 王青博士

    楼主 2015-10-22 10:02:50 使用道具


    多谢夸奖!

  • 淡水清溪

    2015-10-22 10:21:07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淡水清溪 于 2015-10-22 11:40 编辑

    王青博士的博客内容更加丰富,尤其是对英语学习的文章,篇篇经典、字字珠玑,一个个人博客,就是几本专著的集合,收益匪浅,推荐大家去看看:


    王青博士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2610886885



  • 王青博士

    楼主 2015-10-22 11:51:40 使用道具

    淡水清溪 发表于 2015-10-22 10:21
    王青博士的博客内容更加丰富,尤其是对英语学习的文章,篇篇经典、字字珠玑,一个个人博客,就是几本专著的 ...

    您这个贴好像有点问题的。我的理解,外链接是不符合坛规的。?
  • yellowswan

    2015-10-22 12:09:18 使用道具

    批判地阅读,取其精华就好了
  • leochenj

    2015-10-22 13:01:22 使用道具

    都想卖书,利益冲突,身在其中,能不唯心?
  • 奇迹0803

    2015-10-22 18:56:06 使用道具

    Mark一下,找时间好好拜读学习
  • cp165

    2015-10-22 21:47:07 使用道具

    好啊,坐等正主回复。
  • 王青博士

    楼主 2015-10-23 09:31:32 使用道具

    cp165 发表于 2015-10-22 21:47
    好啊,坐等正主回复。

    千万别回了,我怕。只是想把事情说清楚。
  • 王青博士

    楼主 2015-10-23 09:40:42 使用道具

    leochenj 发表于 2015-10-22 13:01
    都想卖书,利益冲突,身在其中,能不唯心?

    各打五十大板哈听公平,结果是有人欢喜有人愁。该打的没有打够,不该打的,跟着受冤枉。
  • 王青博士

    楼主 2015-10-23 11:02:28 使用道具

    goodest111 发表于 2015-10-21 17:13
    我点举报了,楼主也可以举报的。

    多谢热心举报!好像见效了,骂人的话被封了
  • 王青博士

    楼主 2015-10-23 11:56:11 使用道具

    edithhu01 发表于 2015-10-21 13:36
    说的挺有理,但我和孩子老爸学英文学的很烂,语言能力都很差,所以才害怕如果不早点学,会变成难过去的坎。 ...

    您这一段,写得很长,也充满了矛盾和焦虑。其实呢,您有两个孩子,就多了很多对比,焦虑应该少了许多。您问我的问题,我回答起来有非常大的难度。第一个就是天下没有一个普适的英语学习方法,没有。不然,大家就用不着这么折腾了,就跟着那个发法走就好了。我在《别说你懂英语启蒙》书中,用的是我系主任的一个故事,叫做“哈佛博士为什么想去卖药”,来说明这个问题的。第二呢,这里有一个可以劝人学、但是没法劝人不学的道理在。如果我劝您学了,效果不好,可以劝您更拼命地学,最后还不好,就是学习者的事儿了。可是如果全不学,这个责任。。。您其实已经观察到了许多,包括孩子投入了,投入产出比未必合适这样的情况。所有您提到的顾虑,书中其实都仔细讲到,不妨慢慢品一品。还是要记住,最后决策的还是您自己,没有武林秘籍或是灵丹妙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