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盖兆泉,《做孩子最好的英语学习规划师》的作者。
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3a6af20102wgwf.html
(原文于 2015-10-21 07:37:43 发表)偶然看到,转发过来。
盖女士应该也是经常来本网的,应该也会看到此文章,如果不喜欢被转载,我就删除吧。
-----------------------------------------
                        我曾经就王青博士的《别说你懂英语启蒙》一书写了篇读后感。我写这篇文章的前因后果是这样的:几年前我在新浪博客关注了王青博士,一开始我只是他博客的普通读者。后来他宣布写了关于英语启蒙的书籍,我就格外关注了下他这方面的观点,因为我也研究二语习得理论,并长期从事3-15岁英语教程与读物的编写,对英语启蒙及后续学习有着职业兴趣,一直在儿子身上进行着实践。我与他几乎同期写了一本关于少儿英语学习的书。与他号称的一样,我也想在书里普及二语习得理念与教学法的演变;并同他经历的一样,因书中理论过多,遭到编辑要求返改,致使书写了近三年才出版。
然而我发现,同样是研究二语习得理论,王青的观点与我的观点截然不同。观点不同没什么稀奇,学术界的不同观点尽可以自由辩论、争鸣。但我发现,王青博士摆出专家的姿态,根本不屑于摆事实讲道理的辩论,在博客评论里对反对他观点的人一律无情打击,攻击别人是“无良业者”、“巫术”。别人一有反对意见,他就气急败坏,回复近乎于骂人,很没有学者风度。
王青博士为了推销他的书,到爸妈网英语论坛去发帖。向他提问题的,他一律不理。称赞他的,他马上给“贝壳”,并殷殷嘱咐人家去卖书网站给他写好评。我和其他网友一样,渐渐看出他只想卖书,并不想为网友指点英语学习的细节问题。他的观点,无非就是两条:早学英语无用;交际很重要&阅读很重要。第一条我不同意,第二条是谁都知道的道理。要问具体怎么阅读,王青就没方案了,就一句话——学无定法,怎么学都行,没有最好的方法。
我曾经批评李岑的原版书讲读法,看王青书的目录里包含了李岑的文章,感到很费解。这时的我仍认为王青是个懂行的学者,他在博客上、论坛上没有发表实质性的内容,说不定他写在书里了。我因人在美国,无法购买他的书,所以我虽疑惑重重但没有发表什么感想。有读者看到我想看这本书,就特地给我寄来了一本。
我花一个晚上把书看完,非常失望。我认为王青不遗余力地宣传自己是博士、是专家,而实际上他在国内少儿英语领域毫无实践和经验。没有实践,不了解情况,却摆出很高的、“我比你懂”的姿态指点大众。我不同意他的观点,认为他对读者有误导。
于是,我写了读后感,被王青说成是“大字报”。他说我“无知”、“无聊”、“无耻”;“请你自重”。


时隔半年,王博士新写了篇反驳我的读后感的文章,附在下面(去掉了他卖书的广告),文章写得花里胡哨,尽是高亮字体。但再怎么高亮,我也很难发现有什么逻辑性。就他的反驳,我再评论一次。蓝色高亮部分是我的评论:


按:陆续有好心人来提意见,说那篇所谓的“读后感”里罗列了许多断章取义的文字,还要凑成多少条罪名,跟贴大字报似的,实在是对原书的一种不实歪曲,希望我能撰文予以澄清。说实话,我个人一直觉得严重不实的东西没有必要去解释,清者自清。这不,《别说你懂英语启蒙》面世半年了,口碑越来越扎实,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那篇在大多数人还没有机会看到书时就出来的“大字报”,干扰不了人们的判断。考虑到近期工作室的QQ群在邀请书中的特约专稿作者做交流讲座,而那篇东西里也有涉及这些作者的不客观评论,所以还是下决心借此机会写一篇澄清文字,针对那里罗列的问题,逐条解释一遍,但不做任何展开,实在不值得花那精力。希望能替刚刚接触的读者节约一点甄别判断的时间。

我所引用的,都是他书中的原话。他却说是“对原书的一种不实歪曲”、“严重不实”。请问:原话我怎么才能歪曲、弄“不实”了?即使原话出自书里的不同章节,难道作者的观点不应该前后一致吗?在不同地方的话就可以自相矛盾吗?我写读后感的目的,本来就是要指出这种前后不一、自相矛盾。


那篇“读后感”的第一部分,是希望去定义“别说你懂英语启蒙”中的“你”是谁。是这样开头的:“有读者让王青博士定义书名中的‘你’是指哪些人,王博士不答。我个人的读后感是那些‘拼命’的人。下面罗列一些王博士的话”。罗列了一些什么话呢,是大约十几句带有“拼命”一词的话,从书里抽出来的。
看一本书,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过程,只能说什么人眼里看到什么东西吧。即便就是孤立来看那些在“读后感”里罗列出来的涉及“拼命”的言语,本身就可以是支持本书的评论。请看截图,在京东就直接变成了五星评论的内容:
看不懂该评论想说什么,是同意我的读后感吗?

《别说你懂英语启蒙》书名中的“你”,本身就是一个虚指的代词,没有实际的指代,类似于“这孩子让你喜欢得不得了”这样的用法。这样的虚指用法,大家都熟悉,稍微有点语言功底的人,也不会想到去往自己身上帖的。
王博士说“你”是虚指,哦,知道了,谁也不指啊,谢谢半年后姗姗来迟的这个回答。这书名潜在的意思很明显嘛:普罗大众、这本书的读者,你,你,你,你们都不懂——作者我才懂。稍微有点语言功底的人们,这层意思都体会到了。

“读后感”的第二部分,叫做“路线图里的不解之处”,针对的是书的第一章里描述的一个中国孩子学习英语的“七年之痒”的线路图。提出了两个问题。
问题一是说,因为在美国学校的英语表现跟在中国学习英语之间没有关系,所以书中用小学中高年级年龄段插班到美国的中国小留学生,能在一年半后跟上英语进度为例子,去说明“孩子可以很快达到阅读英语适龄原版书的程度”,是个问题。
学外语学习过程很漫长,对于学习的进步过程和量,需要有一个参照系。大量小留学生插班到美国,他们的英语在一个什么样的状态、需要多长时间能够赶上母语孩子,就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参照系。小学高年级过来,一年半能够赶上,就是在诠释这个年龄段面临的英语学习量有多少。其实这时的是在指明这时专注原版阅读,需要走多长的路。这个参照系在书中数次出现,一方面在表明,这个年龄段的阅读差距,还不是特别大,还是孩子切入原版阅读的好时机。另一方面还在证明,无论在国内怎么投入的孩子,到了美国英语上都还是要有一个适应过程的。这里能够被列为“问题”,只是因为书中的两处话被断章取义抽出来、然后又被扭曲在一起了而已。
王博士在这里仍旧说:小留学生是国内孩子的英语学习“参照系”。小留学生难道只赶了阅读吗?小留学生每天生活在英语语境中,其听力、口语、词汇、学科知识方面的学习和习得难道没有对阅读产生促进吗?
王博士拿小留学生当参照系,因为他根本就不了解国内孩子的阅读参照系。对国内孩子怎么启蒙、怎么进入阅读,他没有任何解决方案,只有拉出李岑来说事。
王博士又怎么解释自己说的,想与国外同步是“天方夜谭”、“骗人骗己”的原话呢?“达到阅读英语适龄原版书的程度”不就是阅读方面与国外同步吗?怎么解释半天还是自相矛盾呢?

问题二呢,也是切割了一些书中的原话过来,不过因为切割过碎,我已经没法解读想表达的问题是什么了。大致还是针对书中所提到的小学中高年级开始外语学习这个全世界发达国家的通识做法的。“读后感”在这里,引用了国内小升初需要的英语单词量之类的数据,还提到了国外对于英语母语阅读要求的词汇量之类的,看来是没有弄懂第二语言阅读是怎么一个过程。排除国内目前出现的过于低龄的情况先排除不算,第二语言学习者,已经建立了母语的阅读能力,已经具备了认知水平和知识面,但是缺乏的却是母语的口头语系统。所以第二语言的阅读过程不同于母语,不是说我认识了多少个字,就可以阅读什么水平的书了。那些字或单词,不像母语,是“活”在口语里的。二语学习,从字母“a”开始,就同时涉及听说读写,词汇量的积累也是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完成的。去规定到了什么时候应该有多少词汇量、应该有几级,只在编写大纲和教材的层面有意义,对于英语学习本身,是没有多大价值的。
“过于低龄的”,怎么就不算了呢?你这本书不就是为批评过早学英语的那批人而写的吗?你这本书不就是写给儿童和少儿家长看的吗?怎么在这里又都排除在外了呢?儿童学英语,本来就可以模仿母语阅读的路径,先学听力口语,再进入阅读,谁说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就非得按照大童和成年人的模式来呢?
词汇量是为了说明从“小升初的课外班的阅读能力”到“阅读适龄原版书的阅读能力”之间的差距有多大,你让中国小学生怎么在“一年半”达到?
词汇量“对于英语学习本身是没有多大价值的”——去质问下你的同党李岑吧,他的读原版书可是要求背单词的,还出了一本词汇书,标了1000词、2000词、3000词……

“读后感”第三部分说书里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让读者感到无所适从,一共列了8条。逐条澄清一下:
1,是说我自己的英语水平是“接近母语”水平,但是建议国内父母放弃让孩子把英语学到接近母语水平的不现实目标,所以矛盾了。“接近母语”水平,是一个术语,叫做“nearnative”,基本上是学习第二语言的最高境界,要通过长期在英语国家学习、工作甚至结婚生子才有可能达到的。如果把这样一个国内轻易做不到的目标,加到孩子身上去,是有害的。这也正是全书一个旗帜鲜明的观点。
谁说今天国内的孩子,将来就不会出国呢?你能出国达到接近母语,他们就不行?树立这个目标有害?把孩子送到国际学校、国际班、送出国的人,都是在害孩子吗?

2,是说我举例说,各个年龄段去到英语国家留学小留学生们,几乎无一例外地要另外补修英语,因此就建议国内孩子不要学。这个“矛盾”,采用的是把几处的话拆开、拼到一起、再塞进我嘴里的做法,硬安给我的,我不太明白目的是什么。我的书、我的专业,讨论的就是第二语言习得的效率。举了小留学生要补英语的例子,是在反证国内轰轰烈烈地学习,可能还是存在效率不高的地方,是以提醒大家保持清醒,注意英语学习的投入产出比。
错!小留学生英语低水平,恰恰是因为在国内没怎么学好英语就出去了!
“无一例外”是视野狭窄、不负责任的结论。
”保持清醒“、“注意投入产出比“的方案是什么?是什么?是什么?你的方案就是——赶紧的,都出国,都到国外去学?

3,说我一方面“毫无保留地主张加强孩子的母语和母语文化学习”,一方面放弃自己的孩子的汉语学习。我在书里多处花费篇幅,区分母语和二语的不同,就是因为中国文化是传统的单一语言文化,对于多语言共存的社会现象不敏感。书里反复提到,低龄出国,会面临第一语言的转换,刚去时英语是二语,慢慢地开始发生转换,英语变成了强势语言。这时涉及的英语汉语以及文化问题,会是一个非常难处理的事情,我个人都是采用“如临大敌的态度和如履薄冰的严谨。”。我自己低龄出国的孩子,不在国外过于追求汉语,和提倡国内孩子不要过于追求英语,是同一个道理。
总之,王博士的意思是:我儿子美国人,和你们情况不一样。
那你拿你儿子举例子干什么?
中国那么多学英语的典型孩子,你都不好意思举例?

4,说书中反对了效率不高的“语法翻译法”,又引入了李岑老师的特约专稿,称其很有真知灼见,矛盾了。我们读书看文章,是为了汲取人家好的营养,不是为了去“打倒”人家的。书中所引用的李老师的若干博文,没有人云亦云,是有自己明确观点的。英语学习的方法,有效率高低之别,却没有绝对的最好最坏,是要因人、因时而定的。李岑老师本周五在我工作室的QQ群做讲座,介绍他的原版阅读操作,欢迎大家关注。
王博士一边批“大力丸”、批“不循序渐进”、批“语法翻译法”,一边收录卖大力丸、搞大跃进、搞语法翻译法的李岑的文章,还让李岑做讲座,号召大家去关注。真是说一套做一套的典范啊!

5,罗列了书中不同之处提到的两处文字,一是说我判断不让儿子在中国消耗时间和精力去学脱离语境的英语,是个非常明智的;二是说在我的七年之痒的英语线路图中建议“如果真的很在意这时学校的考试以及小升初,不妨选择这样的校外机构去学习,姑且把它们看作体制内教学的延伸和补充”。罗列之后,没有点明矛盾在哪里,这一下我还不好妄加揣测。因为在我看来,即便是这样抽出来扭在一起的文字,都清晰地说明了两个不同层面的英语学习问题。我自己孩子有明确的出国目的,所以不在国内低效率地学习不能交际的英语;国内学习就要面对考试,如果考试是首要考虑因素,紧跟学校和校外应试的补课机构就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这样最能考出成绩。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英语学习就会变成无底洞,学了忘忘了学,这是书一开头就明确的主题。
总之,王博士的意思是你们的娃和我儿子的情况不同!我儿子有他的目标,你们需有自己的目标——你们出不了国,所以你们的目标应该是对付国内考试。

6,认为书中不认可英语拼读法(phonics),尤其质疑了技术派人士提倡的“音素意识”,却又录用了专门教拼读法、大力提倡先听音辨音的樱桃老师的专稿,是矛盾。“音素意识”(phonemicawareness)是一个非常专业的词汇,本来就不应该拿来折腾中国的孩子爸妈和老师。至于为什么拼读法不适合中国、现在中国遍地的拼读法教学又在干什么,《别说你懂英语启蒙》用了专门的一章在讨论。凡事取其精华,这是进步之本,非要用自己黑白对错的框框去框别人,我不太理解益处是什么。樱桃老师的教学哪里有优势,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我不但录用了她的专稿,还为她的书写过序,也请她来做过讲座。讲座文稿,现在都还分享在群文件里,这哪里有什么矛盾呢。
因为樱桃老师就是王博士所批评的提倡“音素意识”的技术派人士,是在中国推广phonics的人士。一面批,一面写序、请做讲座帮忙推广,王博士又表演了下灵活的两面性。

7,只是列举了书中不同位置的文字,没有点出矛盾是什么。这些文字,在原书正常的上下文里,都是点明了目前中国英语阅读、甚至于汉语阅读的误区,很值得读者特别关注。这里姑且就把“读后感”原文转帖:
王青博士对于阅读,先是说:“不要一下子就把读和写理解为最高深水平的阅读和写作,会认字母a,会写字母a,也是读和写的一部分。”后面又说:“死啃死背教科书那不叫阅读,我们好多孩子在做的点读、跟读更不叫阅读。”“完完全全看过一本像金庸小说那么厚的英文原版书的,有多少呢?这还能谈得上什么阅读能力!”
如同前文提到的,“读后感”引用的那些“拼命”文字一样,这些断章取义拿出来的话,其实还是在直接支持原书的观点!
拿你的话说,凡是有点中文阅读能力的人都看出来了。矛盾是:你一会儿说阅读不高深、一会儿说阅读高深。一会儿说会认字母就是阅读、一会儿说死啃教科书都不是阅读。

8,是说书里认为阅读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英文交际语境,而反对家庭去“战天斗地”地去折腾那些非真实的“小环境”,而那些折腾的小环境里就包括阅读,矛盾了。书里在讨论“小环境”的部分,专注在讨论播放背景音频、家中放弃汉语只说英语这些口语层面的做法;在讨论阅读的部分,强调了阅读的交际功能,要去理解意思、获取知识,这样文字材料的上下文就成了交际语境。书里是在讨论不同的话题,所谓矛盾是抽出来硬扭到一起之后硬造出来的解读。
哪个家庭创设“小环境”,只抓听说,永远不抓阅读呢?你举个例子。
哪个家庭阅读没有“带着理解意思获取知识”的目的呢?你举个例子,不要纸上谈兵。

第四个部分,是找出了书中8个“问题结论”。全书是一种科普百科的风格,详细梳理了各种理论和方法,展现出的结论,基本上都是开放式的,读者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经历,会获得不同的营养。要能针对开放式的结论,组织和罗列出“错误”,唯有事先带着自己的黑白对错的有色眼镜来套书中的观点,没有其他可能性了。“读后感”中罗列的八条“问题结论”被勾成了红色字体。正好,这些都是《别说你懂英语启蒙》书中响当当的论点,红色在此就保留了。
既然是开放式的没有定论的观点,那怎么同时又是“响当当的论点”了呢?
既然是开放式没有定论,那谁都可以评啊,怎么评论人在作者眼里就成了“事先带着有色眼镜”了呢?

1,“听说读写”同时展开的做法在零起点的“外语教学”里占了绝对主导;“听说领先”的操作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随着“听说法”一起退出核心舞台的。
这是外语教学法的发展历史,考虑到会有许多系统学习过相关内容的英语教学专业的同行会看到,所以我在书中简洁但是极其严谨地梳理了一遍。“读后感”采用的质疑论据,是中外“少儿英语启蒙教材”都遵循“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定律”。国外严谨一点的教材,不是在证明这个不存在的“定律”,只是考虑到了儿童成长的规律。如果孩子还不具备读写能力,不是就只能听说了吗?这不过是在教材编写中考虑到了适龄儿童的特点而已。只要看到具备阅读能力年龄段的教材,听说读写并举的特点就非常明确了。
噢,原来王博士也同意儿童学外语和大人不一样啊!
原来王博士的别说你懂的“启蒙”,专门指大童启蒙和成人启蒙啊!
原来王博士不光说“小童你别学”、“学了也没用”,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学龄前小童的启蒙不在我的讨论范围之内”!

2,Phonics这个方法不是第二语言的教学法。论据是美国、加拿大小学里英语第二语言学生也在学phonics。对于这个问题,先从拼读法自身来说,它的原理是让学生把书写的字母符号念出声,由声音联系到词义,这样就能读懂文字了。这里的阅读理解的前提,是具备母语的口头语能力,所以它就是母语的阅读教学方法,而不是第二语言教学法。再从美国小学的实践来看,非母语插班生入学以后,学习英语的主要原则是“内容交际法”,就是在学习实际课程内容的过程里,提高英语水平。如果孩子过来的年级还在学拼读法,那么自然就是他们“语文”课学习的一部分。如果到了6-7年级或是更高,美国学生的英语课里没有拼读法的内容了,也不会回头再学,说明拼读法不是插班生们一定要经历的英语学习过程。
别改口啊,“不是插班生一定要经历的”和“phonics这个方法不是第二语言的教学法”是一回事吗?说了半天,低年级不一样学phonics吗?你的结论不仍然是错的吗?

3,中国孩子,你并不靠英语吃国际饭。这是本书第一章的标题,目的是提醒爸妈们,美国不缺美国人,一个中国孩子把英语学得再好,到了美国,人人都说英语,不就是一个最普通的人了嘛。百年树人才是大计,不要就了英语学习的小、失了孩子全面成长的大。从第二语言习得学科的角度来说,这是在明确界定学习英语的目的、进而决定方法和投入的分量。这是一个个人观点,而且只是一个大方向的观点,可以见仁见智,却谈不上问题与否。
谁家孩子只学英语不顾孩子全面成长了?
英语的好坏,决定了吃国际饭的档次。学得不好,连能不能吃得上都成问题。

4,有些成年才开始学习第二语言学习者也能达到很高水平。“读后感”把这一句话列成问题,接着说我没有指出达到很高水平的比例有多少,进而替我指出了,有5%。好吧,如果这5%的数据可靠,就是支持我这一论点的绝好论据了。因为第二语言习得有个关键规律,就是大家都落在中介语里,一生都可能达不到母语水平。这个5%,很可观了。
别避重就轻了,这个5%的反面是95%都达不到高水平。学得越晚越达不到,老人学得最差,这是共识。

5,过早开始学外语,学习的年头会被拉长,最终达到的水平是否更高一些,在科研方面也没有明确的结论。“读后感”使用了一个观点,想来证明这个结论的“问题”,就是“younger=better in thelongrun”(长远来看开始的年龄小,最终的二语水平高)。这里,注意我的所谓“问题结论”里的措辞,叫做“在科研方面也没有明确的结论”。道理很简单,从长远来看,就意味着要跟踪被研究者很多年,而这么多年里,其他因素无法控制,所以是其他因素带来的外语水平高低不同还是年龄因素带来的,基本上没法分开来做考量了。就是因为相关研究比较复杂和困难,出于对科学研究的敬畏,书中采用了比较模糊的措辞。想轻易针对因为科研背景复杂而带有模糊表达的字句,下“有问题”的结论,困难。
不对!有科研结论!请分清二语与外语!外语不明确,但是对移民的二语来说,不但有确切的结论,也是不争的事实!你混淆二语与外语,把概念和结论弄得乱七八糟!

6,把孩子送进犹如文化孤岛一样脱离社会大环境的所谓国际学校去,可能会造成孩子在语言和社会价值取向方面的分裂和困惑。“读后感”说自己的孩子就上的国际学校,没有看出来分裂和困惑。不过呢,原文里所描述的景象如下:
“从我们在北京读国际学校的亲身经历来看,这种担忧是没必要的。国际学校,尤其是双语学校,都教中文。中文是必修,甚至用人教社教材,与国内进度同步。而且,回到家里,是汉语环境。”
看到嘛,又是中文又是英文的,又是学校语境家庭语境的,又是跟美国同步又是跟国内同步的,这些不正是“在语言和社会价值取向方面的分裂和困惑”的表现吗?人类之所以存在外语,是千百万年进化的结果,一个人只具备一种强势语言(母语),剩下的外语不但学着费力、而且最终是基本上达不到母语水平的。非要两头都占着,中文英文同样使劲,社会学校家庭还有自然的规律都不顾了,这至少不该向全社会提倡吧?
这种不负责任的结论是危言耸听!这世界上双语的人多了,事实上,双语的总人数多于单语者。他们都“分裂”了吗?双语的人对文化更包容、适应性更强,在日益地球村的世界上,比单语者更具竞争力。

7:在中国的语言环境里,一个孩子要把英文学到跟一个同龄的美国孩子一样或接近的水平,不说是水中捞月吧,这个概率绝对不会比彩票中大奖大多少。所引用的论据,有国内孩子参加美国考试的、有国内孩子考成人考试的、还有“考”美国那并不需要考的私立高中的,等等,曾经有点混乱,但都不是能够证明国内孩子可以达到美国同龄孩子英语水平的有效证据。国内孩子出来,先要忙英语,这是必然的。如果在国内都学得跟在美国一样好了,还干嘛要出国呢?
参加美国考试得99%,还不能证明达到美国同龄孩子英语水平吗?这是top1%的水平、资优生的水平!作为美国孩子家长,王博士你不该装糊涂吧?
““考”美国那并不需要考的私立高中的”是什么意思?美国人上私立高中不需要考试吗?随便进?
先要忙英语是“必然”吗?有反例怎么办?
“在国内都学得跟在美国一样好了,还干嘛要出国呢?”这种问题我都不知怎么回答好了。为了出国才学的英语,不要颠倒因果关系好么。

8:小学中高年级再学英语,建立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滩头阵地。这里能成为“问题”,又是把书中不在一处的两句话,硬扭到一起来,然后“造”成的“问题”。小学中高年级开始学习外语,是国际上最广泛的做法。而书中提到的滩头阵地,指的是孩子在中国整个英语学习过程的目标,就是要学到一个能够站得住脚的位置就可以了,如果需要出国深造,继续前进,如果不需要,没有必要一辈子去折腾。
虽然在不同地方,但都是你的观点、你的主张、你的路线图。学得晚了,想攻攻不上去怎么办?你怎么为听信了你的话的家庭负责?

花时间精力逐条回复这样没有营养的东西,而且因为是逐条在跟,条理也就自然跟得很混乱,那个心情之痛苦呀!
反驳你这毫无逻辑性的狡辩,我的心情也很痛苦啊!


                                                                        



6646 查看 51 收藏帖子 (3)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黑皮兽

    2015-10-21 17:09:33 使用道具

    太长了,看不下去
  • 灿祥07

    2015-10-21 17:13:15 使用道具

    盖老师博客的排版看的更好.为盖老师的认真回复点赞.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3a6af20102wgwf.html
  • observer

    2015-10-21 18:27:46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observer 于 2015-10-21 18:29 编辑

    建议大家都不要到原帖子里去回复,自然下沉快些,少误导新人
  • 淡水清溪

    2015-10-21 21:47:52 使用道具

    “我所引用的,都是他书中的原话。” 请教一下,“断章取义”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 cp165

    2015-10-21 22:24:51 使用道具

    啥东西啊,一沾上商业的味道,就变了。
  • liangsdy

    2015-10-21 22:29:34 使用道具

    看到头疼,终于看清楚两个字,情绪
  • ksly001

    2015-10-22 10:56:42 使用道具

    盖老师真是见解犀利,佩服
  • ebamaer

    2015-10-22 12:09:34 使用道具

    为什么说“双语的总人数多于单语者”,不会吧?单只会汉语的就十几亿……
  • leochenj

    2015-10-22 13:02:27 使用道具

    都想卖书,利益冲突,身在其中,能不唯心?
  • high5

    2015-10-23 02:23:50 使用道具

    小编稍微排版了一下,将盖老师的回复设置成蓝色的字体了,方便大家阅读吧。
  • cp165

    2015-10-23 03:15:37 使用道具

    observer 发表于 2015-10-21 18:27
    建议大家都不要到原帖子里去回复,自然下沉快些,少误导新人

    干嘛不去原帖回复,原帖误导人的地方最厉害的不就是现在不要学,小学高年级再学这一点吗?谁的妈妈要懒成那样,以这个为理由不教孩子,那真不是王博士的错,而是王博士被拿来当幌子了而已。
  • 亚利桑那空中云

    2015-10-23 07:39:59 使用道具

    这王博士字里行间透着一股优越感。。。呵呵呵。来自: iPhone客户端
  • 亚利桑那空中云

    2015-10-23 07:42:00 使用道具

    我家就是低龄留学生,GK留美一年。现在的情况和盖老师书中描述的基本一致,特别是听力高于阅读这点,我儿子就是这样。孩子英语启蒙一定早。来自: iPhone客户端
  • snail913

    2015-10-23 07:56:46 使用道具

    这年头自己花钱就能出书啊
  • sharon_xiang

    2015-10-23 09:18:44 使用道具

    。。。我能说,我一个人的观点同意一半么。。。
  • icybai

    2015-10-23 09:43:08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icybai 于 2015-10-23 09:44 编辑

    支持盖的观点。她说的基本是我想的当然,没那么全面

    我在爸妈网建立之初就过来了,这么多年,看人来人往,纷纷扰扰,期间几次大风波,都经历过。现在孩子大了,来得越来越少,看着新晋爸妈们一批批进来,犹如我们当年一样急切寻找适合孩子发展的道路,有个正确的指路人是相当重要的。某些人,正如盖所述的,从接触伊始(爸妈网前几年就名声很大了,所以但凡想在青少年英语培训方面有所发展的人士,往往选择这里作为基地,建立粉丝群,造舆论声势),有经验的爸妈就会感觉到不靠谱,只不过大多数人都如我一样,懒得回应,顶多跟帖说几句完事,不会有更多的精力与时间纠缠。

    虽然都有经济利益的考虑,这也是很正常的事,商业社会,为自己做广告,无不可。只要不是误人子弟,只要不是纸上谈兵,只要能真正为家长提供正确的教育思路与方法,有何不可?但是如果因为某些原因,而提供不合适的东西给家长,这个就过分了。虽然,选择权最终还是在家长身上,话是这么说。但是出书跟论坛上随便写个帖子不同,前者受众面更大,所以需要更严谨的学术风格。

    以上,个人看法,仅供参考。要拍尽管,不过不保证有回应,真的是很少在这里跟帖了
  • observer

    2015-10-23 11:19:17 使用道具

    icybai 发表于 2015-10-23 09:43
    支持盖的观点。她说的基本是我想的当然,没那么全面

    我在爸妈网建立之初就过来了,这么多年,看人 ...

    说得不错。按hi5的方法去实践,但凡有毅力的家长,两三年下来都有所成就了。在原帖子里表示支持人无非是新人,没有毅力,或者不愿尝试和学习,内心总给自己找借口的人。 放心把孩子交给学校,不用着急小时候学, 以后上个培训班,这个多轻松。人就是有惰性,总愿意相信简单的轻松的。

    “美国不缺美国人,一个中国孩子把英语学得再好,到了美国,人人都说英语,不就是一个最普通的人了嘛”,整个就在误导群众。我们的目标是精通双语,双文化的人才,这就是孩子以后的核心竞争力。

    坛子里的很多用户的实践经验,已经证伪了王博的大部分观点,都潜水不愿费口舌争论这个了。
  • antony22

    2015-10-23 11:27:19 使用道具

    observer 发表于 2015-10-23 11:19
    说得不错。按hi5的方法去实践,但凡有毅力的家长,两三年下来都有所成就了。在原帖子里表示支持人无非是 ...

    王博士的文章以后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 lovelips

    2015-10-23 11:52:13 使用道具

    王博的贴都懒得再打开来看了,估计书卖不上去了,再来炒作一通吧。
  • leochenj

    2015-10-23 12:01:01 使用道具

    其实书的东西,要看读的人如何辨别。没有一本书能当天书读。王博士的书也不是一文不值。像我们多数的混爸妈网的,从小就启蒙的,看的角度就不一样,所以能有不同的看法很正常。但是没有条件从小启蒙的,看看他的书也许能有收获也不一定。天底下哪有一个理论放置天下都可行的?我们当年初中才学英语,我们班上20%的同学不也都在国外读了书,安了家。要是high5能把她的帖子汇总,出个书肯定能比我读过的关于英语启蒙规划的书都好,所以不要迷信书,不要迷信权威,不要迷失自我的判断力才是重点。
  • lmjcle

    2015-10-23 23:28:18 使用道具

    因书中理论过多,遭到编辑要求返改,致使书写了近三年才出版。


    的确有点长,只看了开头,就吓到了

    我一定要吸取这个教训,要写实,不要拽理论三年太可怕了,可以做多少事啦
  • high5

    2015-10-24 01:12:24 使用道具

    ebamaer 发表于 2015-10-22 12:09
    为什么说“双语的总人数多于单语者”,不会吧?单只会汉语的就十几亿……

    这个双语人的具体数字不清,单就中国地区来说,很多人会说汉语,还会说少数名族语言。 比如 韩语, 蒙语,藏语, 维语等等。

    刚查看到这个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4%9A%E8%AF%AD%E5%88%B6 才知道我是多么的无知, 原来世界上就有90%的人是处在双语和多语的社会中。
  • high5

    2015-10-24 03:54:46 使用道具

    leochenj 发表于 2015-10-23 12:01
    其实书的东西,要看读的人如何辨别。没有一本书能当天书读。王博士的书也不是一文不值。像我们多数的混爸妈 ...

    千万别这么说,好家伙,说王博士的书一文不值,然后把我的帖子拿出来,这不是让我躺枪吗
  • aprilblue

    2015-10-24 07:18:07 使用道具

    王博士说小孩现在不要学,小学高年级再学,打个比方就是:

    对高级餐馆用餐的人说:吃盒饭就能吃饱,你去吃餐馆干什么
    对住豪宅的人说:经济适用房就行了,也能吃饭睡觉,住那豪宅干什么
    对能赚百万一年的人说:你挣五万就够吃够用了,反正你也变不成比尔盖茨,去挣那个百万干什么

    话说得也不算错,也全都说错对象了。举眼看中国,多少高知家庭,多少英语能力高强父母,还有多少父母对孩子双语培养志向远大而又脚踏实地,多少富裕家庭即使没有英语能力也有财力将孩子交付给英语培训机构,对他们说这些话,结果可想而知了。
  • leochenj

    2015-10-24 11:35:35 使用道具

    high5 发表于 2015-10-24 03:54
    千万别这么说,好家伙,说王博士的书一文不值,然后把我的帖子拿出来,这不是让我躺枪吗。

    不好意思了,版主,我没那个意思。就是觉得两个卖书的非得撕,两边的粉也互撕,很没意思。人家出书,你爱看不看,像我,看看你的帖子,教好自己的娃,多美。
  • 若熙爸爸

    2015-10-24 12:21:59 使用道具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兔子星星妈

    2015-10-24 12:30:33 使用道具

    王博士不是傻子,心里有数。你要让他写个启蒙早有用的书,他也能写。关键是不好卖啊,因为写的人太多了,写得好的也太多了,出名太难,赚钱太难!
  • 倪嘉嘉

    2015-10-24 12:31:27 使用道具

    有用的哇??
  • 铭基同学

    2015-10-25 01:07:37 使用道具

    说起出名,我立马想到的是芙蓉和凤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