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小学早些好还是晚些好?
一位妈妈的痛苦
周周上学早是因为被妈妈零岁施教的他智商、情商、接受新知识的速度远远地跑到了同龄小朋友的前面,于是妈妈认为他应付小学的课程绰绰有余。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孩子的老师是周周父母的好朋友。
虽说是好朋友,周周父母难以认可老师留作业的方式,双休日里,学生需要将所学过的语文生字、生词统统写一遍。随着课程进度的深入,繁重的写字量成了周周最大的负担。于是,能免写的,妈妈尽量让孩子用口头作答。尽管如此,周周写着写着,总会抬起头来使劲晃晃脖子。老师也多次打电话来,说周周课堂上有小动作,尤其爱玩自己的脖子。要妈妈配合她严管孩子,不见外的原因吧,老师直言周周就是欠收拾!后来,随着周周问题的增多,妈妈从开始不会打孩子,发展到动不动就对儿子抡巴掌。
周周并没有像老师所预言的那样变好,妈妈配合老师的结果是,更加频繁地接到老师的投诉电话,一次老师的电话又是先儿子到家,老师说:“你儿子更调皮、玩心更重了!比以前更加放肆了!”原来周周竟用小脊梁顶住教室门,不让数学老师进来讲课。周周到家的时候,脸上带着一道淤青。尽管心疼,妈妈再次动手,打得周周放声大哭:“我累,我累!我就想上堂体育课!”
原来,期末考试临近,班主任取消了所有的课外活动课,别的孩子都能接受,唯独周周采取自认为“正当防卫”的手段来抵抗。周周的班主任义愤填膺地讲,数学老师被周周气得犯病了,对他不依不饶的,亏了她出面圆场。圆场的经过却在她的嘴里一划而过,妈妈红着眼圈说,老师你不说我也知道你打他了,他的脸上……尽管妈妈不满意自己语调的哽咽和心灵的颤抖,但实在无法再说出“老师你以后就替我管教这个调皮的儿子”这句话。
为什么别的孩子能坚持而周周却不行呢?真的是像老师总结的孩子上学太早了吗?妈妈茫然地问自己:晚些上学就会不发生这种事情了吗?
家长对策
周周层出不穷的问题,加上有早入学这个原因,让妈妈开始怀疑自己当初为孩子做出早上学的选择是错误的。
其实周周妈妈不要被孩子入学早这个原因所迷惑,而忽略造成孩子问题的其他原因。孩子的成长本身是复杂的,随年龄的成长进入学校后,有作业任务要完成、有学校各项纪律要遵守、还有固定的上课时间约束,使教育情况变得更多元化,也就是说超出家长能力范围的不可控因素在增多。
被施予过早期教育的周周聪明、敏感,可是应试教育需要幼小的他承载大量的枯燥的学习任务,再遇到一位认可暴力行为的老师,更雪上加霜的是被温柔的妈妈施予暴力,周周需要花费大部分精力来抵触老师、妈妈的粗暴管制。问题越来越多是必然,即使上学不早,用存在问题的教育方式来管理孩子,孩子的问题也不会少。换言之,周周的班级里存在问题的孩子不可能仅仅就一个入学早的周周。
小学阶段主要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但周周老师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和教育的根本相背离。周周不光会出现违反纪律等一些问题,如果现状得不到改善,周周还会有厌学现象发生,继而再被贴上“厌学”的标签,最后导致真正厌学。
解读这些根本的原因后,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孩子入学早好不好的问题。孩子身心发展速度、个性心理、智力水平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对于个别的早慧儿可以提前上学,但家长要肯付出精力,并有能力为孩子创造合适的“环境”与教育条件。然而,在学习竞争很激烈的当下,尽量不要让孩子提早上学,因为孩子竞争的对象不仅仅是大他一两岁的孩子,后面更有一群兢兢业业奋战的家长们。在体能上不占优势的孩子面临的竞争不仅仅是智力与能力的竞争,还可能会有老师非正常的“耐力”训练,例如取消体育课等。周周若想在应试教育中依然优秀,将要承受着沉重的身体、心理压力,付出超出他人更多的代价。
早期施教和开发孩子的潜能应在让孩子身心健康成长这个大原则的基础上展开。若发现孩子智能超常,不一定非让孩子提前入学,也可以根据孩子的爱好、兴趣培养一两项特长来开发孩子的智力资源;当孩子成为小学生后,要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方面多下功夫。若发现提前入学的孩子出现诸多问题,要及时查找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像周周这个案例,家长发现孩子与老师不匹配,可考虑换环境,不要将此事拖拉下去,让孩子承担的问题越来越多。必要时,可以选择让孩子重读,家长不要认为如此否定了自己当初的选择,其实没有什么比孩子的健康成长更重要。
爱心小提示:
每个国家规定孩子入小学的年龄不同,也就是说不能孤立地定论上学早不好或上学晚不好,应参考孩子学习的周围大气候,避免给孩子过多压力,因为这将涉及孩子自信心的建立与维护。还有一点要提醒家长的是:注意自己的心态调节,不要将自己未完成的愿望投射到孩子身上。选自〈娃的问题咱不怕〉
但是我们这里是不允许年龄未达标孩子提早上学的。所以不存在早不早的问题。另外,也不可以重读,义务教育,重读不是说完全没有,但是校方把关非常严格,要有他们界定的医疗证明文件,还会去查文件的真实性。感觉非要绑着你齐步走一样,非常不人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