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xuanxuanie 于 2015-11-10 10:59 编辑
请先看一张图片:
据说这样的数学教学方法,是美国“共同核心标准”课程所倡导的。
共同核心标准是48个州的教育局长和州长为学前班到12年级的学生共同开发的一套英文语言读写及数学标准课程。在数学方面,共同核心标准专注于一整套清晰的数学技能和概念。学生将在每学年及多学年中学习更多的循序渐进的方法理念。该标准鼓励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上面的图片是数学教学中一个训练逻辑、循序渐进和推理的方法的例子。
老方法是: 32-12=20。新方法是循序渐进的:先以12为基数随便加一个数字,图中是3;再在12+3=15上随便加一个数字,图中是5;随后在15+5=20上再随便加一个数字,图中是10;20+10=30,那30加几是 32呢?加2;最后把加过的数字全加起来:3+5+10+2=20。答案也是 20。这种方法能一步一步地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美国小学数学教学更注重学生的“理解”,通过一步步推导,弄懂加减法的逻辑关系,进而掌握计算方法。中国用老的方法,注重做题,训练反应速度,“理解”是个比较薄弱的环节。比较起来,前者效率似乎不如后者高,但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美国的教学方法更注重启发性,更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再看另一张图片:
图中的应用题是:苏珊有10美元,买热狗花了2.54美元,买柠檬水花了1.97美元。
问题1:苏珊还剩多少钱?学生答:5.49美元。答对了!
问题2:说明解题的步骤。学生答:我尝试使用我的大脑。
虽然问题的原意是问答案是怎样计算出来的,但老师在旁边批注“你确实做到了”,并打了对勾!答对的原因是什么?因为这是一个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按照我们一般的理解,学生没有读懂问题,理解出现偏差。但是学生的回答有什么问题吗?看起来是符合逻辑的。学生只不过是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的,说明他的思维是发散的,并没有被出题者的意图和所谓的“标准答案”所束缚。这有点像脑筋急转弯。所以,我们应该像图中的美国教师一样,多鼓励孩子无拘无束地思考,打破僵化的思维模式,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最近,杨振宁做客南方科技大学时说:“无论是美国教育体制,还是中国教育体制,都各有利弊。正确的教育态度应该是:对于中国青少年,可以让他多学习一些美国启发性教育的精神;对于美国青少年而言,他们掌握的知识比较混乱,反而应该让他们多做一些习题。”纵观中美之间社会、教育的现状,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还是要多学一学美国启发性的教育模式。
(参考“雾谷飞鸿”的博文“根据‘共同核心标准’,5×3 并不等于 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