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xuanxuanie 于 2016-1-4 22:48 编辑
准时制生产(Just In Time,简称JIT),又称作无库存生产,是日本丰田汽车公司20世纪60年代实行的一种生产方式,1973年以后,这种方式对丰田公司渡过第一次能源危机起到了突出的作用,后引起其它国家生产企业的重视,并逐渐在欧洲和美国的日资企业及当地企业中推行开来。
准时制就是将必要的零件以必要的数量在必要的时间送到生产线,并且只将所需要的零件、只以所需要的数量、只在正好需要的时间送到生产。准时制生产方式追求一种无库存或库存达到最小的生产系统。(以上参见百度百科“准时制”词条)
准时制生产方式的提出,针对的是生产企业出现的资源浪费。比如库存短缺,会出现停工待料的现象。如果出现库存积压,也会付出大量成本,如库存持有成本,包括资金占用成本、库存风险成本等。资金占用成本也叫机会成本,是指将库存占用的资金投入到其他方面所能够带来的收益或最大收益。库存风险成本是指因存货变质、破损、报废或由于技术进步引起的产品陈旧过时而造成的损失。准时制生产追求零库存,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之所以谈起准时制生产,是因为它和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有相似性。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知识,将知识运用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但知识是否越多越好呢?
毫无疑问,没有知识,人们就无法进行思考。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思考过程,其实就是从记忆中提取信息的过程,如果没有知识的储备,也就没有记忆的提取,更遑论思考了。所以,知识引导思考,知识储备的质与量决定着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但是,又不能单纯把知识储备仅仅看作是一个简单的记忆过程,把知识和思考割裂开来,也不能片面地认为知识越多越好,只注重学习的结果而忽视了学习的过程。
就像企业的库存控制一样,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知识的存储需要付出一定成本。比如,知识是有一定的淘汰率的。今天和古时候不一样,古代学一本书,熟读成诵,受用终生。有很多书,比如儒家的经籍,千百年间被人们奉若神明,其知识的权威地位无法被撼动。而如今,信息的创造爆炸式增长,尤其是在科技方面,淘汰更新的速度,快得令人难以想象。犹记得上大四时,学的DOS、CCED之类软件,毕业后几乎都没有应用过就遗忘了。如果我们单纯追求知识的积累,过不了几年我们就会发现损失惨重。
另外,知识在储存期间会发生损耗。储存在大脑中的知识,不是板上钉钉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知识会逐渐消失或衰退。当知识不常使用或完全不用的时候,衰退是常见的情况。尤其是对那些逐句逐字地记忆的信息来说,它们消失的速度要比这些信息的基本意义或主旨更快。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中学里学到的很多数学、物理、化学知识在毕业后如果没有机会复习、运用,会逐渐从我们的脑海里消失,而语文、英语、历史等学科知识如果经常能够用到,就可以相对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只要储存就有损耗,越是死记硬背的知识,发生的损耗就越大。
同时,我们在记忆知识的过程中要付出机会成本,当你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储存那些用处不大的知识的时候,也势必影响了对其他有用知识的摄取。
当我们忽略了知识的有效性、意义性、目的性等因素,单纯“为了知识而知识”的时候,我们实际上偏离了学习的正常轨道,往往代价很大,收益却很少。比如这几年兴起的经学热,热衷让几岁的孩子囫囵吞枣地背诵经书。不说里面有多少已经被淘汰的过时的东西,就说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力,最后换来的还是遗忘。越是不理解的、逐字逐句记忆的,越容易遗忘。在学校学习中,为了应付考试,背教材、背答案,考试完毕后,鲜有用处,最后还是无法阻挡它们从大脑中消失。本人听说有的家长让孩子背诵小学语文课本,从头背到尾,三十几篇,毅力不可谓不大,可明年这时候孩子还记得多少呢?用这些宝贵的时间能读多少课外书、思考多少问题呢?为什么非要和课本较劲呢?
著名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和杰罗姆·弗赖伯格在合著的《自由学习(第3版)》中,受日本的准时制生产的启发,提出了“准时制学习”的概念。之所以提出准时制学习,是针对学校教育重视知识、轻视思考,重视学习结果、忽视学习过程的错误倾向。在他们看来,“与其将知识储存在脑子里,留待以后备用,学生们倒不如及时补充所需的知识。任何知识学会后不用都会很快被忘记,更何况很多学生学知识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他们批评学校教育完全以教师为中心,通过讲授的方式,向学生灌输事实性知识,只为了应付考试的做法。
如果不用储备事实性知识,学生应该如何学习呢?《自由学习》的作者认为:“他们会在学习的那一刻只有需要时才会提取和检索信息。有关一个主题的事实或信息,只有当学生们为寻求解决方案而需要它们时,才会被挖掘和搜集出来。这样,教就真的成了一种促进过程,通过情境模拟、课题研究、小组学习、与嘉宾交流互动、探究和发现挑战等方式,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老师就成了资源的组织者,协助学生创造一种动态的学习环境。”这是一种革命性的学习方式,它以学生为中心,采取专题学习、调查研究、搜集资料、分组讨论、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学习兴趣、动手能力、思考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等。
当然,任何理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事实性知识需要不需要大量储备?我刚刚读过的丹尼尔·T·威林厄姆的《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提出不同的观点:“过去三十年的数据引导出了一个科学上无法反驳的结论:缜密的思考需要了解事实,不只是因为需要有一些事情去思考。教师最关心的环节——推理和解决问题这样的批判性思维——恰恰和长期记忆中的(不仅是环境中的)事实性知识密不可分。”我们希望学生能够进行批判性思考,并且逻辑缜密,但如果没有背景知识,这些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其实在我看来,这一观点和准时制学习是没有根本冲突的,因为我们在整个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应该始终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的主导作用,而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即使背景知识的获得,也理应如此。知识和思考应该是一个良性互动过程,而不是像传统教学中那样人为地彼此孤立起来。
总体说来,准时制学习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对待知识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