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去年,身边朋友的孩子突发严重的肾病。探望孩子时的他父母悲伤地说:“我愿意用我的肾去换孩子的肾,快让我的孩子好起来吧。”

为人父母,其实我们是时刻准备着为孩子做出任何牺牲的,这就是无条件的爱。

所以我们看过很多的新闻报道,家长为重病的孩子捐出器官,乃至生命。每睹此文,我们都感动于血浓于水,亲情无价至上。

同时,在孩子健康正常的生活中,不需要家长献出生命的时候,很多家长,也会像捍卫自己的生命一样,去捍卫自己来决定孩子上什么课外班,吃不吃青菜,考什么专业,能不能恋爱,乃至穿什么衣服,留什么发型的权利。

所以我们也看到很多新闻报道,家长因为一点点小事,顽强地和孩子斗争到底。结果孩子离家出走,甚至跳楼自残自杀。曾经在我的家长课堂上听到一位父亲因为孩子早恋而发生了很多亲子间的冲突争吵,最终导致女儿三番五次地自杀。至今无法正常生活学习。这些案例都让我触目惊心,时常环绕在我的心头导致心痛不已。

如果有人去问那个逼得孩子自杀的爸爸:“如果孩子生病,想要你献出生命,你愿意么?”我想,他很有可能,会回答愿意。
因此,会逼得孩子放弃生命的家长,同时也是愿意为孩子献出生命的家长。

很诡异,不是么?

这里面的矛盾在于:你有多爱孩子”跟“孩子有没有感觉到你的爱。”其实是两件事。

两件有时候就是截然相反,背道而驰的事。

【无条件的接纳,才能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源于正面管教核心理念)】

孩子能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的唯一途径,就是是不是被父母无条件的接纳。“我当然是爱孩子的,可是我不可能总是接纳他。他考试不好,他做了错事,我都接纳。他就会保持原状。我必须告诉他,他的错误在哪里,这才能让他有可能变得越来越好啊。
作为老师也会觉得不纠正学生的错误,学生怎么知道他错在哪里呢。

这是大部分家长和老师的心声吧?

事实上,这也是我们的父母那一代的育儿真理,----”为了让孩子变得更好,所以要告诉他哪里不好,他才会去改正以后不再犯错。”

我们的确从小就是这么被教育的。

我们刚考完试,拿着卷子回家,如果是90分的话,家长就会说“你那10分是怎么丢的?”是不是又粗心马虎了。“好不容易得了100分,兴高采烈回家告诉父母,父母通常说:”你要戒骄戒躁啊,一次100分怎么算好呢,要次次都100分才是真正学扎实了。”万一哪一次不及格了,等待着我们的就是一场人间惨剧。

我们就是这么长大的,我们习惯感觉不到接纳的力量。最近的人生教练课COACH课上,就看到我们这一代的同龄人的自我接纳值都是很低的,因为我们从小到大就没有被接纳过。怎么知道被接纳是什么样的感觉呢?所以我们也是这样对待我们的孩子的。但这真是能让孩子变得更好的方法吗?

现在,有机会停下来想一想:
?
【让一个人变得更好的动力,究竟是什么?】

这个问题太难了。

我们来玩一场游戏吧:

假如你是一个吸毒的人,

我们的父母想让我们改邪归正,戒毒,他们会怎么说?
“你吸毒,这是犯罪。从小我就不看好你,全家人的脸都给你丢尽了。我一定要报警,把你送到监狱去,让你受到应有的惩罚。我看你以后还吸毒不吸毒。你再吸毒,你就别再回这个家了,我们就当没有生过你这个孩子!

听到这个,你想说什么?你会想戒毒吗?

另外一种可能是,你家人跟你说:“我们全家人都爱你,无论你做了什么,我们都随时欢迎你回来。你是爸爸妈妈最爱的孩子。我们理解你这么做,肯定更有你自己的原因。我们愿意听到你的原因和你的需求,我们愿意看到那些原因,我们试着去理解你,同时我们更愿意在你需要的时候帮助你。

听到这个,你想说什么?你会想一定要戒毒么?

哪一种方式,让你更有勇气去重新开始新生活呢?

无数的心理研究已经证明了:当一个人他对生活充满期待,热爱这个生活,愿意让身边的人生活的更好的时候,他才愿意去改变,去变得更好。最终原因是:他有安全感,他感觉到被爱的时候,他才发自内心的,想要变成更好的自己。

【不要试图以收回对孩子的爱,来要挟和调整孩子的行为】

只有无条件的爱和支持爱,才是让一个孩子成长的优秀的动力。
所谓无条件的爱,并不是指,接纳孩子所有的行为,而是指:无论孩子做了什么,父母对他的爱都不会改变。这怎么可能?
是啊,这怎么可能?

从小,爸爸妈妈就会用”妈妈不喜欢你了。”来让我们吃下不喜欢的青菜;

用“妈妈不要你了。”让我们放弃在超市里很想要的零食

用“你要是再不走,妈妈就扔下你自己走了。”,把沉迷在游乐场的我们硬拖了回家。

用“爸爸再也不跟你玩了”警告我们要收起散落一地的玩具。

用“不然就别再想回这个家”要挟我们选择他们认为“吃香”的专业。

用“我就当没有你这个女儿。”来威胁我们与他们不认可的对象分手。

他们总是用收回对我们的爱作为代价,来调整我们的行为

于是,我们的行为,就代替我们,成为父母的爱的对象。成为是否“配”得到父母的爱的衡量标准。

当我们吃了青菜,放弃零食,乖乖回家,收起玩具,听从他们意见选择工作和配偶的时候,我们是“听话的”;“可爱的”“乖巧的”值得爱的。

当我们做反的事情时,“妈妈不喜欢我们了”;“妈妈不要我了”“妈妈扔下自己回家了。”“我不再是妈妈的女儿”

那么究竟爱的背后是什么呢?

【做家长认可的事,是我们得到他们的爱的条件。】

不管他们是不是真的这么想的,至少,我们是这么感觉的。

小小的我们,怀着失去爸爸妈妈的爱的深深的恐惧,小心地改变着我们的行为,担惊受怕有一天会失去他们。

长大以后,叛逆的我们,也许会以放弃他们的爱为代价,求一个成为自己的自由。

同样的,“表扬”虽然听起来很甜蜜,可是依旧是对孩子有条件的“爱”
“你吃了青菜,真是个好孩子!”---如果不吃呢?
“你收起了玩具,真乖!”--如果不收呢?
“你选择了妈妈建议的专业,真是个懂事的孩子。”--如果没选呢?

【儿时得到的爱越是有条件,长大后的自我价值感就越低。自我接纳值就越低。】

二十年后,我们的身边,充斥着很多不自信,不接纳自己的人。他们谨小慎微地取悦于人。担心自己在会上的发言领导不喜欢,担心过节不送礼,老师就会对孩子不好。担心自己没有车房,就没有女孩愿意嫁给自己。

他们从来就不敢做自己,因为那会有失去一切的风险。

因为真正的自己,是不值得爱的。只有做了让对方满意的事,这个人才有价值。

我们会看到,很多人做着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因为缺乏勇气去改变,碌碌无为地过一生;

很多人会跟不在乎自己的人生活,但是不敢离开。因为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也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无条件的爱。

我们看到,很多人都笃定地相信,自己不够好。他们甚至会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这点。你如果安慰他其实已经很好了。他还会告诉你哪里做的不够好。他们在脑子里无时无刻不在对自己做着评判,而且大部分都是负面的评判。就像背景音乐一样播放着。

这个已经自动播放了20年的评判,已经被移植到大脑里,不断循环播放着。小时候父母对我们的批评,被传承,被内化。变成无时无刻的自我批评。想要摆脱这种内心的“父母评判”声音,很多人是终此一生都修不完的功课。

所以他们之后又做成某个特定样子,取得某个理想的成就时,才会爱上自己。

孩子小时候,得到的爱越是有条件,越是苛刻,长大后他的自我价值感就越低,自我接纳值也就越低。并且影响终生。
如果孩子得到的爱是被附加条件的,那他们在这一生接受自己的时候也会有附带条件。

而能够被无条件接纳的孩子,相信自己的价值,这就是真相。

所以,从今天起,请让孩子知道,无论他做什么,你都会爱他这个人吧。当他内心充满爱和力量时,孩子才会变得越来越好!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新会员加入

1700 查看 7 收藏帖子 (2)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elvahe

    2016-3-12 14:13:23 使用道具

    无条件接纳孩子,写的很好,自省中~
  • 沉浮智海

    2016-3-12 17:10:02 使用道具

    多和孩子交流就会好很多很多!
  • baobeixzc

    2016-3-12 20:30:53 使用道具

    每天告诉孩子,我爱他
  • 阳光灿烂兔宝宝

    2016-3-12 21:48:56 使用道具

    写的很好,自省中~
  • dancey

    2016-3-12 23:06:34 使用道具

    写的很好。!
    lz辛苦了,很有价值。
  • camerondiaz

    2017-12-23 23:15:57 使用道具

    谢谢分享,谢谢
  • lovefall

    2017-12-24 11:12:31 使用道具

    道理都懂,就是走着走着不知不觉就忘了初衷!哎,值得反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