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觉得《外滩教育》的这篇文章很好,原文太长,节选转载来大家共同学习讨论。以下节选原文:
-------
1语言包括什么?
最小的语言单位音素—音节—语素—词语—语义—句子。
2 语言是一种知识还是一种技能?
语言作为交流工具,它更是一种技能。只在某些专业领域它才是一门知识。
知识和技能有什么区别呢?用最直观易懂的话来说:知识是理论的,技能是实际操作的。比如:我们想学开车要先学驾驶的理论知识、车的构造、使用、交通规则等。
语言对普通的使用者而言是一种技能。每个身体正常发育的幼儿,只要自然地处于他的母语环境下,在1-2岁之间都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他们的基本诉求,而他们并没有关于这个语言的理论知识。
但是对语言研究者来说,语言是一种知识,因为他们要研究它的特点和构造。一个人可能会有某个语言的理论知识,却未必掌握这门语言作为交流工具的技能。比如,作为语言学者,我可能了解俄语的语法结构,语音要领,可我却不能用该语言进行正常的交流。I know this language, but I can’t communicate in this language.
3语言学习和语言习得的区别
把一门语言当作技能来掌握的过程,英语称之为acquisition;
把一门语言当作知识来学习的过程,英语称之为learning。
我们国内中小学的大部分英语教学都是把英语作为知识来传授的,所以汉语把两种过程都称为“英语学习”。
随着语言认知研究的发展,我注意到有些语言教育工作者开始区分这两种不同的学习过程,用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将两种不同的学习过程予以区分。
儿童第一语言是自然习得的过程,是无意识的,形成的是语言作为交流技能的隐形记忆。他们没有有意识的、知识性的发音、单词、语法的学习过程。我们这里讨论的大都是这种自然的语言习得过程,也是最佳的语言学习方法。
1960年代以前,语言学家大都是反对儿童早期双语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以Skinner (1957)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派认为:语言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一样是通过学习得到的。 因此第二语言的学习是通过外界不断地重复,学习者不断地做各种练习而掌握的。过早的第二语言学习会导致孩子混淆两种语言,导致思维混乱。六十年代后以Chomsky为代表的语言学家认为:人类出生时就具有掌握及其复杂的、创造性使用语言的能力。也就是说掌握语言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能力,是我们人类唯一拥有的基因。
1960年代以后,尤其是随着各种对大脑进行测试的仪器出现以后,神经学科通过对一些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大脑损伤而导致语言交流障碍的患者进行观察测试后发现:儿童早期第二语言习得对孩子两种语言的掌握,认知能力的提高是利远远大于弊的,但前提是方法要正确。
该贴已经同步到 laislamay的微博
➤在6岁之前,父母应尽可能多地和孩子语言互动,给他们语言信号的刺激;
➤说两种不同语言的环境和人应尽可能地稳定、持续,并保证足够长的时间能够接触到这些语言;
➤ 儿童早期双语习得时,会出现两种语言混用的情况,但这只是一个习得过程的一个过渡,不是结果。在2-3岁时,儿童能准确区分两套不同的语言系统并在两者之间自动转换。
➤减去式双语。即,学第二语言,丢掉第一语言,最终有可能变成弱弱双语,即两种语言都不能准确表达;
➤没有给儿童足够的语言互动,或者互动时间不够长、不够频繁,或时断时续,导致孩子没有一种语言能够准确表达他的思维;
➤幼儿园老师或者家长在幼儿对语言感知最敏感期却试图把语言当作知识教给孩子,而不是制造自然语言环境,语言互动。
在国内,很多人都是在小学开始接触英语,由于大部分小学采取的是将语言当作知识传授的教学方法,学习者很少能达到在大脑中形成很强的用第二语言思维的组合式和协调式双语模式,而通常是通过第一语言转换成第二语言的翻译式,或者称为附属式双语。
如果家长、幼儿园,或者学校能够给孩子提供足够稳定的自然的第二语言互动环境,儿童第二语言习得应该是越早效果越好,但条件是:
➤第一,继续保持和孩子认知能力相匹配的母语能力的提高;
➤第二,这里说的第二语言互动环境最好是自然的,而不是过度地把语言当作知识传授。
那么是不是过了这个关键期,就不能流利掌握第二语言了呢?当然不是。只是发音的纯正程度、语言的自然流畅程度、语言的准确程度难以达到流利如母语的程度而已,或者要花更多的努力达到相应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