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个人觉得《外滩教育》的这篇文章很好,原文太长,节选转载来大家共同学习讨论。以下节选原文:
-------
1语言包括什么?
最小的语言单位音素—音节—语素—词语—语义—句子。
2 语言是一种知识还是一种技能?
语言作为交流工具,它更是一种技能。只在某些专业领域它才是一门知识。
知识和技能有什么区别呢?用最直观易懂的话来说:知识是理论的,技能是实际操作的。比如:我们想学开车要先学驾驶的理论知识、车的构造、使用、交通规则等。
语言对普通的使用者而言是一种技能。每个身体正常发育的幼儿,只要自然地处于他的母语环境下,在1-2岁之间都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他们的基本诉求,而他们并没有关于这个语言的理论知识。
但是对语言研究者来说,语言是一种知识,因为他们要研究它的特点和构造。一个人可能会有某个语言的理论知识,却未必掌握这门语言作为交流工具的技能。比如,作为语言学者,我可能了解俄语的语法结构,语音要领,可我却不能用该语言进行正常的交流。I know this language, but I can’t communicate in this language.
3语言学习和语言习得的区别
把一门语言当作技能来掌握的过程,英语称之为acquisition;
把一门语言当作知识来学习的过程,英语称之为learning。
我们国内中小学的大部分英语教学都是把英语作为知识来传授的,所以汉语把两种过程都称为“英语学习”。
随着语言认知研究的发展,我注意到有些语言教育工作者开始区分这两种不同的学习过程,用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将两种不同的学习过程予以区分。
儿童第一语言是自然习得的过程,是无意识的,形成的是语言作为交流技能的隐形记忆。他们没有有意识的、知识性的发音、单词、语法的学习过程。我们这里讨论的大都是这种自然的语言习得过程,也是最佳的语言学习方法。
1960年代以前,语言学家大都是反对儿童早期双语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以Skinner (1957)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派认为:语言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一样是通过学习得到的。 因此第二语言的学习是通过外界不断地重复,学习者不断地做各种练习而掌握的。过早的第二语言学习会导致孩子混淆两种语言,导致思维混乱。六十年代后以Chomsky为代表的语言学家认为:人类出生时就具有掌握及其复杂的、创造性使用语言的能力。也就是说掌握语言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能力,是我们人类唯一拥有的基因。
1960年代以后,尤其是随着各种对大脑进行测试的仪器出现以后,神经学科通过对一些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大脑损伤而导致语言交流障碍的患者进行观察测试后发现:儿童早期第二语言习得对孩子两种语言的掌握,认知能力的提高是利远远大于弊的,但前提是方法要正确。


该贴已经同步到 laislamay的微博
774 查看 7 收藏帖子 (0)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laislamay

    楼主 2016-4-20 09:40:36 使用道具

    (接上文)儿童早期双语环境建议:

    ➤在6岁之前,父母应尽可能多地和孩子语言互动,给他们语言信号的刺激;
    ➤说两种不同语言的环境和人应尽可能地稳定、持续,并保证足够长的时间能够接触到这些语言;
    ➤ 儿童早期双语习得时,会出现两种语言混用的情况,但这只是一个习得过程的一个过渡,不是结果。在2-3岁时,儿童能准确区分两套不同的语言系统并在两者之间自动转换。
    ➤减去式双语。即,学第二语言,丢掉第一语言,最终有可能变成弱弱双语,即两种语言都不能准确表达;
    ➤没有给儿童足够的语言互动,或者互动时间不够长、不够频繁,或时断时续,导致孩子没有一种语言能够准确表达他的思维;
    ➤幼儿园老师或者家长在幼儿对语言感知最敏感期却试图把语言当作知识教给孩子,而不是制造自然语言环境,语言互动。
    在国内,很多人都是在小学开始接触英语,由于大部分小学采取的是将语言当作知识传授的教学方法,学习者很少能达到在大脑中形成很强的用第二语言思维的组合式和协调式双语模式,而通常是通过第一语言转换成第二语言的翻译式,或者称为附属式双语。

    如果家长、幼儿园,或者学校能够给孩子提供足够稳定的自然的第二语言互动环境,儿童第二语言习得应该是越早效果越好,但条件是:
    ➤第一,继续保持和孩子认知能力相匹配的母语能力的提高;
    ➤第二,这里说的第二语言互动环境最好是自然的,而不是过度地把语言当作知识传授。

    那么是不是过了这个关键期,就不能流利掌握第二语言了呢?当然不是。只是发音的纯正程度、语言的自然流畅程度、语言的准确程度难以达到流利如母语的程度而已,或者要花更多的努力达到相应的程度。
  • laislamay

    楼主 2016-4-20 09:43:57 使用道具

    (接上文)问答Q&A

    Q:我自己的英语就是用这种割裂开的方法学来的,我想给孩子提供好的英语语境,所以每天给孩子读英语故事和英语书,您有什么建议吗?
    A:我建议先从看英语原版的动画片和儿童电视节目开始。原因是发音比较清晰,有些夸张,还有形象配合。孩子对音频视频信号的感知能力极强,他们会看得懂。也许他们说不出那个词,哪个句子,但他们整体在一起看懂了。同样英语水平的成年人和孩子一起看,感知能力远不如孩子。成人至少需要搞懂一些单词,才可能开始理解过程。当孩子水平提高以后再开始听故事,因为没有视觉信号的介入,估计难以把孩子带到语境中,需要翻译,而不是在语境中整体感知。
    Q:现在周围朋友很流行请菲佣,其中一部分原因是菲佣可以跟孩子说英语。请问这样有用吗?菲佣的口音会不会弊大于利?
    A:对语感的培养肯定有益,语音语调即使不标准也给他掌握更多语音的机会。语言学家发现:孩子出生时的脑细胞对声音和面孔的视觉信号有着极强的识别能力,从语音识别角度来看,越多的语音介入,孩子识别语音的能力就越强。即使他暂时还没有机会学说这种语,但他具备发音纯正的能力。越多的语音刺激语音识别的脑细胞链接越多。
    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小时候会很多方言的孩子,长大学更多方言的能力一定比儿时只听过一种语音的人强得多。那么在这些方言中,哪个更标准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他的语音识别能力提高了。
    Q:我们家姐姐8岁,小学读的是双语国际班,除了中文课以外,其他学科课程都是英文教学, 但课后与同学都是说中文。目前感觉双语并进,但很担心形成弱弱模式。
    A:不用担心,因为汉语是孩子生活环境中的主体语言。加强中文互动,坚持阅读和她认知能力相匹配的中文书籍,不会减弱的。我刚才说的那个意大利妈妈发现:当孩子知道妈妈也懂英语之后就不再父母之间做语言转换,而是和爸爸妈妈都说英语,妈妈时常装作听不懂,让他重复,孩子只好用意大利语重复。孩子在和不懂英语的意大利亲属沟通时会全部使用意大利语。父母的坚持很重要。即使她用英语回复,你也坚持用汉语互动。

    原文作者 雷莉

  • oranje

    2016-4-20 10:26:22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oranje 于 2016-4-20 03:28 编辑

    我有几个疑惑啊。
    首先,说第一语言是自然习得。是完全自然习得吗?比如汉语是中国人第一语言,英语是英美人第一语言,习得到什么阶段?不会学得吗?那中国孩子上学之后的中文课,英美国家的英语课不是学得吗?那中文对中国学校的孩子是技能还是知识?英语对英语国家上学的孩子是知识还是技能?
    第一语言真的是完全习得的?那语文课有存在的必要吗?英美的英语课还有存在的必要吗?自然习得啊,看看书,听听广播,跟人聊天习得好了
    母语习得有5个过程,到3.5岁到5岁就会完成成人语阶段。能意识到有一个规则体系,并能重复使用。开始了解并掌握语言的社会功能。之后呢?
    二语习得是个好办法,但是习得到母语成人语阶段之后应该就不是只是一直习得,习得了吧。要不我们为什么要开中文课,英国美国为什么要开英语课?
  • lliliabc

    2016-4-20 12:58:36 使用道具

    非常感谢!觉得书中说得非常有道理。
  • lliliabc

    2016-4-20 13:03:58 使用道具

    请问《外滩教育》文章在哪里找的?我到处都没有找到
  • 905080925

    2016-4-20 13:46:25 使用道具

    谢谢楼主的分享
  • laislamay

    楼主 2016-4-21 15:36:35 使用道具

    外滩教育是个报刊吧  亲关注微信公众号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