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读经少年九年圣贤梦碎,反体制教育的残酷试验——新京报的这篇文章,标题的确骇人听闻。(以下简称《读反》)
      从2008开始,济南小学生郑惟生从四年级时离开体制教育,9年中辗转八省,先后在十个读经学堂苦学,每天背诵10小时。他已经整本背诵过太多的儒家经典与佛经,但如今,他已不愿意哪怕再翻看一下,这个炎夏,他正在备战英文自考,19岁了,连最基础的小学英文都不甚了解,一切都得从头再来,很是吃力。——来自上述新闻《读反》。
     《读反》以“郑惟生”、“李淑敏”两个读经孩子为主要观察对象,以读经孩子求学中的“困惑”出发点,描写了读经孩子们的求学轨迹及面对未来的尴尬现状,并借用“柯小刚”(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长期观察民间读经运动 ,自己开办书院,业余教授国学)的视角评价了部分读经孩子,作者引用了一些极端的总结:”现在回过头来看,对孩子来说,这真是一场残酷的实验“。《读反》对这两个孩子报道未必不实,但是,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都知道,读经的孩子中一定也有很多优秀的结果,他们本来也同样应该成为这篇文章的关注对象却被剪切。所幸报道的主人公郑惟生已经发表回应声明:新京报所报导题为“读经少年九年圣贤梦碎”的文章,涉及引用本人的经历,我不同意此文章的表述,部分内容不属实,存在有意“断章取义”,只截取负面信息,借此博人眼球,肆意炒作的问题,并且文章中对传统文化教育所持基本否定的观点,亦是我所坚决反对的……

1919 查看 14 收藏帖子 (1)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盐丁儿

    楼主 2016-8-30 23:25:43 使用道具

            无独有偶。不久前我给9岁的女儿买了很多国学书,包括《千字文》、《论语》等,我希望可以和她每天抽点时间共读,享受国学之美。我听过王财贵弟子——净小芳女士的讲座,她的理论是让孩子从小就开始读经,顺序上应该先难后易,原因是孩子小时理解力差,记忆力强。不过我还没有开始让儿子读经,我总感觉不被理解的东西即使背过了意义也不大,但我又不甘心放弃,一直在思考是否应该让低幼的孩子读经。他目前英语启蒙态势良好,而英文教育却极其强调阶梯式渐进性,与净小芳的理论完全相反。而我的外甥,一个正读初一的孩子,刚刚转战到山东的全日制读经学校还不到一年。他不仅愉快的读经、包本,还高高兴兴的背诵英文圣经,让我非常惊异。他的学校虽然远离人烟,却环境优美,同学众多,课余活动丰富,饮食良好。她的母亲是我孩子的姑姑,正如文中那些家长一样,也在经受风风雨雨。所以我今天借此直面这个问题,开始梳理。
         说实话,《读反》面世之后,我很期待读经界的给力回应。我只看到了一篇来自“天谦学堂的博客”的软弱回应,其以“其实对于任何争议都应以不争为进取,以不辩为解脱”的态度草草了结。但我认为,“无为而治”绝不适用于当下。教育是大事,带领着这么多孩子学习,就要为他们的人生负责,读经界凭什么不总结经验教训?凭什么不统计得失成果?凭什么拿不出确凿的数据和更多的事实?为什么不拿出铿锵之辞勇敢抵抗?如果读经界的校方只能写出这种水平的文章,仅凭此一点,我也要真的怀疑读经的成果了,毕竟读经学校只学文哪。而读经的家长圈里,好象也比较沉默,远非我想象中的激烈探讨。不愿回应可否理解为无力反驳?不屑者有之,无能者有之,茫然者有之,等待者有之?
  • 盐丁儿

    楼主 2016-8-30 23:26:22 使用道具

    A 国学的确很流行
          读经的家长都比较狂热,因为他们孤独而勇敢。他们必须面对太大的压力:义务教育之外的高昂学费,远离孩子的思念之苦,世人无休止的的质疑,时刻检视读经教育的效果,孩子未来就业的迷茫,自我救赎读经学习的压力……假若没有一颗狂热坚定的心,他们早就退却了。但他们同时也是正常人,他们经济条件相对稳定,他们无比关注孩子的教育,他们经常在一起交流切磋。读经教育提倡”老实大量读经“,理想状态是”连续十年,每天十时“读经。如果看不到希望,怎会有这么多家庭顶着压力一直坚持下去?”文礼书院近半数孩子家中都开了读经学堂“。假若仅凭一时冲动,又怎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大部分学堂都是私塾性质,有很多甚至是非赢利机构。试问,一项非赢利事业能让老百姓心甘情愿的自我投入如此大人力物力广为传播,还有谁能与之匹敌?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宗教”。读经教育能象宗教一样让许多人痴迷,说明它也有着宗教般的感召力。圣贤们字字珠玑,老祖宗功垂千古,古代中国在农业、手工业、教育业等多方面都堪称是全球最伟大的国家。读经教育的兴起,其实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之美好愿意的兴起,人们怀念那个知书达礼的时代,希望用经典文化让今天的孩子重拾美好。然而到底怎么读经才是正确的?王财贵主导的读经学校是完美的解决之道吗?
  • 盐丁儿

    楼主 2016-8-30 23:26:42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盐丁儿 于 2016-8-30 23:29 编辑

    B读经到底有什么错?
        我们来看看《读反》文中对读经教育的质疑:
    1、读经之苦。漫长的冬日,四点半就要起床读经。山上没得吃,他们就整月的吃南瓜。没有澡堂,整个冬天也就没洗澡。有一年春节,他甚至不被允许回家。
          中国人的传统就是要吃得苦中苦,可以磨炼孩子的意志,但郑惟生这种苦法在现时代显然太过分了,并不是主流读经院校所倡导的必要考验,不具代表性。
    2、背诵、不认字、不释义地背诵。这一点我也并不理解。按照读经学派的说法,一是节省孩子学习的时间,二是现代确实没有几个明经达道的老师,三是期待着孩子们的自解自悟。
         在我看来背诵本身是有意义的,但如果不理解而只背诵,岂不是太枯燥太无意义了?传统英文教学中强调“可理解性输入”,不理解的内容是否会前学后忘?

    3、老实大量读经。
         是否需要那么大量的背诵?枯燥且长期的背诵是否把孩子最宝贵的想象力、创造力都抹煞了?一定要全部读完吗?不能边学边实践吗?很多理论,纸上读来终觉浅。只有历经实践甚至质疑的过程,才会更深刻的认同理论。

    4、老师的意见也会不合。
         这一点我觉的没什么,有分岐很正常。教育本来就不是死板的,学习的方式也可以有多种多样。私塾又是很个人化的组织,也不代表主流读经学校。

    5、明令禁止阅读,郑惟生曾经拥有的一本《古代汉语词典》最后也被老师没收了。
          这一点就是孔子活到现在也会SAY NO.

    6、宗教化规定。比如要进行宗教仪式的早课,念佛、绕佛、拜佛;上厕所要先拍手三声,并念专门的咒语,提醒厕所里以排泄物为食的恶鬼;再比如不小心踩死昆虫,需要进行一整套的宗教仪式,给它超度。佛经中的《普贤菩萨行愿品·别行疏抄》,全书十四万字。郑惟生背了整整一年。
          佛教内容明显不属于王财贵的教学大纲。我认为是个例。读经私塾有很多是个人化行为,不排除部分堂主有宗教倾向,但不具广泛代表性。

    7、面目模糊的最高学府。十年读经,十年解经。第二个十年的最后三至五年学习牟宗三全集。牟宗三,是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王财贵的老师。
         作者说有:面目模糊,我想一是指它神秘莫测,二是指它的终级目标,说具体些就是就业方向不明确吧。

    8、明德书院已经有学生暂停学业。
          我认为这个也代表不了什么,麻省、哈佛都不时有学生停业,而学校随时向他们敞开大门,帮助他们创业,学生可以随时回校,来去自如。
         其实这也提出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文凭到底代表什么?中国有这么多办证中介,说明文凭就是敲门砖。如果没有这个门槛,以真实的创造性为标准,把读经孩子与传统教育体制内的孩子进行比较才更加公平。

  • 盐丁儿

    楼主 2016-8-30 23:30:12 使用道具

      C读经教育,我为什么怀疑?
         抛开很多小私塾个体化倾向,就具有代表性的王财贵倡导的主流读经学校而言,我个人有如下质疑:
    1、关于学习内容:单一独经太枯燥!
          孩子的世界本应很精彩,文学、艺术、体育,古人也讲究“琴棋书画”,如果孩子“一心只读圣贤书”,是否错过了孩子其它艺术启蒙的黄金期?
          先不说拿文凭,也不说与传统教育接轨。读经之路本就是另辟蹊径,为什么一定要接轨?但不学数理化,不提倡艺术化特长,读经本身能成气候吗?
         经典国学本身不能转化为生产力,它必须借助自然科学知识,或者劳动技能才能转化成未来世界的创造力。
         按照王财贵读经学校的理论:书院里教的是“道”,“天不变地不变道不变,你把道掌握了,做什么都没问题。”问题是,13年后再开始学别的,真的没问题吗?读经之后再学其它,成功率有多少?这些孩子比别人效率更高吗?
    2、关于学习方式:只读不解有没有效?
         老实大量读经,只背诵不解释,无论是谁都会感觉到既枯燥又无意义。当然,我外甥才去不到一年,他感觉挺好。
       “读经给他们的负面影响实在是太大了,整整十年,没有理智的乐趣,没有感受力的乐趣,没有想象力的乐趣,只有长年累月的无意义。”柯小刚说。他见过太多读经的孩子。
    3、关于学习结果,到底咋样算成才?
         先看学知识成果。
         来看看传统基础教育体制学校。西安外院附小可以说“我们的孩子获得了央视英语竞赛2等奖,我们今年小升初考进西安五大名校15名。”西工大附中可以说:我们今年拿到全国物理竞赛五个奖牌,今年考进清华北大共74名,名列全国第四。我们一本上线率95%。读经学校可以说:我们的孩子包了几本经典。这种结果可能没有可比性。
         再说学做人成果。
         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情商,与人相处的艺术,远大的理想报复。     
         ”和李璇一样,更多的家长并未读过经典,他们有个朴素的想法:学堂里不仅教知识,也教做人”。《读反》中的总结很真实。但仅仅“读经”+“集体生活”能否成为“学习做人”的良药?我们需要真实的大数据。此文中提到——近十位读经孩子家长找到柯小刚。他们功底太差,识字量不行,错字连篇,英语在小学入门水平。相当不安,没有学习兴趣,没有自觉能力。性情很乱,既自我边缘化,又掺杂着傲娇和自卑。学生矛盾多,天天投诉别的孩子怎么不好。看不出他们具有”为往圣继绝学的贤子和君子“志向。到底文礼书院的精英是什么样?
         再说未来。
         无论学什么,怎么学,学习也罢,教育也好,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没有文凭、一时的就业问题可能都不重要,那重要是什么?当然是人生价值。
         按照文礼书院的说法,他们教出的学生,要么是像孔孟一样的思想家;要么是有思想的企业家;要么是有格局的政治家,为天下苍生谋福祉。读经孩子的母亲们对孩子的未来有美好想象,希望他们脱离体制内的题海战术,成为知书达理、通晓古今、能诗能文的君子,也为自己的家族企业培养出一个儒商。或许孩子还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人物。
         读经孩子的未来究竟怎样?目前还没有一个完整的轮回,这个问题尚无答案。哈佛大学可以说:我们培养了8位美国总统,44个诺奖获得者,30名普利策奖。我也等着听王财贵有一天对天下说:我们文理书院出了多少个医生,多少个老师,多少个律师,多少个省长。但就目前来说,读经的孩子本身不受追捧,花这么大功夫去学别的倒是肯定能谋生。
  • 盐丁儿

    楼主 2016-8-30 23:30:46 使用道具

      D“老实大量”读经法前无古人
          很多人在谴责体制教育,读经教育就是一种新的尝试。就此一点,我就支持孩子的姑姑。他的孩子在传统中学不受待见,不专注,易生非,到了读经学校表现不错,自己也很开心。我们希望他在新的教育方式中得到全方面的改善。因为国学是那么博大精深,那么妙不可言。再者集体生活对孩子是一种极大的锻炼,能培养他的团队意识、责任心。可是柯小刚说,老实大量的读经方式,古人也没这么干,牟宗三本人小时候上的私塾也比这种学校人性。包本背诵是一种比高考比应试还要残酷的方式!是啊,集体生活多么容易复制,参军、上寄宿制学校都可以达到目的。而读经教育的学习内容、方式和结果都还未经完整的轮回检验。郑惟生本人的学习经历是不具代表性的,但是作为一个读经九年的孩子,他写给柯小刚的信理智而清醒,其中的困惑反思绝对能代表部分读经孩子的心路历程。
  • 盐丁儿

    楼主 2016-8-30 23:31:08 使用道具

      E 事情来龙去脉原来是这样
           当我百度“柯小刚”这个人的时候发现了很多资料,才搞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原来是先有了《郑惟生写给柯小刚的一封信》再有了柯小刚的文章《极端“纯读经”,荼毒儿童身心》,然后出现了新京报的《读经少年九年圣贤梦碎》及《读经教主”王财贵背后的产业链条》两篇报道,最后有了柯小刚在上海儒学大会的发言《谁扼杀了“读经少年”?——读经运动本质是畸形的现代性病症》。
  • 盐丁儿

    楼主 2016-8-30 23:32:02 使用道具

    结语
        《读反》的发表,与其说是一种诘难,不如看成是一种关注。哪一种新生事物不是在质疑中成长的?
          我一直在观察读经教育,关注外甥的转变,我一直认为反体制教育独辟蹊径是一种壮举,我也是风雨中的小姑子为数不多的支持者。文章说“最早的一批曾被“圣贤教育”吸引的家长们,如今已从狂热支持者变成坚定的反对者。”如果说这是真的,那么我们相信,反之亦成立。读经教育能在争议中成长、完善不是更好吗?“数十个微信群里,他们每天都在讨论,如何以消防安全、办学资质、非法集资等理由向政府举报,让文礼书院关门。”一方面我们需要证实这个消息的真实性,另一方面,文礼学院的学费绝不是十年一把缴清的,文礼书院也绝不是传销组织把孩子们都密封起来的,家长们都是成年人,我相信他们不会如此践踏自己的选择。文章既然有偏颇的一面,那么我们就更需要知道真实的全貌,大数据时代,每一个生命的轨迹都具有不可忽略的参考价值。
  • 盐丁儿

    楼主 2016-8-30 23:33:18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盐丁儿 于 2016-8-30 23:34 编辑

    附录:郑惟生本人关于新京报所报导题为“读经少年九年圣贤梦碎” 的声明
                  新京报所报导题为“读经少年九年圣贤梦碎”的文章,涉及引用本人的经历,我不同意此文章的表述,部分内容不属实,存在有意“断章取义”,只截取负面信息,借此博人眼球,肆意炒作的问题,并且文章中对传统文化教育所持基本否定的观点,亦是我所坚决反对的。
          
          我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及经典的学习中,虽不敢谈有怎样的成就,但是学习经典对我自身心灵的成长与为人处世的教育上,的确受益甚深,无以言表。即使在我面临关于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具体方法问题时,需要作出艰难选择时,最终还是经典对我的心灵给予了最明晰的解答,最有力的支持。
          记得曾经遇到有倡导学习传统文化“应当十年只跟一位老师专学一本经典”的主张,以做到彻底的“专精”,我对此感到困惑时,经典告诉我:“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我知道了孔子永远都秉持一颗广博谦敬的心学习,不论身份,不论领域。不管对方是七岁孩童项橐的路边三问,还是精通星象音律的术士苌弘,或是深远莫测的周史老聃。史记中记载孔子在古老的洛阳向老聃问礼,虽然承认并赞誉老聃的学问“渊深而莫测,高邈而难知”,是真正“如龙之应时变化”的大师,但孔子依然和而不同,保持自己对老聃所批评的礼学的信念,当即离开了老聃,这才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第一模范!
           在我的经历的曲折中,我将其视作令我深刻理解经典意义的难得机会,促使我将经典与人生现实连接在一起。经典使我在面临人生赐予我磨砺自己的机会时,能够告诉自己“我知道我民族的先贤是怎样面对的!”所以我感受到在我的经历中,经典的意义没有丝毫的衰弱与消亡,反而得到了进一步成长和深入。我敢“大言不惭”的说:我体会到了精神信仰的意义,“圣贤梦”从来没有“碎”。
    在我的曲折经历中,无论是选择转身或是放弃某段形式,既没有叛逆,也不是焦躁,只是想落实我所景仰先贤孔子的那“往者不悔,来者不豫”的真正忠于自我的信念。
           我对于引导我走入学习经典的智慧之路的老师们完全心存感恩,特别是读经教育的首倡者季谦先生,不论目前读经教育中存在的种种方法问题,但我确实因读经教育才得以接触经典,这是我所深感庆幸的。
    中国传统文化与经典的价值是我所充分肯定并认同的,但如何发挥这隐沉百年的文化智慧?对于方法的建议与讨论正是为了更好的弘扬,最基本的理智认同是能够进行负责性讨论的前提。我的经历中亦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与特殊性,不应以偏概全,作过度地解读猜测。
         我国传统文化自近代以来,罹难重重,复兴不易,此次新京报的错误解读的根本原因正在于传统文化与经典在当代社会的严重缺失,所以这次问题的真正责任实际亦不在于新京报,在于我们一起愿为国家、为民族的文化复兴尽一份力量的同仁们。
    我呼吁社会媒体的同仁们共同为促进民族文化振兴努力,勿以猎奇争利的心态肆意炒作。
                                                                                                                                                     惟生  8.30

  • 盐丁儿

    楼主 2016-8-30 23:39:34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盐丁儿 于 2016-8-30 23:51 编辑

    附录:

    http://www.21ccom.net/html/2016/gqmq_0814/6677.html  柯小刚:极端“纯读经”,荼毒儿童身心(后附郑惟生来信)
    http://money.163.com/16/0829/07/BVKDSIRF002580S6_all.html  读经少年九年圣贤梦碎 反体制教育的残酷试验(新京报)

    http://news.ifeng.com/a/20160829/49853244_0.shtml  《读经教主”王财贵背后的产业链条》(新京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6cf0360102wqjr.html  造谣中伤?读经界某人对新京报片面而恶意的报道的回应(含郑惟生本人回应)


    http://www.rmlt.com.cn/2016/0830/438529.shtml  柯小刚:谁扼杀了“读经少年”?——读经运动本质是畸形的现代性病症


    中山大学教师质疑“读经运动”:孩子受得了吗?http://guoxue.ifeng.com/a/20160721/49481978_0.shtml


  • 永烁

    2016-8-30 23:42:38 使用道具

    通识教育,皓首穷经是过了
  • shineboy

    2016-8-31 02:52:23 使用道具

    从头至尾就是打着国学的晃子敛财。 那个什么教授的难道就不是吗?是最大的收益人吧。 经典当然可以提倡读, 但是需要进专门的全日制学校, 用一天全部的时间去读吗? 完全是复古, 这是教育的倒退, 历史的倒退。 别人想就此发财就算了, 可笑的是有这么多家长会去相信这种偏执的教育理念.  孩子会背几十本经典就能成思想家,企业家,政治家?别做梦了。
  • snail913

    2016-8-31 07:03:13 使用道具

    要是古人知道读经能曲解成这样,要从棺材里跳出来了。
    背只是第一步;第二步必须解,从字开始,没看古今往来出了多少本解字的书吗?许慎的《说文解字》只是其中之一。还有引经据典,去看看张居正给皇帝的启蒙讲解就知道了,不可能不讲;第三步必须写啊,各种文体,写诗写文言文,不写怎么会灵活运用?第四步要辩,无论求证先生还是同袍,越辩越明啊,哪里只能盯一个老师学到老了?各类文社活动哪里又像现在吃吃喝喝为目的啊?第五步少不了行万里路增长阅历了。所以说花9年时间读背,不自己瞎搞吗?自己没脑子还要怪别人,不经世,哪里真能读懂这些书呢?不开玩笑吗?
  • 守望幸福

    2016-8-31 08:53:05 使用道具

    经不可不读,但也要与社会接轨,花九年的时间全部去学经,有点过了,以后要想把我们的国学发展到国外,不也得先学门外语,好跟外国学生沟通不是,当然这只是一方面,仅个人观点
  • 周鱼

    2016-8-31 09:04:47 使用道具

    国学版总有那么一些人,痛心疾首的反对国学,先不说国学到底是对是错,就说这些人的心理,起码是阴暗的。好比说,如果你认为国学是垃圾,你又怎么会稍微闻到点垃圾的臭味就会趋之若鹜的过去尝尝呢?正常的人应该是尽量远离,而不是凑过去插一脚吧。所以,可以得出结论,凡是在这里反国学的人,都是小人。那么小人反对的东西,基本都是他们心里面害怕的,都是光明正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