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四句是非常美的四幅风景画,是春夏秋冬四季景致的写真。我们随着文字来感受着栩栩如生的美景吧。
1渠荷的历
渠荷,即荷花。荷花的别名很多,最常见的如莲花、水芙蓉、芙蕖,还有泽芝、溪客、凌波仙子、六月花神等数十个稀奇古怪的叫法。荷花这个名字的来源,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给了一个解释:“莲茎上负荷叶,叶上负荷花,故名。”针对不同颜色,又有“白色为莲,红色为荷”之说。
荷花,是植物中最特殊的一种,东方文化将其视为吉祥物,佛教特别将其作为标志。儒家也推崇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品德。
莲花的可贵之处:
1处染不染。泥水越污浊莲花开得越美,象征着世道越乱,越能造就一个人。古今中外的圣贤,没有一个不是生于乱世。孟子也说:"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点也不假。
2花果同时。荷花开了,花芯即是莲蓬,花蕊就是莲子,象征着宇宙间因果同生,祸福与共。老子说,我们这个世界是相对的世界,既然是相对,一切事物、一切现象就都是两两成双,共生共存。没有坏就没有好,没有恶也就没有善,没有祸也就没有福。所以老子才说:"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亦迷"。善人是恶人的老师,恶人是善人的资源。没有恶人,善人从何而来?没有善人恶人如何才能改恶从善呢?不放弃世间的恶人,能够帮助他们站起来的就是佛。
的历,联棉词,光亮、鲜明的样子。
唐代虞世南有一首《咏萤》:“的历流光小,飘飖弱翅轻。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这里的“的历”就是这个意思。古方言有“的历都卢”一词,指眼珠子乱转,现在一般写作“滴里嘟噜”
王勃写了一篇《越州秋日宴山亭序》,其中有这样一句:“参差夕树,烟侵橘柚之园;的历秋荷,月照芙蓉之水。”王勃的“的历秋荷”与周兴嗣的这句“渠荷的历”除了前后颠倒之外,只有一字之差。
清末明初文学家李渔在隐居时不仅看荷花,还把荷花的各种好处说了个遍。李渔说,芙蕖的好处主要有四条:
1“可目”,即观赏性强,它从出水开始一天比一天美丽,就算花朵凋谢还会生出莲蓬;
2“可鼻”,它有特殊的香气,可以用来避暑纳凉;
3“可口”,莲籽和藕都很好吃;
4“可用”,枯萎的荷叶可以用来包裹东西,绿色环保可降解。
最后得出结论: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与李渔对荷花实用性的客观描述不同,中学课本中还有一篇从精神层面高度赞美荷花的文章,即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说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中学课本中选取的与荷花有关的文章真不少,还有一篇优秀的散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泰戈尔在诗中写道:“般若波罗蜜,一声一声/生如夏花/死如秋叶/还在乎拥有什么”如果生如夏花,那就应该如夏日荷花,至少荷花荷叶都是很大一个,比其他花更显绚烂,而且泰戈尔是印度人,他们那里发源的佛教把荷花视为佛国净土的圣洁之花,佛祖要坐在莲花宝座上。
2园莽抽条
园,《说文》解释为“所以树果也”,就是种植果树花木的地方,园林、园圃;
莽,原字形意为狗跑到草丛中追兔子,借指草丛;
抽条,草木的拔枝、长出新枝嫩芽,后来也指织物抽丝,并引申为以降低标准的手段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有句老话叫“人奸地薄,货物抽条”,是当今社会乱象的真实写照。
园林里的草木抽出了新的枝条就是这个意思。有植物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木本植物春天会抽条长叶,草本植物会拔节,尤其是在农村呆过的人都有体会,庄稼有拔节追肥期,拔节之后就要秀穗了。老农民最幸福的时刻一是秋收,二就是听稼禾拔节的声音。在明亮的夜晚蹲在地头,抽上一袋烟,聆听麦子、水稻"咔咔"的拔节声,象听孙儿哭笑一样,享受之极。
竹子拔节也"咔咔"响,竹笋更是猛然间破土而出,吓人一跳。
3枇杷晚翠
枇杷,是一种常绿小乔木,全身都是宝:
树可供观赏;
花可做蜜源;
果子可以吃,枇杷果甘酸潤肺、止渴、下氣;
叶子清肺和胃、降氣化痰可入药——平时所见枇杷膏,用的并非枇杷果,而是枇杷叶,还要老叶,因为新叶有毒。枇杷叶,是枇杷膏与青草茶的主要原料。
古代隐居的人,没有条件喝茶叶水,就用枇杷叶煮青草茶,烧焦枣茶,炒大麦煮麦香茶,味道更淳朴、更自然。
晚翠,指枇杷树到了秋冬季节还是鲜艳翠绿的。枇杷树的叶子一年四季都是绿悠悠的,不会凋谢,所以说"枇杷晚翠"。
枇杷又被称为卢橘,在北宋时期,枇杷就已经有卢橘这个别名了,虽然这本是个误会。
北宋惠洪在《冷斋夜话》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东坡诗曰:“客来茶罢空无有,卢橘微黄尚带酸。”张嘉甫曰:“卢橘何种果类?”答曰:“枇杷是矣。”又曰:“何以验之?”答曰:“事见相如赋。”嘉甫曰:“卢橘夏熟,黄甘橙榛,枇杷橪柿,亭奈厚朴。卢橘果枇杷,则赋不应四句重用。应劭注曰:‘《伊尹书》曰:箕山之东,青鸟之所,有卢橘,常夏热。’不据依之,何也?”东坡笑曰:“意不欲耳。”
对于苏东坡诗中出现的“卢橘”,张嘉甫表示质疑:这是一种什么水果啊?苏东坡说:就是枇杷。张嘉甫又表示质疑:怎么证明呢?苏轼说:出自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张嘉甫还表示质疑:《上林赋》里卢橘和枇杷是并列出现的啊,怎么会是同一种植物呢?然后引经据典,证明卢橘不是枇杷,并再次提出质疑:已经有定论了,你怎么还搞幺蛾子呢?苏东坡词穷,只好笑着打马虎眼:“我愿意,能拿我怎么样?你质疑这质疑那,你以为你姓方啊?”
张嘉甫引用的《伊尹书》已经失传,但《吕氏春秋》的《本味篇》中有类似的记载:“箕山之东,青岛之所,有柑栌焉。”看来,卢橘是一种橘子,而不是枇杷。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认为卢橘是金桔的别名。
不管是早就了解还是经人提醒,苏东坡明知卢橘不是枇杷,但他却死不悔改,在他诗作中均把枇杷写为卢橘,比如:“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魏花非老伴,卢橘是乡人。”不怕流氓没文化,就怕文化人耍流氓。苏东坡这一耍流氓,弄得后人经常在卢橘是不是枇杷这个问题上犯晕。
枇杷不仅经常被叫错,还容易被写错,清代褚人获在《坚瓠集》中讲了两个故事并做了解释:
“有人送枇杷于沈石田,误写琵琶。石田答书曰:‘承惠琵琶,开奁视之,听之无声,食之有味,乃知司马挥泪于江干,明妃写怨于塞上,皆为一啖之需耳。嗣后觅之,当于杨柳晓风梧桐夜雨之际也。’
又,屠赤水、莫廷韩过袁太冲家,见帖上写琵琶一盒,相与大笑。屠曰:‘枇杷不是这琵琶。’袁曰:‘只为当年识字差。’莫曰:‘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弦管尽开花。’一座绝倒。刘熙《释名》云:‘批把乐器,本胡琴,马上所鼓,推手前曰批,却手后曰把,取鼓时以为名也。’《六书正讹》云:‘后人借枇杷字为乐器,别作琵琶,非。’然使今人写琵琶为批把。亦必成笑话矣。”
第一个故事中那个的沈石田即明代杰出书画家沈周,他与文徵明、唐伯虎、仇英并称明中叶画坛上四大家,是江南画派老大,在画史上影响深远。沈周收到别人送来的写着“琵琶”的枇杷,于是回信幽了一默,说你送来的琵琶不能弹奏但能吃,我这才知道白居易在浔阳江头流泪、王昭君在塞外表达哀怨,都是因为馋的、饿的,需要吃一口枇杷。
第二个故事说的是明代文人屠赤水、莫廷韩和袁履善三人因为枇杷错写为琵琶而用打油诗联句的故事。最后,引用东汉刘熙的《释名》和元代周伯琦的《六书正讹》来解释乐器琵琶名称的来由,因为最初的名称“批把“和“枇杷”比较相似,所以才产生了误会。
4梧桐蚤凋
关于梧桐的最早记载,应该就是《诗经》中的《卷阿》。由此可见,至少在商周时期,梧桐就已经被人们所熟悉,开始作为美化环境的园林植物开始栽种,并赋予梧桐多种象征意义。最初,梧桐象征高洁美好之品格,如《卷阿》中描写的枫落梧桐。此后,梧桐还被认为忠贞爱情的象征。传说梧是雄树,桐是雌树,梧桐合起来就是两口子了,一起在那站着,分担风雨,同生共死。
梧桐树是应秋的树,对应着立秋的节气。立秋一到,梧桐树的叶子准有一片先落地。成语中"落叶知秋"就是指梧桐树说的。蚤凋的蚤是通假字,等于早晚的早字。立秋是在阴历的八月,天气还很热,立秋后面还有一个节气叫处暑。俗话说:晚立秋,热死牛。夏天还没过完,梧桐树就落叶了,所以说它早凋。
梧桐树开花也很奇特,其他树都是先长叶后开花,梧桐树却是先开花后长叶,花开喇叭状,内有两条长蕊。法国梧桐是世界知名树种,树冠大,用作人行道两侧的遮荫树最适宜。光绪十三年,清政府曾拨银1000两从法国购买梧桐树苗。现在上海静安公园的梧桐树群就植于1897年,是中国少有的古梧桐树群。
5陈根委翳,落叶飘摇。
陈根,老树的根部;
委,通“萎”,枯萎,衰败;
翳,荒芜、暗昧,枝叶遮盖的意思。
陈根老树枯萎倒伏,落下的树叶在空中随风飘荡。这两句既是对前面写景那几句的总结,又是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古往今来,但凡有点人性的人就会伤春悲秋,这是人类与自然共鸣的一种情结。树木枯死,落叶纷飞,对于隐居的人来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6游鵾独运,凌摩绛霄。
游,从容地行走;
独运,独自飞行;
凌摩,迫近、接近,凌是向上升高,摩是迫近、接近,如摩天大楼。;
绛霄,出自道教九霄之说。道教认为天有九霄,分别为神霄、青霄、碧霄、丹霄、景霄、玉霄、琅霄、紫霄、太霄。绛是紫红色,绛霄是紫红色的云气,又叫紫霄。紫霄宫是传说中神仙所居之地,是九霄中的第八层。九霄之上还有九天,层层递进,《神仙传》里对此描述的很具体,也很热闹。
远游的鵾鸟在空中独自翱翔,一个高飞,冲到紫红色的云上面去了。独运、绛霄四个字用得准确、贴切,且合典。
有人认为周兴嗣这个“鹍“字写错了,应该是“鲲”,这样一来,这两句也有了出处,即庄子的《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而这里的鵾字是鸟字旁,是长得像鹤一样的一种大鸟,不是大鹏。鵾和鹤都喜欢独居,性情孤傲,没有一群鹤在一块的。鵾可以飞得很高,所以这里说游鵾独运,同时也对应前文的"索居闲处,沉默寂寥",衬托出君子和而不同,群而不党,处染而不染的操守。
不管鹍鸟还是鲲鹏,都是能飞的,主要区别只是个头的大小。能飞是人类长久以来的梦想,早在远古时期,人类就萌发了对鸟的崇拜心理。太阳崇拜和鸟灵崇拜是人类社会最早的两大崇拜,而且还将两者融为一体,因为人类最初认为太阳就是天空中飞翔的一只火鸟,最终形成了太阳鸟这一图腾。鲲鹏、凤凰、太阳鸟,这些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鸟,在日本、埃及、希腊、蒙古、印度等国的古代神话中,都有这类大鸟,只是名称和长相不太一样,就连电影《阿凡达》里居住在潘多拉星球的纳美人也喜欢骑鸟,而且是谁的鸟大就听谁的。
印度神话中的大鸟叫迦楼罗,就是中国所说的大鹏金翅鸟。印度教典籍中说,迦楼罗是三大主神之一的毗[pí]湿奴的坐骑,是众鸟之王,个头非常之大,展翼有三百三十六万里,遮天蔽日,羽毛五彩斑斓。佛教中说迦楼罗是护持佛的八部众之一,头生肉瘤,称为如意珠,鸣声悲苦,它以龙为食物,每天要吞一条龙王和和五百条毒蛇,最后龙王和毒蛇为了避免被吃掉,就一起吐出毒焰,迦楼罗担心被毒死不敢吃,饿得要死,而它以前吃的那些龙蛇之毒也发作了,导致其全身着火,自焚了,其心脏被烧成宝珠,成为天神佩戴的饰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