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hellybruce 于 2011-9-14 11:27 编辑
我闺女现在不到3岁3个月,刚入幼儿园几天,上周五和本周二两次咬人了。
作为妈妈,我很感觉对不起被咬的小朋友及其家长,虽然我两次都表示要登门道歉,两个小朋友的家长都说小孩子磕磕碰碰难免的。不知道对方家庭地址,没能登门道歉,我还是带一本书给被咬的小朋友,以示道歉的诚意,也为了教育我闺女。
作为妈妈,我很担心自己的女儿,担心她老师对她的看法和对待,担心她如此下去被小朋友疏离。
从第一次闺女咬人后我收到的她老师的短信上就可以看出老师的态度。通知短信为:依依家长,你好,你们今天依依在学校里不乖,把她旁边的小朋友咬了一口,都有点肿了,回家要教育一下,还要和这个小朋友打声招呼,希望下次不要再出现这样的情况。这个短信说明,老师只重视她是否好向小朋友的家长交待,而没有花时间去考虑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第一次发生闺女在幼儿园咬人的事情,我还没太重视,以为只是偶发事件。因为闺女长到这么大,平时都是和小区里的小伙伴一起玩的,也会发生抢玩具的事,但是咬人只在半年前发生过一次。
昨天,孩子又咬人了!上周五和本周二中间的三天是休息日,这几乎可以说是连续两个入园日都咬人了。
昨天回家,依依奶奶对我说,去接孩子时,老师吓唬孩子说“再咬人,你奶奶就不来接你了”,依依当时就抱住奶奶的腿大哭。还说,依依告诉她老师要关小屋,欣欣告诉她老师打了依依的屁股。这些话中不免有夸张。依依奶奶说着就落泪了。虽然心疼孩子,依依奶奶头脑很清醒,她说孩子还要在老师手下混呢,她只说“这个孩子就麻烦老师多费心了”,其他什么都不敢说。
第一次我从女儿的书中挑了一本女儿几乎没看过的新的精装绘本给那个被咬的小姑娘。昨天,我思考了这个问题,女儿几乎没看过的书估计不如女儿心爱的书有教育效果,于是我挑了她喜爱的拼图书。昨天依依睡前都没心思听故事了,而是躺在那里以沉重的心情缅怀着自己的失去,多次问我以后会不会再买一本一样的给她,答复是她永远失去这本书了,不会再买同样的给她,如果接下来连续两个星期不再咬人,我会给她买别的拼图书。现在依依失去一本拼图书,已经显见她的难过,我还告诉她,如果再咬别的小朋友,她还会失去另外一本拼图书。
孩子入园后为什么咬人,这个问题只能我自己来思考了。
虽然我们和老师都问不出闺女咬人的原因,我还是认为闺女不是无缘无故在咬人。我把我能想象到的可能都给女儿做了说教,“如果有人抢你东西,你就大声说‘这是我的!’”,“如果有人打你,你就大声说‘不要打我!你打我我打你,这样有意思吗?!’”,“如果你喜欢谁,你就对TA说‘我喜欢你,我可以抱抱你吗?’,“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能咬小朋友”。
我知道我说的依依都听懂了,只是不知道她能做到多少。
依依平时有吃手的习惯,手闲下来就会不自觉地放进嘴里,听故事时这个习惯很明显。也有可能在幼儿园老师说了,不能吃手。这吃手和咬人会不会有关系呢?我在思考要不要给已经3岁多的孩子买安抚奶嘴?或者如老师所说,需要去看看医生?现在的医院是一个我不信任的地方了。
今天早晨闺女不像刚开始那么爱上幼儿园了。路上两次说肚子疼。后来,我告诉她,我会和老师说,让老师别把她关小屋。闺女才不说肚子疼了,还不放心的叮嘱我“妈妈,你一定要和老师说啊”。
到了幼儿园,闺女不是像以前一样快乐的走进去玩,而是偎在我身边。我、依依和老师都在,我和老师说:“只要依依今天不咬小朋友,老师就不会把依依关小屋了,对不对?”其实我只是需要老师给个肯定的答复,老师却只是忙着解释“根本没有关小屋这回事”,老师最重视的还是家长会不会误会老师。三番五次,老师都不能看出我对老师没有任何埋怨的意思,而是忙着解释自己的话。闺女看不到老师承诺“只要不咬人就不会关小屋”,无望的哭了。最终还是我自己总结这句话,强调这句话给闺女听,老师站在旁边只是默默,至少不再反驳。
老师要用吓唬孩子说“再咬人,奶奶就不来接你了”的方式制止咬人,我担心这种方式可能引起孩子拒绝来幼儿园。我告诉老师,拿依依的书送人这个方式会好用的,老师不相信我的话。老师说,因为依依咬人,所以让依依坐在一个和其他小朋友不挨边的地方。我请老师让依依和欣欣坐,因为平时依依和欣欣总是一起玩的,两个人沟通的很好,极少争抢玩具,可是老师说让我体谅老师的难处,两个太熟悉的孩子在一起老师难管理。我们就这样在老师和家长的互相不认可的情形下,继续观察。
事实是,如果我不承诺说“奶奶一定会来接你的”,依依是不会好好的和我再见的。听到我重重的重复的承诺,依依沉郁着脸色挥手和我再见。
一个小插曲是,我在等被咬的小男孩及其家长到了当面道歉、送书,许多小朋友陆续的到园了,那个被咬得小男孩还没到,那个周五被咬的小姑娘到了,她过来和我说话,还摸摸那本拼图书,我闺女告诉她:“这不是给你的,这是给那个被咬的哥哥的。”看来这小姑娘喜欢我们给她的书,倒是忘记了依依咬她那回事。
孩子带给孩子的伤害其实没有成人带给孩子的伤害大。孩子们没有因此产生隔阂,老师已经把依依隔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