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yanzi.wang 于 2016-11-21 10:15 编辑
一、还是先解决观念上的问题。为啥学化学。
下了很大决心才开始啃高中化学的。
中国家长的科学素养极低,还懒,但是对孩子的期望和无理要求却极高。
教育的高境界应该是:寓教于乐,身教胜过言传
二、从应试的角度,怎么学化学
死知识永远不会被真正学会……
国内的教材系统性差,实用性差,冷不防还会放出来些个错误的知识
虽然是应试教育,与其纯粹浪费6年时间,还不如借机能多学点儿是一点儿
就像我始终坚持的科学学习理念,系统性很重要。执行很重要。
教材:《科学发现者》,化学,概念与应用
[学习目标]:
分类。根据物质的组成进行分类。
辨别。辨别单质、化合物、各种同性混合物和异性混合物。
联系。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化学是一门探究物质的性质、结构并给予解释的科学。
古代哲人衣食无忧之后,都会去考虑这些问题:世界万物的组成,为什么,我是啥,啥是啥,为什么……
先从看的见摸得着的物质入手,物质matter是具有质量和体积的一类东西,质量mass是物体所含物质多少的一个物理量。
通过五种感官,可以了解到物质的许多性质,颜色啊,固液气状态啊,软硬啊,能燃烧吗,能溶解吗,放在一起会发生变化吗……
进而从亚微观层面认识物质:
原子组成物质
用化学模型将宏观与微观联系起来。
之后再对物质进行分类,根据物质的组成来分类,使用定性描述抑或是用定量描述:
纯净物substance——仅由一种物质构成。既可以是单质element(一种元素组成)也可以是化合物compound(多种元素组成)。比如O2,比如CO2。
混合物mixture——由多于一种物质构成。比如空气,氧气,氮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等。
好了,知其所以然的部分来了:
单质与化合物之间,纯净物与混合物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有些转化是非常简单和平静的,有些转化则是剧烈的、吃惊的、需要苛刻条件的……
物理变化:变化过程中不会影响物质内部成分的化学性质的变化。比如沸腾、凝固、熔、蒸发、溶解、结晶等。
物理性质:在发生不改变成分化学性质的变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性。比如溶解性,熔点,沸点,颜色,密度,导电性,气态液态固态。
化学性质:物质的组成发生变化时我们可以观察到(这种变化)的性质。
化学变化:一种或多种物质变成另外的物质的变化。
有点像绕口令。。简单理解一下就是这样:物理性质和变化是,不管怎么变,它还是它自己,长相差不了太多。化学变化是,物质已经不是原来的它了,它变成别的物质了,长相完全变了,因此化学性质也就完全不同了。
咋变的?那就要从元素的角度来学习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和一切。
所以我们使用分子式formula的表达来学习化学课程。
而任何化学变化都只是原子的重新排列。符合质量守恒定律law of conservation of mass
化学反应的同时还伴有能量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