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说到“预习”,我们都知道,就是把第二天要上的课提前看一下,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与复习不同,复习的目的是追求已授知识的巩固,预习的目的是对第二天要讲授的内容先混个脸熟,以期第二天接受知识能更亲切、更流畅、更有针对性、更富成效。

  • 大预习


  在预习前面加个“大”字,也就是说,还是预习的基本理念,只是预习的知识范围更大了。预习内容不是明天的授课内容,也不是下周或下学期的课堂知识,而是 拓展到孩子一生所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这些知识,将在孩子12岁前,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预习完成。那么,这么多、这么深的理论知识,孩子能接收得了吗?

  • 身心基础


  孩子吸收知识的能力到底有多大?和年龄又是什么关系?这就要提到早教界的著名的 “才能递减法则”——大意是:孩子降生后,天生就具有多方面潜在能力,但若不及时予以开拓、训练、巩固、提高,这种潜能则会随时光流逝而“递减”,甚至彻底消失。我们看看早教界的名家泰斗们是怎么说的。

  日本早期教育专家木村久一说:“儿童的潜在能力是有着递减法则的。比如说,生来具备一百度能力的孩子,从其一生下来就对他进行科学的早期教育,那么他成人后,就能成为具有一百度能力的成人。如果从五岁才开始对他教育,教育得非常出色,也仅能成长为具有八九十度能力的成人。”

  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幼儿园的德国著名学前教育家福录贝尔说:“从乳儿发展到会说话的程度,比从小学生成长为牛顿要容易。”他的意思是说,两个不同阶段的学习,乳儿时则学得快。

  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让已经超过七岁的孩子准确的记住一个单词,需要重复好几遍,但四岁的孩子却只需要说一遍就能记住。幼儿特有的这一敏感时期,是十分重要的。两三岁的幼儿脑细胞结构和大人完全不同,他们具有独特的精神力量,并具有吸收知识的特有的精神能力。”

  杜曼、七田真等太多名家都提出过类似理论,不多赘述。就我自己的实践来说,通过我对我家孩子的观察,已经发现并证实幼儿超强的观察力、模仿力、记忆力和一心多用等能力。由此,这些早教理论和我本人的实践经验,都说明儿童具备开展大预习相应的身心基础。

  • 核心价值


  现在的应试教育体系下,孩子每天面对陌生的理论知识,没有选择,一律填鸭式灌输,很难形成兴趣,大多是被动式学习,学习效果差,且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

  大预习虽然不追求完全掌握知识,只图和这些新知识混个脸熟。但是,当孩子在课堂上再次学到相关内容时,就会唤醒他早年的记忆——这些知识小时候爸爸妈妈跟我讲过!很有趣!一点也不难!由此 对新知识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从而快速接受、融入和吸收,进而形成主动式学习。这就是为什么要开展大预习,同时也是大预习的核心价值所在。

  另外,基于孩子的身心基础,12岁前是开发智力是最佳时期。充分利用好这段时间,用大预习的方法帮孩子扩大知识面,有助于激发潜能、开发智力、拓宽思路和眼界,培养孩子热爱学习、勇于探索的科研精神。

  • 实操方法


  关于如何为孩子进行科普启蒙,我总结了四句话:以生活为来源,以视频为载体,用实验来激发,用兴趣来驱动。

  以生活为来源

  以生活为来源,意思就是要从孩子看得到、听得到、感受得到的身边的事物或事情出发,开始启蒙早教。让孩子感受到,科学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就在身边无时无刻发生着。

  比如,从孩子最感兴趣的生物开始科普启蒙。而在生物这门大学科中,可以从昆虫开始,因为昆虫就生活在我们周围,对孩子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植物,也是孩子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的。然后是动物和人体。生物之后,是物理和化学。比如物理中的杠杆,是生活中随处可见,剪刀、扳手、门把手等等;再比如,食用碱、醋酸,这些厨房里常备的调料,也是孩子生活中接触到的最常用的化学试剂。数学反而是排在物理化学之后。因为和物理化学相比,数学是更为抽象的学科。


  所以,进行科普启蒙应该从身边出发,遵循从具象到抽象的发展过程。

  以视频为载体

  以视频为载体,意思是用视频作为科普启蒙的主要教材和工具。在英语启蒙和自主阅读的文章中,我强调:文字>音频>视频,因为视频会限制想象,同时视频看多了就不愿意看静止的文字。但是在科普早教中,我觉得视频的效果要优于图像和文字。

  比如,要和孩子讲野生动物,BBC的记录片胜过任何图片和文字。再比如,和孩子解释大坝、运河的工作原理,不用动画怎么说的清楚。




  倒也不是绝对排斥图片和文字。只是在大预习阶段,视频这一偏感性的载体,在激发好奇心和培养兴趣方面比文字和图片要强很多。以后进入正式学习阶段,可以以图片和文字为主,因为学习科学知识语言理性的态度和严谨的作风。

  用实验来激发

  用实验来激发,是指激发孩子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所以,和孩子一起做科普实验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取精确的实验数据,而是通过声光电的实验现象,让孩子有“Wow”的感觉,从而留下深刻印象。看过的书和视频可能会忘记,但是错过的精彩实验,孩子一辈子不会忘记。



  另外,如果说科普视频只是个孩子一个视觉上的感性认识,那么,实验是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对科学现象有有一个全方位的把握。进一步培养孩子善于观察和分析、勤于动手和思考的良好习惯。同时,实验的成功(或经过一些失败后的成功),将给孩子带来不小的成就感,追求这种愉快的感觉将可能是孩子以后走上科研道路的驱动力,这也就是下面要说的兴趣。

  用兴趣来驱动

  我们说的兴趣,可能是克服困难后的征服感,可能是获得成功后的成就感,可能是对未知领域的新鲜感,也可能是对熟悉领域的亲切感。所有这些愉悦的感觉带来的结果只能是一个,继续自发地重复这一过程,或进行下一进阶过程,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这就是兴趣带来强大驱动力的运作机制。而且,这种驱动力的强度和持久性都要远远超过物质刺激,或是压力下的所形成的动力。长此以往,孩子便形成了成功人士必须具备能力——专注和执着。

  所以,大预习的核心是激发和围绕孩子的兴趣。兴趣为王,永远是儿童早教不变的驱动引擎。

  • 英语早教


 很多爸妈都把英语早教作为幼儿启蒙的重点。英语、阅读这些说穿了只是一个工具、一种能力,是为孩子获取科学文化知识服务的,而大预习正是一条通往科学殿堂的捷径。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英语早教和自主阅读都是为科普启蒙服务的。因为国内在科普早教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所以,从这里就看出学英语的重要性,尤其是磨耳朵的重要性(大部分是视频资源)。

  • 不是抢跑


 说了这么多,你可能想说,这不就是“超前学习”或“抢跑”吗?其实,抢跑和大预习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抢跑,最多提早学一年或两年的知识。大预习的范围从小学到中学,甚至拓展到大学文化知识。

  抢跑,虽然是提前学习,但是从理论到方法,都是扎扎实实非常系统的学习。比如提前学习数学,必须配合做大量课堂上未教过未学过的数学题。而大预习,只是一种蜻蜓点水、不求甚解式的学习。

  抢跑是有风险的,违背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抢跑,可能造成抵触和厌学情绪,所以,虽然在起跑时领先,但在途中跑时就会慢慢落后。而大预习,是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和驱动力,大预习的孩子起跑可能会落后,但在途中跑会后来居上,并遥遥领先。

  如果说抢跑是灌输和填鸭的话,大预习就是引导和激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新会员加入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30 理由 收起
yanzi.wang + 30 感谢你!
1309 查看 11 收藏帖子 (8)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lslhy

    2017-1-3 11:51:35 使用道具

    拜读了。很赞同!正在进行中。大预习很考验父母的水平和耐力
  • lslhy

    2017-1-3 12:00:01 使用道具

    如果楼主能把科普和实验视频分享下会更好。
  • xqzhang2

    2017-1-3 12:11:14 使用道具

    理论非常好!学习了!谢谢!
  • dangdang0114

    2017-1-3 12:32:27 使用道具

    谢谢楼主,很赞同你的观点,希望有更多的素材分享!
  • 了解自己

    2017-1-3 12:59:09 使用道具

    这个不错,很有道理
  • smile小马

    2017-1-3 14:10:26 使用道具

    来给超爸点赞的
  • fanny3270

    2017-1-3 14:29:19 使用道具

    问题是知道早教和能做好早教还是有很大一个沟啊
  • yanzi.wang

    2017-1-5 14:30:19 使用道具

    其实.就是一个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

    要保障孩子的学习兴趣,那就不能早早开始学习,或者,不能让孩子觉得自己在辛苦的学习。

    再有就是家长也要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每天学习,营造良好的积极向上的氛围。

    恩。这样就可以啦。。对小孩子来说!
  • byegood

    2020-10-21 17:43:25 使用道具

    感谢分享好资源
  • linda.zhang

    2020-12-21 09:31:26 使用道具

    感谢分享好资源
  • okk123

    2021-1-3 12:02:04 使用道具

    理念正确,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