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吟天下】陪伴女儿一起学文化(前言)
今天是“二月二,龙抬头”的好日子,重新开始说书已经快两月
一直在思考我为什么要说书,又该说些什么
一切凌乱头绪如梦幻泡影,令我纠结于心,彷徨不定。
直到看完董卿《朗读者》的第二期《陪伴》
从首期遇见到陪伴,每一期的主题,都发人深省。
陪伴很温暖,因为你陪伴我,是你愿意把这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给我,那就是时间
每一个人都不是孤岛,失去了陪伴,就失去了生存的意义
论坛存在的意义也就在于此了吧
而我也终于发现说书的意义在于我女儿
我让她写作文,她说爸爸你一起写吧,
我说我只会说书,她回答那就你说我写
于是就这样约定……
七年前半途而废是因为遇见女儿,七年后重拾旧业也是为了陪伴女儿
岁月缱绻,时光往返,一切都在冥冥中注定
最美的遇见,最长的陪伴……
陪伴女儿也许就是我重新说书的原因,那到底该说些什么?
最近说了一些无锡文化前世今生,发现应者寥寥,
文化传承似乎有了一个断层,只有寄望于下一代。
而令我欣慰的是在无锡有着一群人和我有着相同的想法,
他们都在努力寻找文化传承的方法和思路。
德不孤,必有邻
我和女儿是幸运的,先后认识了瑾槐书堂和0.618书房
读书、修身,是一生的路。安静而不安分,播一点读书的种子,造一方思想独立的空间。
这是陈彤老师创立瑾槐书堂的宗旨,她和她的家人心血凝聚书香,十几场完全免费的文化讲座让我和女儿受益匪浅……
0.618书房创始人奶爸每年自费20万元为孩子们打造了一方天地。有光哥分享的作文课、心理讲座、英语角……而最近的朗诵读书群也让女儿爱上了朗读古文。
一个人孤立行走坚持很难,但一群人抱团前行却能走得很远……
这两个地方都在学前街,瑾槐书堂在薛福成故居的怀顾堂,
0.618书房就在故居不远的斜对面
它们就如街角转弯处的一盏灯,它能照亮,但却不会标榜自己的存在……
我却不会忘记有这么一群充满理想的人在背后坚持努力,无私付出,
在这个世俗、利益当道的时代,他们走在一起分享是为深邃的思想和悠远的情怀,为聆听时的感动和共鸣,为平淡日子里的书香与诗意,为灿烂无暇的纯真笑容,为清脆动听的琅琅童声,那就是文化的传承……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我决定以后专门为女儿说一段书,陪伴她一起学习成长……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有限生命里的无限可能性……
注:为女儿单独说书,故特开此贴,我女儿目前二年级,所以我说此书也将围绕二年级这个层次水平,目的只有一个,让她能听懂,有兴趣学,然后持之以恒的学下去。如果真的能达到这个效果,即使最后只有我女儿一个人在听我说书,我也足以聊以自慰了。如果能顺带给其他人一些参考和启发,那更是我心欣欣然如有荣焉了。说书人认为文化就是人文化成,以文化之,化历史,化地理,化礼乐,化风俗,化宗教,化哲学,化艺术,化诗歌,化故事,化传说,化一切天下可言之物……对于儿童版,初步将分历史、诗词、古文、名著、百科、童话等数十个篇章,同样包罗万象,无所不含。至于能否坚持下去,只能说听天由命,但尽人事。
0.618书房汇聚了众多热心的家长,朗诵读书群里更是藏龙卧虎,每个人都毫无保留无私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会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况。
大家的目标都很一致,怎么能培养孩子的诵读兴趣,养成孩子的朗读习惯,体验文字韵律之美,提升孩子文化修养。但到底诵读什么好,大家各抒己见,形成了多种流派。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刘东林刘爸、沈老师、冯老师光哥,我戏称他们为书房三巨头。
刘爸主张文化传承,先难后易,不学诗,无以言。所以他首选的朗读篇目是《诗经•大雅•文王》,目的是让大家明白这么难,晦涩难懂的文章,只要坚持读,一样能轻松掌握。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刘爸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气势雄浑含蓄,推崇圣贤经典,堪称学习典范,如果要用诗人来形容他,只能是诗圣杜甫。
沈老师带点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他观点是诵读兴趣在于故事,体验文字韵律之美,所以他强调的是韵律,一定要吟诵才有感觉。
听沈老师吟诵的《声律启蒙》和《静夜思》,浑身毛孔舒畅,吃了人参果一样,仿佛见到天上下凡的“仙人”。诗仙李白最适合他了
光哥的观点是培养兴趣,不要贪多,放低要求,鼓励为主,细水长流,持之以恒。这是关键! 他擅长音乐,闲静淡远,富于禅趣画意,纵情山水之间,保持一份童真。
光哥推荐的《小古文100篇》文字非常优美,富含“诗里有画,画里有诗”意境。他的名言“听听感动,想想激动。过后一动不动。”可比诗佛王维,佛祖当然是坐着不动的。
诗仙、诗圣、诗佛,三位高人说的都有道理,另外像小花(藕神李清照)、奶爸(圣人孔夫子)等寂寞高手也时有名言,我综合了几位高人的观点,就是诵读要有文化底蕴,又充满童趣,还要富含韵律,除了熟读成诵,也要传递文学意境,生命情态和文化思考……
根据高人推荐,首先考虑《小古文100篇》、《声律启蒙》、《诗经》、《唐诗三百首》这四种。但哪种才是最适合我女儿呢,我决定先一起尝试,从中找出最优方案。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