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班回家,群群爸爸面色凝重地告诉我群群情绪突然很不好,撕心裂肺地哭,抱也不让抱,碰都不让碰,各种问题也都不回答,就一个劲地哭。
由于群群病还没好,我便不停地问她Are you still feeling bad? Are you not feeling well? Does your tummy feel funny? Would you like a hug from mommy? 她只是哭,越哭越狠,根本不理我。
我又试了试别的问题:Are you hungry? Do you need a drink? Do you want warm water? Do you want dumplings? Tell mommy what you want ok? 就像娃爹说的,群群只是一个劲撕心裂肺地哭。
娃爹已然崩溃了,情绪渐渐失控,说娃肯定是提前进入了terrible two,一不如意就撒泼耍赖,一定要治治她的娇气。对群群的声调也猛地高了起来。
我很了解自己的女儿,她性格很温和,也非常听话,说是天使娃毫不为过,平时的她根本不是这个样子。我知道她一定是受了委屈,只是不知道具体是何委屈。
娃爹还在以暴制暴,我突然灵机一动,对群群说:
You are trying to find the right words to say, right?
意外地是,群群由大哭转为抽泣。虽无表情,但眼泪总算是渐渐止住了。
方向对了,我心中暗暗一喜,接着说:
Qunqun has a lot to say. It's just that you don't know the words to say what you want, right?
群群点了点头。
饭点已过,群群还没吃东西。我拿起桌上已经微凉的饺子碗递到她眼前,说Mommy knows what you want. Qunqun must be so hungry. Let's use a spoon and have dumplings for dinner, ok?
晚饭顺利开始,群群也眉开眼笑了。这顿饭吃得和平时一样。
我对群群爸爸说,群群语言混乱了,你以后别跟孩子说英语了。先生点了点头。
群群最近语言环境改变极大:一是上海话(相对强势语言)输入锐减,二是英语(相对弱势语言)输入渐增,三是普通话(新增语言)从无到有。
白天大部分时间群群接触的是普通话和英语,这其中普通话又占据绝大部分。对于群群来说,这是一门新的语言,基本相当于噪音。她在托班靠英语跟老师交流,普通话对她来说只是背景音。因此,在整个白天时间里,我猜她的思考语言/心理语言是较为弱势的英语。
但是接她放学的是说上海话的爸爸。试想一下,一整天都没有上海话输入(全是普通话和英语)的群群突然听到上海话,输入和输出势必都需要时间反应。这时如果爸爸性子一急,孩子的语言压力陡增,原本熟练的表达受到阻碍。
这时说英语的妈妈回来了,道出了孩子心中的语言压力,道出了不被大人理解的心结,孩子得到了理解,所以情绪渐渐平复,一切便都恢复了。
我想今天的事情至少给了我三个启示:
(1)当无法找到孩子哭闹原因时,试着说出孩子的感受也许是一个突破口。
事实证明,群群的确是听到我说出她的语言困惑时迅速恢复平静的。之前的各种问题都不在点,只有这个关于语言表达的问题是当下孩子急需得到大人理解的。
(2)在孩子第一语言未完全建立时,也许需要保证语种输入量的稳定性。
群群的第一语言应该是上海话,但是她毕竟只有20个月,母语尚未完全习得,此时突然减少上海话的输入,新增普通话,对她来说其实是很大的语言压力。我想应该请爷爷奶奶尽快回到群群生活里,继续保证上海话的绝对输入地位。
(3)在语种输入不稳定的情况下,家长尤其需要注意不混用双语。
群群爸爸因为担心群群英文输入不够,总喜欢上海话和英语夹杂。那么在(2)的情况下,爸爸对于群群来说变成了一个奇怪和陌生的输入模式,导致语言压力进一步增大。
以上只是我的猜测,还需要进一步证实。
谢天谢地,群群安然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