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的绘本,好玩的玩具,漂亮的衣服,昂贵的娱乐器材,电子设备……
不要谈孩子,就是作为家长的我们,也经常会想得到各种各样的东西:好看的书,PSP,iphone,漂亮而昂贵的衣物等各种。
成人和儿童不同的地方在于:成人通过自己的双手赚钱,知道钱来之不易,想要某样东西的时候会进行一番思考。而孩子的想要,就是直接伸手,源头可能来自于同龄孩子的炫耀,会有一部分是出于同样炫耀的心态想要某种东西。
我看了好多爸爸妈妈们的疑惑和不安,这里确实不好处理:处理得不好,不仅助长了孩子的物质黑洞,也有可能养成孩子得到了就不喜欢不爱惜了。
所以家长的给予和孩子得到的方式,是很重要的关键部位。
轻易地给予和轻易地得到,是助长膨胀欲望和物质气焰的推手。
说一说我小时候,小时候家里不富裕,家长也不支持我买书,所以为了买一本标价9元的书,我是从早饭里省吃俭用出来的,(不支持啊不支持……)我会要省上好几个月的伙食费,每天早上1元的早餐吃5毛存5毛……最后把书买下来了,像宝贝一样。
就是因为过程的太不容易,才让我对我的书那么有感情,搬家,最不舍得的就是它们。
然而,我在读大学的时候,在当当买书,有时候会因为看了某些报纸“误导”某本书如何,而买了许多书,因为大学的时候不需要自己再挖空心思去攒钱,每个月生活费家里都给得很多,于是买了许多搬家了就扔掉的书。为什么会扔掉,因为对它没有感情,它的内容也不深刻,是无用之书。
写小说里有一个技巧,在高潮的前夕故意缓一缓,连载结束,惹得读者急得抓腮挠头,对小说更盼望,有了这种期盼,小说才更加好看。
这一点,我认为可以用到孩子身上来。判定一件东西是否必须要买的,大人有几个标准:是否着急得马上要用?价格是否合适?不同型号有什么区别?买下它有什么帮助?它是否值得?寻找买过的人的评价,货比三家找最划算的地方买。这样的标准,我认为可以和孩子一起进行,在对价格的推敲过程中,告诉孩子金钱来之不易所以要货比三家,找性价比最高的买。尤其是买孩子自己喜欢的东西,引导孩子进行一系列的思考,这是买东西前的思考,不仅可以让孩子思考买东西的意义,也可以教会孩子网络搜索和筛选信息,让直接伸手可得的东西,需要跨过第一个障碍,这是第一重“缓”。
第二点,告诉孩子时间和购物的关系,诸如衣服,新出的玩具,电子产品等,都会在过几个月以后不同程度地降价,还可以带领孩子通过逛实体店和网点,比较两者的价格区别,探讨网站的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比较网点的东西和实体店的东西质量是否有区别。这是第二重”缓“,在这其中,告诉孩子,他想要买的东西价值若何,若等上1-2个月,仍是给他买价值若何的东西,却出了这个玩具还可以买上其他玩具,根据孩子自己的选择调整策略。
当孩子最终决定要买什么东西了,告诉他,这是买给他的东西,他自己要对自己的东西负责任,玩了以后负责收拾好和保管好,同时也要照顾好他的“东西”。
现在的家长-孩子买东西模式,大概是:
孩子(听说/在路上看到)喜欢的东西☞叫家长买(伸手)☞家长直接掏钱/第二天根据孩子说的东西直接买回来带到家里。
当孩子没有参与到“购买”过程当中,只是因为想要,想达到自己的目的,于是耍赖,撒泼。
我觉得孩子喜欢的东西可以给孩子买,如果不能买要和孩子认真沟通,说明为什么买不了。就算他之后不喜欢了,但是若他参与到这个购买过程中来,这些投资是值得的。懂得进行分析比较和筛选信息,货比三家挑选时机,是非常宝贵的经验和财富。
{:soso_e127:}因为没有实践过
所以想和各位爸爸妈妈们探讨一下这样做的可行性和改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