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tracylin2002hk 于 2015-1-7 23:01 编辑
子仁六歲,子允二歲八個月
周日在香港讀經班,目前讀莊子及西方文化導讀
在這開貼子和大家交流經驗,請多指教.
另星期五,我自己有一個小小讀經班
現在共有4個小朋友,子仁(6歲),
A(8歲)-杜曼寶,1歲多可以讀書,讀香港超級英文名校,全香港朗誦比賽中文,英文前三名,運動也同樣出色
M(9歲)-有過目不忘的能力
X(8歲)-讀香港超級英文名校,十分活潑
和他們一起讀經,教學相長
希望子仁在優秀大哥哥中,學習成長.
上星期的小小讀經班讀易經
小朋友都表現很好,共有3位小朋友,子仁生病没有來.
- 教他們八卦取象(在第4頁)
- 如何看卦象
- 為何是64卦(8X8=64)
小朋友可以畫出卦來,記得不錯.建議如果在家複習時,要先讀八卦取象(在第4頁)
下星期說一下易經作者的故事,大約3-5分鐘
上星期有小朋友問我為何易經的卦是由下而上,如坤下坤上,我在南師書找到,下星期回答他..
要注意的,画八卦是从下面画起,不像写字是从上面写起,如
既济卦,第一爻是阳爻,第二爻是阴爻,第三爻是阳爻,第四爻是阴爻,第五爻是阳爻,第六爻是阴爻,这样一路往上画的。学《易经》是学哲学,亦是学科学。哲学家、科学家对每一件事都问:“为什么?”那《易经》的卦为什么要这样画?第一个道理,天下的事情发生变动,都是从下面开始变,换言之是从基层变起。第二个道理,《易经》的卦,原来只是三爻,后来变成六爻,名称上就有了分别:下面三爻的卦为内卦,上面三爻的卦为外卦,内外两卦连起来的。自下面开始画卦,亦说明了宇宙事物的变,是内在开始变,如人的变,是内在的思想先变。一个公司机构出问题,必然是内部先出了问题。亦是我们中国人说的:“物必自腐,然后虫生。”一切东西都是从内变开始,所以画卦是由下往上,由内而外。
供大家參考
易經六十四卦衍伸的成語
自強不息(《周易•彖傳、乾》)
九五之尊(《周易•乾卦》)
群龍無首(《周易•乾用九》)
虎視眈眈(《周易•頤•六四》)
雲行雨施(《周易•乾、文言》)
反目成仇(《周易•小畜》)
謙謙君子(《周易•象傳•謙》)
日月合璧(《周易參同契》)
立竿見影(《周易參同契》)
正大光明(《周易•離卦》)
殊途同歸(《周易•系辭下》)
三陽開泰(《周易•泰卦》)
革故鼎新(《周易•雜卦傳》)
文過飾非(《周易•賁卦》)
天地玄黃(《周易•坤卦》)
結繩而治(《周易•系辭傳》)
樂天知命(《周易•系辭上》)
洗心革面(《周易•系辭上》)
風雷激蕩(《周易•益卦》)
止所當止(《周易•艮卦》)
不速之客(《周易•需卦》)
井冽寒泉(《周易•井卦》)
還有一些不常見的成語:
原始返終(《周易•系辭上》)
窮神知化(《周易•系辭下》)
王用三驅(《周易•比卦》)
女先正內(《周易•家人》)
三品之功(《周易•巽卦》)
見幾而作(《周易•系辭傳》)
勿藥有喜(《周易•無妄》)
井泥不食(《周易•井卦》)
以上臨下(《周易•臨卦》)
不戒不虞(《周易•萃卦》)
鳥焚其巢(《周易•旅卦》)
出入無疾(《周易•複卦》)
設險守國(《周易•坎卦》)
至日閉關(《周易•複卦》)
勞民勸相(《周易•井卦》)
我仇有疾(《周易•鼎卦》)
居易候命(《周易•困卦》)
類族辨物(《周易•同人》)
幽獨之賢(《周易•履卦》)
商兌未甯(《周易•兌卦》)
枯楊生華(《周易•大過》)
原始要終(《周易•系辭傳》)
無妄之災(《周易•系辭下》)
介疾有喜(《周易•兌卦》)
王臣蹇蹇(《周易•蹇卦》)
飛鳥遺音(《周易•小過》)
三五歸一(《周易參同契》)
太和中和(《周易•乾卦》)
節以制度(《周易•節卦》)
用晦而明(《周易•明夷卦》)
龍馬出河(《周易•系辭傳》)
申命行事(《周易•巽卦》)
翰音了天(《周易•中孚》)
正位凝命(《周易•鼎卦》)
觀國之光(《周易•觀卦》)
守中保大(《周易•豐卦》)
有戎勿恤(《周易•央卦》)
喪羊于易(《周易•大壯卦》)
威明相濟(《周易•噬嗑》)
思患預防(《周易•既濟》)
載鬼一車(《周易•睽卦》)
辨物居方(《周易•未濟》)
以下是準備下星期的..
南老師的
卦與爻
八卦又叫八經卦,重卦而成六十四別卦。
卦有六爻,爻有陰陽之分:如一字的是陽爻;如中間斷開的一字是陰爻。
陰爻稱六、陽爻稱九;
第一爻稱初、第六爻稱上。
例如:『明夷』
從下而上依次是:初九、六二、九三、六四、六五、上六。
六十四卦的来源
《易》的象、数,该如何开始学起?大家要先把八卦、六十四卦默诵熟了,不过这很困难,但是每天如果能够抽出十分钟到十五分钟,坐在公共汽车上背诵,三个星期就默诵熟了。一般文章,论也好,述也好,句句有道理,还容易默诵;八卦的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这八个卦,是韵文,也还易默诵。至于八八六十四卦,就难了。从中国学术史上看,唐宋以前,还没有分宫卦象次序,学《易经》,默诵《易经》,还没有这个分宫卦象次序可资遵循,就更不容易记忆。还是到宋朝以后,才把这个次序列出来。这个次序的排列,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是由每一卦变出了八个卦,八个卦变成六十四卦,如乾卦的变:
乾为天,乾是卦名,接下来天风女后,为什么接下来就是天风女后?是什么道理?为这问题,我们当年吃过苦头的,向老师提出这个问题来,老师只是说“先默诵”,只好背诵,可是到底讲了些什么东西则不知道。心里真纳闷,只好去背诵。现在可以告诉大家一个秘诀,一定背诵得来,这就是要先明理,理懂了,就容易背诵。
像这个三乾卦,从下数到上,有三爻,名三爻卦,这是先天卦的画法,是伏羲画的卦,亦是中国有文字的开始。这八个图案,是中国文字的始源,亦是中国文化思想的来源。后来人类社会越发展,人事越复杂,三爻卦已经不够用,就变成了六爻卦,如囗乾为天,便是六爻卦。现在的卜卦者所卜的卦,就是六爻卦。后天卦统统是六爻的图案,这六爻卦是很精细的,亦是很科学的。
为什么要用六爻?因为一直到现代的科学时代为止,宇宙间的事情、物理,没有超过六个阶段的。一切的变,只能变到第六个阶段,第七个变是另外一个局面开始。以现代科学证明,物理上、化学上、电子、原子的变,都是六个阶段,只有化学的变有七个阶段,可是化学的第七个阶段是死的,没有用的。我们的老祖宗的头脑真厉害,当时并没有仪器,不知是如何发现了宇宙间一切事物,变的阶段不会超过六个的大原则。到今天为止,把全世界的文化集中起来,亦没有超过这个范围,所以后天只用六爻变,这是我们现代的解释。
古代的解释,孔子在《系传》中说六爻的道理是:“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什么是“三极”?就是天地人三才。人文文化中是人就有男有女,亦即有阳有阴,三才有阴阳相对,三二就得六,这是孔老夫子的心得报告,几千年来,没有脱离他的范围。
这些是我当年吃过苦头得来的,现在不再带大家去绕那些迂回的路。从我的经验中,找一条捷径,使初步学《易》的人可走,使大家在很短的时间就可以懂得,至少可以把门打开了。
要注意的,画八卦是从下面画起,不像写字是从上面写起,如是既济卦,第一爻是阳爻,第二爻是阴爻,第三爻是阳爻,第四爻是阴爻,第五爻是阳爻,第六爻是阴爻,这样一路往上画的。学《易经》是学哲学,亦是学科学。哲学家、科学家对每一件事都问:“为什么?”那《易经》的卦为什么要这样画?第一个道理,天下的事情发生变动,都是从下面开始变,换言之是从基层变起;第二个道理,《易经》的卦,原来只是三爻,后来变成六爻,名称上就有了分别:下面三爻的卦为内卦,上面三爻的卦为外卦,内外两卦连起来的。自下面开始画卦,亦说明了宇宙事物的变,是内在开始变,如人的变,是内在的思想先变,一个公司机构出问题,必然是内部先出了问题,亦是我们中国人说的:“物必自腐,然后虫生。”一切东西都是从内变开始,所以画卦是由下往上,由内而外。
这些道理都知道了,再告诉大家默诵这些卦的方法,这里可以看到一个很有趣的东西来了,这是我吃了许多苦头以后才发现的,现在不要再让大家吃苦头了。如果把这个道理了解,在默诵时,一方面想到这个道理,一方面默诵,就容易了。
现在请看下边这个分宫卦象图。
乾坎艮震为阳四宫 巽离坤
分宫卦象次序 兑为阴四宫 每宫阴阳八卦
我们先看分宫卦象次序的头八个卦:
乾为天,天风女后,天山遁,天地否,风地观,山地剥,火地晋,火天大有。
囗先看乾卦。我们说过,《易经》是讲天地间的变道。宇宙间的事物,随时随地,在时、空以内没有不变的。现在,这个乾卦,第一爻开始变了,阳极阴生,一件事物到了极点,就要走下坡路了,所以中国的人生哲学,任何事物都留一点余地,一到了极点就完了。就像袁世凯当年想做皇帝,他的第二个儿子袁克文写一首诗劝他老子不要这样做,袁世凯看到几乎气死了。诗中两句说:“遽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到最高层是不可以的,像爬坡一样爬到了顶头,一定下来。这个囗乾卦是阳极了,第一爻变了,阳极就变阴,是由内开始变,于是外卦还是乾三,内卦第一爻变作阴,就成为巽卦,巽为风,所以成为:
囗天风(女后)。
接着第二爻变了,外卦还是三乾,内卦第二爻变为艮卦,艮代表山,所以成为:
囗天山遁。
继续变下去,外卦还是不动,内卦第三爻变为三坤卦,坤代表地,于是成为:
囗天地否。
这样一看便次序井然,懂了这个道理,就易默诵了。
也许还有人记不清楚,或者不满足,希望不要继续讲下去,先把绸卦、遁卦的道理说清楚:
囗天风女后,外卦乾就是代表太空,内卦巽代表风——气流。如果学过地质学,学过地球物理学,就会发现我们的祖先越来越伟大。原来太空是无比的大,太空在数字上就是一个“0”。《易经》的数字和外国的数理学在最高处相同而且比外国好;只是在应用数学上,现代分析下来,谁好谁坏那是另一问题了。《易经》早就指出,宇宙间只有一个数——,没有更多的。什么是二?一加一等于二,再加一为三,再加一为四,都是用一加出来的,一才有象,一从哪里来的?从“0”来的,“0”就代表没有,代表本体,代表没有数亦代表无穷数,包括了很多很多,等于一个房间,里面一样东西亦没有,一个空房间,说没有用也就一点用都没有,可是它的价值无比,因它可以做电影院,可以做舞厅,可以做课堂,所以“0”代表没有、代表无穷、亦代表天体——太空。太空在没有构成宇宙以前的第一个动能,以现代名词而言,是气体在流动,由气流的摩荡,慢慢凝结,因为气流的震荡,便发生了电力、热力,形成了泥土,高山也起来了,于是由天风女后,然后天山遁,遁就是逃避。意思是物质形成以后,最初的功能,慢慢在退位,像一幢房子建筑完成,开幕启用的那一天,亦是这幢房于开始衰坏的一天,也就是它开始“遁”的一天。
最妙的是到了第三爻一变,外卦还是乾代表天,内卦完全变成坤卦,坤卦代表地,天地否,就是倒楣了。我们祖先的哲学可真妙啊!天地开辟了多好,西方的宗教认为上帝开辟天地,创造了万物,又照他的样子创造了人,这该多好!可是《易经》说,这要倒据了,并不美丽,天地否,如果没有宇宙,亦没有人生,大家免得烦恼,都空空洞洞的,满好。一有了天地宇宙,便倒媚了。犹如一个穷小子,身上只有一个明天吃的馒头,晚上睡觉一定安逸,假使袋里忽然有了一百万,夜里反而失眠。
内在开始变,变到第三爻,等于我们内在思想中动一个念头,想做一件事,一步步地思想成熟了,可以发展到外面去了,内卦影响到外卦,从内变影响到外变,外面环境亦受到影响了,于是外卦的第一爻亦开始变了,就变成为:
囗风地观,再第五爻变了,成为:
囗山地剥,现在外卦只剩下了一点阳,所谓“硕果仅存”,阳能被一点一滴剥削完了,只剩最后一点唯一的生机,所以是剥。试看地球上,海洋的面积最大,陆地最少,高山又占了很多面积,剥削了可供人类生存的大地。
从乾卦的本卦开始,到剥卦已经出现了六个卦了,再变下去,则产生第七个卦了,那么这一次变,我们祖先的法则,不能再往上变了,如果再往上变,则很简单,变成囗坤卦,阳极就是阴。如以《易经》这个道理看,人生没有什么道理,只不过生出来又死掉,两个阶段而已,睡觉、醒来,亦只是两个阶段而已,所以不能再变了。那么这第七变,是另一个变法,变出的第七个卦,名为游魂卦。老一辈年纪大的人,以文字对人家说自己活不长久了,往往用“魂游虚墓之间”来表示,意思是说,人是活着而灵魂已经进入坟墓中了,游魂就是这个境界。现在说乾卦的变,由一、乾为天,二、天风女后,三、天山遁,四、天地否,五、风地观,六、山地剥,到了第七变不能再往上变了,于是改为外卦的初爻再变,即第七卦:
囗山地剥的外卦即艮卦的初爻,亦即是囗剥卦的第四爻变,又是阴极阳生,成为:
囗火地晋,晋就是进步的进。这第七个卦名为游魂之卦,这是表示由内在的思想,变成行动,由行动影响到外在的环境,现在又是外在的环境,又压迫自己内在的思想发生了变,游魂就是这样回来的。到了第八变,名归魂卦,意思是回到本位了,内卦变成原位,于是成为:
囗火天大有。
乾宫的八个卦就这样变的,简单地说,分宫卦象次序的变是这样的:一、本体卦,二、初爻变,三、第二爻变,四、第三爻变,五、第四爻变,六、第五爻变,七、第四爻变回原爻,八、内卦变回本体卦,知道了这个道理,发现原来有如此好的组织,就容易默诵了。
再举坎卦:
坎为水,第一爻开始变,内卦成为三,兑卦为泽。
囗水泽节,第二爻再变,阳爻变为阴爻,内卦变成震卦,震为雷,于是成为:
囗水雷屯。照同样法则依次是囗水火既济,囗泽火革,囗雷火丰,囗地火明夷,囗地水师。只要知道了这个法则,以下艮、震、巽、离、坤、兑等六个卦都是一样,不必我一一详说,大家都会变,都会默诵了。
作者﹕如意
大江東去,多少帝王將相、風流人物俱往矣!只有那古老的文明,經過一朝又一代的積累和延傳,留給了今天的人……
母履神跡,天降洪智
相傳在遠古時北方天庭有一華胥國,國君有一位美麗的女兒名叫諸英。諸英24歲那年,一日雨後初晴,天地明朗如洗,山澗中的小溪嘩嘩奔流,地上的青草帶著雨珠。諸英心情愉悅,獨自出遊於郊野,光著腳在草地上緩緩而走,忽然看見水潭邊有一個大如車輪的腳印,諸英心想:「有這麼大的腳印,那就一定有這麼大的人啊!」她天真地踏入腳印中,一時祥光四起,一道彩虹從天而落環繞在她身上,雲氣浮動,良久方散,諸英恍然如夢。回家後就有了身孕,16個月後生下一個男孩,取名伏羲;3個月後又生下一名女孩,取名女媧。諸英帶著伏羲、女媧離開華胥國居住在成紀。
伏羲生來胸多神智,敦厚沉默,常常獨自一人靜靜觀察天地萬物,將其中的道理教導給人民。人民覺得他象日月一樣為世間帶來光明,就稱呼他為太昊。伏羲14歲那年祝融氏離去,人民就推薦他為主,伏羲覺得五行中的木榮於春天,先得生物盛德,就以木德繼天而王;木動則風生,遂以風為姓。
當時的人民思維非常原始簡單,餓了就找吃的,吃飽了就丟棄食物,坐臥呼吸有聲。伏羲偶見蜘蛛結網捕蟲,就發明了網罟教人民捕魚;然後教人民牧養六畜;以火煮熟食物後,先祭祀天地和神只然後才食用。從此風調雨順萬物安泰,人民更加尊敬伏羲。
麒麟負河圖 先天八卦出
伏羲告辭母親和妹妹,遊歷天下巡訪賢能的人。到了殽阪,倉頡來歸;在太汾之間,昊英、昆吾來歸;眾人行至孟沽之津,猛見波濤拍岸煙霧迷空,水中躍出一隻麒麟背負一物,伏羲默想:「果有利於世者,當近以示我。」那麒麟立即跳上岸來站立不動。伏羲走近一看,麒麟背上有一圖,圖上共畫有55個點,皆含陰陽之數,乃大嘆曰:「此兩儀未泄之秘也!」麒麟放下那圖如旋風一般望北而去。伏羲與眾人行至孟門、太行、井陘等處,得中央、共工、栗陸三氏來歸;東轉至鉅鹿海隅,葛天、大庭二氏向風來迎。
伏羲登上鳧山,坐於大石之上,將河圖展開: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依數測之,得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各有合天之數25,地數30,天地之數正好是55。於是畫一為奇以象陽,畫二為偶以象陰。於一陽之中,分為太陽、少陰;一陰之中分為少陽、老陰。以奇偶二畫重而二之,取象為卦:三連為乾,天體也;六斷為坤,陰象也。離火中虛而四明,坎水旁流而內潤。根堅枝柔,震之所以為木;石載土上,艮之所以為山;巽風陽氣,始發主陰之谷;兌澤寒潭,常伏惡毒之龍。再編次序方位: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其位以天上地下,日東月西,山鎮西北,澤注東南,雷震東北,風起西南,皆合造化自然之跡。
八卦即畫,但四周道路不通難以廣施教化。有一個地方叫做宛丘,扼九州之咽喉,乃華夏之中間區域,其地四面高而中間低平,內有寬廣的大道。伏羲遂建都於此,更名曰「陳都」。此時柏皇、赫胥、陰康共來為佐。
倉頡制六書 昊英立甲子
倉頡生得容顏如龍四目如電,自幼長於繪畫,曾於洛汭見一靈龜,紅頭綠甲,龜殼上紋理縱橫;又見沙灘上群鳥棲息後的痕跡,形勢錯綜似有情緒。於是倉頡依龜紋鳥跡,一畫一豎、一點一圈、撇捺鉤挑,配聚而成字體,將其呈給伏羲,伏羲即命建臺於河上以供倉頡造字。倉頡遂窮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山川鳥獸紋理之源,制成六書之體:一曰象形,如日、月之類;二曰假借,如令、長之類;三曰指事,如上、下之類;四曰會意,如武、信之類;五曰轉注,如考、老之類;六曰諧聲,如江、河之類。然後削竹為方策,火薰令出汗,再以木枝蘸煙煤書之,始成字跡,此為文字之祖也!至此天下義理必歸文字,無窮文字必歸六書。
文字一出,川澤蛟龍異物從茲潛伏,懼人做符書召神靈役之;魋魅魍魎之鬼夜夜嚎哭不敢晝出,恐人致書布告神明以干遣責;天上見人間現此大寶,將粟似雨一般撒下以示吉祥並助民生,人民起初不認得是何物,去殼一煮,甘香甜美,但當時人民不懂得種植,只能療一時之饑,這就是小米的來源。
伏羲呼倉頡為「史倉」。命朱襄削竹簡刻木板,將六書的字體畫在上面傳告四方,使人民皆能識字以代替結繩記事;命昊英推算甲子日曆,配以天干地支,使人民辨方向、知時歲。
龜背演八卦 天地定位
一日都南天中山下居民奔告水中有一巨龜,其大異常,見人則端目而視毫不畏懼。伏羲同往觀之,並沒有看到什麼。赫胥進言曰:「傳說蓍草千歲,一本百莖,其下必有神物守之。」伏羲即命驪連備祭物於岸邊,命混沌張網等待。少傾,大龜分撥蓍草踏水而出,渾身上下通體潔白,它昂頭望見伏羲,當即閉目縮緊不動。混沌將它牽上岸來,伏羲乃以河圖及所畫八卦就龜背上之文理八方布之,是為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觀象於天,效法於地,近參乎身,遠取諸物。以八卦各有三爻,因重而衍之,為上下六爻。於是八分為十六,十六化為三十二,三十二蕩為六十四,共得三百八十四爻。教民以之定猶豫,決嫌疑,使不迷於吉凶悔吝之途。
伏羲知大龜與蓍草皆是至靈之物,必為後世所用,遂牽龜采蓍而歸。回都之後築一壇於都中,名八卦壇;賜龜一名字曰「蔡」。命中央為守龜史,陰康為藏蓍史,同在壇中,與之精衍卦象微義。壇場建一鼎以鎮方位,鼎者,一統天地萬物所系終也。
紀龍師龍官 大治宇內
眾人見伏羲如此威德,共同上號尊稱為「泰帝」。伏羲念眾人相助教化人民,可封之以地,授之以官,因為有神龍降臨,就以龍紀官名。命朱襄為飛龍氏,名金堤,職圖冊列禮義,以宣教誡;命昊英為潛龍氏,名鳥明,造甲曆以知時度;命大庭為居龍氏,名默視,主治屋廬以便民居;命陰康為土龍氏,名紀通,主中職內事兼治田里以正彊界,又名主田;命混沌為海陸降龍氏,名仲起,主平土地,統靖海;命栗陸為江湖水龍氏,名陽侯,主斬繁滋草木疏通泉源;是為六龍師。
又命有巢為青龍氏,曰春官;命無懷為赤龍氏,曰夏官;命驪連為白龍氏,為秋官;命尊盧為黑龍氏,為冬官;命中央為黃龍中官,號中皇氏;是為五官。
以共工才廣智多力雄身偉,立為上相;柏皇博通萬物曲詢人林,立為下相。朱襄居左,昊英居右,栗陸居北,赫胥居南,昆吾居西,葛天居東,陰康居下,分理宇內。
朱襄初到封地時,見陽氣太盛,人民煩躁不安,果樹不結果實。遂依伏羲八卦的道理造了一張五弦的瑟親自彈奏,象徵五行並通陰氣,果然樹木結出果實,人民身心安泰。
有巢教人民在樹上結巢而居,避免風雨和禽獸的侵襲。
大庭少得內養之術,參悟長生之道,當時已有200多歲。他覺得在樹上巢居雖得一時之安,但天長日久樹木難免枯折,人民將遭傾覆損傷之苦。於是教人民以大木為柱,以橫木為梁,設椽脊,置壁檐,頂上蓋茅草,四面以泥漿和蘆葦圍之,名為「屋」。人民從其教,高大的房屋一旦造成氣象立即不同,人民歡呼不已,稱之為「大庭之館」。
葛天的封地與大庭比鄰,講究「無能而治」,那裡的人民也一團和氣。常常十人八人一起捉牛玩樂:三人抓牛尾,兩人抓牛角,其餘的蹦跳唱歌「牛啊牛啊能載人啊;牛啊牛啊象玄鳥啊;牛啊牛啊吃草葉啊;牛啊牛啊識五穀啊……牛啊牛啊是萬物之寶啊!」牛首尾不能相顧,人民快樂之極。
無懷也教給人民重德太平的道理,所以人民甘食而樂居,懷土而重生,肢體勤勞,心無好惡,「雞犬之音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指的就是無懷氏之民啊!
混沌因為幫忙張網得到「蔡龜」,所以被封為降龍氏,他能驅除民害。
赫胥的封地在混沌之南,他尊民重事,謙遜平和,所以他的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渴飲饑食鼓腹而游,不知為善也不知為惡,彊域清和泰宇寧靜。
陳都西北忽然河水壅塞橫流,人民肢體多垂腫,手足拘攣,伏羲命陰康治理。陰康觀察後知是坐臥濕地,又感風寒,陰凝陽閟。五行紊亂後導致河水壅塞,人之氣脈亦鬱於內。因想通血脈之道,乃制舞儀,教人民或持竿棒輪轉,或以肢體伸舒,以利導關節,是為「大舞」。人民習之,痿痹之病盡去。然後人民疏通水道,治其里居,河水之害也消失了。
昊英的兒子子英出治於西邊,那裡地寒人稀,樹木茂密野獸眾多,子英遂教人民結樹皮為衣禦寒。
驪連西與昆吾相連,境內有座驪山,山下產金山上產木。驪連聚金煉為偃月形,名曰「斧斤」,以之入山砍伐材木。
昆吾見了,也回去聚金煉鑄,作蛟龍之形,長六尺,腹背皆鋒鍔,光芒四射,名曰「劍」。劍者,檢也,防檢於非常耳。
尊盧為政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山多精金而不知用,但能抱德保和以順天下,人民倒也安寧。
中央居近大庭、無懷,地號中原。萬物豐美,民知儀度,禮尚往來。因中央曾勸伏羲升封泰山之臺,昭姓考瑞,勒石示遠,以祀天地,使天下趨於文化,所以時稱「封禪之帝」。
伏羲大帝所紀龍師龍官各君一方治理人民,皆能勝任其職,政化廣行天下大治,宇內清明祥瑞四現。
琴瑟簫管 天人合一
伏羲見百官之政立,萬民之事察,文治興而人民安居,四方歸附,欲撫其遠來,卻無樂器。遂取桐木中段,投長流水中浸49天,以自己肩到肘的長度為「一尺」,食指的 中節為「一寸」,用來控制長短廣狹,如今的尺寸就是這麼來的。伏羲先制一張琴,琴者,禁也,禁淫邪而正人心也。琴長3尺6寸6分,象徵一年366日;琴寬6寸,象徵六合;琴腰寬4寸,象徵一年四個季節;龍池8寸,通八風;鳳沼4寸,達四遠;前廣後狹,象徵尊卑;上圓下方,象徵天圓地方;暉十三,象徵一年12個月,還有一個閏月;用27條絲繩為弦,名曰離徵。
又做36弦之瑟,瑟者,取矜莊縝密之義,以修身性之理,達天人之合。
又模仿鳳凰的翅膀,以小竹造管,長短不一,發出的聲音象鳳鳴一樣和美。長的有1尺4寸,謂之雅簫;短的有1尺2寸,謂之頌簫。總名簫管,取約束肅清之意也。伏羲常常親自彈琴,令近臣吹簫管而和,每一奏之,鳳凰聞聲來儀,百鳥翔集,君臣百姓大悅。
後來伏羲即將離去之前,乃遍召群臣及后妃諸子,對他們說:「惟有推大德者立為帝,毋負天下之望!」。伏羲有一后二妃,生五子一女,皆賢智。五子分五姓:風、虙、伏、羲、包,都隱居在沔陽山,後子孫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