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本帖最后由 xngnln 于 2017-7-16 23:47 编辑

来源: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MDA2MDczMA==&mid=402715685&idx=1&sn=1eb978f636e3fb0a4f908345fd300090&scene=1&srcid=0308qubYa5WbgoWThQhlKq8c#wechat_redirect


看点 培养“双母语”孩子,近年来成为很多中国家庭趋之若鹜的方向,然而"双母语"这种能力是否真的可能?德国亲子培训师杨捷给我们带来她的见闻和研究。杨捷全家原来住在德国,儿子一岁之后,她却决定回国让孩子接受中文教育。因为她发现,即使那些熟练掌握了四五种语言的人,也只有一种语言能支持其深度思考,但没有形成“强势母语”的孩子,往往会丢失深度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文 | 杨捷    编辑 | 吴妍娇

常常被人问到:“为什么会回国?”

我之前写过《团圆》一文,文中提到,担心孩子变成香蕉人、找不到根是一个原因,其实还有一个很“狭隘”的私人原因:那就是,万一我儿子将来酷爱思考,他的语言驾驭能力制约了他的思维深度了怎么办?


听起来很玄乎是不是?待我慢慢道来,你就能想明白啦。


儿子出生在柏林,一岁以后我们到了德国西部一座非常富庶、安逸并且没有排外倾向的城市工作。我们全家对这座城市的喜爱完全超出了我们的预料,再加上工作的稳定及优厚待遇,我们几乎不愿设想放弃它的可能性。


也就在这时,一位曾在洪堡大学读博士、教授中文的教授来我家做客,看着我家刚会走路、还不会说话的儿子问道:“你想好了吗,哪门语言给他做母语?”


我很疑惑地问:“这还用选吗?家里说中文,外面说德语,这不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双语都进入母语区吗?”于是,教授不紧不慢地为我讲述了她接手过的一个学生的故事。

男孩凯的故事


凯(化名)的父亲和母亲都来自农村,不同的是父亲是个理科高材生,母亲却没多少文化。在凯两岁左右的语言敏感期,一家人随父亲到日本留学读研究生,于是凯被送进了日本幼儿园,在家里虽然父母也会和他说说中文,但由于母亲的不善言辞、父亲在家的时间又非常少,所以很快,凯就说非常流利的日语,中文则完全达不到日文的水平。


三年后,父亲到美国去读了博士,凯进入了美国的幼儿园,没有了日语环境,妈妈又不会日文,中文表达跟不上,凯开始沉默了,又是三年过去了,凯的英文水平跟不上同龄的孩子,可就在这时,他父亲的博士又读完了,又转至德国读博士后。


我的这位教授朋友见到凯时,他已经十岁了,可是越来越不会说话了。当她问他问题时,看得出他很想表达,可是非常痛苦、汗流浃背,他在自己母语区的支离破碎的语言系统中无论如何也整理不出完整的思路,表达不清他想表达的意思。


他一句话中夹杂着各种谁都听不懂的语言,自己急得抓耳挠腮、难过到泪流满面,真的非常可怜。


这个例子太极端了,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让我沉下心来仔细思考这个母语区的问题。


母语区究竟是一个“桶”,有一定的容量,满了则溢,还是一棵树,越多枝杈越能开枝散叶?


那些能够同时掌握多国语言的人究竟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学习才能做到既不影响思维能力又能够学好各门语言的?


教授朋友告诉我,她认为凯的问题出在:2岁开始学语言后没有任何一门语言,足以强势到帮助他组织他的思维并表达出来。


进而我们做出了两个推断:


1、同时进入母语区的语言不论有多少,主导思维的语言只能有一个,即你的思维语言,我们姑且称他为强势母语;

2、对这个强势母语掌握的精深程度决定你思维的深度。

多语言“天才”用什么思考?

正巧,没过多久我所在的教育机构组织了一次多语言学习研讨会,与会者有语言学研究的博士、教授,也有像我这样的做东西方教育比较的工作者。会上专门请来了十来个在至少两种语言环境下长大的志愿者。

因为欧洲本来就是个多语种地区,包含日耳曼语系、拉丁语系、斯拉夫语系等等不同语系,小孩子在一个多语种家庭长大也就实属平常。

这些志愿者们都无一例外地将几种语言都运用地如母语一般淳熟,而且那天接触到的志愿者中,有一位女士是在4种语言环境下长大的,爸爸是法国人,妈妈是意大利人,外婆及许多亲戚家的表兄妹们在一起是讲阿拉伯语的,而他们一家又生活在德国,周围大环境是德语。

我就好奇他们为什么不混淆,于是问了他们的学习经历、工作经历等等,尤其是那位在4种语言环境下长大的女士。

她从小在德国长大,在家说法语和意大利语,在外面说德语,在和一些表兄妹在一起的时候也能说说阿拉伯语,但显然阿拉伯语的运用能力最差。

当问及她德语和法语、意大利语那个最好。她认为德语和法语一样,意大利语次之。后来,我们忍不住追问:“当你思考问题的时候你会用什么语言”,她仔细想过后回答:“法语。”

在德国长大,大环境是德语,为何法语竟成了她的思维语言了呢?深究下去才知:她除了幼儿园是德语环境以外,小学以后一直是上的法语学校,而且读到职高结束就工作了,即便在德国公司上班,每天都要在德语环境下说德语,思维语言竟还是法语,这不正说明了构建思维的是她掌握的最精深的那门语言吗?我们借着这个思路问了在场所有志愿者,得到的是同一个结果。

这个研讨会的结果使我感觉自己收获满满的同时,回家以后也开始和先生商量,如何构建我们自己孩子的强势母语的问题了。


最终,我们选择为孩子离开德国


我们做了这样的分析:如果孩子在德国长大,只能上德国学校,因为我们的中文学校还没有强大到如法国学校、日本学校在德国能一路直升大学的地位。那么将来他的强势母语一定是德语而非中文。


如果说他的思维深度取决于这门强势母语的精深程度,那么,如果将德语作为强势母语我家娃就没有任何优势了,因为:


  • 我们父母双方没有一个是以德语为母语的;
  • 我们几乎无法提供给他在强势母语上达到精深的帮助(他很快就会超越我们),一切都得靠他自己;
  • 如果把德语作为强势母语,我们起步也比别人晚得多,因为我们在家只说中文,他是上了幼儿园才开始说德语的,而且也只在幼儿园里说。


这样分析下来,一切都告诉我们:如果我们首先关注的是他的思维深度,那么强化他的强势母语是第一要务,首先要做的,就是用希望成为强势母语的语言来学习。


这个问题想明白了,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有些人可以既不影响思维能力又能够学好各门语言了。因为他是建立在构建好了强势母语的基础上来学习的


我们批改论文时会看到不同文章,有的同学辞藻华丽、句式复杂却言之无物,或不知道他的立场、观点在哪里;有的同学句式简单却言之凿凿、条理清晰。这就与词语掌握的多少无关,而与思维力、思维深度有关了。


“语言是思考的囚笼”,在这里就有所体现。我们常常困惑于想法不能确切地表达,或者只能表达出自己思考的小小一部分就是这个原因。我们在单语环境下长大尚且如此,那么多语种环境下的孩子呢?


如果在多语种环境下长大,且这几种语言始终势均力敌,那么孩子开口晚是很正常的。真正需要关注的是:孩子有没有表达不够畅快的问题。


半年前,我遇到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


Lili(化名)的父亲是德国人,母亲是在香港长大、在加拿大读中学和大学并在那里工作的华人,所以母亲在家一直会以粤语和英文同Lili交流,父亲说德语,Lili出生后不久父母就一同来中国工作,Lili到了3岁就进入了德国幼儿园。


见到她们时,Lili刚5岁半。她妈妈有点焦虑地告诉我,有点担心女儿能否顺利升入德国小学。


看到我吃惊的样子,就告诉我,幼儿园老师(国内德国学校里的德国老师)总说Lili不听指挥,喜欢攻击小朋友,一开始让他们请心理医生诊断,后来又要他们请五官科医生诊断听力,诊断下来都没有问题,可是家长和老师都对Lili这种要么漠视不理,要么动手攻击的行为表示抓狂。


我听了Lili成长的语言环境背景以及当下的表现,直接想到的就是:Lili的几种语言在母语区势均力敌,没有一门强势母语构建主体思维,所以,她在听到老师指令的时候,显得反应稍慢,给老师坐视不理的感觉;而当她遇到紧急情况时,她的言语表达跟不上她的思考,所以情急之下就先上手了。


这种现象在我们0-3岁的宝宝中很常见,只是因为Lili已经5岁半了,所以老师就去怀疑她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其实问题的症结出在了强势母语没有构建出来上。而那些德国老师虽然接触过许多多语言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但当时他们是在德国的大语言环境下,而现在的大语言环境是中文,无法使孩子的某一种母语立即强势起来。


当我把这些原因解释给Lili妈妈听后,她开心极了,回到学校就去联系校长,校长也很给力,给这些多语种家庭的孩子们增设了专门的德语强化班,结果,只用了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困扰老师、家长们的许多抓狂的问题都迎刃而解。


国内教育or国际教育,还是先看强势母语!


这个案例的成功经验更加坚定了我“给孩子构建强势母语”的信念。事实上,在上海许多家长焦虑的择校问题上,这个理念也起到关键性作用。


6岁以前,孩子的大动作发展与语言发展呈交替成长模式,你会发现一段时间孩子的语言发展有一个飞跃性进步,大动作上却没有多少长进,一段时间大动作方面突飞猛进,语言上的发展好像又有些停滞,到了6岁左右,大多数的孩子都达到了一个语言与大动作可以平衡发展的年龄,所以大多数国家都会将6岁作为孩子们的入学年龄。


那么现在大家也可以明白为什么我们一直强调家长们不要将自己的孩子去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生理发展进程,横向比较真的没有任何意义。


不论是择校也好不择校也罢,在上海这样的一个国际化大都市里,我们还是要考虑一下孩子的强势母语究竟用中文还是英文的问题。


新加坡总统李光耀在《新加坡双语之路》一书中提到,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为了救国家于水火,采用了英文、中文为主流语言。但是官方用语是英文决定了英文成为了新加坡人的强势母语,这从我们新加坡同事用英文写信的熟练程度优于中文就可以看得出。


而现在的我们,身在上海这样的城市,将英文或者是中文作为强势母语都可以比较容易地实现,选择权仍旧掌握在家长们的手中。


1305 查看 21 收藏帖子 (3)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陪伴成长

    2017-7-17 06:10:51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陪伴成长 于 2017-7-17 08:32 编辑

    一种语言思维的深度,取决于使用者用这种语言思考的深度,而不仅仅只是语言环境。

    假设这个案例是真实的(我其实很怀疑),那我们来看看长期发展之后,这两种选择的最可能结果。

    留在德国

    1. 母语德语。如果家长和小朋友足够努力,可以德语和中文双母语。

    2. 二外英语。考虑到德语和英语的关系和语言环境,英语是能够比较容易掌握的。

    3. 可以选择其他语言作为三外,有语言环境支撑,其实并不会很难。

    回中国

    1. 母语中文。如果家长和小朋友足够努力,可以中文和英文双母语。这也是很多人追求的。

    2. 二外德语或者其他语言。考虑到语言环境,二外是相当不容易的。


    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如果从多语言组合的长期发展来看,回中国对小朋友的语言发展其实是更差的选择。

    遇到这种情况,其实家长最需要做的,是努力学好德语,然后努力在家强化中文。

    搬家,难道老公姓孟?



  • jiankan

    2017-7-17 08:17:38 使用道具

    陪伴成长 发表于 2017-7-17 06:10
    一种语言思维的深度,取决于使用者用这种语言思考的深度,而不仅仅只是语言环境。

    假设这个案例是真实的 ...

    鸡汤文而已,别把它当真,扯淡的。
  • oranje

    2017-7-17 08:53:51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oranje 于 2017-7-17 02:09 编辑

    例子过于极端,其实就是比这极端例子还极端点儿,荷兰有很多底层阿拉伯移民的孩子是街头混混,还不是英荷阿都玩转了嘛!在法国的也玩转了法阿。有些从阿拉伯世界到西班牙然后才到西欧发达国家的还搞定了西语
    今年我一个法籍华裔朋友孩子考法国高考BAC,12门功课中6门考满分,包括三种外语,中、英、西。孩子2岁跟父母回国的,上法国学校,但是除了跟他法国同学在一起,一直讲中文。英语也很好,参加了牛津面试,被录取了,但是选择放弃牛津
    欧洲讲4门语言不算啥,荷兰人会7-8门的很多。荷兰的非熟人聚会通常是先互相打听都讲什么语言,然后就自然开始各种语言各种聊,这时候一般郁闷的都是美国人,除了英语别的啥也不会。
    还有啊,文章最后一句,为什么要在上海选择英语做母语?
  • duoduofish

    2017-7-17 09:05:38 使用道具

           双母语的确是不大可能的。肯定是有一门是母语,母语巩固了学习其他的语言。其他的语言可以学到精通,甚至是精通多国语言。一直觉得所谓的英语思维挺搞笑的。
  • 核桃_睿睿

    2017-7-17 09:22:09 使用道具

    确实有点极端了,语言是会影响思维方式至深,但是也要看什么人,如果只是交流沟通那没有问题,重点是文化影响,文化才是影响表达思维的根本吧
  • xin妈

    2017-7-17 10:39:52 使用道具

    最后,还是说,要看父母能不能足够努力了,足够努力了的父母的孩子,掌握多种语言是可以得,语言是一种交流,不一定要去到强势母语的程度,能精通就可以了。
  • 逃离神庙

    2017-7-17 11:23:07 使用道具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木鱼

    2017-7-17 11:35:08 使用道具

    一个例子就能得出一个结论?难道这个教授眼瞎吗?那么多双语地区和国家都没看到?
  • Sunshine82

    2017-7-17 11:53:20 使用道具

    这个例子中,小男孩的妈妈才是最有问题的。
  • goodtree

    2017-7-18 06:58:55 使用道具

    写这文章的人  又不是语言专家,没有根据的 乱说
  • sarnerily

    2017-7-18 07:14:19 使用道具

    感觉结论站不住脚。极端个例而已,没有必要专门回国吧~
  • Jurlique

    2017-7-18 12:47:08 使用道具

    按照这神逻辑,比利时,瑞士,荷兰人都不会说话了啊!比利时三个语区,瑞士三个语区,荷兰人也各种语言从小就用!
  • 帅帅英语屋

    2017-7-19 05:20:07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帅帅英语屋 于 2017-7-19 07:00 编辑

    我也是「教育移住」(日语词)的实践者,借评论这个帖子说说自家的情况。
    一、转贴的思路比较蒙太奇,孩子一岁,对孩子掌握德语到母语水平没有信心,但却相信如果愿意回到上海后用英语当作母语没问题。
    英语母语水平是什么概念?每年英孚教育(Education First)会对英文非母语的世界各国做一个英语指数排名。
    http://www.iamexpat.nl/read-and- ... proficiency-ranking
    看一下2016年的排名。
    Top 10 EF English Proficiency Index 2016
    1. The Netherlands
    2. Denmark
    3. Sweden
    4. Norway
    5. Finland
    6. Singapore
    7. Luxembourg
    8. Austria
    9. Germany
    10. Poland
    号称英文是母语之一的新加坡排在第6,第一是荷兰。不知道转贴中这位妈妈心目中的英文母语水平是怎么样的。

    二、转贴标题是双语培养,但帖子内容里纠结的其实是多语言互相挤兑。
  • 帅帅英语屋

    2017-7-19 05:30:30 使用道具

    教育移住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让孩子小的时候接触另一种文化,另一种语言。
    当然无论是网上读到的,还是身边见到的,甚至自家的孩子都有些需要克服的挑战,处理不好甚至耽误孩子。
    简单归纳跟孩子的先天性格,当地大环境小环境,父母跟进有关系。
    比较普遍的问题,诸如中文不大好。有的在日本出生的小孩,虽然家里父母讲中文,孩子中文发音有些怪,整体中文质量不大好等。
    比如有的日本家长说,孩子到美国纯英文幼儿园后,不敢说话,整天抑郁,下决心转到驻美的日本幼儿园,一下子好了(将来反正也要回日本读书云云)。
    (极个别例子)也有的在日本的中国家长以为从小放到日本的保育员,孩子就会自然说日语,结果等到要上小学时发现孩子日文中文的发展都不好,为了孩子忍痛回国的例子。(其实如果家长哪怕稍微关心些孩子不会那么晚才发现问题吧。)
  • 帅帅英语屋

    2017-7-19 05:52:25 使用道具

    我一开始跟论坛的很多家长一样,对孩子的英语掌握有很高的期待。甚至希望孩子通过在英语口语表达及演讲比赛有好的表现对孩子的性格产生积极促进。但实际接触英文的时间质量不够。15年年底决定去日本。英语不行,如果有机会去日本,中文日文双母语+比较好的英文水平也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选择。
    孩子是16年2月底来到日本的。
    孩子当时的状况。4岁的他在国内公立幼儿园表现很出色。中文(不是英文)表达能力好,发音优美,动手能力强,喜欢笑,乐意与人打招呼,喜欢舞台表演。简单说就是非常外向开朗吧。日文零基础。英文基本上也是零基础了。妈妈日语零基础,英文近似零基础。
    来日本的时候,就一句“こんにちは"跟谁都说。真有小女孩跟他多说的时候,由于听不懂人家说什么扮个鬼脸逃跑了。2月底来日本,4月份去幼儿园,大概是当年的六月份吧带孩子去看牙,医生问孩子”几岁“,也一脸懵懂不知道该怎么回答,看到这个情形非常担心:是不是把孩子耽误了,这样下去如何是好。
  • 帅帅英语屋

    2017-7-19 06:15:41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帅帅英语屋 于 2017-7-19 06:38 编辑

    当时也实际尝试了请日本人家教周末到家,让妈妈带着孩子去跟想学中文的日本人母子交流等,但由于妈妈不配合,实际上对孩子的日语发展并没起到太大作用,也没坚持下去。我当时(现在情况也没有太多改善)忙于工作对孩子日语学习的帮助很少很少。
    真正让孩子后来突然爆发似的日语提高除了时间环境的影响外,孩子自身的开朗外向性格起来非常重要的作用。

    日文的日常表达早已非常流畅。看到社区的小孩无论是日本小孩还是中国小孩,也无论是否以前认识都能很自然的交流打招呼玩到一块去。其他年龄段的日本人他碰到机会也愿意跟人家主动交流说个没完。

    孩子由于得不到家人在日语方面的经常反馈,这个年龄段又没法看字幕上网查资料,词汇量的发展很受限制。
    但如果发展地看在一定时间段内孩子的日语还会加速度发展。他会的越多,就越会通过询问同伴或周围人获得信息,在语言方面有进一步。有交流欲望,一旦到了看字幕会上网的时候,词汇量什么的一定会有二次爆发。
    小时候一门语言的零基础飞跃到可以自由交流会对孩子带来多大的自信。这是孩子受用一生的财富。
    当然对日本文化甚至语言的一些较深层次的了解,当孩子较小的时候肯定比不过日本人家庭,多会些中国的东西好了,也不见得影响孩子学业表现。
    记得BBC英语学习一次介绍其他条件较差国家的孩子来英国学习的一篇文章:
    作为双语培养的孩子,在起步阶段学业上跟单语培养的孩子比在学业表现上有所欠缺是很正常的。双语培养的孩子赶上、腾飞超越在后面。


  • 帅帅英语屋

    2017-7-19 06:32:35 使用道具

    以单纯到一个国家学习语言文化是一回事,在这个国家准备长期发展又是一回事。期望值、比较基准都不同。
    什么时候回国是否回国是我纠结的一个问题。暂时把这个问题推到19年考虑。

    跟荷兰那样的英文底蕴比较好的欧洲国家不同,英语加进来后,日文、中文、英文的三语平衡也是个问题。
    也没有耐心像论坛很多家长提倡并实践那样先输入积累,然后再输出。
    我准备在孩子简单复习一下过去所看过的英文视频的基础上(大约用时一月左右),网上请英文外教,经常参加些本地组织的英文活动,以输出带动输入。尽量让他主动学,我给打下手。
    这样也是考虑孩子时间上的限制和我自身时间上的限制。
  • 3363083

    2017-7-19 13:35:17 使用道具

    任何事情都要适可而止
  • 乐事0223

    2017-7-19 22:27:38 使用道具

    我们完全没有这种顾虑,中文必然强势
    内在的语言体系,也是很神奇的事情,自己想事情的时候确实是语言模式呢
    惊讶自己的脑内语言居然是普通话,哈哈
  • Forlisa

    2017-7-20 23:59:11 使用道具

    没有大样本,只拿个案来深入研究的人都是精神病。
    懒得和楼主较真了。

  • elaine328

    2017-7-21 03:41:35 使用道具

    Thank you for sharing